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1页
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2页
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3页
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4页
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第十四章第一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植物的主要类群.2.通过观看动画,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结合课本的插图,能说出植物类群的生活习性及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4.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懂得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教学难点:1.能说出植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2.说出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策略:观察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从总体上,地球上的生物可分为哪几类?(让学生回忆)当我们漫步郊外时,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地球上现存的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可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四大类群,它们有哪些特征?生活环境怎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二、探究新知:展示目标(略)(一)(二)藻类植物:1.课件展示:播放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藻类植物的特征.(课件展示)3.资料: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是因为海水污染,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三)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1.课件展示:展示讨论问题,播放动画。2.教师强调重点,引导学生归纳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特征。(课件展示)3.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4.资料:煤→是由古代大型木本蕨类植物的遗体埋藏在地下形成的。地球上蕨类植物约有1种,我国约有2600种,素有“蕨类王国”之称。(情感教育)教师强调: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而靠孢子繁殖的植物。生殖过程离不开水。(四)种子植物:1.课件展示:播放动画。2.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讨论、归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特征。3.教师提出问题,强调重点。(五)角色扮演:比较种子植物与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区别及各个特征。三、课堂小结:课件展示:流程图。教师点拔、强调重点。播放有关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通过观看、回顾,使学生对这四类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生活环境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同时加深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教师:植物和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下节课探讨。四、课后实践:收集有关植物和人类生活关系的资料,准备下节课交流。五、达标检测:课件展示自我评价题。六、结束:欣赏《好大一棵树》,进行情感教育。自主学习1、在千姿百态的绿色植物中,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植物是()A藻类植物B种子植物C苔藓植物D蕨类植物2、下列植物体内具有疏导组织的是”()A水绵B墙藓C海带D肾蕨3、下列各种植物中,常作为空气监测指示植物的是()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野生蕨类植物4、春天来了,湖水、江水都泛起了绿色,这是由于()A蕨类植物的大量繁殖B水中被子植物大量繁殖C藻类植物的大量繁殖D苔藓植物的大量繁殖合作探究1、“海带炖排骨”和“紫菜蛋花汤”是人们喜爱的佳肴,你知道海带和紫菜与下列哪种植物同属于一类吗()A蕨B硅藻C白菜D葫芦藓2、小美在海边采集到一个植物标本,它呈均匀的薄片状,没有叶脉,也没有枝条。根据可以推测该植物是()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3、下列各组植物属于同一类群的是()A贯众和贝母B卷柏和满江红C桫椤和菠萝D苏铁和铁线蕨4、在显微镜下草履虫有时会呈现绿色,因为()A含叶绿体B含叶绿素C食物中的绿色藻类D折光的效果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教案(第1课时)一、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2、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动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特点。2、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难点: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特点。2、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过程:预习、讨论、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三、自主预习学习认真预习本节并完成知识点练习1.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四、交流、讨论、探究展示交流,教师1、小组内交流学习内容,学会合作学习。2、教师、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五、课堂巩固练习1、自我评价2、配套练习六、学后反思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导学案(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2、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特点。2、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软体动物、昆虫)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难点: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特点。2、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软体动物、昆虫)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过程:预习、讨论、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三、自主预习学习认真预习本节并完成知识点练习1.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四、交流、讨论、探究展示交流,教师1、小组内交流学习内容,学会合作学习。2、教师、小组展示学习成果。3、讨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五、课堂巩固练习1、自我评价2、配套练习六、学后反思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导学案(第三课时)一、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2、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动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概述脊椎动物的特点。2、举例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难点:1、概述脊椎动物的特点。2、举例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过程:预习、讨论、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三、自主预习学习认真预习本节并完成知识点练习1.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类、()类和()类,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身体背部有()。4.两栖类是脊椎动物由()向()过渡的类型。5.爬行类由于具有较为发达的()而成为真正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四、交流、讨论、探究展示交流,教师1、小组内交流学习内容,学会合作学习。2、教师、小组展示学习成果。3、观察鲫鱼五、课堂巩固练习1、自我评价2、配套练习六、学后反思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导学案(第四课时)一、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2、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动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概述脊椎动物的特点。2、举例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鸟类及哺乳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难点:1、概述脊椎动物的特点。2、举例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鸟类及哺乳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过程:预习、讨论、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三、自主预习学习认真预习本节并完成知识点练习1.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4.生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是()。5、在我国被誉为“活化石”的珍稀哺乳动物是()。四、交流、讨论、探究展示交流,教师1、小组内交流学习内容,学会合作学习。2、教师、小组展示学习成果。3、实习爱鸟周活动4、调查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五、课堂巩固练习1、自我评价2、配套练习六、学后反思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导学案(第五课时)一、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2、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动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学习难点: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1、小组内交流学习内容,学会合作学习。2、教师、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五、课堂巩固练习1、我国的珍惜动物有哪些?2、我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保护这些珍惜动物的?3、有人认为,对人类有益的动物越多越好,对人类有害的动物越少越好。你有不同的意见吗?说明理由。4、白鳍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你知道白鳍豚属于哪一类动物吗?它有哪些特点?六、学后反思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病毒、真菌和细菌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真菌和细菌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出现了令全国人恐慌的“非典”,又称SARS,那么同学们知道引起SARS的病原体是什么吗?【生】SARS病毒。【师】对,是SARS病毒。那么同学们又知道美味的酸奶是如何做的吗?而食物放置久了又为什么会发霉呢?【师】这些都与微生物有密切关系,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神奇的微生物。二、新知探究(一)细菌1.教师展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1)细菌的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3)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4)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2.学生自学,质疑、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3.教师最后总结。(二)病毒1.教师展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1)病毒的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2)病毒的基本结构有哪些?(3)病毒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如何?2.学生自学,质疑、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4.教师最后总结。(三)真菌1.教师展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1)真菌的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2)真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3)真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4)真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2.学生自学,质疑、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5.教师最后总结。三、练习巩固导学案及课本后面的相应练习题。四、课堂小结细菌、病毒、真毒的形体、结构、营养方式及与人类的关系。第4节生物的分类一.教学目标: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3.练习编写检索表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3.活动“编制检索表”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活动过程】:展示图片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检查结果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需要)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讲解编制方法活动“编写检索表”第2课时《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提问】:(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界、门、纲、目、科、属、种)(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编制了什么来进行生物的分类?(生物特征差异检索表)【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二》生物的命名【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请看图,图上的生物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字呢?——(红苕)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苕,但它有多个名字哦,在北京则称之为白薯,到了湖南就变成了红薯,江苏又叫山芋,而山东和东北又称之为地瓜。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山药)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义)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补充】:林奈的双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当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中,从而使生物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说明双名法。五.课堂练习:思考与练习: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虫”,为了便于辨识,请你依据“甲虫”的足、触角、背部形状、色斑的不同,编制一个生物检索表。第十五章第一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一、教学目标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4、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二、重点难点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2、理解基因多样性。三、课前准备教师:1、收集有关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事例。2、搜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的材料。学生:1、搜集生物类群方面的材料。2、复习生态系统的知识,明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生物种类多样性1、我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2、自然界中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阅读课本提供的资料,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质疑,通过计算表中所列我国生物类群占世界的总百分比,认同我国生物资源丰富。观看生物多样性的录像片,完成讨论题3并产生探索自然的愿望。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回答,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丰富的资源情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组织交流、评价。播放录像片并介绍世界生物资源情况。鼓励学生立志投身到生物种类的发现中。二、基因的多样性1、基因多样性的意义。2、基因多样性减少造成的危害。3、每种生物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4、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系统的概念2、列举生态系统的类型并举出所知道的部分相关生物。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根本保证。4、三个层次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分析案例并思考,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意见,能够得出产量提高主要原因是杂交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小组成员分析原因,讨论,质疑,达成共识,原因是近亲繁殖,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的丧失。了解基因控制生物特征并初步理解不同种生物之间、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基因是不同的。分析物种个体数量与基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理解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关系。了解有关事例,产生民族自豪感。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及其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看书,讨论,回答。第二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确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搜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说明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弘扬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2.说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3.积极参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教学难点确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知识内容搜集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并选择自己的角色进行小组内辩论。2、教师准备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展开辩论搜集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和信息。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快乐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时安排]一课时第十六章第一节《生命的诞生》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课前准备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教学设计一.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过程1.自然发生说2.神创论3.宇宙发生说4.化学进化学说二.生命起源的过程1.原始大气的形成2.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3.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4.生命起源的三步骤第2节生物进化的历程课题第2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3、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力。5、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事例及其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6、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教学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形式□常规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及活动过程学法点拔一导入新课:原始生命的诞生,既是化学进化的结束,又是生物进化的开始。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但是我们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这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明来证明。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呢?假如我们能进入时光隧道,也许可以亲自浏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神奇历程。但是现在,我们只能从现实中寻找证据。二.新授:(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化石学生:阅读、回答。(1):化石是指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迅速掩埋,长期与空气隔绝,在特殊条件下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就形成了化石。教师: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是生物进化史中的一幅幅真实的图画和可靠的文字。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生物的比较,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直接的证据。出示几种化石照片资料,并请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化石照片为大家做介绍。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各种生物化石,加深对化石的理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价值上的认识。(2)分析始祖鸟的化石教师:课件展示始祖鸟化石和始祖鸟复原图,引导学生通过始祖鸟化石理解化石在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证据方面的科研价值。出示思考题思考题:1、始祖鸟与现在的鸟类在外形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始祖鸟的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有何重要意义?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始祖鸟与现在的鸟类相比不同之处是始祖鸟口中有牙齿、前肢指端有爪,胸骨不发达,没有龙骨突,尾部有许多尾椎骨。始祖鸟介于爬行类和鸟类之间,所以它是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重要依据。教师:化石在地层分布有何规律?为什么化石能证明生物的进化?这种分布规律说明了什么?学生: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学生: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教师:这种分布规律反映了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化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除了化石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还找到了很多能说明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如形态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等。【教师小结】(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提问】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二)生物进化的历程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1.植物进化的历程: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2.动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3.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4.生物进化的趋势: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通过问题导入新课学生思考学生阅读、回答学生展示小组讨论倾听讨论并总结倾听思考倾听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作业布置上本作业作业其它作业补充习题中考题型链接1.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A.数量越多B.越简单、越低等C.种类越丰富D.越复杂、越高等2.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A.现在生存的植物B.现在生存的动物C.生物化石D.生物的个体发育板书设计第2节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1.化石:化石是指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2.分析始祖鸟的化石:(1)始祖鸟与现在的鸟类相比,不同之处是始祖鸟口中有牙齿、前肢指端有爪,胸骨不发达,没有龙骨突,尾部有许多尾椎骨。(2)始祖鸟介于爬行类和鸟类之间,所以它是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重要依据。二、生物进化的历程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学说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5.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6.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导入】: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通过生物进化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教师活动】: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1)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三》、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学生活动】: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教师活动】: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学生总结】: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对现存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事实上,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许多科学领域,如地质学、遗传学、胚胎学等的研究基础上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比较法。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那些进化的环节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注意每段文字当中描述的动、植物贺当时所处的环境年代有什么相适应的地方。【学生活动】:贴纸图根据“地质年代和生物进化历程表”把画的简笔画贴在相适应的地质年代当中。《二》、简介地球上的生命史——生物进化的历程(1)前寒武纪时期(始于约35亿年前):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2)古生代时期(约始于5.44亿年前):植物:(真核)藻类→裸厥类→厥类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有翅的昆虫(32.45亿年前):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繁盛,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4)新生代时期(始于6640万年前):被子植物和哺乳类、鸟类占优势说明:约400~6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一支进化成人类。《三》、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即地球上的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所生活的环境等内容。总结一句话:生物进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地球演化史和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史。第三课时《一》、引入新课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灭绝?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形成的?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提出了多种有关生物进化的理论,其中,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有说服力。最先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的也就是达尔文。首先我们来看看达尔文的一些简介(阅读教材)【讨论】: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根据学生读过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1)从小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并不断地提出问题。(2)科学考察,发现许多与“上帝造物论”不一致的问题。《二》、提出生物进化理论达尔文根据自己在环球日记中的材料、动植物标本和化石标本,先后写出了几卷地质学著作和一些有关生物进化的论文,并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教师活动】:设问(1)繁殖和变异在生物物种的进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生物个体被淘汰,那么,哪些个体会被淘汰?【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讨论【导出】:自然选择理论【教师总结】:达尔文看到,生物具有巨大的繁殖能力,而能提供给它们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却有一定的限度,每种生物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就必须与周围的生存条件作斗争,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生存竞争。达尔文还看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从生物的变异和生存竞争的关系中发现:生物的变异有的对生存有利,这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在生存竞争中获胜,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便会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总结本节的所有内容。五.课堂练习:(1)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下列表述中,不合理的是()A、单细胞→多细胞B、体型小的生物→体型大的生物C、结构由简单→复杂D、低等生物→高等生物(2)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化石大部分是由生物体坚硬部分所形成的B、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或生活痕迹C、生物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D、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3)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A、两栖类、厥类B、爬行类、裸子植物C、哺乳类、被子植物D、鱼类、藻类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二.教学重难点: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