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汉语的影响分析_第1页
佛教对汉语的影响分析_第2页
佛教对汉语的影响分析_第3页
佛教对汉语的影响分析_第4页
佛教对汉语的影响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首先,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其次,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再次,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首先,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一方面,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仅刘正琰、高名凯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集的梵文佛教词语就有1050条。这些词中有塔、魔、刹那这些我们今天仍常用的词。另一方面,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昙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此外,汉语的谚语中也有一些是来自佛教的,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等,有不少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中国人的语言增添了许多色彩。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其次,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最显著的一点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

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最多的状况。此外,随着汉语中佛教词语的产生,动宾式词:结缘、忍辱、有情、主谓式词

如缘起、自觉、自在。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再次,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以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为例,全文7750字,其中双音节词就有约1500个。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如此之广,无怪赵朴初先生说:”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都来自佛教词汇、如果真要彻底抛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连话都说不周全。”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在音韵方面,佛经所使用的梵文和汉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宋人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区分道:梵人长于音,所得从闻入;华人长于文,所得从见入。郑樵又在《通志·七音略》中概括说:释氏以参禅为大悟,通音为小悟。可见音韵学在佛教中所占有的地位。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梵文在语音学方面的成就也被介绍到中国来。至于汉语在音韵学的哪些具体问题上受到佛教的影响,概括起来,目前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论断:(1)汉语可能是受梵文影响而创制了反切法。(2)守温所定的三十六字母是由印度梵文字母演化而来的。(3)四声中的平、上、入三声是模拟当时读佛经的三声而产生的,新产生的四声学说被沈约等人运用到“永明体”中。(4)最初的等韵图表出于佛家,自唐后数代的等韵学家中有不少是佛教的出家人。尽管在个别的问题上学术界仍有争议。但是我们看到,汉字本身不是拼音文字,历来存在读音难的问题,而梵文拼音化的原理和方法,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

二、佛教在音韵方面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佛经梵文的语法与汉语的语法有很大的差异。如梵文中有许多倒装,并列,重复现象,这些现象在古汉语中则很少出现,但这些用法都通过佛经的汉译传入中国并在汉语中应用。再如,长定语是佛教经文的特点之一,经文汉译时仍保留着许多长定语放在其所修饰的词之后的句式,这种出现较长定语的现象虽然被看成是一种翻译现象,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受它,并模仿使用这样的句子。在汉译佛经中,助词“于”常被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如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中有“击于大法鼓”、“供养于诸佛”这类的句子,而在先秦两汉的书籍中则从未有此用法。此种用法后来传到中国的词语里,就出现了“取笑于我”、“打骂于他”的说法。另外,魏晋之后汉语的句式也受佛经的影响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是…”的句式逐渐代替了古汉语中的“…者,…也”的句式。如《史记·项羽本记》中有“项籍者,下相人也”这样的判读句,而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却出现了以“是”为谓语的判断句:“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三、佛教对汉语句型的影响

佛教在翻译方法上给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十九、二十世纪,西方文化入侵中国,这是继吸收佛教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引入大量国外的概念和术语。西方的宗教、科技、政治理念需要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汉语在与印度语言打交道的几个世纪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四、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

影响(1)使外来语“汉化”的音译方法。比如,在音节的处理上,由于梵文的音节一般比汉语多,因此在翻译时常常会省掉原语的音节,如“禅那”到“禅”、“魔罗”到“魔”,这种方法在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时就常被运用,如“逻辑克(logic)”到“逻辑”、“罗曼蒂克”(romantic)到“浪漫”等。(2)意译的造词方法。如应用修辞学上的比喻方法来创造汉译佛教词语。例如以“爱”为本体的意译词有“爱火”,情爱如火,“爱河”,情欲为害,如河水之溺人。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影响(3)合璧词的创造。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的一个译词称为合璧词。汉译的佛教词语中,有不少是一半为音译梵文的汉字,一半是意译的汉字。例如音译的“魔”与汉字“王”合璧为“魔王”,意为鬼怪头领。还有诸如“禅宗”、“佛法”“僧人”等词成批产生,其能产性是惊人的。这种方法由于能够标识出一个物体和概念的种类,易于理解,因此在对西方语言的翻译中被广泛应用,产生了诸如基督教(Christianity

)、霓虹灯(NeonLamp)等词。(4)力求通俗的翻译原则。佛教因为要弘扬教义,因此在语言政策上主张通俗、实用,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佛(还有他的继承人)对语言的态度是讲求实效的,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他们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宣传教义,宏扬大法。谁听懂什么话,就用什么话向他宣传。因此,佛经的译者在翻译时也多使用口语,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以至吕叔湘先生说:“白话的兴起跟佛教大有关系。”同时,佛典翻译的这一传统也为近代翻译西方语词树立了楷模,梁启超、鲁迅等人都主张翻译的通俗晓畅。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影响五、佛教作品本身的语言学意义

一些佛教作品本身就是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如古代用来解释佛经音义的《一切经音义》、《续一切经音义》等。中国古代的《一切经音义》有两部,均成书于唐代。一部是初唐僧人玄应所撰,又称《玄应音义》,共25卷,解释佛经音义,详注反切。另一部为中唐僧人慧琳所撰,又称《慧琳音义》或《大藏音义》,100卷,博引古代韵书、字书以解释佛经的音义,并录玄应、慧苑各家音义编纂而成。

辽朝也是一个十分崇尚佛教的政权,辽僧人希麟在慧琳《一切经音义》的基础上撰成《续一切经义》,共10卷,可补《慧琳音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