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_第1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_第2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_第3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_第4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新课导学·预习提示

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知识点二文学艺术

知识点三科技

知识点四中外文化交流◆教材拓展·素养落实【课标】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习要点】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1.发展历程新课导学·预习提示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为自主学习内容)时期儒学道教佛教汉朝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东汉末兴起两汉之际,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2.反佛与灭佛(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严重影响劳动力生产和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3.复兴儒学(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3)内容: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新课导学·预习提示[概念阐释]三教合归儒和三教并行“三教合归儒”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受到冲击,但仍占据统治地位。新课导学·预习提示[历史纵横]阅读教材P45“魏晋玄学”,根据材料分析魏晋玄学盛行的原因,并归纳玄学的思想主张。提示:原因:政治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士人逃避现实政治斗争;思想上,道家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社会上,竹林七贤等士人的提倡推动。主张:哲学上,强调“道”和“无”;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上,顺应“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新课导学·预习提示知识点二文学艺术(项目化学习内容)新课导学·预习提示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类别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诗歌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代表人物有“书圣”王羲之

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绘画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史料阅读]阅读教材P46“史料阅读”,思考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为何能广泛流传?提示:二人诗歌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平易近人,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受到人们的喜爱。[思考点]教材P47,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道教的兴起、佛教的盛行,使文化多样性加强;中外交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课导学·预习提示知识点三科技新课导学·预习提示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数学南朝祖冲之与圆周率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新课导学·预习提示雕版印刷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药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续表)

[学思之窗]教材P48,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提示:反映贾思勰重农抑商思想,他认为农业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插图]教材P48“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提示:《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为研究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一手史料;从中可以了解唐朝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其为研究唐朝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料,也反映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新课导学·预习提示知识点四中外文化交流新课导学·预习提示学习聚焦: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方式(1)文化往来: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传教,中国名僧西行取经。(2)使节交往。(3)商人、侨民、留学生交流。新课导学·预习提示2.代表人物及事迹时间代表人物(群体)主要活动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

日本高僧空海来长安求法,他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使节和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交流唐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3.丝绸之路发达:陆路,东达朝鲜,西至欧洲、非洲;海路,东达朝鲜、日本,西至波斯湾。4.作用: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文化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新课导学·预习提示[思考点]教材P49,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提示: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日本的都城平城京,几乎同唐长安城的建筑样式一样;日本铜钱的样式,也与唐朝铜钱相仿;唐诗在日本广泛流传;日本重阳节登高习俗,也来自唐朝;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新课导学·预习提示[问题探究]教材P50,谈谈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提示:服饰:唐中宗之时,中亚粟特人的男装,被改造为唐朝妇女的时髦服装。乐舞:唐朝流行的胡旋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龟兹乐在唐朝广泛流行。书法绘画:受传自印度的佛教影响,佛教经典成为书法的内容,佛像画是唐人绘画的重要题材;来自中亚于阗国的画家尉迟乙僧活跃在初唐画坛。新课导学·预习提示教材拓展·素养落实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解读]唐朝对外交往的地区主要涉及亚洲、非洲、欧洲。由此图可以看出,对外交往路线很多,盛唐是一个相对开放、包容的历史时期,对外交通路线海陆兼备,向东、向西方向的线路兼备。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通过海道;向西主要有三条通道:陆上丝绸之路(从玉门关或阳关出发,通过今南疆塔里木盆地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西亚、南亚、北亚地区和欧洲、非洲)、西南丝绸之路(经今四川南下云南,再往西南经今缅甸、印度通往中亚、西亚等地)、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出海经过今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再抵达西亚和非洲)。【典题试练1】

[2024·浙江丽水月考]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高僧求佛的行路图。对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法显带回大量梵文经典B.发生在贞观年间C.促使佛教开始传入中国D.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最终到达天竺那烂陀寺,研究佛法,B项正确;法显带回大量梵文经典是在东晋时期,排除A项;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排除C项;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排除D项。教材拓展·素养落实B史料①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②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教材拓展·素养落实[解读]史料中①前半部分指出南朝、北朝儒士研习经书出现分歧,后半部分则指出南北之间儒士常举行论辩;②首先指出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后半部分指出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并颁行全国,说明唐朝时经学逐渐走向统一。教材拓展·素养落实【典题试练2】唐代士人的隐逸与魏晋时期士人全身远祸或附庸风雅的隐逸不同,他们全无消沉颓废之情,而是在积蓄力量,巩固自我,待机而动,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唐代士人的隐逸侧面反映了(

)A.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B.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嬗变C.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D.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教材拓展·素养落实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士人在隐逸时并不消沉颓废,而是追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这明显受到了儒家入世观念的影响,侧面反映了唐代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得到拓展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嬗变,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教材拓展·素养落实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原因(1)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①交流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③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④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教材拓展·素养落实(2)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①社会环境: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②对外交通:陆海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是国际性大都市。③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④使臣、商人、留学生及僧侣在推动中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⑤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材拓展·素养落实【典题试练3】

[2022·浙江7月学考]唐代有位高僧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