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02课前预习基础梳理03课堂探究读文品析04课后提升积累借鉴05课下练兵巩固运用01晨课诵读走近经典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赏析】
此诗借泛舟喻学,写久读圣贤书的感受。朱熹在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格物主要包括读书和应物,他特别强调读圣贤之书。前两句看似写景,昨夜江边春水涨起来了,巨大的战船犹如羽毛浮起。后两句由物感悟,在江水干涸之时,用再大的力气,也不可能推动庞大的战船,而一旦春水涨潮,巨舰也能操纵自如地航行在江水中流。一如为学之理,经过不断格物致知,学问不断积累充满,到了一定程度,也会豁然贯通。《朱子语类》中说:“一事一物,莫不皆有一定之理,今日明日积累既多,则胸中自然贯通。如此则心即理,理即心,动容周旋,无不中理矣。”同“智”,聪明,智慧同“纳”,结纳同“燃”,燃烧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不译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又”“还”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顺承,才介词,表对象,把介词,表对象,把介词,表对象,用,拿介词,表对象,对介词,表对象,可不译介词,表对象,给介词,表对象,可不译代词,这副词,才动词,厌恶动词,感到憎恶形容词,勤勉形容词,聪明名词,事情动词,实践,从事动词,侍奉动词,作为动词,堆,堆成动词,是动词,实行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名词作状语,在内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复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形容词作动词,接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使……真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配合适当。一旦。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不狠心对待。六、特殊句式1.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______3.止,吾止也____________4.克己复礼____________5.治天下可运之掌上____________6.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省略句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七、积累名句1.君子____________,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十二章·学而》)2.____________,夕死可矣。(《〈论语〉十二章·里仁》)3.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论语〉十二章·里仁》)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朝闻道君子喻于义4.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里仁》)5.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泰伯》)6.____________,仁者不忧,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子罕》)7.己所不欲,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卫灵公》)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勿施于人8.大学之道,____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____。(《大学之道》)9.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学之道》)10.心正而后身修,__________________,家齐而后国治,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国治而后天下平【资料助读】一、走近作者作者(一)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者(二)《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据传为西汉戴圣所编纂。戴圣,礼学博士,生平不详。《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影响。作者(三)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管束甚严,“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后效仿孔子带领门人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接受,因而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且长于论辩。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孟子》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二、探寻背景1.《〈论语〉十二章》孔子建立了完整系统的修身处世学说,内容博大精深,其核心就是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改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孔子的修身处世之道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关于立身处世的原则论述,显示了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与立身处世的关系,表现了孔子对“君子”之德、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和主张。2.《大学之道》《大学》是儒家修习道德的入门读物,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并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又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大学之道》是《大学》的开篇内容,提出了关于修身的“三纲领”,又提出了作为实现三条纲领途径的“八条目”,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的,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个片段,论述核心问题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点,并在这一观点上进行贯通,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天生具有一种最基本的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具体来说就是“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仁、义、礼、智“四端”,而“四端”则是为人处世、治理国家极其重要的内容。孟子同时也看到了后天的外部环境对人性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通过后天的“扩充”来保持“性善”完备。三、相关知识1.“四书”“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都对相关内容做过增删注释,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2.“五经”“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编辑或修改。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明确]核心内容是阐述孔子的仁德思想以及修身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仁、义、礼、道以及学《诗》等方面。[明确]
(1)就:靠近。焉:代词,自己。(2)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3)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4)不亦……乎:不也是……吗。(5)覆:倒(土)。(6)目:条目,细则。(7)所:助词,构成所字短语。(8)言:字。(9)夫:代词,那,那些。[明确]第一章主要谈“好学”的标准或条件:①坚定学习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②学习(工作)中应是多做少说;③时常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第十二章主要谈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主要是学《诗经》,学习《诗经》,可以激发感情、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学到自然知识,还可以用到与父母、国君的相处上。[明确]第一个“道”是道德,侧重指品德、学问。第二个“道”是道理、真理。第三个“道”是道路。第二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因为这句话是孔子爱真理甚于爱生命的誓言。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应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明确]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明确]第①句说的是“仁”与“礼”“乐”的关系。“仁”是“礼”
“乐”的根本要求,“礼”“乐”是其外在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第②句是说践行仁德是一个人的使命担当、沉重责任。有抱负的人应用一生去践行它。第③句是说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忧”是重要指标。一个人如果真正明白何为仁的时候,他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第④句讲践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由别人强制。强调践行的主动性和内在性。[明确]没有矛盾。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符合礼的,一定不要做。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礼教”的基础上,不能突破法律限制。比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得侵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所以二者并无矛盾。[明确]
“恕”道的核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宽厚待人,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从而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明确]
①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②之:代词,它,代指前文的“一言”。③者:助词,表收束语气,不译。④乎:前一个是语气助词,表疑问,译为“吗”;后一个也是语气助词,表揣度,译为“吧”。⑤其:副词,表揣度,大概。⑥所:结构助词,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构成“所字短语”,有指代动词或动词短语所涉对象的作用,其意义应根据动词相应译出,此句可译为“……的事情”。⑦于:介词,给。[深读探究]——击破难点“君子”是《论语》中十分重要的词语,同时作为中华民族道德评价的标准,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君子”在春秋早期是一个地位词,主要指各级贵族。到了孔子心中,就变成了道德修养高尚者的代名词。请结合这十二章中的重点内容,谈谈如何成为君子或者成为君子的条件是什么。[我的理解]
(提示)①重义轻利。②见贤思齐。③文质彬彬。④推己及人。⑤勇于担当。⑥追求真理。⑦敏慎好学。⑧克己复礼。[课堂总结]——理清脉络大学之道[速读感知]——总揽全局《大学》为“四书”之首,是儒家经典的总纲领,而其第一章《大学之道》又是《大学》的纲领,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的修身理论体系。请简要说说“三纲领”“八条目”的含义。三纲领:①明明德:
________________;②亲民:
________________;③止于至善:
________________。八条目:①格物:______________;②致知:______________;③诚意:______________;④正心:______________;⑤修身:______________;⑥齐家:______________;⑦治国:______________;⑧平天下:______________。[明确]三纲领:①明明德:彰显美好的德行;②亲民:推己及人,亲近爱抚民众(或:使天下人去旧立新);③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八条目:①格物:推究事物原理;
②致知:获得知识;
③诚意:使心意诚实;④正心:端正内心;⑤修身:修养自身;
⑥齐家:整治家族;⑦治国:治理国家;
⑧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明确]
(1)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2)定:(志向)坚定不移。(3)安:性情安和。(4)得:处世合宜。(5)修:修养品性。(6)致:获得。(7)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8)壹是:一概,一律。[明确]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是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近爱抚民众。(朱熹把“亲民”解释为“新民”,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个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的施教主张。[明确]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一个人又能看到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又能看到他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贪得的人)不满足于已经长势很旺的禾苗。”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明确]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明确]本文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两段都采用了递进论述的方法,第二段的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都剖析深刻,逻辑严密。[深读探究]——击破难点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我们如何理解习总书记引用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现代意义?[我的理解]
从现代社会的视角来看,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宗旨的儒家教育理念,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劳动者。与专业技能相比,道德品质的养成似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不直接,但从长远来看,道德品质的传承,却是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文化由外至内分为四个层面:器物层、制度层、风俗习惯层、心理层,其中心理层是最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是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文明中断的一个,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有一大批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有深切认同的儒者。这些儒者在和平年代,居庙堂之高则辅弼政教,处江湖之远则教化百姓;当改朝换代时,他们则以教化来驯服新的统治者,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原有的文化轨道上继续前进。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核心要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一些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比如“三纲”之类已经过时,但仍然有大量的积极内容,比如修身养性、仁爱、孝慈等,这些都是人性中最光明的东西,它们将与时间、与人类同在;而儒家从完善自我道德做起,进而推行到社会、国家,乃至天下,建立一个理想之国的主张,直到今天,也还闪烁着高远的道德光辉。[课堂总结]——理清脉络[明确]文章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人皆有四端”。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这是“仁”的开端,由此类推,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总之,良好品德的起点就在善念之动,而四端全是人的本性,如果能加以扩充,便足以保国安民;反之,就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全文经过了三个论证过程: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此“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由“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以证明前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由是观之”至文末,阐述“四端”所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种善心,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指出有此四端而扩充之,可以保家卫国;若不扩充之,连侍奉父母也做不到。[明确]
(1)忍人:狠心对待别人。(2)于:介词,到。(3)怵惕:惊骇,恐惧。(4)然:这样,这种。(5)是:这,此。(6)是非:认为对,认为不对。(7)端:萌芽,发端。(8)贼:伤害。(9)达:流通,涌出。(10)保:安定。[明确]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贯串于孟子的道德论和政治观之中。本文在对人性的认识上有四个主要论点:(1)“四心”即“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与仁、义、礼、智“四端”相对应,但“四心”和“四端”不是人性和道德的完备,仅是完备人性和道德的开端和萌芽。(2)“四心”“四端”是区分人与禽兽(非人)的标准。没有四心,就不能称为人,因为无四心即无四端,连道德萌芽也没有,与禽兽无异。(3)天赋善性,天赋道德。孟子认为“四心”“四端”犹如人之四肢,乃与生俱来者,故人性本善。(4)人性的完成,道德的完备,在于后天的培养,“四心”“四端”必须不断充实、培养,否则难以安邦定国,甚至不能侍奉父母。[明确]
(1)正反论证法。例如文中论证人性本善,先从正面论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再从反面论述无“四心”的“非人”行为。又如文中论证扩充四端的重要,从正面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说明扩充四端的效果足以安定天下,又从反面以“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说明不扩充四端的结果是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2)引申论证法。孟子先引“孺子入井”的例子证明人皆有恻隐之心,然后指出“恻隐之心”与“辞让”“是非”“羞恶”之心都是与生俱来的善性,既然“孺子入井”证明人有恻隐之心,那么由此可引申出人也同时具备“辞让”“是非”“羞恶”之心。这是用引申论证法,把已有的论证结果做进一步发挥。又如,由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引申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所以人人都能行善。有四端而说自己不能行善,就是自我伤害,“自贼者也”。进一步引申,国君不能行仁政的,作为臣下的又不去劝谏、匡正,这是伤害他的君主了。(3)演绎论证法。文章先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导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再推导出先王“有不忍人之政”,从而得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结论,这是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基本论点,一步一步演绎出文章结论的论证法,使论证层次异常丰富。[明确]
(1)排比。如“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三句,通过排比法突显人天生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突出“四心”与“四端”的密切关系。排比法的运用,既能增强文章语言气势,表达强烈感情,亦能更全面、更严密地表达文章内容。(2)比喻。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一句,以在掌上运转东西来比喻在仁政之下,治天下的容易程度;“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句中,以与生俱来的四肢来比喻同是与生俱来的四端,指出人与生俱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句中,以火焰刚燃起而终必成熊熊之势和泉水刚涌流而终必汇成江河,比喻扩充四端所产生的巨大效用。三个比喻都用的具体而贴切,以形象的语言阐发了深奥的道理。(3)反复。如文章一开首,就连续用了三个“不忍人之心”,两个“不忍人之政”,合成五个“不忍人”,使文章论证的重点异常突出。又如连用四个“非人也”,强调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之重要性。文中还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词的重复出现,加强了语势和感情,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深读探究]——击破难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的理解]
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只有通过后天不断培养,不断扩充,才能侍奉父母,安定四海,成为一个仁者。[课堂总结]——理清脉络[素材积累]——积土成山[文本挖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需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运用范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什么事情要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一想:想想那些在生死边缘痛苦挣扎的病人,想想那些在街上乞讨的老人与孩子,想想那些因为天灾而在水深火热之中受苦的人们……你的心里总是会泛起一丝丝的辛酸,不是吗?想想看,如果你是这其中的一员,你会希望自己被别人看不起吗?我想不会。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的权利,不,应该是每一个生物,每一个生命都有权利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即使是那些做错了事情的人,也是由法律来惩罚他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为别人想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要以自己的真诚与真心去换取别人的真诚与真心。[写法借鉴]——挖掘亮点运用排比,增强语势[文本挖掘]孟子的散文议论风发,气势磅礴,这跟他善于使用排比的语言有很大关系,比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构成排比,给人必须有“四心”,否则就“非人也”的感觉,突出了“四心”对于修养和处世的重要意义。[技法指导]运用排比手法应该注意的事项:1.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来写;2.至少写成三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3.要从不同侧面来写,尽量不要重复和交叉;4.学会使用各种句式来排比;5.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特别是逗号和分号的使用。[参考示例]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的魂,我们的根。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培育了无数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从屈原忧虑的眼神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正直、刚烈和他对祖国的无比忠诚。从岳飞的戎马一生,我们能深刻地理解他的爱国精神和“无愧”之心。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他那“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爱国气节。从钱学森“国为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模块化电缆剪设计创新与用户体验优化研究
- 2025-2030核糖核酸钠行业景气度周期变化与投资时机选择研究
- 2025-2030果蔬采后生物保鲜剂消费升级趋势与供应链优化方案研究
- 图纸交易合同
- 2025-2030机器学习即服务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报告
- 2025-2030智能病房呼叫系统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研究报告
- 2025年中考数学教材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内审员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玻璃制作合同
- 2025-2030智慧零售门店体验设计创新与消费者购物行为研究
- 2025年医师定期考核试题库及答案(版)
- XX医院医疗质量督导检查反馈表
- 电炒锅操作规程
- 2023年广东清远纪委市监委纪律审查管理中心招聘15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设计
- 《书籍设计》第三章-书籍的开本与装订
- 【基于PLC的抢答器控制系统设计8800字(论文)】
- 液压油缸计算器
- 护理质量督导记录
- GB/T 1038.1-2022塑料制品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第1部分:差压法
- 三丁基氯化锡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