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江苏省海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本发展史,并具有多元化丰富的文本解读传统,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主张,诗歌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原意,要在对诗歌全篇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主观意图。逆,解释为迎、求的意思。志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这就是说,应该就作者的作品论作品,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思想。这种方法对于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十分正确的,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文本的现实功能来讲,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任何一种阅读,都是具有当代性、功利性的阅读。读者都从现实的时代需求,去“断章取义”,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并以此增加和累积作品的价值。《孟子·万章上》:“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既要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道德品质,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现实。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也有解释:“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其实,一个文本一旦完成,就开始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不再受作者主观解释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历史文本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解读者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现实需求,以及解读者所处时代提供的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可供解读的文本话语和生发想象的各种意象)大于思想(作者的主观意图)就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金振邦《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
材料二:
建构文学文本解读理念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是由于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其实文学文本是一种立体结构,它至少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表层的意象群落,包括五官可感的过程、景观、行为和感性的语言等,它是显性的。在表层的意象中渗透着情感价值,这就构成了审美意象。正如克罗齐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需要说明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趣味中包含智趣。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其潜在的情志往往被忽略。如柳宗元的《江雪》,如果把“钓雪"解读为“钓鱼”,就是被显性的感知遮蔽,把意象当成细节,消解了隐性的审美情志。其实,意象不仅是对客体的描绘,而且也是主体的表现,是主体的情志为之定性,甚至使之发生变异的。此诗表层的形而下的钓鱼,为深层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所改变。前两句是对生命绝灭和外界严寒的超越,后两句是对内心欲望的消解。
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式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学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称之为意脉。其特点为:第一,意脉以情志深化表层的意象;第二,在形态和性质上对表层的整体意象加以同化;第三,意脉所遵循的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这在中国古典诗话叫做“无理而妙”,其具体表现为情感的朦胧性,不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情感的主观独特性更使它超越充足理由律:情感强烈时,往往是无缘故的。情感逻辑有时还以片面性与辩证法的全面性相对立:不管是爱是恨,都是非理性和片面的。遵循逻辑规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实用理性准则是唯一的;而超越逻辑规律则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情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第四,在具体的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小说,意脉都以“变”和“动"为特点。在长篇小说中,事变前后大起大落的精神曲折和变异,乃是意脉的精彩所在。在绝句中,最动人处往往就是意脉的瞬间转换。意脉是潜在的,可意会而难言传。要把这种意味传达出来,需要具体分析具有原创性的话语。
保证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升值的是文学的规范形式,这是文学文本结构的第三层次。深层的规范形式对于文学文本解读学极其关键,但学术界大都囿于黑格尔的“内容决定形式”说,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外。历代美学家出于哲学思维的惯性,总在主观和客观里兜圈子。睿智者如朱光潜、李泽厚、高尔泰等,都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未能意识到主观情感特征和客观对象特征的猝然遇合只是胚胎,没有形式就不能化胎成形,更不能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未经形式规范的情感,哪怕是真情实感,也可能是“死胎"。作家的观察、想象、感受及语言表达,都要受到特殊形式感的制约和分化,主观和客观并非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同时与形式发生关系。只有当形式、情感和对象统一为有机结构后才具备形象的功能。
(选编自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本解读历史悠久且不乏经典之论,孟子提出凡作品的解读都要“以意逆志”,不应该断章取义。
B.读者在文本解读时为累积作品的价值。可以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不用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
C.在解读审美意象时要由表及里,结合客体的描绘和主体的表现分析审美情志,不能满足于表层的理解。
D.受哲学思维影响,历代美学家都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之外,而无法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提出的观点佐证了“知人论世"的合理性。
B.材料二以《江雪》的意象解读为例,说明主体情志对表层意象的作用,指出潜在情志不应被忽略。
C.材料二作者不囿于权威解释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肯定了形式在文学文本解读中的关键作用。
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提出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会对文本解读产生重要的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锦瑟》这篇诗歌的思想主旨解读有很多,体现了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大于思想这个道理。
B.古典诗词“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体现了“无理而妙”。
C.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不求甚解”地读书是一种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方法。
D.鲁迅谈《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这种不同解读与读者的心理预期有关。
4.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意脉”下定义。
5.在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有效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两则材料在解读文本的方法上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价之宝
肖建国
羊城西门的如意茶庄有两个伙计,一老一少。老的叫黄师傅,负责店里的买卖。少的叫阿康,是个杂工,只是每天皱眉多,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阿康心里知道黄师傅有些能耐,以前老东家在世时很倚重黄师傅,客商来时必让黄师傅烹茶鉴茶。只见他随手舀出一勺茶叶放在壶内加水烹煮,眯着双眼,盯着壶内的水泡,只一会热气升腾满室飘香,便倒出一盅,放到鼻端,用力一嗅,随后细咂一口,跟着报出:武夷头水岩茶、安溪明前铁观音、福州香片六月白、杭州龙井……
现在老东家下世了,少东家做主了,如意茶庄的生意也一年不如一年,如意茶庄不得不精减人员,只卖些茶叶茶具维持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少东家自当家后,就有点嫌黄师傅碍眼。黄师傅背驼了,头发也白了,除了眼睛,身子骨也一年不如一年。少东家的这种想法竟被阿康看穿了。
一日,趁黄师傅不在。阿康就向少东家提出:他想跟黄师傅换换位置,工钱只拿黄师傅的一半就行。少东家有些犹豫,怕阿康不懂行情。阿康说:“做买卖这活,全靠眼睛灵活,俩钱买三钱卖,薄利多销,胜似利高。"
黄师傅一回来,看阿康脱了粗布短褂,穿上长衫在店里招呼客人,黄师傅心里明白,这少东家是变着法儿在撵自己走呢。阿康原本的活计是收垃圾、搬煤球,拖地板、烧茶炉,干的活是又脏又重,换位半个月下来,黄师傅就病倒了。等黄师傅病愈后一结帐,不但几个月的工钱被扣完,反而欠下少东家20个大洋。少东家显得挺仁义,说:“看在你跟我们家几十年的份上,这些欠的钱就不要了,病好后,你早日返乡吧。”
黄师傅很平静地看着少东家说:“欠钱是要还的,否则我就是死了也不会安心的。这样,你的店再让我打理几天,我若能多卖出钱来,就算还债和路费如何?"
这几天,少东家怀着好奇的心情早早起了床,来到了店里,就见黄师傅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衫,精神抖擞地和阿康站到了一起。
到了第四天下午,来了一个鹰勾鼻子蓝眼睛的洋买办。少东家认识,这个洋人叫吉姆逊,是个有名的中国通。吉姆逊先闻茶叶,再看茶具,看完一圈,嘴里直叫NO。跟在他屁股后面的阿康忙把吉姆逊领到了精品小柜前,吉姆逊挨个拿起,敲了敲,闻了闻,又用手背在壶底来回摩擦几遍,然后大大咧咧地说:“这些声杂、味腥、有毛刺,我需要真正的宜兴陶器。”几句话,全说到点子上了。阿康蔫了,少东家也无语。吉姆逊轻蔑地一笑,就要跨出门去。就在这时,黄师傅说了一声:请留步。吉姆逊转过头来,很纳闷地看着黄师傅。黄师傅笑着问:“吉先生,要是好壶,你可出得起价钱?"吉姆逊指指外面的洋车,得意地说:“钱是不成问题的。”
黄师傅转身进屋拿出一把壶来。
吉姆逊一看,眼里就放出两道蓝光。这是一把紫砂小壶,形同鼓肚,耳把浑圆,肩起腹收。壶身轻而平滑,上面细细刻有二十四行行草。壶底篆刻五个小字:“平生一片心。"吉姆逊用中指的戒指轻叩壶身,随即发出清脆之音。他又用手背轻拂壶口,除了有平滑如玉的感觉外,还带有一丝凉气侵人肌肤。吉姆逊看完,良久才说:“这是一把曼生壶。”
听吉姆逊这么一说,连少东家都吃了一惊。曼生是乾隆年间宰相陈鸿寿的名号,他一生爱茶爱壶,曾亲手绘制十八壶式,乾隆赞不绝口,但流传下来的壶式却极少。难道这真是一把价值不菲的“宝壶"?
黄师傅却说:“吉先生,你只看对了一半,这是一把‘三绝壶’。其一绝就是你看到的,这是曼生壶式,确确实实为陈鸿寿所绘;其二绝就是上面的诗是唐朝诗人卢仝所做的‘七碗茶诗’。这‘七碗茶诗’虽被文人、雅士广泛传颂,可谁也没见过卢仝的真迹。没想到到了清朝,这手迹却落到了宜兴制陶大师叶时春手里。他一看到卢仝的手迹,不禁拍案叫绝,这些字可谓铁画银勾,力道逼人,于是,叶时春选用了曼生的壶式,把卢仝的字成倍缩小,一刀一刀地刻在壶上。这把壶集了曼生的款、卢仝的诗、叶时春的手才得以问世,故称‘三绝壶’。”
一席话,听得几个人都如同天书,不知是真是假。吉姆逊更是张大了嘴巴,要求用茶一试。这是检验好壶最有效的办法。
黄师傅舀出一勺茶叶,放在壶内,加水烹煮。他眯着湿润的双眼,亲自掌握火候,不时调大调小,不一会儿,热气升腾,茶味从壶嘴喷出,刹那间满室飘香,众人却闻得一声低低的叹息。黄师傅倒了一盅递给吉姆逊,吉姆逊慢慢品尝了一下,只觉一道热浪过后,腹腔甘甜,口舌生津,不禁连声赞道:“好茶!好壶!"
吉姆逊一下子就掏出一千块钱来放到了柜台上。这下把少东家和阿康都喜得头脑发晕了。黄师傅倒不见得怎么高兴,反而问吉姆逊:“你出这么多钱,不怕被我骗了?”
吉姆逊直视了黄师傅一会,说:“你的眼睛告诉我,你是一个坦诚的人,这把壶若是真正的‘三绝壶’,那就是国宝了,像你这样的人也不会卖给我的。这把壶肯定就是赝品,但它仿造的工艺绝对值这个价钱。更主要的是,这把壶可以说是让我找到了了解你们中国茶文化的钥匙,这才是无价之宝。"
吉姆逊说完,驾着洋车走了。黄师傅也提起早已准备好的包裹,只拿了10个大洋就大踏步出门而去。好半天,少东家才醒悟过来,他忙叫阿康赶紧去追。阿康说:“洋人的汽车跑得那么快,怎么追得上?”少东家说:“你真是个笨蛋,我让你去追黄师傅,他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啊!"
可门外早已不见了黄师傅的踪影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工阿康常皱着眉头,他的心事在黄师傅身上,虽然知道黄师傅深得已故东家倚重,但还是想和他换位置。
B.小说语言描写蕴含深意,少东家“显得仁义”的话语实则是赶黄师傅走,阿康的生意经则暗示他并不懂行。
C.少东家称黄师傅为真正的“无价之宝”,主要是少东家认为黄师傅能让茶庄生意钱财源源不断,起死回生。
D.吉姆逊看到曼生壶时“眼睛放出蓝光”运用了细节描写,他认为这只茶壶与精品小柜里的陶器不同,是把宝壶。
7.对文中买、卖、鉴“三绝壶"情节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姆逊是热爱中国茶文化的中国通,他通过观陶器外形、辨陶器声音、甄陶器触感,判断出黄师傅拿来的是一把曼生壶。
B.黄师傅道出“三绝壶”背后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暗示后人需要不断发掘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领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C.吉姆逊离开茶庄前说的一段话侧面揭示了黄师傅这一人物形象所显示出的人格魅力,了解中国文化的吉姆逊认为他有爱国情怀。
D.吉姆逊愿意为赝品壶付一千大洋,黄师傅只拿走十个大洋便潇洒离开,暗示过分追逐商业利益会导致优秀文化的逐渐消失。
8.小说中画横线部分描写了黄师傅两次烹茶,动作相似,情感却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人物关系的发展演绎出小说主旨的多重意蕴。请以“黄师傅与吉姆逊"和“黄师傅与少东家”两组人物关系为例,分别分析背后的深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②,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曰:“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记;布告。
10.材料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选择相应位置并将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驱而之薛A使吏召诸民B当偿者C悉来D合券E券遍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在文中是“安慰、慰问"的意思,与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意思相同。
B.比,“等同、和……一样”的意思,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不同。
C.何市,意为“买什么"。《赤壁赋》“而今安在战”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D.期,读jī,“一周年,满一年"的意思,与《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托人介绍成为孟尝君门客,未表现出任何才能,却通过多次弹剑而歌一再要求提高自己的待遇,而孟尝君则有求必应。
B.冯谖经门客推荐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临行前,他问孟尝君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什么是我家里缺少的就带些回来吧。
C.冯谖到达薛邑后,召集欠债的人核对契券,核对完后,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当场烧毁契券,将债务一笔勾销,百姓感激孟尝君的仁慈。
D.文章从写冯谖受人轻视,到写他焚券“市义”,再到后来“迎君道中终日"的情景,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陈情表》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14.冯谖“市义”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海潮①
秦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②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③。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钟。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时秦观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还里,访隋氏陈迹。②万井:古代以八家为一井,指人口稠密众多。③纹锦制帆:隋炀帝以锦缎制船帆。明珠溅雨:隋炀帝命官女洒明珠于龙舟上,以拟雨雹之声。爵马鱼龙:爵,同“雀"。指各种鱼龙雀马之类的戏玩之物。
15.对比柳、秦两首《望海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所创制,柳词所写的城市是杭州,秦词所写的城市是扬州。
B.柳词下阕“羌管弄晴"三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弄晴”“泛夜"互文见义,“嬉嬉”二字,将渔翁与采莲姑娘欢乐的神态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C.秦词上阕“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人才,“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
D.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描摹城市的盛况:疆域辽阔,人口稠密,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奢华。
16.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与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完成默写。
(1)屈原年轻时得君王信任,立志去除奸邪,推行改革,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______?______。"
(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否定生死等同、生命短长同一的句子为:“____,____。”
(3)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接着“______,______”,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变好。
(4)《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箜篌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三、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1小题,3分)
18.下列对课内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既若见录我(《孔雀东南飞》)
B.吾妻来归出嫁(《项脊轩志》)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引起(《兰亭集序》)
D.聊乘化以归尽依赖(《归去来兮辞》)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3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艺术如果只是再现人生和自然,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而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①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却自信是可能的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好小说。”②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③因为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④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对创造艺术终究是无济于事。
“艺术都是主观,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情感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这句话在原文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水边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短暂一环。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节选自韩少功《遍地应答》)
20.画波浪线部分有三个“一阵”,说说和去掉“一阵"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21.问可分为疑问、设问、反问,形式相同,效果各异,试分析划横线部分的“问”的艺术。
22.标点符号的使用能为文章增色不少,试分析文中两处破折号的妙处。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礼记》有这样的表述:“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二)近年来,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海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C2.D3.C
4.示例一:①意脉是意象之间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②它可以深化、同化表层意象,③遵循情感逻辑,④以“变”和“动"为特点。
示例二:①意脉是由隐藏在群落式意象之中的,②可以深化、同化表层意象的,③遵循情感逻辑,④以“变”和“动"为特点的情志脉络。
5.示例一:①以意逆志寻本意;②结合现实时代解读;③抓住意脉解读;④形式、情感、对象三元结合。
示例二:①以意逆志法。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主观意图。②知人论世法。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③断章取义法。开掘文本有用信息,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此增加作品价值。④立体解读法。结合文学文本三个立体层次意象、意脉和形式进行有效的阅读,不要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C7.D
8.第一次烹茶:①黄师傅“随手舀出一勺茶叶”“眯着双眼"盯着火候,彰显黄师傅对烹茶鉴茶的热爱和对自己高超技艺的自信。
第二次烹茶:②黄师傅“舀出一勺茶叶”“眯着含泪双眼"更为精细地掌控火候,最后一声叹息,表现出黄师傅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在茶庄烹茶,饱含虔诚与遗憾不舍之情。③茶文化受到商业侵略,失去了纯粹,黄师傅为此感到痛心。
9.①黄师傅与吉姆逊是买卖关系,也是茶文化的共同爱好者。吉姆逊相信黄师傅的鉴宝能力并欣赏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魅力。②黄师傅与少东家是雇佣关系。少东家起初忽视黄师傅身上的文化价值,最后视其为“无价之宝”,表现了要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精研。③两组人物关系揭示了人们要像黄师傅一样,深刻钻研、理解民族文化,做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发扬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ACE
11.A12.B
13.(1)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整日在路上迎接他。
(2)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14.目的:①使孟尝君赢得薛地民心。②巩固孟尝君在薛地的地位。
性格:深谋远虑、做事果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D16.①柳词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柳词描写了钱塘的繁华,自然风景与人情风物之美让人陶醉流连,表现了钱塘人民生活的美好与惬意,以此来称颂当地官员为官有方。结尾寄托词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②秦词在朝代的更迭和城市的变迁中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词的上阕极写扬州的繁华兴盛,下阕极写隋炀帝在扬州时的豪奢生活,而今那时的繁华景象都如孤鸿远去,物换星移,只剩下乱云流水环绕着空荡荡的宫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题答案】
【答案】①.不抚壮而弃秽兮②.何不改此度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④.齐彭殇为妄作⑤.前辟四窗⑥.垣墙周庭⑦.十二门前融冷光⑧.二十三丝动紫皇
三、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1小题,3分)
【18题答案】
【答案】D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3分)
【19题答案】
【答案】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20~22题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丁二烯装置操作工理论学习手册练习试题及答案
- 铝电解工职业技能鉴定经典试题含答案
- 湖北省襄阳市2025年7月高二期末统一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 镀锌工实操任务书
- 汽车模型工岗位实习报告
- 土方机械应急处置分析及对策
- 水声换能器制造工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彩涂工职业技能鉴定经典试题含答案
- 微特电机装配工基础技能培训手册
- 玻璃纤维及制品生产人员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
- 浅析图书发行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策略
- GB/T 6478-2015冷镦和冷挤压用钢
- GB/T 4604.1-2012滚动轴承游隙第1部分:向心轴承的径向游隙
- 2016众泰t600运动版原厂维修手册与电路图-使用说明
- 2023年卸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武汉理工大学2023年349药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 干式工法楼地面(地暖+铺贴)施工工艺简介课件
- 白术栽培技术课件
- 实用而简洁的临终助念开示词
- ISO-IEC 27002-2022中文版完整详细
- C.0.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过程检查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