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2024年7月济南市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27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搽粉(chá)择菜(zhái)着落(zhuó)噩梦挖墙脚不记其数
B.口讷(nè)旋涡(xuàn)漫溯(shuò)撺掇一窝蜂相形见绌
C.喑哑(yǎ)迁徙(xǐ)偌大(ruò)永诀笑眯眯纹丝不动
D.攒射(cuán)饲养(sì)爱憎(zēng)奚落打瞌睡穿流不息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天文学界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______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2)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______,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
(3)设立朝华社的目的是绍介东欧和北欧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______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
(4)对于所有这些银河系里的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______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A.逐渐趋向扶植目前B.逐步趋向扶持目前
C.逐渐取向扶植日前D.逐步取向扶持日前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果把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让人贻笑大方的。
②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
③八角坳离山有三十多里路,再加上要拐弯抹角地走小路,所以下半夜才赶到
④习性无疑常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就像在中性昆虫中所看到的那样。
⑤《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桩婚姻悲剧,但造成悲剧的原因并非男主人公的始乱终弃,而是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⑥柔石的母亲舍不得他走,要他多住几天,我知道一个母亲对儿子的乌鸟私情,于是,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4.下列说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②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免进”的木牌。③阿Q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以上三个句子中引号的作用各不相同。
B.①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②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事实,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以上两个句子中“为”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C.《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序"以散体叙事,“辞”以骈体抒情,二者相得益彰;《种树郭橐驼传》以为人立传的形式,先论“养树"后论“养人”,运用类比写法论述了“爱民"的思想。
D.《扬州慢》聚焦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一面描摹眼前之景,一面想象杜牧故地重游,抒发兵火劫后的沉痛之情。千岩老人以为该词有“黍离之悲”,即故国残破的悲思。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忍尤而攘诟(责骂)②日薄西山(迫近)③列坐其次(次序)
④寻蒙国恩(不久)⑤汝识之乎(知道)⑥夫人之相与(交往)
⑦尝从人事(跟从)⑧字而幼孩(养育)⑨异日图将好景(拿,取)
⑩朕皇考曰伯庸(我)聊乘化以归尽(姑且)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A.①④⑦⑨B.③④⑥⑧C.①②⑤⑧⑩D.⑤⑥⑨⑩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释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始适还家门②处分适兄意③适得府君书④舟行适临汝
B.①当侍东宫②有大石当中流③以当南日④西当太白有鸟道
C.①鸡栖于厅②当其欣于所遇③而大声发于水上④亦将有感于斯文
D.①臣以供养无主②猥以微贱③家叔以余贫苦④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字余曰灵均②东犬西吠③乐琴书以消忧④步余马于兰皋兮
⑤携幼入室⑥齐彭殇为妄作⑦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⑧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⑨垣墙周庭⑩群贤毕至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以区区不能废远
A.①⑥/②⑤/③⑦/④⑧/⑨/⑩B.①⑥/②⑦/③⑧/④/⑤⑩/⑨
C.①⑨/②⑦/③④/⑤⑩/⑥⑧/D.①⑨/②⑦/③⑥/④⑧/⑤⑩/
8.下列句子按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③又申之以揽茝
④古之人不余欺也⑤急于星火⑥高余冠之岌岌兮
⑦引以为流觞曲水⑧恐年岁之不吾与⑨使不上漏
⑩则告诉不许石之铿然有声者既自以心为形役
A.①④⑧/②③⑤/⑥/⑦⑨/⑩B.①④⑧/②③⑤/⑥/⑦/⑨⑩
C.①④⑧/②⑤/③⑥/⑦⑨/⑩D.①④⑧/②⑤/③⑥/⑦/⑨⑩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科举制度,凡是在县学列名学习准备考秀才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也俗称“文童"。
B.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楚辞》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而得名,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
C.黄昏和人定都是十二时辰之一。黄昏,即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D.古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已决,再无俗念牵挂、世俗机心。《登快阁》中“此心吾与白鸥盟”一句就是此意。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宇宙中的碳自诞生之始就具有“建筑师"潜力,奠定了地球生命总建筑师的角色基础,碳的流动紧密结合了生物演化与居于引导地位的地球物理力量。生命总是驱动着地质发展,也为地质发展所驱策,碳在生物之中的流动,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缠绕在一起,短期碳循环可以从几分之一秒延续到数十年、数百年,而长期碳循环则涵盖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的领域,包含风化与沉积,能够延续数千万年。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都是相互配合的,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但工业时代之后就不再是这样了,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秩序的改变,比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速度要快得多。工业活动逆转了光合作用,把氧气和硬质碳变回二氧化碳,人为影响抹消了生物与地质时间尺度的界限。在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从一种有影响力的物种变成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最有力的推手,而工业成为影响生物与地质之间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人类知识转变为发明随后获得经济价值的模式,是通过基础科学激发科技创新的模式,资源、知识和工具滋生出更多的资源、知识和工具,以难以量化的方式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大气。由于碳累积值动辄以百万年为尺度,因此长期的碳循环总是容易被忽视,进而让长期碳循环加速到进入短期循环的路线。随着人类火焰蔓延和经济之手的挑拨,在工业蜡烛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自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比大部分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才智的成就促使科技跃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反噬人类自身。
在碳科学上的无知常常阻碍了人们在遏制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而学术上的分裂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地球气候并不是自行稳定的系统,总是捉摸不定的,而在人为辐射效应、火山压力来源以及太阳能改变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生存难度大大加重。如果国际气候协议的约束成功,《京都议定书》会让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处于一九九零年的水准,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
全球变暖造成的变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地球气温比前工业时期上升了二摄氏度,科学帮助我们对这个星球发的高烧做出了诊断,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科学技术将非自然选择强加给生物,不断涌入大气的碳将给后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我们足够快地开始行动,就能减缓我们对碳循环的冲击,而不必牺牲工业化火焰,行之有效的方案能够把文明转换到另一个不会让地球枯萎的能量系统上。
(节选自陈倩《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有删改)
材料二
碳排放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双向效应。碳排放的增加带来气候变暖、空气质量下降、海洋酸化等问题,加剧环境污染。一方面,过大的环境负荷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迫使国家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即将本用于发展科技创新及升级产业结构的资源优先转移到减污降碳,进而减缓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加剧会增强人们对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的需求,进而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科技进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和促进高新环保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倒逼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设备更新,通过成果转化提升生产效率并减少资源在开发、运输、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拓展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渠道,降低企业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对碳排放的抑制。科技创新能显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通过创造新需求和构建产学研互动共享平台两种机制来带动产业升级。创新动力源于新需求的出现,新需求催生新产品和新产业部门,两者形成全新的产业链,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从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三个方面影响碳排放和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高效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生产效率提升和社会分工细化。一方面提高社会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从而降低产品生产的能耗,进而降低碳排放水平;另一方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率,利于清洁能源的推广和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抑制了碳排放。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高效化促进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进步,也带动产业向金融化方向转型。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集聚为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其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资源规模大,能够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向金融化方向发展能开拓多样化筹集创新资金的渠道,能有效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促进创新水平的提升。
(节选自《生态经济》2024第40卷)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碳含量本以温度变动为先导,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相互配合,后工业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B.人们更容易忽视长期碳循环,是因为它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含着风化与沉积,常以百万年为尺度。
C.《京都议定书》虽然已经签署,但没有发挥出预期的约束作用,毕竟之后全球碳排放量仍然大幅升高。
D.全球变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而目前人类只能寄希望于科学来遏制气温的上升。
11.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下面图表①②③④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产业结构优化倒逼资源配置合理环境治理成本增加
B.产业升级增强资源配置合理发展科技创新
C.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社会分工细化发展科技创新
D.产业升级倒逼社会分工细化环境治理成本增加
12.“人类发展中心法则”下的工业化加剧了碳排放,导致人类走上自毁之路,这并不是人类发展想要的结果。我们对这一冲突应有怎样的认识和做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①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童区寄②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
童寄者,柳州荛牧儿也。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脱。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甚善。”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复脱。因大号,一虚皆惊。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节选自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删减)
材料二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蹲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元和中,出为柳州刺史。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③,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减)
【注】①鬣(liè):髭须。②童:儿童。区(ōu)寄:姓区名寄。③相侔(móu):相等。
13.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议论证据[A]今古[B]出入[C]经史百子[D]蹲厉风发[E]率[F]常屈[G]其[H]座人。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兄鬻卖以觊其利觊:愿,求
B.植刃道上植:立,这里指插(在地上)
C.虚吏白州白:报告
D.比一岁比:等同,相当于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亦奇矣"中的“奇”与后文“刺史颜证奇之"中“奇”的用法不同。
B.“贼易之"中的“易”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易”的词义相同。
C.“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中的“下”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中“下”的用法不同。
D.“令书其佣"中的“令”与《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中“令”的词义不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地人寡恩薄情,当地有劫缚小孩的恶俗,而官府为一己私利放纵不管,导致越地人口减少,很少有人能摆脱做僮仆的命运。
B.区寄逃跑不远又被强盗抓回,以机智言辞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利弊,说服强盗免于杀身,后又烧断绑绳成功逃脱。
C.柳宗元才华横溢,成绩斐然。时人都敬慕他,想与他交往,那些权贵公卿也争着让他做自己的门生,一致赞誉举荐他。
D.衡山、湘江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柳宗元当作老师。那些接受过他指点的人,都认为他的文章有章法,值得欣赏。
17.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脱。
(2)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四、(17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前两联运用“比"的写法,不露痕迹,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C.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D.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1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两句互文见义,优美的笛曲和采莲的歌声朝夕可闻,体现了市井生活的和谐美好。
(2)小刚拍摄了一张远山飘云、鸟儿归巢的照片,老师说配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两句,更富韵味。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______,______”。
(4)《临安春雨初霁》中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语,道出羁旅之苦、京中风尘之恶,意欲早还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五、(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自豪地叫作“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摇篮。但是在整个悠久的历史上,这里是不光有过升平盛世和文物创造,而且到两年以前得解放为止,各种矛盾的现象好像是跟随着空气普遍到每一个村庄,以至于在老革命根据地生活过十几年的干部初来的时候,不禁为这个全国著名的小麦和棉花的出产地那么富足又那么贫困、那么凶狠又那么可怜而大吃一惊。
1951年7月初的一天,新任县委书记朱明山正踱来踱去,考虑着一个严重问题——渭河两岸的产棉区普遍发现了棉蚜虫。光光听说在棉花生长的一个季节里,单性生殖的棉蚜虫每一个就可以繁殖到六万万亿,他就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害虫向刚刚翻身的棉农生活和新生国家的工业生产侵犯的危险性。一清早,县委秘书跑来报告,深夜有两个区打电话来要求暂停征粮工作,集中力量治虫。早饭时,又有人报告,昨晚从渭北回来的农业工作站的一个人正连夜给县政府赶写报告,说那里的四个区情况已经严重到不是少数喷雾器可以解决问题的了。
“写什么报告?”朱明山不满地想着,“要是在军队里发生了紧急情况就这么搞,报告转来转去到指挥员手里,也许早给包围了。我自己到下边去。"……
有月亮的夏天晚上,在渭河平原上的旷野里是这样令人迷恋,以至于可以使你霎时忘记内心的负担和失掉疲倦的感觉,而像一个娇儿一样接受祖国土地上自然母亲的爱抚。在你眼前,辽阔的平原迷迷蒙蒙地展开去,近处村庄淹没在炊烟里,只在炊烟上边露出房顶和树梢。
朱明山和县委副书记赵振国骑上自行车,在旷野上月牙照耀下的公路上飞奔。他们又要往渭河南岸去了。
从1949年酷热的夏天起,农民们迎接过一次比一次使他们满意的帮助他们翻身的工作队。他们给工作队烧水,做饭,腾屋;他们给工作队报告情况,商量办法;胜利以后,他们把工作队送出几里还不舍分手,要求往后还来帮助他们……
可是两年后的这天夜里,由县委书记朱明山指挥的治虫工作队的各工作组到了本县渭河两岸的产棉区,却碰到了令人气恼的冷淡。工作队的干部兴冲冲地下来,听了从睡梦中被叫醒来的当地干部一谈情况,多少人都凉了半截子,干巴巴地瞪起眼来了。
“连个群众会都召集不起来,都说:‘咳!人还能把那虫给治了?’”
“昨天又有两个村抬万人伞祭虫王爷……"
“翻了棉花地种晚包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
第二天早上,朱明山和很多干部出了渭阳镇,在棉花地边蹲下来,翻起棉叶下面看看:黑森森的棉蚜虫都絮满了一层;有些棉叶因为蚜虫多到一疙瘩一疙瘩,被压得倒吊下去了;有些连棉苗的心尖儿都软了,即便在凉爽的早晨,也是有气无力地弯曲着,令人叹息。
人们顺着田间的小路过去,一段一段棉田都起了蚜虫,工作队看见的只有程度上的差别。他们遇见到地里来看棉花的群众,愁得两道眉都连起来了。可是当朱明山非常同情地试着和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好像哑巴一样一声不吭,闷着头就走了。对干部们最好的态度也不过灰心丧气地应付一两句:“日头爷高了,盯一盯回去吧。你们能有啥办法哩嘛……"
朱明山漫无目标地看看土街和两旁土坯墙的瓦房,连一般零散地蹲在土台阶上吃饭的人,见他们过来也躲开了。
“好奇怪的农民,”朱明山沉重地感叹说,“光光这两年几次斗争里建立起来的感情,也不能对我们这么冷淡吧?难道这个地方几次都没有真正发动了群众吗?"
“不是,”旁边陕北青年夹杂着关中口音解释,“他们是嫌看见咱们没啥说。最近干部见了群众就说治虫,却没有效果,说得群众都烦了,所以躲着走。"
朱明山同意:“情况比我们想的更严重。‘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毛主席的话是光在开会的时候讲,还是在实际行动里头遵守?”
回到区上,他把所有留在区上的工作队干部和当地干部召集起来,提出要把县上原先布置的步骤变更一下:两天到三天里头不开群众大会,白天太阳红的时候集中力量,由区乡以上的干部亲自动手,在愿意首先治虫的村干部和群众的棉地里打喷雾器。开始多打药剂,第二天就多打烟叶水,第三天见效的话就全部打烟叶水。每天晚上在群众里活动,只许宣传大家到早上治过虫的棉地里去参观,等到大多数群众转变了态度再说……
“你们看出了没有?现在是讲话最不值钱!谁听咱那一套?那就请事实先发言吧!"
吃过早饭,朱明山就和区委书记崔浩田骑车奔驰在旷野里。到蔡家庄去!那里是渭阳区的重点,有一个植棉能手。
……
“以前的办法不对,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
崔浩田站在正屋的门台上讲话了。四十多个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墙根和房檐的阴影蹲了一圈。开始的时候,人们瞪大了眼睛盯着他,用心地听着,好像唯恐有一句陕北口音听不明白。后来渐渐越来越多的人,脸上显示出满意的笑容。当崔浩田讲到科学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也不是依靠反复唠叨,而是依靠成功的实际打破迷信的时候,有些村干部把嘴里噙的烟锅拔开,对身旁的人信服地点头。刚才不满地走开的那人蹲在朱明山对面的墙根大声说:“开头这么办就畅了!"
注:作者柳青,该小说创作于1953年,发表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1期,选编有删改。
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故事发生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陕西渭河平原某县,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
B.群众对工作队的态度热情到冷淡,这引发了朱明山的深刻反思并促使其及时调整工作,体现了他务实的工作作风。
C.只为深入了解灾情,掌握第一手资料,朱明山先后与领导干部崔浩田、赵振国骑车奔向灾区,彰显了勤政为民的公仆本色。
D.文章结尾“开头这么办就畅了”,既照应前期人们对治虫工作队工作的不满,又写出了朱明山变更工作步骤后成效初显。
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新任县委书记朱明山带领干部群众治理虫灾这一核心事件展开情节,在他与形式主义和各种复杂关系的博弈中,塑造其典型形象。
B.小说对陕西方言的适量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如文中穿插使用“光光"一疙瘩一疙瘩”“日头爷"等俚语,使作品富有乡土气息。
C.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为主,画波浪线的句子转换为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与《风景谈》中变换第二人称的艺术效果相同。
D.小说灵活运用修辞增强表现力,如画横线句子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受灾群众的愁之深重,运用比喻手法描摹人物情态,生动传神。
23.文学评论家李建军说:“柳青要在自己的这部长篇小说里,塑造一个精神发光的人物。”
请简析本文是如何塑造这样“一个精神发光的人物"的。
24.作为柳青小说佚作,原手稿没有书名。“柳青小说”读书小组拟定了两个题目,甲组是“县委书记”,乙组是“在旷野里”。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阐述拟题的理由。
六、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推动我们向前的力量,常常来自不自量力。——哈萨克谚语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2024年7月济南市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27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搽粉(chá)择菜(zhái)着落(zhuó)噩梦挖墙脚不记其数
B.口讷(nè)旋涡(xuàn)漫溯(shuò)撺掇一窝蜂相形见绌
C.喑哑(yǎ)迁徙(xǐ)偌大(ruò)永诀笑眯眯纹丝不动
D.攒射(cuán)饲养(sì)爱憎(zēng)奚落打瞌睡穿流不息
【答案】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______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2)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______,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
(3)设立朝华社的目的是绍介东欧和北欧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______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
(4)对于所有这些银河系里的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______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A.逐渐趋向扶植目前B.逐步趋向扶持目前
C.逐渐取向扶植日前D.逐步取向扶持日前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果把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让人贻笑大方的。
②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
③八角坳离山有三十多里路,再加上要拐弯抹角地走小路,所以下半夜才赶到。
④习性无疑常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就像在中性昆虫中所看到的那样。
⑤《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桩婚姻悲剧,但造成悲剧的原因并非男主人公的始乱终弃,而是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⑥柔石的母亲舍不得他走,要他多住几天,我知道一个母亲对儿子的乌鸟私情,于是,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答案】D
4.下列说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②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免进”的木牌。③阿Q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以上三个句子中引号的作用各不相同。
B.①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②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事实,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以上两个句子中“为”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C.《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序"以散体叙事,“辞”以骈体抒情,二者相得益彰;《种树郭橐驼传》以为人立传的形式,先论“养树"后论“养人”,运用类比写法论述了“爱民"的思想。
D.《扬州慢》聚焦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一面描摹眼前之景,一面想象杜牧故地重游,抒发兵火劫后的沉痛之情。千岩老人以为该词有“黍离之悲”,即故国残破的悲思。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忍尤而攘诟(责骂)②日薄西山(迫近)③列坐其次(次序)
④寻蒙国恩(不久)⑤汝识之乎(知道)⑥夫人之相与(交往)
⑦尝从人事(跟从)⑧字而幼孩(养育)⑨异日图将好景(拿,取)
⑩朕皇考曰伯庸(我)聊乘化以归尽(姑且)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A.①④⑦⑨B.③④⑥⑧C.①②⑤⑧⑩D.⑤⑥⑨⑩
【答案】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释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始适还家门②处分适兄意③适得府君书④舟行适临汝
B.①当侍东宫②有大石当中流③以当南日④西当太白有鸟道
C.①鸡栖于厅②当其欣于所遇③而大声发于水上④亦将有感于斯文
D.①臣以供养无主②猥以微贱③家叔以余贫苦④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答案】A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字余曰灵均②东犬西吠③乐琴书以消忧④步余马于兰皋兮
⑤携幼入室⑥齐彭殇为妄作⑦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⑧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⑨垣墙周庭⑩群贤毕至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A.①⑥/②⑤/③⑦/④⑧/⑨/⑩B.①⑥/②⑦/③⑧/④/⑤⑩/⑨
C.①⑨/②⑦/③④/⑤⑩/⑥⑧/D.①⑨/②⑦/③⑥/④⑧/⑤⑩/
【答案】D
8.下列句子按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③又申之以揽茝
④古之人不余欺也⑤急于星火⑥高余冠之岌岌兮
⑦引以为流觞曲水⑧恐年岁之不吾与⑨使不上漏
⑩则告诉不许石之铿然有声者既自以心为形役
A.①④⑧/②③⑤/⑥/⑦⑨/⑩B.①④⑧/②③⑤/⑥/⑦/⑨⑩
C.①④⑧/②⑤/③⑥/⑦⑨/⑩D.①④⑧/②⑤/③⑥/⑦/⑨⑩
【答案】A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科举制度,凡是在县学列名学习准备考秀才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也俗称“文童"。
B.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楚辞》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而得名,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
C.黄昏和人定都是十二时辰之一。黄昏,即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D.古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已决,再无俗念牵挂、世俗机心。《登快阁》中“此心吾与白鸥盟”一句就是此意。
【答案】B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宇宙中的碳自诞生之始就具有“建筑师"潜力,奠定了地球生命总建筑师的角色基础,碳的流动紧密结合了生物演化与居于引导地位的地球物理力量。生命总是驱动着地质发展,也为地质发展所驱策,碳在生物之中的流动,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缠绕在一起,短期碳循环可以从几分之一秒延续到数十年、数百年,而长期碳循环则涵盖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的领域,包含风化与沉积,能够延续数千万年。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都是相互配合的,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但工业时代之后就不再是这样了,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秩序的改变,比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速度要快得多。工业活动逆转了光合作用,把氧气和硬质碳变回二氧化碳,人为影响抹消了生物与地质时间尺度的界限。在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从一种有影响力的物种变成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最有力的推手,而工业成为影响生物与地质之间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人类知识转变为发明随后获得经济价值的模式,是通过基础科学激发科技创新的模式,资源、知识和工具滋生出更多的资源、知识和工具,以难以量化的方式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大气。由于碳累积值动辄以百万年为尺度,因此长期的碳循环总是容易被忽视,进而让长期碳循环加速到进入短期循环的路线。随着人类火焰蔓延和经济之手的挑拨,在工业蜡烛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自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比大部分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才智的成就促使科技跃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反噬人类自身。
在碳科学上的无知常常阻碍了人们在遏制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而学术上的分裂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地球气候并不是自行稳定的系统,总是捉摸不定的,而在人为辐射效应、火山压力来源以及太阳能改变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生存难度大大加重。如果国际气候协议的约束成功,《京都议定书》会让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处于一九九零年的水准,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
全球变暖造成的变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地球气温比前工业时期上升了二摄氏度,科学帮助我们对这个星球发的高烧做出了诊断,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科学技术将非自然选择强加给生物,不断涌入大气的碳将给后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我们足够快地开始行动,就能减缓我们对碳循环的冲击,而不必牺牲工业化火焰,行之有效的方案能够把文明转换到另一个不会让地球枯萎的能量系统上。
(节选自陈倩《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有删改)
材料二
碳排放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双向效应。碳排放的增加带来气候变暖、空气质量下降、海洋酸化等问题,加剧环境污染。一方面,过大的环境负荷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迫使国家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即将本用于发展科技创新及升级产业结构的资源优先转移到减污降碳,进而减缓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加剧会增强人们对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的需求,进而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科技进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和促进高新环保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倒逼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设备更新,通过成果转化提升生产效率并减少资源在开发、运输、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拓展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渠道,降低企业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对碳排放的抑制。科技创新能显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通过创造新需求和构建产学研互动共享平台两种机制来带动产业升级。创新动力源于新需求的出现,新需求催生新产品和新产业部门,两者形成全新的产业链,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从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三个方面影响碳排放和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高效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生产效率提升和社会分工细化。一方面提高社会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从而降低产品生产的能耗,进而降低碳排放水平;另一方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率,利于清洁能源的推广和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抑制了碳排放。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高效化促进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进步,也带动产业向金融化方向转型。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集聚为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其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资源规模大,能够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向金融化方向发展能开拓多样化筹集创新资金的渠道,能有效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促进创新水平的提升。
(节选自《生态经济》2024第40卷)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碳含量本以温度变动为先导,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相互配合,后工业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B.人们更容易忽视长期碳循环,是因为它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含着风化与沉积,常以百万年为尺度。
C.《京都议定书》虽然已经签署,但没有发挥出预期的约束作用,毕竟之后全球碳排放量仍然大幅升高。
D.全球变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而目前人类只能寄希望于科学来遏制气温的上升。
11.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下面图表①②③④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产业结构优化倒逼资源配置合理环境治理成本增加
B.产业升级增强资源配置合理发展科技创新
C.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社会分工细化发展科技创新
D.产业升级倒逼社会分工细化环境治理成本增加
12.“人类发展中心法则”下的工业化加剧了碳排放,导致人类走上自毁之路,这并不是人类发展想要的结果。我们对这一冲突应有怎样的认识和做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0.B11.A
12认识:
人类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和地球生态为代价,“人类发展中心法则"下的工业化虽带来短期利益,但加剧碳排放,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未来。
碳排放的增加不仅带来环境问题,也阻碍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做法:
加强对碳科学的研究和理解,减少学术分裂,制定更有效的气候解决方案。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分工细化,促进产业向绿色、高效、创新方向转型。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履行气候协议,严格控制碳排放,保护地球生态。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①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童区寄②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
童寄者,柳州荛牧儿也。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脱。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甚善。"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复脱。因大号,一虚皆惊。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节选自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删减)
材料二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蹲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元和中,出为柳州刺史。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③,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减)
【注】①鬣(liè):髭须。②童:儿童。区(ōu)寄:姓区名寄。③相侔(móu):相等。
13.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议论证据[A]今古[B]出入[C]经史百子[D]蹲厉风发[E]率[F]常屈[G]其[H]座人。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兄鬻卖以觊其利觊:愿,求
B.植刃道上植:立,这里指插(在地上)
C.虚吏白州白:报告
D.比一岁比:等同,相当于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亦奇矣”中的“奇"与后文“刺史颜证奇之”中“奇"的用法不同。
B.“贼易之”中的“易"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易"的词义相同。
C.“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中的“下"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中“下"的用法不同。
D.“令书其佣”中的“令"与《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中“令"的词义不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地人寡恩薄情,当地有劫缚小孩的恶俗,而官府为一己私利放纵不管,导致越地人口减少,很少有人能摆脱做僮仆的命运。
B.区寄逃跑不远又被强盗抓回,以机智言辞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利弊,说服强盗免于杀身,后又烧断绑绳成功逃脱。
C.柳宗元才华横溢,成绩斐然。时人都敬慕他,想与他交往,那些权贵公卿也争着让他做自己的门生,一致赞誉举荐他。
D.衡山、湘江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柳宗元当作老师。那些接受过他指点的人,都认为他的文章有章法,值得欣赏。
17.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脱。
(2)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答案】13.BDE
14.D15.B
16.D17.(1)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于是得以逃脱。
(2)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
四、(17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前两联运用“比”的写法,不露痕迹,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C.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D.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1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8.D19.①乐观豁达,尽管经历了苦雨终风,但诗人看到云散月明,认为天容海色本就澄清,体现出他积极乐观的心态。
②心怀高远,诗人虽身处困境,仍有鲁叟乘桴之意,表明他心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③坦然超脱,即使被贬南荒九死一生,诗人也不悔恨,反而认为此次游历奇绝,展现出他的坦然超脱。
(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两句互文见义,优美的笛曲和采莲的歌声朝夕可闻,体现了市井生活的和谐美好。
(2)小刚拍摄了一张远山飘云、鸟儿归巢的照片,老师说配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两句,更富韵味。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______,______"。
(4)《临安春雨初霁》中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语,道出羁旅之苦、京中风尘之恶,意欲早还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①.羌管弄晴②.菱歌泛夜③.云无心以出岫④.鸟倦飞而知还⑤.映阶碧草自春色⑥.隔叶黄鹂空好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⑦.素衣莫起风尘叹⑧.犹及清明可到家
五、(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自豪地叫作“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摇篮。但是在整个悠久的历史上,这里是不光有过升平盛世和文物创造,而且到两年以前得解放为止,各种矛盾的现象好像是跟随着空气普遍到每一个村庄,以至于在老革命根据地生活过十几年的干部初来的时候,不禁为这个全国著名的小麦和棉花的出产地那么富足又那么贫困、那么凶狠又那么可怜而大吃一惊。
1951年7月初的一天,新任县委书记朱明山正踱来踱去,考虑着一个严重问题——渭河两岸的产棉区普遍发现了棉蚜虫。光光听说在棉花生长的一个季节里,单性生殖的棉蚜虫每一个就可以繁殖到六万万亿,他就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害虫向刚刚翻身的棉农生活和新生国家的工业生产侵犯的危险性。一清早,县委秘书跑来报告,深夜有两个区打电话来要求暂停征粮工作,集中力量治虫。早饭时,又有人报告,昨晚从渭北回来的农业工作站的一个人正连夜给县政府赶写报告,说那里的四个区情况已经严重到不是少数喷雾器可以解决问题的了。
“写什么报告?"朱明山不满地想着,“要是在军队里发生了紧急情况就这么搞,报告转来转去到指挥员手里,也许早给包围了。我自己到下边去。”……
有月亮的夏天晚上,在渭河平原上的旷野里是这样令人迷恋,以至于可以使你霎时忘记内心的负担和失掉疲倦的感觉,而像一个娇儿一样接受祖国土地上自然母亲的爱抚。在你眼前,辽阔的平原迷迷蒙蒙地展开去,近处村庄淹没在炊烟里,只在炊烟上边露出房顶和树梢。
朱明山和县委副书记赵振国骑上自行车,在旷野上月牙照耀下的公路上飞奔。他们又要往渭河南岸去了。
从1949年酷热的夏天起,农民们迎接过一次比一次使他们满意的帮助他们翻身的工作队。他们给工作队烧水,做饭,腾屋;他们给工作队报告情况,商量办法;胜利以后,他们把工作队送出几里还不舍分手,要求往后还来帮助他们……
可是两年后的这天夜里,由县委书记朱明山指挥的治虫工作队的各工作组到了本县渭河两岸的产棉区,却碰到了令人气恼的冷淡。工作队的干部兴冲冲地下来,听了从睡梦中被叫醒来的当地干部一谈情况,多少人都凉了半截子,干巴巴地瞪起眼来了。
“连个群众会都召集不起来,都说:‘咳!人还能把那虫给治了?’"
“昨天又有两个村抬万人伞祭虫王爷……”
“翻了棉花地种晚包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
第二天早上,朱明山和很多干部出了渭阳镇,在棉花地边蹲下来,翻起棉叶下面看看:黑森森的棉蚜虫都絮满了一层;有些棉叶因为蚜虫多到一疙瘩一疙瘩,被压得倒吊下去了;有些连棉苗的心尖儿都软了,即便在凉爽的早晨,也是有气无力地弯曲着,令人叹息。
人们顺着田间的小路过去,一段一段棉田都起了蚜虫,工作队看见的只有程度上的差别。他们遇见到地里来看棉花的群众,愁得两道眉都连起来了。可是当朱明山非常同情地试着和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好像哑巴一样一声不吭,闷着头就走了。对干部们最好的态度也不过灰心丧气地应付一两句:“日头爷高了,盯一盯回去吧。你们能有啥办法哩嘛……”
朱明山漫无目标地看看土街和两旁土坯墙的瓦房,连一般零散地蹲在土台阶上吃饭的人,见他们过来也躲开了。
“好奇怪的农民,"朱明山沉重地感叹说,“光光这两年几次斗争里建立起来的感情,也不能对我们这么冷淡吧?难道这个地方几次都没有真正发动了群众吗?”
“不是,"旁边陕北青年夹杂着关中口音解释,“他们是嫌看见咱们没啥说。最近干部见了群众就说治虫,却没有效果,说得群众都烦了,所以躲着走。”
朱明山同意:“情况比我们想的更严重。‘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毛主席的话是光在开会的时候讲,还是在实际行动里头遵守?"
回到区上,他把所有留在区上的工作队干部和当地干部召集起来,提出要把县上原先布置的步骤变更一下:两天到三天里头不开群众大会,白天太阳红的时候集中力量,由区乡以上的干部亲自动手,在愿意首先治虫的村干部和群众的棉地里打喷雾器。开始多打药剂,第二天就多打烟叶水,第三天见效的话就全部打烟叶水。每天晚上在群众里活动,只许宣传大家到早上治过虫的棉地里去参观,等到大多数群众转变了态度再说……
“你们看出了没有?现在是讲话最不值钱!谁听咱那一套?那就请事实先发言吧!”
吃过早饭,朱明山就和区委书记崔浩田骑车奔驰在旷野里。到蔡家庄去!那里是渭阳区的重点,有一个植棉能手。
……
“以前的办法不对,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
崔浩田站在正屋的门台上讲话了。四十多个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墙根和房檐的阴影蹲了一圈。开始的时候,人们瞪大了眼睛盯着他,用心地听着,好像唯恐有一句陕北口音听不明白。后来渐渐越来越多的人,脸上显示出满意的笑容。当崔浩田讲到科学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也不是依靠反复唠叨,而是依靠成功的实际打破迷信的时候,有些村干部把嘴里噙的烟锅拔开,对身旁的人信服地点头。刚才不满地走开的那人蹲在朱明山对面的墙根大声说:“开头这么办就畅了!”
注:作者柳青,该小说创作于1953年,发表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1期,选编有删改。
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传媒公司合同保密协议
- 出租搬家搬运合同范本
- 共同购买房屋合同范本
- 合同过期了签补充协议
- 养护管理承包合同范本
- 厂家合同范本模板模板
- 共同店铺转店合同范本
- 农用地合作协议书范本
- 农村良田租赁合同协议
- 口腔医生兼职合同范本
- 作业指导书管理规范规章制度
- 篮球空白战术板
- 医保工作各小组和医保相关制度
- 2023年江苏泰州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第五章 亲核取代反应
- 医院医疗设备购置申请表(采购单)
-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完整版
- 2022年中交营口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课本完整版
- B2B业务的破 局之道??数字化重塑营销服体系
- 县级结核病定点医院设置规范 T∕CHATA 007-202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