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突破卷12乡村与城镇(原卷版)_第1页
单元突破卷12乡村与城镇(原卷版)_第2页
单元突破卷12乡村与城镇(原卷版)_第3页
单元突破卷12乡村与城镇(原卷版)_第4页
单元突破卷12乡村与城镇(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突破卷12乡村与城镇(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4·安徽·模拟预测)黑龙江省鹤岗市是典型的收缩型城市,人口外流的同时,人口在鹤岗市内的空间再分配对鹤岗的土地利用率产生了较大影响。下图示意近十年来鹤岗市内人口空间再分配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1.乙阶段,对鹤岗市内人口流动起主要作用的是(

)①中心区生活较为便捷②近郊区住房楼龄相对较新③近郊区交通条件较好④远郊区环境质量明显下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为优化鹤岗市的人地关系,城市规划应(

)A.完善远郊配套设施,引导人口逐步向远郊区疏解 B.调控常住人口规模,引导人口在近郊区均衡分布C.振兴中心城区产业,引导人口向中心区有序回流 D.在中心区集中资源,引导人口在中心区高度集聚(2024·黑龙江吉林·三模)《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近3年中国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比重全线下降,但北京等超大城市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增加放缓。某研究团队,利用手机数据,揭示了北京市通勤人流的总体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郊区新城从中心城区吸引的就业远低于其输送的。图1和图2分别示意北京市中心城区居民的通勤去向和职工的通勤来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北京等超大城市极端通勤增加放缓的可能原因是(

)①超大城市人口大幅减少②政策限制交通量③城市轨道交通覆盖增加④人口向郊区集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关于郊区新城,说法正确的是(

)A.亦庄新城是中心城区居民最为主要的就业地B.顺义新城在郊区新城中的产业职能较为突出C.昌平新城在郊区新城中的产业职能较为突出D.通州新城是中心城区职工最为主要的来源地5.针对郊区新城向中心城区输送就业较多的问题,以下措施最为合理的是(

)A.郊区新城增建更多住宅区 B.市中心增建更多高层建筑C.引导产业向郊区新城转移 D.完善郊区新城的基础设施(2024·湖南长沙·模拟预测)苏北平原某镇常住居民以种田作为主业,居民点分布零散且整体占地面积较大。为优化居民点布局,该镇计划对部分居民点实施集中搬迁。下图示意当地待搬迁居民点分布及规划的新居民点选址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在新居民点规划选址过程中,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

)①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

②搬迁完成情况实时动态监测③各居民点进行实时精确定位④选址专题地图进行输出展示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7.与甲方案相比,乙方案有利于居民(

)A.联系周边区域 B.实施田间管理C.建设基础设施 D.优化农业结构8.该镇优化居民点布局主要是为了(

)A.扩大人口容量 B.集约利用土地C.提供就业机会 D.增加农业收入(2024·江苏扬州·模拟预测)运用出租车运营大数据,可以研究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出租车乘客出行方向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根据出租车乘客出行数据推断(

)A.短、中距离出行的频率基本一致 B.短距离出行的热点集中在居住区C.中距离出行频率波动小更为稳定 D.长距离出行主要方向在东南方向10.该城市空间形态最可能为(

)A.条带状 B.组团式 C.团块状 D.分散式(2024·高三上·福建福州·开学考试)某省会城市的第一条地铁1号线大致呈南北走向纵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下图示意1号线建设期和试运营期沿线各站点周边的住宅平均价格及其增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区域拥有的城市公共服务最完善的是(

)A.①站点 B.②站点 C.③站点 D.④站点12.在1号线试运营期,中段地铁站周边住宅价格涨幅总体低于南、北两段,主要是因为中段附近(

)①商业活动活跃

②房价基数较大

③公共交通密度较大

④环境质量更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该统计低估了地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忽略了(

)A.地铁站周边噪声及震动的影响 B.地铁规划期到建设期的房价涨幅C.地铁开通后对房地产的长期效应 D.地铁对公共设施带动的正面影响(2024·广东茂名·三模)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境内有梵净山、大圣墩等山脉,喀斯特地貌是主要地貌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印江县乡村聚落规模和密度演化较为明显,且乡村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下图示意1960年、2000年、2017年印江县乡村聚落热点(因各种因素而具有显著优势或吸引力的地区)分布空间格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印江县地势特征大致表现为(

)A.东南高、西北低 B.东南低、西北高C.西南高、东北低 D.中间高、四周低15.1960~2017年,印江县乡村聚落规模和密度演化趋势最可能是(

)A.大规模、低密度 B.大规模、高密度C.小规模、低密度 D.小规模、高密度16.为缓解印江县乡村聚落空心化现象重点应着力于(

)①改变土地利用结构②发展特色农业③加强传统村落保护④优化营商环境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2024·湖南娄底·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及乡村人口数据比较可得到变化率。下图是全国312个主要城市地区人口数据变化率分布图。出现城镇和乡村双重负增长的城市有21个,其中城镇人口缩减比例超过10%的城市达到14个。(1)推测现阶段我国出现城镇和乡村双重负增长的城市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并说出影响因素。(6分)(2)指出有效遏制地区城镇和乡村双重负增长可行性的措施。(6分)(3)同为经济强省,广东省比江苏省城镇人口变化率增加明显,试分析原因。(6分)18.(2024·江苏徐州·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跨城通勤是指工作日往返于不同城市工作和居住的行为。上海与周边城市的跨城通勤以单向流入上海为主。苏州是流入上海跨城通勤人口的主要居住地。材料二下图是“苏州-上海跨城通勤人口主要居住地分布示意图”。(1)简述跨城通勤上海的人口在苏州居住地的分布特点。(4分)(2)简析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大的原因。(6分)(3)有人说未来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还会扩大。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阐释理由。(6分)19.(2024·湖南邵阳·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骑楼”为干栏式建筑的一类,具有上楼下廊(又称外廊),上住下商的特点,以组群的形式出现,经常连绵成街。骑楼正立面为明显的三段式,最下端为透空柱廊,中间为以窗为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