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强化考试题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17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强化考试题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17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强化考试题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17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强化考试题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17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强化考试题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017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强化考试题试题及答案强化考试试题一: A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B《难经》C《扁鹊心书》D《吴医汇讲》E《内经》 2.正经是指() A督脉B冲脉C十二经别D十二经脉E任脉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学说B卫气营血理论C脏腑学说D经络学说 E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 A阴阳五行脏腑B内外脏腑五行 C手足五行阴阳D手足阴阳脏腑 E手足五行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 A手太阴肺经B足少阳胆经C足太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E手少阴心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A肺经,大肠经,胃经B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心经,小肠经,膀胱经D心经,膀胱经,肾经 E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A奇经八脉B经筋C皮部D络脉E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A阴经B带脉C奇经D阴维脉E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A头面B手足C胸腹D上肢E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A食指端B小指端C鼻翼旁D目内眦E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A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A心B三焦C肾D肝E小肠 14.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 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阴维脉 15.除下列哪项外,均属十二经表里相合关系() A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B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C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D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E手厥阴经与手太阳经 16.奇经八脉中,起于季胁,环行腰间一周的是() 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阳维脉 17.关于奇经八脉的名称,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 A督有统率、总管之意B任有总任、担任及妊养之意C跷有轻健矫捷之意D维有维系、连接之意E带指妇女白带 18.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 A任脉B肝经C阴维脉D脾经E肾经 19.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经脉是() A任脉B督脉C肾经D膀胱经E冲脉 20.脾之大络分出部位的穴位是() A丰隆B内关C大包D公孙E列缺 2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B足阳明胃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阳胆经E足少阴肾经 22.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 A直线贯注B循环贯注C手足贯注D左右贯注E上下贯注 2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是() A胃、大肠、胆经B心、脾、胆经C.小肠、三焦、胃经D大肠、小肠、三焦经E.胆、大肠、三焦经 24.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 A带脉B冲脉C任脉D督脉E阴跷脉 25.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 A冲脉、任脉B冲脉、督脉C任脉、带脉 D阴维脉、阳维脉E阴跷脉、阳跷脉 26.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 A经别B别络C奇经D督脉E浮络 27.头痛的部位在前额者,病变多在() A少阳经B阳明经C太阳经D厥阴经E督脉 28.在头面部,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 A少阳经B少阴经C阳明经D太阳经E厥阴经 29.行于腹面正中线的经脉是() A手少阴心经B任脉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阴脾经E督脉 30.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 A手太阳小肠经B手阳明大肠经C足阳明胃经 D手少阳三焦经E足少阳胆经 参考答案 1.E答案分析:经络学说在《灵枢》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并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2.D答案分析: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又被称为“正经”。 3.D答案分析:循经取穴是按照经络学说进行辨证,判断疾病属于何经,然后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取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4.D答案分析:十二经脉的名称各不相同。每一经脉的名称,都是由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组成。 5.C答案分析:足太阴配脾经,足少阴配肾经。 6.D答案分析:起于小指端的手少阴心经流注于手太阳小肠经,再流至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 7.D答案分析: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部分,络脉是经脉小的分支。 8.E答案分析: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在躯干部手三阳经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足少阳经分布在腋、胁侧,即手足阳经分布在躯干的前、侧、后部。 9.A答案分析:手三阴经分布在上肢的内侧面,其中手太阴经在前缘,手厥阴经在中线,手少阴经在后缘。 10.B答案分析: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可以概括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上胸,交手三阴经,”故阴经与阳经的交接是在手足部位。 11.C答案分析:阳经与阳经的交接,是在头面部,其中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鼻翼旁。 12.A答案分析:手足三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其中阳明经在前缘,少阳经在中线,太阳经在后缘。 13.C答案分析:手足三阳经与脏腑的联系规律是属腑络脏,故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 14.B答案分析: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经、胎、产的关系密切,故“任脉通而月事以时下”,并有“任主胞胎”之说。 15.E答案分析:手厥阴心包经应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16.D答案分析: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环行于腰腹部。 17.E答案分析:带脉的带有腰带、束带之意。 18.B 19.B答案分析:督脉在背部的走行是沿脊柱里面上行,故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经脉是督脉。 20.C答案分析:十五别络的名称以其别出处的穴位而命名,脾之大络分出部位的穴位是大包。 21.C答案分析:足三阴经循行于下肢的内侧面,在内踝上八寸处以下,足厥阴经在前缘,足太阴经在中线,足少阴经在后缘。 22.B答案分析:十二经脉分布于全身的内外上下,其中的气血阴阳是流动不息,循环贯注的。 23.D答案分析: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经脉是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24.D答案分析: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在下连属于肾,故其功能除与脑髓有关外,主要参与了肾的生殖功能。 25.A答案分析: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其中“冲为血海”“任脉通而月事以时下”,二脉均与月经有密切关系。 26.C答案分析:奇经八脉错综贯穿在十二经脉之间,起着调节其气血阴阳的作用。当正经中的气血阴阳充盛时,则流入奇经而贮蓄之。 27.B答案分析:阳明经循行于面额部,故头痛在前额者,病变多在阳明经。 28.A答案分析: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其中手足少阳经分布在耳颞部。 29.B 30.C答案分析:手足阳明经循行过齿中,其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 强化考试试题二: B1型题 A.心B.肝C.脾D.肺E.肾 1.“气之本”是指() 2.“罢极之本“是指() A.心B.肺C.脾D.肝E.肾 3.在呼吸运动中,”气之主”是() 4.在呼吸运动中,“气之根”是() A.心B.肺C.肝D.脾E.肾 5.神志活动的主宰是() 6.调节神志活动的是() A.口B.舌C.鼻D.耳E.目 7.心之外候是() 8.心寄窍于() A.筋B.脉C.肉D.皮E.骨 9.肝在体合() 10.肺在体合() A.爪B.口C.唇D.毛E.发 11.脾其华在() 12.肾其华在() A.尿B.唾C.汗D.涎E.泪 13.脾在液为() 14.肾在液为() A.喜B.怒C.悲D.思E.恐 15.肺在志为() 16.脾在志为() A.心B.肝C.脾D.肺E.肾 17.“生痰之源”指() 18.“贮痰之器”指() A.娇脏B.刚脏C.孤府D.水脏E.水府 19.肝为() 20.膀胱为() A.心B.肺C.脾D.肝E.肾 21.“生之本”指() 22.“水火之宅”指() A.汗B.尿C.津D.液E.泪 23.大肠主() 24.小肠主() A.眩晕B.吐血C.胃下垂D.咳喘E.腰痛 25.脾不升清可见() 26.脾不升举可见() A.膀胱B.三焦C.大肠D.小肠E.胆 27.“受盛之官”是指() 28.“传道之官“是指() A.精明之府B.元神之府C.髓之府D.肾之府E.血之府 29.头为() 30.腰为() A.髓之府B.精明之府C.玄府D.孤府E.净府 31.汗孔为() 32.骨为() A.飞门B.贲门C.吸门D.魄门E.户门 33.会厌被称为() 34.大肠末端被称为() A.气门B.幽门C.户门D.阑门E.鬼门 35.胃之下口为() 36.大小肠交会处为() A.阳中之太阳B.阳中之少阴C.阴中之至阴 D.阴中之少阳E.阴中之太阴 37.肺为() 38.肝为() A.心与肺B.心与肝C.肺与肾D.肝与肺E.脾与肺 39.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是() 40.与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关系密切的是() A.白眼B.黑眼C.瞳神D.眼睑E.两眦 41.水轮指() 42.风轮指() B1型题 1.D答案分析:肺主管呼吸之气和气的生成及全身气机的调节,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2.B答案分析:肝在体合筋,筋有连接和约束骨节,主持运动的功能,肝之阴血充足,则筋有所养,不易疲劳;肝之阴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而易于疲劳,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 3.B·喘证论治》说:“肺为气之主,……肺主出气。” 4.E答案分析: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协助肺完成呼吸的功能,故《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说:“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 5.A答案分析:情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无不从心而发,受心神的主宰。 6.C答案分析:情志活动的产生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而五脏的功能活动赖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故肝对情志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7.B答案分析: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窍,能够反映心的活动情况,是心之外候。 8.D答案分析:心血不足,心神失常等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常见到耳鸣等病症,故言心寄窍于耳。 9.A答案分析:筋有赖于肝之阴血滋养,故肝在体合筋。 10.D答案分析: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皮肤上的汗孔宣散肺气而助呼吸,因此肺在体合皮,肺与皮有着密切的关系。 11.C答案分析:脾的功能状况常通过口唇的色泽形态变化反映出来。 12.E答案分析: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肾中精气的盛衰常显露于发。 13.D答案分析: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脾精通过经脉上溢于口化为涎液。 14.B答案分析:肾经挟舌根通舌下,肾精通过经脉上溢于口化为唾液。 15.C答案分析:悲忧过度易伤肺气,肺气不足,易见悲伤低落的情绪变化,故肺在志为悲。 16.D答案分析:思虑过度易致脾气结滞;脾气血不足,则不耐思虑,故脾在志为思。 17.C答案分析: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脾气虚弱,水湿内停,聚而为痰为饮,故被称为“生痰之源。” 18.D答案分析:脾气虚弱,水湿内停,生痰生湿,痰湿常上犯于肺,导致肺宣降失常,见咳嗽、痰多等症,故言“肺为贮痰之器”。 19.B答案分析: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多见肝气郁结,肝气上逆或阳亢风动等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故有“肝为刚脏”之说。 20.E答案分析:膀胱具有贮尿排尿的功能,故称其为“水府”。 21.A答案分析:心主血脉,脉中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心主神明,调节、控制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 22.E答案分析:肾中精气可以产生肾阴、肾阳两种不同的生理效应。肾阴,又称真水、命门之水,肾阳又称真火,命门之火。肾阴、肾阳能够补充全身各脏腑阴阳的不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故将肾喻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 23.C答案分析:大肠具有吸收食物残渣中部分水分的功能,故曰“大肠主津”。 24.D答案分析:小肠吸收水谷精微,其中含有大量的水液,故曰“小肠主液”。 25.A答案分析:脾之清气不升,头目清窍失养,故见眩晕。 26.C答案分析:脾升举无力,不能升举固托内脏,故可见胃下垂。 27.D答案分析:小肠接受胃的传输之物,并进一步消化吸收,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8.C答案分析:大肠能够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份和排泄糟粕,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29.A答案分析:《素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