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45-广西适老化建筑设计标准_第1页
DBJT45-广西适老化建筑设计标准_第2页
DBJT45-广西适老化建筑设计标准_第3页
DBJT45-广西适老化建筑设计标准_第4页
DBJT45-广西适老化建筑设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DBJ/TXX-XXX-202XP备案号:XXXXX-2022广西适老化建筑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agingbuildingsinGuangxi(征求意见稿)2022-XX-XX发布2022-XX-XX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前言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2年度全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图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建标【2022】4号)的要求,依据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结合广西地方气候、经济、文化特点,总结适老化建筑设计及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总体要求;4.总平面布置;5.建筑设计;6.适老化相关专项要求;7.建筑设备。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标准定额处(地址:南宁市金湖路58号,邮编:530028)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地址:南宁市北大南路17号,邮编:530005)。本标准主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本标准参编单位:本标准参加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目次TOC\o"1-2"\h\u1总则 总则1.0.1为适应我区人口急速老龄化阶段养老设施建设发展的需要,提高适老化建筑设计水平,根据我区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心理感受和人体工程学,以适老性和无障碍化的设计思路为前提,以尊重和关爱老年人为理念,遵循安全、卫生、经济、环保的原则,保证老年人基本生活质量,制定本标准。条文说明: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十三五”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落实中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加强养老服务监管,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意见》等30多个养老服务政策文件,基本涵盖养老服务各领域各环节,初步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实施“1521”养老服务示范工程,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和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落实养老服务补贴、土地、投融资、税费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统筹推进养老服务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打造全国养老服务产业基地和健康养老胜地,举办大健康产业峰会和长寿产业博览会等系列活动,以大健康产业带动养老产业发展,以养老产业促进养老事业发展。依据国家“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我国处于急速人口老龄化阶段(2022年-2036年)。此阶段我国总人口规模达到峰值并转入负增长,老龄人口进入增速最快时期并将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老年抚养比快速提升。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急需编制适应广西实际的相应技术内容,以满足今后对适老化建筑及设施的需要,提高此类设施的建筑设计质量。本条提出的“符合安全、健康、卫生、适用、经济、环保等基本要求”规定,作为“提高适老化建筑设计质量”的方法途径。1.0.2本标准适用于我区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的适老化建筑设计。条文说明:本标准适用于我区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适老化设计,重点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环境和心理感受。1.0.3适老化建筑应以人为本,遵循安全、健康、卫生、经济、环保的原则,尊重、关爱老年人,保护老年人隐私和尊严,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质量以及服务设施的便利。条文说明:结合老年人人体工程学,以适老性和无障碍化的设计思路为前提,并充分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及行动特点,以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目标,对适老化建筑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一套以老年人为本,以尊重和关爱老年人为理念,遵循安全、健康、卫生、经济、环保的原则,保证老年人基本生活质量,并按适老化建筑的服务功能、规模等进行分类设计的标准。1.0.4适老化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本标准虽涉及面广,但也很难把各类民用建筑、设备等内容和性能要求、试验方法等全部包括其中,仅对普遍性的适老化建筑设计和要求作了规定,设计采用的产品、材料要符合国家有关产品和材料标准的规定,采取的和防火、安全等技术和措施还要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适老化建筑buildingfortheaged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及行动特点做出相应设计,以满足已经进入老年生活或以后将进入老年生活的人群的生活及出行需求的建筑,包括老年人照料设施和具有适老化功能的通用建筑,主要有适老化居住建筑与适老化公共建筑两大类。条文说明:适老化建筑是以适老性和无障碍化的设计思路为前提,充分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及行动特点,结合老年人生理环境舒适、心理感受和人体工程学进行进行相应设计,旨在满足已经进入老年生活或以后将进入老年生活的人群的生活及出行需求的建筑。适老化建筑的特点是适老性和无障碍化。建筑类型上适老化建筑既包含专用的老年人照料设施(养老院、敬老院、养老服务设施、托老所等),也包含所有进行适老化设计的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基础设施)。由此,适老化建筑的范畴涵盖了适老化居住建筑与适老化公共建筑。2.0.2适老化服务用房servicebuildingfortheaged为老年人提供住宿、生活照料服务及其他综合服务项目的房屋建筑。2.0.3老年人用房spacefortheaged指适老化建筑中供老年人使用的主要用房,包括生活用房、文娱与健身用房、康复与医疗用房。2.0.4生活用房livingspace指为满足老年人居住、就餐等基本生活需求以及为其提供生活照料服务而设置的用房。2.0.5文娱与健身用房entertainmentandfitnessspace指为满足老年人文娱、健身活动需求而设置的用房。2.0.6康复与医疗用房 rehabilitationandmedicalspace指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服务及医疗服务而设置的用房。2.0.7照料单元careunit主要为一定数量护理型床位而设的生活空间组团,包含居室、单元起居厅和为其配套的护理站等居住及交通空间,一般相对独立,并有护理人员对此区域内的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条文说明:老年人照料设施中,为了方便照料服务管理,从管理模式出发,通过合理配置人员,实现分区、就近照料,将照料设施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照料单元,从而提高服务管理质量;划分的标准主要从服务对象的类型(主要以不同程度的失能老年人为主)及需求考虑。每个照料单元均包含一定数量的居室以及与照料服务相配套的各类用房。2.0.8生活单元 residentialunit主要为一定数量非护理型床位而设的生活空间组团,包含居室、卫生间、盥洗、洗浴、厨房等基本空间,一般成套布置,供老年人开展相对自主、独立的生活。条文说明:与照料单元相对比,生活单元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具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自主性的老年人。生活单元主要包含成套布置的居室、卫生间、厨房等生活空间,为老年人提供相对独立的居住生活空间。2.0.9紧急送医通道 emergencymedicalroute可通至救护车停靠的建筑出入口或室外场地的连续、无阻碍的路径。

333总体要求3.1.1适老化建筑的设计应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卫生、防灾及管理的要求,选择在地形平坦、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布置。条文说明:适老化建筑的布局,应综合考虑行政区划、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选址需综合考虑市政配套、周边环境、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因素,并考虑老年人出行需要,尽量选择在交通便捷、方便可达的地段。老年人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环境的敏感度较高,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3.1.2适老化建筑设计应与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及传统相适应。条文说明:我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分跨了夏热冬冷、夏热冬暖两个气候区。地形主要分布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类型地貌,又是我国唯一临海的少数民族\t"/item/%E5%B9%BF%E8%A5%BF/_blank"自治区、\t"/item/%E5%B9%BF%E8%A5%BF/_blank"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及图腾崇拜。适老化建筑设计应对此有所体现,并满足不同生活习惯、民族习惯的老年人需求。3.1.3与其他建筑组合建造或设置在其他建筑内的适老化服务用房应位于独立的建筑分区内,并采用防火隔墙与其他部位分隔。确须开设门窗洞口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窗。条文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把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评价的约束性指标之一。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住宅区内配建适老化服务用房必将作为强制性要求。出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的,适老化服务用房可以与其他功能的建筑组合建造。本条强调设置在其他建筑内的适老化服务用房应形成独立的建筑分区,有利于限制火势蔓延、减少损失,同时便于平时使用管理,以节省投资。3.1.4独立设置的适老化建筑应按绿色建筑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且不应低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中一星级的要求。条文说明:《广西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单体建筑面积三千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建设;鼓励其他新建民用建筑按照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考虑到独立设置的适老化建筑公益为主的属性、老年人使用的舒适性等因素,本条要求独立设置的适老化建筑应按不低于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一星级的标准进行设计。而附设在其他建筑中的适老化建筑,从其主体建筑的绿建星级要求即可。3.1.5在改建、扩建项目中宜充分利用原有的场地、设施及建筑。条文说明:本条鼓励在改扩建项目中合理利用原有的场地、设施及建筑,既体现了对原有建筑历史记忆的尊重,又能避免大拆大建带来的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2住宅建筑3.2.1新建住宅项目必须配建适老化相关服务设施,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条文说明:适老化服务用房作为每个新建住宅项目必须配置的服务设施,与物业管理用房、公共服务用房等组成了住宅小区基本配套服务设施。住宅项目各相关单位必须把社区适老化服务用房纳入新建住宅规划,与首期建筑物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3.2.2新建住宅项目应按照规划要求和每百户不低于套内建筑面积2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适老化服务用房,且单处用房套内建筑面积不得少于300平方米。条文说明:《“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明确要求新建住宅项目必须配建适老化服务用房。本条的面积设置要求参考了外省的标准,并结合广西经济的实际情况,给出了明确数值,要求相对合理。如果当地行政主管部门有另行规定,且不低于本条要求时,从其规定。3.2.3住宅区内的适老化相关服务设施应具备日常生活、餐饮娱乐、健康保健、文化交流等功能。1.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的空间组织应符合使用功能要求,并宜满足类似功能间灵活转换的需求。2.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功能配置应根据套内建筑面积分级设置,合理分配各类功能用房面积。条文说明:生活服务用房可包括休息室、淋浴间、理发室和餐厅(含配餐间)等;保健康复用房可包括保健室、康复训练室和心理疏导室等;文化娱乐用房可包括阅览室、书画室、网络室和多功能活动室等;辅助用房可包括办公室、厨房、洗衣房、公共卫生间和其他用房(含库房)等。不同套内建筑面积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的功能配置参见下表:等级住宅总套数(户)套内建筑面积(平方米)配建内容备注一级户≤1500300保健室、康复训练室、阅览室、淋浴间、理发室、卫生间、办公室配备服务电话或网络,有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刊物。配置老年人休息的躺椅或床位。餐厅面积大于50平米。配备餐具、洗衣机生活设施等。二级1500<户≤3000300~600保健室、康复训练室、阅览室、淋浴间、理发室、卫生间、办公室、厨房、洗衣房配备服务电话或网络,有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刊物。配置老年人休息的躺椅或床位。餐厅面积大于100平米。三级户>3000600以上多功能活动室、保健室、康复训练室、阅览室、网络室、淋浴间、理发室、卫生间、办公室、厨房、洗衣房配备服务电话或网络,有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刊物。餐厅面积大于150平米,设有可为老人及家属提供单独就餐的包厢。配置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对既有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其功能布局应参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基本要求》(GB/T33168)。

4总平面布置4.1基地选址4.1.1适老化建筑可独立选址也可与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但应符合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及管理技术规定等土地使用标准要求。条文说明:本条明确适老化建筑依据建设规模及要求,可独立选址,并位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开发边界内,也可与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4.1.2应选在地势平坦、工程地质条件稳定、不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条文说明:考虑到适老化建筑服务的人群行动能力及遇突发地质灾害下的逃生能力,选址应避免陡峭、易发危险的区域。4.1.3应选在公共交通便利、应急救援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段。条文说明:考虑到服务人群的生活半径,应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便利的区域选址,且需考虑适合各类人群到达适老化建筑的交通工具,以便于接送,故应考虑公共交通的便利性。4.1.4应选在环境幽静的地段,远离危险源、污染源、噪声源、危险品等区域。条文说明:考虑到老年人群的心理需求,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较高,选址应考虑在环境幽静,自然采光及空气良好的地段,同时考虑老年人群对生活环境较敏感,选址不宜设置在空气、声音等环境质量较差的地段,远离危险品,确保适老化建筑的安全。4.2总平面布局与道路交通4.2.1依据老年人使用需求,合理布置建筑功能、主要出入口位置,满足消防日照需求,规划道路适宜、绿化良好、室外活动场地平整、停车场及无障碍设施等功能完善的公共区域。条文说明:本条明确对于适老化建筑在总平面布置及改造时,应按照老年人的需求,合理布局,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4.2.2道路系统应遵循人车分流、安全便捷、尺度适宜、满足救护消防应急通道等要求。条文说明:在道路系统规划时,应在满足安全便捷、应急、疏散、运输等要求的基础上,宜做到人车分流。4.2.3道路交通流线宜设置为环线,且能快速通达各功能区域。条文说明:环线的交通流线,便于机动车快速抵达各功能建筑,同时,在突发情况下,有利于救援车辆及时到达各功能建筑。4.3场地设计4.3.1应采取人车分流措施,且步行交通系统有充足照明。条文说明:机动车、非机动车流线应避免干扰人行及活动场所,充分保障老年人和儿童的安全。充足的照明对视力衰退的老年人尤为重要,可以消除老年人的不安全感。4.3.2场地规划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的要求,所有室外场地、建筑物出入口、城市道路之间均应连贯设置无障碍设施,方便老年人的通行及使用。条文说明:应满足老年人特别是自助型老年人的出行需求。新建及改建项目都应该立足于让老年人下得来、出得去,这是对老年人的最大关怀,也是满足老年人尊严的需要。目前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中,不系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无障碍设施的效用。不但一个项目中设置的无障碍设施之间应保证系统性,新建的无障碍设施和与其衔接的无障碍设施之间也应保证系统性,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便利。4.4绿化景观4.4.1场地绿化物种应选择无毒、无害、无异味的广西乡土植物。条文说明:不应选用带刺和有毒的植物,以免对老年人造成伤害;不应选用散落飞絮和花粉量过大的树种,以免引发老年人过敏、哮喘等病症;不应选用挥发异味气体的植物,以免影响老年人的心情。乔木枝下高应大于2.5米,保持较好的可通视性,且便于老年人活动。可增加适量的花、果、叶、枝干颜色和形状特异的观赏植物及香味宜人的芳香植物,以吸引、激发老年人的注意和兴趣。5建筑设计5.1居住建筑适老化设计5.1.1居住建筑公共空间包括住宅单元出入口、通道及走廊、楼梯间、电梯、电梯厅和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的适老化设计应结合考虑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条文说明:为了提高居住建筑的适老性,满足老年人安全、便利、舒适、健康等需求为目的,对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的相关规定。5.1.2出入口平台、通道及走廊、楼梯间、电梯厅和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地面应采用防滑、便于清扫、耐污、耐磨的材质。条文说明:为老年人的出行、活动提供安全便利的保障,地面应做防滑处理,特别是雨雪天气尤为需要。地面宜使用防滑地砖、PVC、橡胶等弹性较好又防滑的材质。5.1.3出入口平台通过设置满足老年人特殊使用要求的平坡、台阶、轮椅坡道、警示标识等设计手段和措施,确保高差处的日常使用安全。条文说明:建筑入口的平台是人流通行的集散地带,既要方便轮椅者的通行和回转,还应给其他老年人的通行的停留带来便利和安全。5.1.4楼梯梯段起点处、终点处设置明显清晰的标识和警示标志,包括楼层导视、安全提示等,以适应老年人记忆力下降、视觉弱化等生理特点。条文说明:标识中提示的信息应完整易懂,方位准确,导向清晰且具有连续性。标识和警示标志应色彩柔和温暖,字体醒目、笔划粗细适当,图案清晰、通俗易懂。字体和图案宜做适当放大处理。应选择与标识牌的背景底色对比度鲜明的色彩,彩度间隔不小于120°,明度差不小于7级,并采用夜间可识别的材质或配有夜间照明。标识系统可增添艺术性、故事性和幽默元素,为老人带来联想考和愉悦感受,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5.1.5住宅小区配套的适老化服务设施应设置在住宅小区内与各楼栋步行联系便捷的位置,出入口应避开机动车流线。条文说明:居住建筑适老化设计以安全为首要原则,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的出入口避开机动车流线,消除安全隐患。配套的适老化服务设置周边应设置禁止车辆进入的装置。盲道有助于引导视觉障碍者行走,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有条件时宜设置盲道连接小区内各楼栋。5.1.6适老化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条文说明:为了有利于火灾时老年人的安全疏散,适老化服务设施在合建和独建时应考虑老年人行为能力弱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火设计措施,确保火灾时老年人的及时安全逃生。针对老年人行动能力弱、自救能力差的特点,供老年人使用的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照料设施等按重点公建防火等级设计。5.1.7与住宅合建且设置在二层及以上的适老化服务设施应单独设置无障碍电梯。条文说明:无障碍电梯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的相关规定。在不影响消防和疏散的前提下,可在侯梯厅中设置置物平台、座椅等,以满足老年人置物、休息和交往需求。电梯门应设置缓慢关闭程序或加装感应装置。5.1.8居住建筑套内空间包括入户空间、起居厅、餐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阳台及露台、走道八个部分。套内空间的墙面宜进行圆角处理,老年人日常行走动线上不宜出现长距离无扶靠区。条文说明:考虑老年人的身高及身体情况,扶手建议距地高850-900mm。安全扶手与墙间应有40-50mm的空隙,扶手转角作圆角处理。扶手端部向下方或墙壁方向弯曲。扶手安装时宜在墙体上增加一层背板加固,以保证扶手的安全性。5.1.9大于144㎡的五居室户型应设置一间老年人卧室,满足大寒日不小于2小时日照,并应能自然采光通风。卧室应远离电梯井等设备,宜临近卫生间设置。条文说明:老年人卧室应设置在有阳光的朝向,并满足日照时数的要求,以便于老年人午休或生病卧床时,享受阳光。老年人卧室应远离电梯井等设备,避免噪音影响老年人休息。卧室与卫生间的路线便捷,便于老年人起夜通行。卧室或起居室有独立卫生间且不小于3㎡。独立卫生间配备坐便器、洗手池,设安全扶手,地板使用防滑材料或铺设防滑垫等,配有换气设备。卧室窗户与地面面积比例不小于1/6。5.1.10餐厅宜紧邻厨房,缩短老年人往返厨房与餐厅的距离,避免老年人手持餐具行走过长距离。条文说明:餐厅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地方,餐厅到厨房的动线不宜穿越门厅等其他空间,以免与他人碰撞或绊倒。5.1.11厨房墙面宜采用防火、防水、耐腐蚀、易清洁的墙面材料,地面宜采用防滑、耐磨、耐腐蚀、易清洁的地面材料,以避免老年人由于地面油污或湿滑而摔伤。条文说明:厨房是老年人居家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空间。合理使用墙面和地面材料,以保证老年人在准备餐食时的安全。地面与墙面、橱柜与墙面等应界限鲜明,色彩对比明显。5.1.12合理设置健身场地和空间,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场地和空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外健身场地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0.5%;2室外健身场地应设置宽度不少于1.25m的专用健身慢行道,健身慢行道长度不少于用地红线周长的1/4且不少于100m;3室内健身空间的面积不少于地上建筑面积的0.3%且不少于60㎡;4楼梯间具有天然采光和良好的视野,且距离主入口的距离不大于15m。条文说明:健身活动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本条第1、3点对室内外健身场地、空间的面积提出要求,以保证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健身活动空间。健身场地的设置位置应避免噪声扰民,并设置适当的隔声措施。第2点规定健身慢行道宽度不少于1.25m。健身慢行道应尽可能避免与场地内车行道交叉,步道宜采用弹性减振、防滑和环保的材料,如塑胶、彩色陶粒等。鼓励利用公共空间(如休闲平台、共享空间等)设置健身区,配置一些健身器材,为老年人提供多种类、方便可及的健身活动条件。5.2公共服务设施适老化设计5.2.1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商场、文化建筑、公园、景区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应对出入口、楼梯、电梯、扶手、卫生间等进行无障碍设计及改造。条文说明:为保障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促进友好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社会文明程度,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出入的公共场所,需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等有关规范,在相关公共设施进行无障碍设计及改造,保障老年人自主安全通行和进行社会活动。5.2.2综合公共建筑中,供老年人使用的用房宜设置于建筑物底层,设置在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应设置无障碍电梯,且不应设置在地下室及半地下室。条文说明:考虑到老年人特殊的体能与行为特征,公共建筑中供老年人使用的用房宜设置在底层或低层,以便于老年人日常使用与紧急情况下的抢救与疏散。用房位于二层及二层以上时,需要以无障碍电梯作为垂直交通设施,以便于急救时担架的进出。5.2.3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应当设置无障碍检票通道、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梯,未设置的应当进行改造;确实不具备加装无障碍电梯条件的,应当设置公共站厅到地面的无障碍设施、设备。条文说明: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无障碍设计要求意在消除老年人的出行障碍。考虑到自动扶梯经常发生老年人摔倒滚落事件,故条文中提及“不具备加装无障碍电梯条件,应当设置公共站厅到地面的无障碍设施、设备”不包含自动扶梯。5.2.4星级旅馆、酒店宜按照1%~2%的比例设置无障碍客房,连锁型快捷酒店宜至少设置1间能够方便乘坐轮椅人士住宿的客房。条文说明:完善旅馆、酒店的无障碍设施,形成无障碍的环境,是提升服务质量的迫切要求,是保障老年人通行安全和工作生活便利的配套服务设施。5.2.5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场馆应按相关规范要求设置轮椅席位,设置无障碍设置位置图;完善无障碍标识系统;在有闸机的出入口设置无障碍通道,实现无障碍通行。条文说明: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老年人体育发展和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度,文化体育休闲场所的适老化设计可在无障碍规范要求基础上根据当地老年人口数量适当增加与提升。5.2.6公共图书馆宜设置适合老年读者的相对独立的阅览区域及活动空间,此区域宜邻近管理台布置并应设立字体加大醒目的布局功能标识、方位区域标识、文献排架标识和无障碍设施专用标识。市、区级图书馆宜设置盲文阅览室,并配备助视阅读设备。条文说明:根据老年读者群体的特点,宜对环境、设备、活动等方面特别设计,与其他普通读者的阅览区予以区分。5.2.7公共绿地、休闲广场等活动场所,宜设置带有安全扶手和靠背的公共休闲座椅;有条件的宜增设有安全防护措施的公共健身器材。条文说明:由于老年人体能逐渐减弱,他们活动的间歇明显加密。在老年人经常活动和行走的公共绿地、休闲广场加设带有安全扶手和背靠的休息座椅,对缓解疲劳,恢复体能大有裨益。同时老年人之间的交往无处不在,这些座椅和健身器材也提供了老年人互相交流的机会,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5.2.8二类及以上公共厕所应设置独立的无障碍卫生间,其他公共厕所应设置无障碍厕位,并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使用。条文说明:根据《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16),独立式公共厕所类别分为三类,本条规定了二类及以上的公共厕所应设置独立的无障碍卫生间,三类及其他公共厕所应设置无障碍厕位。5.2.9设有可容纳担架的无障碍电梯。条文说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宜配备一部可搭载担架床的医用电梯。5.2.10采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产品或配件,玻璃、门窗等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玻璃;2采用具备防夹功能的门窗。条文说明:本条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第4.2.3条安全内容的评分项编制。考虑到老年人行动能力弱、反应相对迟缓的特点,从避免玻璃制品、门窗对老年人造成划伤、割伤、夹伤等安全隐患,保障老年人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发,作出以下要求:1、玻璃制品应满足:(1)合理选择安全玻璃,充分考虑玻璃的种类、结构、厚度、尺寸,冲击历程和冲击高度级别等;(2)对关键场所的安全玻璃制品设置容易识别的标识;(3)对关键场所的安全玻璃制品采取必要的其他防护;(4)建筑室内外的玻璃门窗、幕墙、防护栏杆等采用安全玻璃,室内玻璃隔断、玻璃护栏等采用夹胶钢化玻璃以防止自爆伤人。2、门窗应满足:(1)人流量大、门窗开合频繁的位置,可采用可调力度的闭门器或具有缓冲功能的延时闭门器等措施,防止夹人伤人事故的发生。5.2.11建筑室内公共区域的墙、柱等处的阳角宜为圆角,并设有安全抓杆或扶手。条文说明:为了确保老年人的通行、使用安全,室内公共区域墙面或易接触面不宜有明显的棱角或尖锐突出物。5.2.12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与日照息息相关,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我过现行的各类公共建筑日照标准;对除满足本建筑的日照标准要求外,还应兼顾周边,避免对相邻有日照标准要求的建筑产生不利的日照遮挡。5.2.13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及反射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符合《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的规定。条文说明:建筑反射光(眩光)是建筑物光污染的一种,光污染产生的眩光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还会使人降低对灯光信号等重要信息的辨识力,甚至带来道路安全隐患。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将玻璃幕墙的光污染定义为有害光反射,对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作了规定。本条要求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及反射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符合《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的规定。

6适老化相关专项要求6.1无障碍与标识设计6.1.1适老化建筑内供老年人使用的场地及用房均应进行无障碍设计与标识设计。无障碍设计(含无障碍标识设计)应符合《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规定。除无障碍标识外,标识设计应符合《公共建筑标识系统技术规范》GB/T51223的规定。适老化建筑无障碍设计具体部位应符合表6.1.1的规定。表6.1.1适老化建筑无障碍设计的具体部位场地道路及停车场主要出人口、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及绿地活动场地、服务设施、活动设施、休憩设施建筑交通空间主要出人口、门厅、走廊、楼梯、坡道、电梯生活用房居室、休息室、单元起居厅、餐厅、卫生间、盥洗室、浴室文娱与健身用房开展各类文娱、健身活动的用房康复与医疗用房康复室、医务室及其他医疗服务用房管理服务用房人住登记室、接待室等窗口部门用房条文说明:本条参照《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450-2018第6.1.1条进行编制。随着老年人的体能衰退,行走机能也逐渐弱化或丧失,常表现为行走不便或需轮椅、拐杖等扶助,并多有视力、听力衰退现象。因此,适老化建筑内供老年人使用的场地及用房均应进行无障碍设计与标识设计,并按现行国家相关标准执行。由于标识设计主要应用在公共建筑以及居住建筑的公共部位,因此本条规定要求标识设计应符合《公共建筑标识系统技术规范》GB/T51223的规定。6.1.2适老化建筑总停车数在100辆以下的应至少设置5个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100辆以上时应设置不少于总停车数5%的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条文说明:本条为关于适老化建筑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基本配置数量的底线要求,计算采取进位原则,如205辆总停车数时,如按照5%的设置要求,应设置11个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本条规定为最低标准,具体项目应根据需求确定合理的配置数量。6.1.3适老化建筑的过厅、走廊、房间等不应设门槛,地面不应有高差,如有难以避免的高差时,不应大于10mm,并应以斜面过渡,斜面的纵向坡度不应大于1:12。条文说明:适老化建筑的室内地面若有门槛或高差,将对老年人的通行造成较大的不便,甚至可能导致安全问题。因此,适老化建筑的室内地面设计应避免高差,且不应设置门槛,如遇有难以避免的高差时,充分考虑轮椅通行的需要,不应大于10mm,并以纵向坡度不大于1:12的斜面过渡。此处针对适老化建筑限制了高差不应大于10mm,高于《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第2.5.3条要求的门口高差不应大于15mm。6.1.4无障碍设施的地面防滑等级及防滑安全程度应符合表6.1.4-1和6.1.4-2的规定。表6.1.4-1室外及室内潮湿地面工程防滑性能要求主要用途防滑等级防滑安全程度防滑值BPN无障碍通行设施的地面特殊部位地面Aw高BPN≥80无障碍便利设施及无障碍通用场所的地面Bw中高80>BPN≥60注:Aw、Bw分别表示潮湿地面防滑安全程度为高级、中高级。表6.1.4-2室内干态地面工程防滑性能要求主要用途防滑等级防滑安全程度防滑值COF无障碍通行设施的地面Ad高COF≥0.70无障碍便利设施及无障碍通用场所的地面Bd中高0.70>COF≥0.60注:Ad、Bd分别表示干态地面防滑安全程度为高级、中高级。条文说明:《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2014第3.0.5条要求“老人、儿童、残疾人聚集的活动场所,应相应提高防滑等级。”本条参考《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450-2018第6.1.6条,并在国标基础上将室内潮湿地面的防滑等级明确规定为Aw级,防滑安全程度为高级。防滑地面按防滑安全程度等级分为:低、中、中高、高,即:不安全、安全、很安全和非常安全。为了保证老年人使用安全,本条对无障碍设施的地面防滑等级及防滑安全程度作出了规定,明确为高级或中高级。特殊部位地面主要指厨房、卫生间、浴室、泳池附近、超市肉菜部、餐饮制作间、菜市场及其他长期潮湿地面。6.1.5应在人行道路、室外活动场地、建筑公共空间、老年人用房等老年人主要的通行流线与生活流线上建立完善、适用、准确的标识系统。条文说明:为了方便老年人的无障碍通行,应在建筑室外、室内老年人主要通行流线、生活流线上的各个重要节点及容易引起使用者疑惑的位置建立完善的标识系统,且标识系统应符合老年人的认知特点。适老化标识系统主要包括通用类、安全与警示类、生活与照护类、护理与医疗类、交通与导向类等。6.1.6标识牌的安装位置和高度应保证老年人站姿和坐姿均可见,标识牌中心位置的高度宜为1350mm,标识牌的内容高度宜为700mm~1750mm之间。条文说明:区别于普通建筑的标识牌安装高度,适老化建筑标识牌的安装高度既要考虑能站立行走的老年人也要兼顾使用轮椅的老年人的视线范围。因此,对标识牌中心位置的高度以及标识牌的内容高度作出具体规定,以保证不同老年群体都能正常使用。6.1.7适老化的标识系统应字体醒目、图案清晰、色彩柔和温暖、内容简洁易辨认。字体和图案宜做适当放大处理,颜色应选择与标识牌的背景底色对比度鲜明的色彩,彩度间隔不小于120°,明度差不小于7级。条文说明:考虑到老年人常有视力下降、视觉感知能力弱等特点,标识系统应从字体、图案、色彩、内容等方面更好地契合老年人的使用需求。6.2安全防护、疏散与紧急救助6.2.1供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与浴室宜干湿分区。条文说明:卫生间、浴室为有水的房间,也是老年人日常活动中最容易发生危险事故的场所,通过干湿分区、合理组织排水,避免地面积水,以降低老年人因地面湿滑而造成的安全伤害风险。6.2.2栏杆或扶手应具有支撑老年人身体平衡、防止倾覆、承受重物撞击等功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上人屋面、外廊、楼梯、平台、阳台等临空部位必须设防护栏杆,长距离的通行空间、存在高差变化、通行方向转变的位置应设置栏杆或扶手;2、栏杆或扶手应具有防滑性、抗菌性和耐污性。3、栏杆或扶手最薄弱处承受的最小水平推力应不小于1.5kN/m。条文说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中规定了栏杆顶部水平推力的荷载为1.0KN/m。由于栏杆或扶手是老年人行动的重要辅助手段,老年人通常对栏杆、扶手的使用频率高,且使用时倚靠在栏杆或扶手上的程度也高,尤其是行走不便或使用轮椅的老年人需要全身倚靠栏杆或扶手,因此,本规范将水平推力加大为1.5kN/m。另外,轮椅可能对栏杆或扶手产生一定的撞击力,因此,栏杆或扶手应有一定的耐撞击功能。6.2.3老年人活动空间内的墙面凸出和临空突出物,应采用醒目的色彩或采取图案区分和警示标识。条文说明:新建建筑中供老年人活动的空间内墙面不应有凸出和临空突出物,对既有建筑中的墙面凸出和临空突出物,应采用醒目的色彩或采取图案区分和警示标识。6.2.4公共通道及疏散通道的门扇,应在可视高度安装观察窗,通视部分的下沿距地面高度不应大于0.85m。条文说明:在公共通道及疏散通道的门扇上设置观察窗,方便相关人员及时观察到老年人的情况。6.2.5进行适老化建筑设计时应有紧急送医通道的规划。紧急送医通道的设置应满足担架抬行和轮椅推行的要求,且应连续、便捷、畅通。条文说明:紧急送医通道是老年人的生命通道,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同时规划紧急送医通道,紧急送医通道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且在建筑投入使用后,须保证紧急送医通道的畅通。紧急送医通道的路径为:老年人用房——走廊——门厅——出入口——救护车停靠点;或老年人用房——走廊——可容纳担架的电梯(楼梯)——门厅(或走廊)——出入口——救护车停靠点。6.3室内环境6.3.1适老化建筑中的老年人用房应有良好的天然采光条件,采光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楼(地)面面积之比应符合表6.3.1的规定。表6.3.1 老年人用房的采光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楼(地)面面积比房间名称窗地面积比公共活动用房≥1:5起居室、居室、休息室、公共餐厅、医务用房、保健用房等≥1:6设有外窗的公用卫生间、盥洗室≥1:9条文说明:充足的天然采光有利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人工照明能耗。《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450-2018第5.7.1规定主要功能房间窗地面积比≥1:6,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标准》DB11/1309-2015第6.4.1条将老年人公共活动用房窗地面积比提高到了1:4,其他主要功能房间窗地面积比为1:6。另外,《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第3.1.8条要求:居住建筑的卧室、书房、起居室等主要房间的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由于老年人长时间生活在室内,且视力相对较弱,因此本标准参考以上条文,并在国标基础上适当提高要求,规定所有适老化建筑中供老年人使用的公共活动用房采光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楼(地)面面积之比不应小于1:5,其他供老年人使用的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楼(地)面面积之比不应小于1:6。6.3.2适老化居住建筑老年人用房外窗(包括阳台门)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房间地面面积的12%或外窗面积的50%。条文说明:良好的自然通风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热湿环境和空气品质,提高人体舒适性,同时还能减少空调的使用,而足够的通风开口面积才能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本条参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第3.1.14条编制,要求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房间外窗(包含阳台门)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房间地面面积的10%或外窗面积的45%。本规定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因素,对居住环境的自然通风需求度更高,因此老年人用房将限值略提高至12%。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房间地面面积的12%,该值取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第5章健康舒适内容的评分项第5.2.10条。实践证明,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外窗面积的50%不难做到。以上两项指标满足其中的一个限值即可。本条所述老年人用房主要指适老化居住建筑中供老年人日常使用的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另外,当平开门窗、悬窗、翻转窗的最大开启角度小于45°时,通风开口面积应按外窗可开启面积的1/2计算。6.3.3适老化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单一立面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有效通风换气面积应满足一下规定:1、甲类公共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应设可开启窗扇,其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应小于所在房间外墙面积的12%;当透光幕墙受条件限制无法设置可开启窗扇时,应设置通风换气装置。2、乙类公共建筑外窗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32%。条文说明:为确保通过开启外窗或通风换气装置来获得热舒适性和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第3.1.14条第2款规定“公共建筑中主要功能房间的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应设置可开启窗扇或通风换气装置”。关于可开启窗扇的有效通风换气面积的取值,本条参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第3.2.8条,将取值略提高;甲类公共建筑、乙类公共建筑有效通风换气面积的占比均提高了2个百分点。由于达到本标准第6.3.1条要求的主要功能房间(起居室、卧室、公共餐厅、公共活动用房、保健用房、医疗用房、休息室等)外窗,其外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楼(地)面面积之比达到1/6以上,外窗的面积相对较大,在此基础上,甲类公共建筑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应小于所在房间外墙面积的12%以及乙类公共建筑外窗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32%均不难达到。6.3.4供老年人使用的主要功能用房应采取有效的建筑外遮阳措施,改善室内热环境。条文说明:单纯依靠窗自身的遮阳能力与开窗通风是相互矛盾的,因此,老年人使用的主要功能用房应采取有效的建筑外遮阳措施,对降低建筑能耗和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冬夏两季对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的需求是截然相反的,东西向宜设置活动外遮阳,南向外窗则可利用冬夏两季太阳高度角的差异,设置固定的水平遮阳或活动外遮阳达到对阳光的控制。6.3.5隔墙、楼板、外墙、外窗和门的隔声性能应符合表6.3.5-1、6.3.5-2的规定。表6.3.5-1老年人主要用房分隔墙、分隔楼板最低隔声性能设计标准房间名称分隔墙和分隔楼板空气声隔声评价量(R)分隔楼板的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生活用房≥50dB<65dB康复与医疗用房≥45dB<75dB公共活动用房≥45dB≤75dB表6.3.5-2老年人主要用房外墙、外窗和门的空气声隔声标准构件名称空气声隔声单值评价量+频谱修正量(dB)外墙计权隔声量+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R)≥45临交通干线的外窗计权隔声量+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R)≥30其他外窗计权隔声量+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R)≥25产生噪声房间的门计权隔声量+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R)≥25其他门计权隔声量+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R)≥20条文说明:当较高的环境噪声来自房间之外时,应通过对隔墙、楼板、外墙、外窗和门采取隔声措施,以达到房间内允许的噪声级。表6.3.5-1中生活用房主要包括:居室、休息室、起居室);康复与医疗用房主要包括:医务室、舒缓室、保健室、康复室、心理疏导室。《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450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均未对老年人用房外墙、外窗和门的空气隔声标准作出规定,本条款表6.3.5-2参考JGJ450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住宅建筑、学校建筑、办公建筑的相关取值确定适老化建筑中老年人主要用房外墙、外窗和门空气声隔声的具体标准。6.3.6建筑出入口门前平台与室外地面高差不宜小于300mm,以防止雨水浸入室内。条文说明:广西大部分地区呈现多雨季节,因此建筑出入口平台与室外地面高差不宜太小,以防止雨水浸入室内以及地面潮湿;然而,为了方便老年人通行,高差又不宜过高。因此,本条规定不宜小于300mm。6.3.7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室内环境污染浓度限量应符合表6.3.9的规定。表6.3.7 适老化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限量污染物名称(单位)浓度限量氡(Bq/m³)≤150游离甲醛(mg/m³)≤0.07苯(mg/m³)≤0.06氨(mg/m³)≤0.15TVOC(mg/m³)≤0.45条文说明:为满足防火和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的要求,本条给出了选择室内装饰材料的规定。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规定。表6.3.6的数据摘自《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50325-2020。室内空气中的氡、游离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等污染物对人体危害很大,必须对其浓度加以控制。游离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室内装修材料中的人造板、胶粘剂、涂料、处理剂等,故建造和装修过程中应控制人造板材、墙体涂料、防水涂料、防火涂料、混凝土外加剂、防腐剂、防水剂、各类胶粘剂等材料的相关指标,保证室内环境不受污染。6.4卫生控制6.4.1适老化建筑及其场地内的环境卫生设施应统一规划和设置,其规模与形式应根据生活废物产量、收集方式和处理工艺等确定。条文说明:本条文引用自《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第2.0.3条。适老化建筑及其场地内的环境卫生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设计时应统一规划和设置环境卫生设施,因地制宜,根据生活废物产量、收集方式和处理工艺等确定卫生设施的规模与形式,保证卫生设施的合理性与高效性。环境卫生的设置应坚持布局合理、卫生适用、节能环保、便于管理的原则,有利于环境卫生作业和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并应符合《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的相关规定。6.4.2生活废物中的有害垃圾应使用可封闭容器,单独收集、运输和处理,其相关容器、设备应具有明显标志,标志的图案和色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102的规定。条文说明:本条文参考《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第3.1.2条。为了避免生活废物中的有害垃圾对老年人造成健康伤害,应规范做好有害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并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102的规定做好专门标识。6.4.3建筑及场地内的垃圾废物、生活污物、医疗废物等应设置专门的收集、洗涤、消毒设施,且有运送路线的规划,不应穿越老年人用餐、公共活动等主要日常生活区域。条文说明:供老年人使用的建筑和场地要明确规划出污物流线,污物的运送流线应规避老年人经常活动区域。竖向运送时,有条件的利用服务电梯运送污物,没有条件可利用老年人不经常使用的楼梯。也可采用错时运送方式,避开老年人的活动时间。需要重点规避的区域为食物存放、食品加丁区域及老年人用餐区域、公共活动区域。6.4.4适老化建筑应做平疫转换设计,在传染病疫情防控期间应转换设置防疫隔离区,宜设置消毒室。防疫隔离区的设置应同时满足传染病疫情防控与隔离老年人接受照料服务的需求。且符合下列规定:1防疫隔离区应相对独立且自然通风良好。2防疫隔离区应具备隔离居住、值班、垃圾暂存等功能,根据需要可设管理、服务、储藏等功能。隔离居住空间应为附设卫生间的独立空间,且应符合老年人居室的设计规定。3防疫隔离区应封闭设置,与其他区域的连接处应满足消杀和等候功能的过渡空间。4防疫隔离区应能无障碍直通疫情防控期间隔离人员使用的对外出入口。条文说明:传染病的传播极大地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对于抵抗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群,疫情防控则更应受到高度重视,适老化建筑应做好平疫转换设计,最大程度保障疫情期间老年人的健康安全。6.4.5适老化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应有满足扫码、检测体温、出入消杀等防疫通行措施的空间条件。条文说明:扫码、检测体温、出入消杀等是疫情防控的最基本防疫通行措施,适老化建筑应预留足够的空间条件。

7建筑设备7.1给水与排水7.1.1适老化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应以尊重和关爱老年人为理念,遵循安全、适用、耐久、绿色、便利、经济、可持续的原则。条文说明:本条界定了适老化部品设计应遵循的总体原则。7.1.2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等的水质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条文说明:直饮水系统分为集中供水的管道直饮水系统和分散供水的终端直饮水处理设备。管道直饮水系统供水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的要求;终端直饮水处理设备的出水水质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全自动连续微/超滤净水装置》HG/T4111等现行饮用水净水相关标准和设备标准。集中生活热水供水系统供水水质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521的要求。7.1.3当生活给水系统分区供水时,各分区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于0.45MPa,用水点处供水压力大于0.2MPa的配水支管应采取减压措施,并应满足用水器具工作压力的要求。条文说明:给水系统设计应采取措施控制超压出流现象,合理进行压力分区,并适当采取减压措施,避免造成浪费。7.1.4适老化建筑应设置热水供应系统,热源应可靠,并应根据当地可再生能源、热资源条件,结合主体建筑使用要求确定。条文说明:近年来国内利用太阳能、空气源、地源热泵作为生活热水热源的工程已普及,但是存在系统管网复杂、分区不合理、运行费用大使用效果差等突出问题。对此,本条款提出在利用太阳能、空气源、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源时应结合主体建筑的功能定性、热水使用需求确定。7.1.5热水系统配水点最低出水温度低于45℃的时间,居住建筑不应大于15s,公共建筑不应大于10s。热水供应应有控温,稳压装置,并应有防烫伤措施。冷热水管道有明显标识。7.1.6卫生间给水排水管道宜安装敷设,明敷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并有明显标识。条文说明:为防止磕碰和抓扶热水管道烫伤,居室卫生间、公用卫生间、浴室、盟洗室等给水排水管道宜采用暗装敷设。7.1.7卫生洁具和给水排水配件应选用节水型低噪声产品。给水管道设计流速不宜大于1.0m/s,热水管道流速不宜大于0.8m/s。排水管道应选用低噪声的排水管材或采取管道包覆等降低噪声的措施。条文说明:给排水管道流速过大,容易引起管路震动,管件(接头、阀门)受冲击受损进而降低使用寿命;另外,管道产生的噪音也容易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故应采取低噪措施。7.1.8主体建筑的非传统水源系统可用于室外绿化及道路浇洒,不得进入建筑内老年人可触及的生活区域。条文说明:老年人群体属于易感人群,在疫悄到来时容易感染,如果管理水平不能确保,非传统水(再生水)引入室内使用,老年人辨识能力弱,易发生误用,会形成隐患。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也不建议养老院、幼儿园、医院类项目采用非传统水源。当非传统水源用于绿化时,可采用滴灌、微喷灌、涌流灌和地下渗灌等微灌形式,如采用喷灌形式水中微生物在空气中极易传播污染。7.1.9适老化建筑主要出入口和室外人行通道上的给水排水构筑物应符合下列要求:1排水沟盖板或雨水口箅子不应妨碍轮椅的通行和拐杖等其他代步工具的使用,且应采用防滑盖板或箅子,排水沟宜采用线性排水沟或暗沟;2水表井、阀门井、检查井不宜设置在建筑出入口或室外人行通道上。无法避免时井盖应采取牢固的固定和防滑措施,并应与路面保持平整。条文说明:适老化建筑所在小区的各类地面及埋地构筑物也应考虑无障碍措施。7.1.10适老化居住建筑内的厨房、卫生间及阳台宜具备洗涤、盥洗、便溺、洗浴等功能的适老化部品,并应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以老年人的使用安全、便利和舒适为原则。条文说明:本条界定了室内厨卫设计中,适老化部品设计应遵循的原则。7.1.11适老化公共建筑内的卫生间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公共卫生间、公共沐浴间等应选用无障碍洁具;2卫生间宜采用光电感应式、触摸式等便于操作的水龙头和水冲式坐便器冲洗装置,不应使用旋转式开关。7.1.12既有住宅建筑适老化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和设备、配件选型应适应老年人的使用和满足卫生、安全的要求;2卫生器具形式与位置的变更应与给水排水管道改造同步进行;3增设卫生器具类适老化部品时,应综合考虑增设部位相关部品和设备设施的原有使用情况,增设后不应影响原有设备设施的功能使用;4如厕与洗浴辅助改造宜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1)应将蹲便器改坐便器;2)宜采用杆式或感应龙头;3)淋浴间地面宜设置条形地漏。5增设卫生器具类适老化部品时,应综合考虑增设部位相关部品和设备设施的原有使用情况,增设后不应影响原有设备设施的功能使用。条文说明:据统计,老年人在卫生间出现危险和事故的比例,较其他空间更多,所以既有住宅在如厕和沐浴辅助时,应着重考虑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将蹲便器改坐便器,是为了减轻蹲姿造成的腿部压力;采用杆式或感应龙头,是为了方便老年人开关水阀。7.2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7.2.1舒适性空调室内设计参数应符合表7.2.1的规定:表7.2.1舒适性空调室内设计参数类别温度(℃)相对湿度(%)风速(m/s)供热工况22~24≥30≤0.2供冷工况24~2640~60≤0.25条文说明:老年人冬季喜欢室温高一些,夏季不希望室温过低。有条件时,供热工况室内设计相对湿度不宜小于30%。风速较高对休息状态的老年人影响较大,床及固定座椅处风速应严格控制,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遮挡等有效措施,满足要求。7.2.2室内热舒适性应采用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MV)和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PPD)评价,评价值宜满足表7.2.2的规定:表7.2.2室内热舒适度PMV、PPD值PMVPPD-0.5≤PMV≤0.5≤10%条文说明:《中等热环境PMV和PPD指数的测定及热舒适条件的规定》GB/T18049等同于国际标准ISO7730。采用PMV、PPD评价室内热舒适,既与国家现行标准一致,又与国际接轨。在不降低老年人室内热舒适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合理选择室内空气设计参数,可以收到明显节能效果。7.2.3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应设置新风系统。采用其他形式空调系统的建筑,宜设置新风系统或采取其他措施保证室内新风量。设计最小新风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条文说明:当设置集中空调系统时,空气通过外窗缝隙渗透很难保证房间的新风量。如果采用频繁开窗、关窗的方式,不满足国家节能要求且增加了部分老年人的行动负担,因此应设置新风系统。7.2.4通风与空调系统应具备防止以空气传播为途经的疾病通过通风与空调系统交叉传染的功能。条文说明:组织良好的通风与空调系统对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为避免类似SARS、H1N1流感等病毒通过通风与空调系统传播,在设计通风与空调系统时,应使通风与空调系统具备在疾病流行期间避免不同房间的空气掺混的功能,避免疾病通过通风与空调系统从一个房间传播到其他房间;或使通风与空调系统具备此功能的运行模式,在以空气传播为途径的疾病流行期间可切换到相应通风与空调模式下运行。7.2.5空调系统末端应具有可独立控制的调节装置。条文说明:采用可独立控制的调节装置可以满足不同老年人个体对热舒适的差异化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个体热舒适性,提高老年人个体对室内热环境的满意率。对于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根据房间、区域的功能和所采用的系统形式,合理设置可现场独立控制的调节装置。对于未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合理设计建筑热环境营造方案,具备满足个性化热舒适需求的可独立控制的调节装置或功能。7.2.6空调室内机出风口不应正对床位和人员长期停留位置。条文说明:根据老年人的体质特点,空调风口正对床头或人员长期停留区域,易造成老年人面部受凉引发相关疾病。7.2.7厨房、卫生间、浴室等应设置具备防止回流功能的机械排风设施。条文说明:设置机械排风设施有利于室内污浊空气快速排除。7.2.8当阳台或建筑外墙设置空调室外机时,其安装位置应能保证室外机通畅地向室外排放空气和自室外吸入空气,室外机宜邻近厨房、卫生间等对噪声敏感度低的位置设置。条文说明:当阳台设置空调室外机时,如安装措施不当,会降低空调室外机排热效果,降低制冷工效,会对居民在阳台上的正常活动以及对室外和其他住户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本条对阳台或建筑外墙空调室外机的设置作出了具体规定;室外机运行会产生噪声和振动,为了防止室外机噪声和振动干扰居室环境、影响老年人睡眠休息,在设计中要尽可能使室外机尽量靠近厨房、卫生间等对噪声敏感度低的位置设置。7.3建筑电气7.3.1适老化建筑居住用房及公共活动用房宜设置备用照明,并宜选用高效照明光源、高效节能灯具及其节能附件。条文说明:考虑到老年人的视力及行动能力变弱的特点,市电失效后,为了保证老年人日常活动,规定其居室、单元起居厅、餐厅、文娱与健身用房宜设置备用照明。依据绿色环保的原则,建议选择节能灯具及相关附件。7.3.2适老化建筑居住用房、活动用房及辅助空间的照度值应符合表7.3.2的规定,一般照明光源宜为2700k~5000K,显色指数宜大于80,眩光指数宜小于19。表7.3.2居住用房、活动用房及辅助空间照度值房间名称居住用房卫生间、浴室、盥洗室公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