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1页
第15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2页
第15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3页
第15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4页
第15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选择题1.(2022·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谭嗣同看到明治维新运动中日本“武国”教育的显著效果之后,亦提出要继承“任侠”精神,“依仁蹈义,舍命不渝”,积极引入西方竞技体育精神,培养“体用兼赅”的人才,以达到兴国强民的目的。谭嗣同的上述主张(

)CA.表达了他对日本政体的向往

B.说明其思想已转向革命C.将体育精神与救亡运动结合

D.旨在维护中体西用思想C3.(2022·山东潍坊三模)19世纪末,严复指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这一观点旨在(

)DA.反对中体西用

B.推崇中国传统文化C.抵制西学东渐

D.倡导政治制度变革4.(2022·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二模)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将发至各地的义和团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则策划“东南互保”。由此可知(

)B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B.义和团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C.地方督抚摆脱了中央节制

D.外交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5.清政府于1860年设立“抚夷局”,第二年更名为“总理衙门”,1901年又更名为“外务部”。清政府对外交往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出中国(

)DA.与西方交往的逐渐增多

B.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C.对外交作用认识的深化

D.外交近代化的推进6.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使“中华民族”观念传遍大江南北。这一过程表明(

)DA.维新思想推动新民族观形成

B.传统的家国观念被摒弃C.中华民族观念深受西方影响

D.反帝斗争促进民族觉醒7.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道,“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中国学术思想在世界上于上古、中古“皆占第一”,今日西学东来,“亦不过报恩反哺之义,加利息以偿前负耳”。这一看法旨在(

)CA.宣扬政治改良主张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C.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力

D.为西学传播制造舆论8.《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C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9.在近代中国,任何一次中外冲突都会导致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义和团运动也不例外。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清政府与十一国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等条约;与此同时,由于义和团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列强又不得不吸取教训,对某些条约特权采取谨慎态度,如在传教特权、领事裁判权等方面做出让步。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CA.义和团运动加快列强侵华

B.义和团运动制约主权丧失C.义和团运动具有双重影响

D.义和团运动启迪民族意识10.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材料所说运动(

)DA.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达到了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C.促进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11.清政府与外国订立的某条约第十款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这说明(

)D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到中国内地

D.清政府沦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傀儡12.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以下实践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实践结果A19世纪中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B1894年黄海海战中丁汝昌等奋起作战北洋水师取得了黄海制海权C19世纪末掀起的义和团运动未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D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打击了日本侵略者AA.A

B.B

C.C

D.D二、非选择题13.改革的成败,既取决于社会基础,也取决于改革者的智慧与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初期,欧洲和日本一样,是从多样性的封建体制(注:指分封体制)和充分发展的社会结构的母胎中诞生的……

明治领导人在竭力实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消(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摘编自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

材料二

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浩巨,可想而知。但是那光绪也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其必然失败。

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也不是个办法。不幸这位年轻皇帝,显然感到国亡无日,所以迫不及待。但是他的军师谋臣,应该有见及此。不幸康某木讷执拗,识见不足;而操切浮躁,且有甚于幼主。——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戊戌变法的失败……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采取了哪些革故鼎新的措施?有何效果?[答案]

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四民平等;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效果:推动日本实现工业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2)同为近代化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失败的原因。[答案]

原因:中国的戊戌变法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实施者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