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五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并且形成一门学问——“红学"。《红楼梦》研究源远流长,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划分出几个时期,出现过几个高潮,诞生出几个流派,但是红学一直没有间断,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历史特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主流依然是自胡适以来的考证派,以红学大师周汝昌、冯其庸为代表,以专家、教授、学者为骨干,几乎囊裹了红学研究的全部精英。翻开这一时期的《红楼梦学刊》,基本是他们的文章。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持反对意见的如戴不凡、欧阳建先生,虽然在观点上不一样,但其论证方式也是考证派一路。考证派确定了曹雪芹的著作权,以自传说代替其他假说,以写实说代替影射说,并试图从作者的有关史料来释解作品研究。其主要研究曹雪芹的家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红楼梦》版本、作者,脂砚斋批语以及《红楼梦》诗词、典故、医药、典章等细节。
其次是文本研究派,以台湾的余英时、香港的梅节、大陆的李希凡等为代表,近年来许多教授、研究生也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文本研究包括《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人物、诗词、文学比较、文化背景等。在这些方面也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与在几次红学研究会上大家的呼吁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就是异军突起的索隐派,索隐派的手法是把《红楼梦》中的故事看成是隐喻历史上的真事,真正使红学出现新高潮的正是索隐派的再次崛起。首先是霍国玲姐弟的《红楼解梦》,据说是找到了《红楼梦》的真谛。其次是土默热先生的《红楼梦》作者“洪升”说,无论在网络还是出版界,现在都很热。还有刘心武的“秦学(研究秦可卿)”,通过电视的传播和出版界的推波助澜,现在还方兴未艾。其他如南明说、石涛说、朱琏说等等不一而足,但尚未产生较大的影响。
中国台湾学者蒋勋的《细说红楼梦》提倡“回归文本”的阅读。之前“百家讲坛"讲解《红楼梦》的时候,是一个人物一个人物介绍的,而且在介绍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红楼梦》小说中没有的东西。比如,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曾经分析秦可卿可能是皇族之后,讲宝玉在进入她的房间以后看到的武则天的镜子,赵飞燕舞过的金盘等屋内装饰,说秦可卿屋子里装饰的都是暗示秦可卿皇家高贵的身份,从中又推演出许多关于秦可卿身世的揭秘。并不是说“百家讲坛”,这个人的推理是错误的。只是,我更喜欢,蒋勋先生的讲解,当时宝玉是喝醉的酒,当时他年少,又看了很多野史,他看到的一切事物是他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蒋勋先生曾说,他希望大家关注《红楼梦》的时候能更多地关注《红楼梦》文本本身。
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把每一章回当作是一个短篇来讲解。蒋勋先生还分析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用词的精妙。《红楼梦》很多句子都很简短,简单几个字就把人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例如,宝玉“猴”在王夫人身上;“门子听说,方告了座,斜签着坐了"。蒋勋先生每次的讲解都是先读《红楼梦》文本,一边读,一边欣赏文本本身的精妙。《红楼梦》中出现了很多人物,各个人物的性格、阶层都有所不同。曹雪芹在描写每个不同的人物的时候,他都化身为人物本身,描写的时候也用贴近不同阶层的语言,作诗也是符合各个人物的文采、性格。所以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经常说,你把前面的名字盖住,只通过语言,你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在讲话。曹雪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在描写每个人物的时候都没有加入自己的喜恶,他对每一个角色都怀着同情之心在描写。
(摘编自《回归文本读〈红楼梦〉:从蒋勋的细说〈红楼梦〉说起》)
材料二: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度,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幔,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学"研究源远流长,一方面源于《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流派纷呈、研究者众多。
B.考证派研究涉及版本学、“曹学”、文学等方面的考证,他们研究的观点、方法大同小异,代表人物有周汝昌、冯其庸等。
C.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比较薄弱,曹雪芹的《红楼梦》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取得了巨大成绩。
D.“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这真切动人的心路历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性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90年代前,索隐派研究是红学研究的主流,后刘心武等人借助网络、电视和专著的出版,使式微的索隐派重新崛起。
B.蒋勋提倡的“回归文本”的阅读,实际上是源于文本研究派一脉,《红楼梦》中的思想、艺术、人物等是其研究的抓手。
C.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45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说话时不小心流露出对宝玉的情感。
D.《红楼梦》塑造人物内心细腻、深入,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了鲜活的人物形象,真切动人。
3.根据材料一中“只通过语言,你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在讲话"这一观点,下列对《红楼梦》人物语言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这是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自甘为丑角,既愉悦了众人,也成全了自己。
B.“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寥寥几句,冷漠中带着矜持,礼貌中带着冷漠,凤姐对刘姥姥的漠视跃然纸上。
C.“姐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儿,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这是宝钗娇嗔般数落宝玉把自己的话都当做耳旁风。
D.“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可见妙玉清高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
4.蒋勋提倡的回归文本阅读《红楼梦》,对读者来说有何意义?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1)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2)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缰绳一撒,孕妇也自在起来,无牵挂地摆动着两条健壮的胳膊。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3)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初嫁到平原,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孕妇眼里又多了些寂寞。住在山里望不出山去,眼光就短;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得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于是孕妇无声地乐了,“黑——呀!"她轻轻地叹着,平原顿时热闹起来。孕妇给自己造出来一点儿热闹,觉得太阳底下就不仅是她和黑闲散地走,还有她的叫嚷,她的肚子响亮的蠕动,还有黑的笨手笨脚。
(4)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5)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6)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7)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8)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9)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10)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11)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12)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13)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14)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15)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16)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17)“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18)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19)“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作者营造了一个宁静悠远、自然质朴的环境,烘托出孕妇轻松悠闲的心境。
B.小说中的孕妇是一个心地善良,生活幸福的农村妇女,她对眼下的生活状态十分满足,心里了无缺憾。
C.本文和《哦,香雪》文风相似,笔调清新,充满诗意;孕妇和香雪也一样纯朴,对文化知识充满景仰。
D.本文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希冀。
6.关于文章第⑥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孕妇坐在碑的边沿,不用屁股压住大字,表现出她对文化知识的尊重。
B.“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是希望下一代能读书识字有文化知识。
C.“相信”“无疑"说明她已经意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
D.孕妇不愿意将来面对孩子询问说“不知道”,说明她为不识字感到羞耻。
7.文中四次出现孕妇“黑──呀"的呼唤,请从这四次呼唤中任选两处分析在呼唤中体现了孕妇什么样的心理。(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成皋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三会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羽,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年,母今楚乘胜。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项王使龙且将兵,号二十万,以救齐,与齐王合军高密。客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韩信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信使人决壅囊,水太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邃追北至阳城,虏齐王广。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项王大怒A乃自被甲B持戟C挑战D楼烦E欲射之F项王嗔目G叱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名籍,字羽,秦下相人,秦末起义军领袖,成语“破釜沉舟”的典故就与项羽有关。
B.“徒以吾两人耳"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徒"字含义不同。
C.“汉王笑谢曰”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谢”字含义相同。
D.“固知信怯也"与“因其固然”(《庄子·庖丁解牛》)两句中“固"字含义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在广武驻扎下来后,以不要再让天下的老百姓受煎熬为由向汉王提出两人单独决斗,遭到了汉王的拒绝。
B.汉王被楚军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脚趾,因而卧床休息;张良却坚持请他起身去军中抚慰将士,以安定军心。
C.龙且的门客劝说龙且修筑深沟高垒固守,避开汉军锋芒但龙且立功心切,坚持作战,结果大败,被韩信杀死。
D.韩信与齐楚两国军队在潍水对峙,韩信用一万多个装满沙土的袋子堵住了潍水的上游,准备在敌军渡潍水时用水攻击。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2)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
12.龙且为什么认为韩信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请简要概括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两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诗题,以叙事为主,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
C.颈联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美景。诗人将水中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
D.尾联笔锋突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抒情,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想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
14.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有人认为诗中无送别,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5.(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六国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___,___。”
《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___,___”,最终灭亡。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___,___”,而是“弊在赂秦。"
(6)《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7小题,14分)
16.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
1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以致天下怨谤也(招致)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木柴)
③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B.①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认为)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C.①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列举)②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领)
③刺客不行(水平不高)
D.①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仅仅)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
③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C.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9.下列句子中,属于状语后置特殊句式的一项是()(2分)
A.终必不蒙见察。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至于怨诽之多。
20.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④不能独完
⑤辇来于秦
①④B.③⑤C.②④D.②⑤
21.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后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22.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
①全民深度触网时代,“网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形容词。②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上升很快。③截止2023年10月,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④老年网民规模达1.91亿。⑤照这情形,我们可以预见:⑥将来网瘾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还会增加。
____A___。网络成瘾可能导致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身体问题,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近年来,使用手机不合理导致患眼疾的病人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干眼症、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和视疲劳等方面。
老年人何以有“网瘾"?____B___。“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孤独感更加强烈。人在网络,其实是在对抗孤独,寻求“归属感"。
但“网瘾老年”的背后,并非全是孤独,也有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他们曾是网络世界的“边缘人”,互联网给了他们看世界的机会。
所以,“网瘾老年”问题解决的关键并不在于简单粗暴的戒断,而应关注其真正的需求。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4.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梦想时,感觉生命之美丽;我清醒时,感觉生命之责任。
品读上面句子,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试卷答案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并且形成一门学问——“红学"。《红楼梦》研究源远流长,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划分出几个时期,出现过几个高潮,诞生出几个流派,但是红学一直没有间断,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历史特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主流依然是自胡适以来的考证派,以红学大师周汝昌、冯其庸为代表,以专家、教授、学者为骨干,几乎囊裹了红学研究的全部精英。翻开这一时期的《红楼梦学刊》,基本是他们的文章。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持反对意见的如戴不凡、欧阳建先生,虽然在观点上不一样,但其论证方式也是考证派一路。考证派确定了曹雪芹的著作权,以自传说代替其他假说,以写实说代替影射说,并试图从作者的有关史料来释解作品研究。其主要研究曹雪芹的家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红楼梦》版本、作者,脂砚斋批语以及《红楼梦》诗词、典故、医药、典章等细节。
其次是文本研究派,以台湾的余英时、香港的梅节、大陆的李希凡等为代表,近年来许多教授、研究生也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文本研究包括《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人物、诗词、文学比较、文化背景等。在这些方面也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与在几次红学研究会上大家的呼吁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就是异军突起的索隐派,索隐派的手法是把《红楼梦》中的故事看成是隐喻历史上的真事,真正使红学出现新高潮的正是索隐派的再次崛起。首先是霍国玲姐弟的《红楼解梦》,据说是找到了《红楼梦》的真谛。其次是土默热先生的《红楼梦》作者“洪升”说,无论在网络还是出版界,现在都很热。还有刘心武的“秦学(研究秦可卿)”,通过电视的传播和出版界的推波助澜,现在还方兴未艾。其他如南明说、石涛说、朱琏说等等不一而足,但尚未产生较大的影响。
中国台湾学者蒋勋的《细说红楼梦》提倡“回归文本”的阅读。之前“百家讲坛"讲解《红楼梦》的时候,是一个人物一个人物介绍的,而且在介绍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红楼梦》小说中没有的东西。比如,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曾经分析秦可卿可能是皇族之后,讲宝玉在进入她的房间以后看到的武则天的镜子,赵飞燕舞过的金盘等屋内装饰,说秦可卿屋子里装饰的都是暗示秦可卿皇家高贵的身份,从中又推演出许多关于秦可卿身世的揭秘。并不是说“百家讲坛”,这个人的推理是错误的。只是,我更喜欢,蒋勋先生的讲解,当时宝玉是喝醉的酒,当时他年少,又看了很多野史,他看到的一切事物是他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蒋勋先生曾说,他希望大家关注《红楼梦》的时候能更多地关注《红楼梦》文本本身。
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把每一章回当作是一个短篇来讲解。蒋勋先生还分析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用词的精妙。《红楼梦》很多句子都很简短,简单几个字就把人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例如,宝玉“猴”在王夫人身上;“门子听说,方告了座,斜签着坐了"。蒋勋先生每次的讲解都是先读《红楼梦》文本,一边读,一边欣赏文本本身的精妙。《红楼梦》中出现了很多人物,各个人物的性格、阶层都有所不同。曹雪芹在描写每个不同的人物的时候,他都化身为人物本身,描写的时候也用贴近不同阶层的语言,作诗也是符合各个人物的文采、性格。所以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经常说,你把前面的名字盖住,只通过语言,你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在讲话。曹雪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在描写每个人物的时候都没有加入自己的喜恶,他对每一个角色都怀着同情之心在描写。
(摘编自《回归文本读〈红楼梦〉:从蒋勋的细说〈红楼梦〉说起》)
材料二: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度,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幔,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学"研究源远流长,一方面源于《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流派纷呈、研究者众多。
B.考证派研究涉及版本学、“曹学”、文学等方面的考证,他们研究的观点、方法大同小异,代表人物有周汝昌、冯其庸等。
C.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比较薄弱,曹雪芹的《红楼梦》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取得了巨大成绩。
D.“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这真切动人的心路历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性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90年代前,索隐派研究是红学研究的主流,后刘心武等人借助网络、电视和专著的出版,使式微的索隐派重新崛起。
B.蒋勋提倡的“回归文本”的阅读,实际上是源于文本研究派一脉,《红楼梦》中的思想、艺术、人物等是其研究的抓手。
C.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45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说话时不小心流露出对宝玉的情感。
D.《红楼梦》塑造人物内心细腻、深入,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了鲜活的人物形象,真切动人。
3.根据材料一中“只通过语言,你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在讲话"这一观点,下列对《红楼梦》人物语言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这是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自甘为丑角,既愉悦了众人,也成全了自己。
B.“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寥寥几句,冷漠中带着矜持,礼貌中带着冷漠,凤姐对刘姥姥的漠视跃然纸上。
C.“姐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儿,也没个黑家白日闹。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这是宝钗娇嗔般数落宝玉把自己的话都当做耳旁风。
D.“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可见妙玉清高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
4.蒋勋提倡的回归文本阅读《红楼梦》,对读者来说有何意义?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说明。(6分)
【答案】1.D2.A3.C
4.①能使读者谨慎对待文本,避免延伸出一些脱离文本的推断内容。
②能使读者更好地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用词的精妙。
③能使读者更好地把握《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和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流派纷呈、研究者众多”错误。据材料一第二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主流依然是自胡适以来的考证派,以红学大师周汝昌、冯其庸为代表,以专家、教授、学者为骨干,几乎囊裹了红学研究的全部精英。翻开这一时期的《红楼梦学刊》,基本是他们的文章。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持反对意见的如戴不凡、欧阳建先生,虽然在观点上不一样,但其论证方式也是考证派一路"可知,可知,红学研究的主流依然是自胡适以来的考证派,流派并不多。
B.“他们研究的观点、方法大同小异”错误。由原文“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持反对意见的如戴不凡、欧阳建先生,虽然在观点上不一样,但其论证方式也是考证派一路"可知,原文说的是“虽然在观点上不一样,但其论证方式也是考证派一路”。
C.“取得了巨大成绩"错误,无中生有。由材料二第一段“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可知,是“取得巨大进步”,不是“巨大成绩”。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后刘心武等人借助网络、电视和专著的出版,使式微的索隐派重新崛起"错误。根据材料一第5段“比如,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曾经分析秦可卿可能是皇族之后,讲宝玉在进入她的房间以后看到的武则天的镜子,赵飞燕舞过的金盘等屋内装饰,说秦可卿屋子里装饰的都是暗示秦可卿皇家高贵的身份,从中又推演出许多关于秦可卿身世的揭秘”可知,刘心武只是在“百家讲坛"上讲解《红楼梦》,并没有借助网络和专著的出版。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这是宝钗娇嗔般数落宝玉把自己的话都当做耳旁风”错误。这是袭人说的话,不是宝钗。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结合“比如,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曾经分析秦可卿可能是皇族之后,讲宝玉在进入她的房间以后看到的武则天的镜子,赵飞燕舞过的金盘等屋内装饰,说秦可卿屋子里装饰的都是暗示秦可卿皇家高贵的身份,从中又推演出许多关于秦可卿身世的揭秘。并不是说‘百家讲坛’,这个人的推理是错误的"可知,能使读者谨慎对待文本,避免延伸出一些脱离文本的推断内容。
结合“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把每一章回当作是一个短篇来讲解。蒋勋先生还分析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用词的精妙。《红楼梦》很多句子都很简短,简单几个字就把人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可知,能使读者更好地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用词的精妙。
结合“曹雪芹在描写每个不同的人物的时候,他都化身为人物本身,描写的时候也用贴近不同阶层的语言,作诗也是符合各个人物的文采、性格。所以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经常说,你把前面的名字盖住,只通过语言,你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在讲话。曹雪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在描写每个人物的时候都没有加入自己的喜恶,他对每一个角色都怀着同情之心在描写"可知,能使读者更好地把握《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和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1)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2)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缰绳一撒,孕妇也自在起来,无牵挂地摆动着两条健壮的胳膊。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3)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初嫁到平原,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孕妇眼里又多了些寂寞。住在山里望不出山去,眼光就短;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得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于是孕妇无声地乐了,“黑——呀!"她轻轻地叹着,平原顿时热闹起来。孕妇给自己造出来一点儿热闹,觉得太阳底下就不仅是她和黑闲散地走,还有她的叫嚷,她的肚子响亮的蠕动,还有黑的笨手笨脚。
(4)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5)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6)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7)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8)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9)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10)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11)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12)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13)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14)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15)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16)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17)“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18)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19)“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作者营造了一个宁静悠远、自然质朴的环境,烘托出孕妇轻松悠闲的心境。
B.小说中的孕妇是一个心地善良,生活幸福的农村妇女,她对眼下的生活状态十分满足,心里了无缺憾。
C.本文和《哦,香雪》文风相似,笔调清新,充满诗意;孕妇和香雪也一样纯朴,对文化知识充满景仰。
D.本文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希冀。
6.关于文章第⑥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孕妇坐在碑的边沿,不用屁股压住大字,表现出她对文化知识的尊重。
B.“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是希望下一代能读书识字有文化知识。
C.“相信”“无疑"说明她已经意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
D.孕妇不愿意将来面对孩子询问说“不知道”,说明她为不识字感到羞耻。
7.文中四次出现孕妇“黑──呀"的呼唤,请从这四次呼唤中任选两处分析在呼唤中体现了孕妇什么样的心理。(4分)
【答案】5.B6.D
7.①第一处,体现孕妇寂寞的迷惘,她想知道平原的尽头有些什么却无从知道。
②第二处,体现孕妇不甘于寂寞困扰,自己制造出一点热闹。
③第三处,体现孕妇对孕牛的疼惜,不舍得牛辛苦。
④第四处,体现孕妇感受到新生命希冀的幸福和感动。
8.①通过牛温顺而悠闲的形象,牛与孕妇之间的亲密,反映了乡村宁静诗意的生活状态,表现温婉和谐的生命感受。
②通过孕妇对牛的爱惜态度,塑造孕妇善良纯净的形象。
③以牛和孕妇的行程,作为叙述的线索,形成文章的文脉。
④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重叠,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
⑤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更高的生命追求。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她对眼下的生活状态十分满足,心里了无缺憾”说法错误,孕妇对自己眼下的生活状态是十分满足,但是孕妇对自己不识字是有遗憾的。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D.“说明她为不识字感到羞耻"说法错误。不是对自己不识字的羞辱,而是表现她作为母亲的责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答题时先在文中找到孕妇“黑——呀”的呼唤,根据具体语境分析这呼唤分别体现了孕妇什么样的心理。
第一处,文中说“初嫁到平原,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孕妇眼里又多了些寂寞。……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得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由此可以得出此时孕妇呼唤“黑——呀”时,是因为住久了平原,孕妇觉得有些寂寞,她想知道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但又无法知晓。这体现了其寂寞的迷惘。
第二处,“于是孕妇无声地乐了,‘黑——呀!’她轻轻地叹着,平原顿时热闹起来。孕妇给自己造出来一点儿热闹,觉得太阳底下就不仅是她和黑闲散地走,还有她的叫嚷,她的肚子响亮的蠕动,还有黑的笨手笨脚”,体现孕妇的内心不甘于被寂寞困扰,她想通过呼喊“黑——呀!”自己制造出一点热闹。
第三处,“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此处孕妇呼唤“黑——呀”,体现了她对孕牛的疼惜,不忍心骑孕牛,不舍得牛辛苦,让牛站起来。
第四处,“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此处孕妇呼唤“黑——呀”是因为黑身上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体现孕妇感受到新生命希冀的幸福和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成皋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三会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羽,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年,母今楚乘胜。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项王使龙且将兵,号二十万,以救齐,与齐王合军高密。客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韩信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信使人决壅囊,水太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邃追北至阳城,虏齐王广。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项王大怒A乃自被甲B持戟C挑战D楼烦E欲射之F项王嗔目G叱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名籍,字羽,秦下相人,秦末起义军领袖,成语“破釜沉舟"的典故就与项羽有关。
B.“徒以吾两人耳”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徒”字含义不同。
C.“汉王笑谢曰"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谢"字含义相同。
D.“固知信怯也”与“因其固然"(《庄子·庖丁解牛》)两句中“固”字含义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在广武驻扎下来后,以不要再让天下的老百姓受煎熬为由向汉王提出两人单独决斗,遭到了汉王的拒绝。
B.汉王被楚军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脚趾,因而卧床休息;张良却坚持请他起身去军中抚慰将士,以安定军心。
C.龙且的门客劝说龙且修筑深沟高垒固守,避开汉军锋芒但龙且立功心切,坚持作战,结果大败,被韩信杀死。
D.韩信与齐楚两国军队在潍水对峙,韩信用一万多个装满沙土的袋子堵住了潍水的上游,准备在敌军渡潍水时用水攻击。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4分)
(2)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4分)
12.龙且为什么认为韩信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请简要概括说明。(3分)
【答案】8.ADF9.C10.B
11.(1)汉王于是出去巡视军营,(但终因)伤势加重,于是赶赴成皋养伤。
(2)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奔逃。
12.①韩信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依靠老太太分饭吃;
②韩信缺乏勇气,宁可忍受胯下之辱。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项羽因此勃然大怒,就亲自披甲持戟上阵挑战。楼烦又想要射项羽,项羽这时愤怒地瞪着大眼厉声呵斥。“楼烦"做“欲射之”的主语;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B.正确。只是;徒弟。句意: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相持不下。/孔子的徒弟之中没有说起有关恒文公的事情。
C.“两句中‘谢’字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汉王笑谢曰”中“谢"字含义是“推辞”,“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谢”字含义是“道歉"。句意:汉王笑着推辞道。/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D.正确,都是“本来”的意思。句意: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小如鼠嘛。/指顺着它本来的结构。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汉王被楚军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脚趾"错误。由原文“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可知,汉王胸部负伤,却摸着脚说:“这贼子射中我的脚趾了!"由此可知,汉王被楚军用暗伏的弩箭射中的是“胸部”,而不是“脚趾"。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行”,巡视;“甚”,加重;“因”,于是;“驰”,赶赴。
(2)“引”,率领;“佯”,假装;“走”,奔逃。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可知,韩信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依靠老太太分饭吃;
结合“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可知,韩信缺乏勇气,宁可忍受胯下之辱。
参考译文:
项羽攻下了梁地十多个城邑后,听说成皋又被攻破,就率军返回。这时汉军正在荥阳东面围攻钟离昧,听说项羽大军到了,就全部撤往险要的地方。项羽也在广武驻扎下来,与汉军对峙。项羽对汉王说:“天下沸沸扬扬地闹腾了好几年了,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相持不下。现在我愿意向你挑战,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的老百姓白白地忍受煎熬了!"汉王笑着推辞道:“我宁肯斗智,不肯斗力。”项羽便连着三次命楚军壮士出阵挑战,但次次都被汉营中善于骑射的楼烦射杀了。项羽因此勃然大怒,就亲自披甲持戟上阵挑战。楼烦又想要射项羽,项羽这时愤怒地瞪着大眼厉声呵斥,使楼烦双眼不敢直视项羽的目光,双手不敢张弓发箭,随即奔回营垒,不敢再露面了。汉王派人悄悄地探听那挑战者是谁,才知道竟是项羽本人,汉王为此大吃一惊。这时项羽便靠近汉王,相互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想要单独向汉王挑战。汉王历数项羽的罪状,项羽闻言大怒,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汉王。汉王胸部负伤,却摸着脚说:“这贼子射中我的脚趾了!"汉王因受创伤而卧床休息,张良却坚持请他起身去军中抚慰将士,以安定军心,不要让楚军乘势取胜。汉王于是出去巡视军营,(但终因)伤势加重,于是赶赴成皋养伤。
韩信已经平定了临淄,即向东追赶齐王田广。项羽派龙且领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前来援救齐国,在高密与齐王的军队会师。宾客中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拼死战斗,它的锋芒锐不可当。而齐、楚两军在自己的家门口作战,士兵容易逃散。因此不如修筑深沟高垒固守,让齐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的人;已丧汉军之手的城邑的人听说自己的君王还健在,楚军前来救援时,必定都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在远离本土两千里的齐地,如果齐国的城邑全起来反叛它,汉军势必无处取得粮草,这样即可以不战就使他们投降了。”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得很!他曾依赖漂洗丝绵的老太太分给他饭吃,毫无自己养活自己的办法;还曾蒙受从人胯下爬过去的耻辱,毫无胜过他人的勇气;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害怕。况且现在援救齐国,不打一仗便使汉军主动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可谈啊!如今与他交锋而战胜了他,半个齐国就可以归我了。"十一月,齐、楚两国军队隔潍水摆开阵势。韩信命人连夜赶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土,投堵潍水的上游;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奔逃。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小如鼠嘛!”于是渡潍水追击韩信。韩信即派人挖开堵塞在潍水上游的沙袋,大水立刻奔泻而下,龙且的军队因此大部分没能渡过河去。韩信迅速组织反击,杀了龙且,阻留在潍水东岸的楚军四散奔逃,齐王田广也逃走了。韩信随即追逐败兵到了城阳,俘获了田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两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诗题,以叙事为主,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
C.颈联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美景。诗人将水中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
D.尾联笔锋突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抒情,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想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
14.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有人认为诗中无送别,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理由。(6分)
【答案】13.D14.可以删。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之意。所以可以删去“送别"二字。
不能删。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所以不能删除。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想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错。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而不是“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中的“送别”二字可不可以删去,不设统一答案。
如果回答可以删,可以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中主要描写出蜀时沿途景色,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并无送别朋友之意。
如果回答不能删,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诗人不说自己,反过来从故乡的水说起,“我"离家越远,故乡的水对“我”依依不舍,送“我"到万里之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常见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曲折含蓄,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佳作。所以不能册除。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杜牧在《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六国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4)《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最终灭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弊在赂秦。”
(非兵不利,战不善)
(6)《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___,___。"(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5小题,10分)
16.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
答案:C[解析]①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②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气象概况。④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筹划、管理并组织。⑦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同情。
1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以致天下怨谤也(招致)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木柴)③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B.①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认为)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C.①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列举)②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领)③刺客不行(水平不高)
D.①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仅仅)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③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
【答案】C
【解析】C项,①举:施行。②“率:率领”解释错误,“率"在此处意思是“全都,一概”。句意: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全部都贿赂秦国了吗?③不行:不去行动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C.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结构助词,的。句意: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B.代词,代指秦国军队。句意: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C.结构助词,的。句意: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
D.结构助词,的。句意: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前例。
19.下列句子中,属于状语后置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终必不蒙见察。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至于怨诽之多。
【答案】B
【解析】A.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得到您理解。)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订。)
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那么那些人又怎么会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D.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
20.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④不能独完
⑤辇来于秦
A.①④B.③⑤C.②④D.②⑤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①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句意: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②名词作动词,礼待。句意: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
③名词作状语,每天、一天天。句意: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④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句意:不能单独保全。
⑤名词作状语,乘辇车。句意: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故选B。
21.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后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3.【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句意: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
B.正确。句意:在沂水中洗浴。
C.应是宾语前置句,“何如”,应为“如何”,“怎么样”的意思。句意: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D.正确。句意: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故选C。
22.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说法错误,是二十岁时行加冠礼。
故选D。
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
①全民深度触网时代,“网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形容词。②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上升很快。③截止2023年10月,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④老年网民规模达1.91亿。⑤照这情形,我们可以预见:⑥将来网瘾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还会增加。
____A___。网络成瘾可能导致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身体问题,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近年来,使用手机不合理导致患眼疾的病人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干眼症、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和视疲劳等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从业资格证考试项目背诵及答案解析
- 标准化办公用品领用及库存管理流程表
- 表演串词游戏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合作模式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文档编制与项目管理工具集
- 2025年心电图多选题题库及答案
- 教师上岗前考试考核内容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新能源行业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与充电服务设施建设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行业商务礼仪规范指南
- 2025年贸易物流行业跨境电商与全球化物流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高一数学教案必修第一册(2025-2026学年)
- 税务风险知识培训课件
- 烟花炮竹仓库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汽车救援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课件
- 第一性原理新视角
- 2025年钢筋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年产14万吨石墨烯轻纺产业园项目(一期)环评报告表
- 2.3 汉族民歌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 【大单元教学】第三单元《幸福一家人》单元整体设计(含教学评价)
- (正式版)DB3301∕T 0498-2025 《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划分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