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_第1页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_第2页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_第3页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_第4页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宿州市历史高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历史上,以下哪个朝代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2、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3、以下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郡县制B.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法家思想,推行了一系列严苛的法律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首都定在了洛阳,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实行了分封制,封了大量的诸侯王4、下列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典B.《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C.《汉谟拉比法典》共包含282条法律条文,涵盖了民事、刑事和行政等方面D.《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谟拉比的统治5、中国历史上,以下哪个朝代被称为“汉武盛世”?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6、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A.秦始皇统一六国B.汉武帝实行推恩令C.隋朝建立D.唐朝实行科举制7、题干:以下哪个朝代的疆域面积最大?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8、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东汉末年的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A.曹操B.孙权C.刘备D.张角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陵兵马俑体现了当时的高度工艺水平。B.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唐朝时期,发明了火药,但并未在军事上广泛应用。D.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展示了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10、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描述,正确的是:A.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C.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立即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D.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探索。11、题干: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A、造纸术B、火药C、印刷术D、指南针12、题干:以下哪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近代启蒙之父”?A、严复B、康有为C、梁启超D、孙中山13、题干: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4、题干:下列哪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15、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抗日战争胜利B.解放战争胜利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16、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蔡元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是我国某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一些历史事件:(1)1950年,土地改革完成,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2)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3)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4)1966-1976年,我国发生“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材料二】关于上述历史事件,以下是一些观点:观点A: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观点B: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了严重挫折,教训惨痛。问题: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失误。2.根据材料二,评价观点A和观点B的正确性。第二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1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月球表面自动采样返回。此外,我国还成功研发了高速铁路、5G通信、量子计算机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材料二: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综合国力。问题:1.请结合材料一,列举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两个重要成果。2.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三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以求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材料二: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并实行中央集权制。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以下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哪些影响?2.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第四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教育公平。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2.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3.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材料二:某地政府为提升该地区教育质量,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领域,拓宽教育资源来源。4.举办各类教育研讨会,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问题:1.分析材料一中提到的政策措施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2.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进一步提升该地区教育质量。安徽省宿州市历史高考复习试题及解答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历史上,以下哪个朝代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答案:A解析: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由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完成对六国的统一。此后,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秦朝的统一为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汉朝、唐朝和元朝虽然在历史上也有过重要地位,但都不是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朝代。2、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戊戌变法(1898年)和义和团运动(1899年-1901年)虽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它们发生的时间都比鸦片战争晚,不是近代史的开端。3、以下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郡县制B.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法家思想,推行了一系列严苛的法律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首都定在了洛阳,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实行了分封制,封了大量的诸侯王答案:B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实实行了法家思想,推行了一系列严苛的法律,如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等,以加强中央集权。选项A中提到的郡县制是秦始皇统一后实行的行政制度,但不是废除了封建制度。选项C中的首都定在洛阳是错误的,秦朝的首都是咸阳。选项D中的分封制与事实不符,秦始皇实行的是郡县制,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4、下列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典B.《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C.《汉谟拉比法典》共包含282条法律条文,涵盖了民事、刑事和行政等方面D.《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谟拉比的统治答案:D解析:《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确实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谟拉比的统治,但这并不是不正确的描述。选项A、B、C的描述都是正确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典,包含282条法律条文,涵盖了民事、刑事和行政等方面,是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因此,选项D的描述是正确的,不是题目要求的“不正确”的描述。正确答案应为D,但根据题目的要求,选项D被标记为不正确的描述。5、中国历史上,以下哪个朝代被称为“汉武盛世”?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A解析:汉朝的汉武帝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扩张,使得汉朝进入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十分繁荣的时期,因此历史上常称这一时期为“汉武盛世”。选项B唐朝是另一个强盛的朝代,但并非“汉武盛世”;选项C宋朝虽然也有繁荣时期,但与“汉武盛世”的历史背景和成就不同;选项D元朝则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与“汉武盛世”无关。6、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A.秦始皇统一六国B.汉武帝实行推恩令C.隋朝建立D.唐朝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隋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的再次统一。选项A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但不是封建社会的开始;选项B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汉朝的一项重要政治改革,但并非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开始;选项D唐朝实行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但不是封建社会开始的历史事件。7、题干:以下哪个朝代的疆域面积最大?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答案:C解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朝代之一,其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至中亚的帕米尔高原,南至南海诸岛,北至蒙古高原。唐朝的疆域面积在鼎盛时期达到约1500万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其他选项中的朝代。8、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东汉末年的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A.曹操B.孙权C.刘备D.张角答案:A解析: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乱世中崛起,统一北方,建立了曹魏政权,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曹操擅长用兵,善于谋略,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他选项中,孙权是东吴的开国君主,刘备是蜀汉的开国君主,张角则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领袖。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陵兵马俑体现了当时的高度工艺水平。B.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唐朝时期,发明了火药,但并未在军事上广泛应用。D.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展示了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答案:D解析:选项A、B、C均正确描述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展示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确实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火药的发明虽然是在唐朝,但选项C中提到的“未在军事上广泛应用”是不准确的,因为火药在唐朝末年就已经开始用于军事。选项D中提到的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的事迹,但并不是科技成就的体现,而是外交和航海的成就。因此,D选项是不正确的。10、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描述,正确的是:A.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C.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立即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D.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探索。答案:A解析:选项A正确描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选项B中,辛亥革命确实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中国并未立即建立民主共和国,而是经历了北洋政府、军阀混战等时期。选项C中,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并非立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是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等阶段。选项D中,“文化大革命”虽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事件,但其过程和影响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建设的重要探索。因此,A选项是正确的。11、题干: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A、造纸术B、火药C、印刷术D、指南针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造纸术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火药起源于道教的炼丹术,印刷术分为木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指南针则是古代航海和军事的重要工具。造纸术不属于四大发明,故选A。12、题干:以下哪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近代启蒙之父”?A、严复B、康有为C、梁启超D、孙中山答案:A解析:严复是清朝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之父”。他主张变法维新,提倡学习西方文化,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名著,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康有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孙中山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故选A。13、题干: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开始的,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A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成立的标志,B选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会议,C选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事件,但它们都不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因此,正确答案是D。14、题干:下列哪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答案:C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其内容规定了对中国的赔款、领土割让、领事裁判权等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内容,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A选项《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开启了中国近代史;B选项《马关条约》是甲午战争后签订的,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D选项《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因此,正确答案是C。15、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抗日战争胜利B.解放战争胜利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正式成立。A、B、D选项虽然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但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C选项正确。16、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蔡元培答案:C解析: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他在中国民主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特别是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A、B、D选项虽然也是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但不是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人。C选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是我国某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一些历史事件:(1)1950年,土地改革完成,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2)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3)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4)1966-1976年,我国发生“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材料二】关于上述历史事件,以下是一些观点:观点A: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观点B: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了严重挫折,教训惨痛。问题: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失误。2.根据材料二,评价观点A和观点B的正确性。答案:1.成就:(1)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实现了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3)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失误:(1)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错误。(2)“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2.评价:观点A正确。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观点B正确。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了严重挫折,教训惨痛。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通过对材料一的分析,学生需要总结出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和失误。在评价观点A和观点B时,学生需要结合材料二,全面分析两个观点的正确性。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二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1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月球表面自动采样返回。此外,我国还成功研发了高速铁路、5G通信、量子计算机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材料二: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综合国力。问题:1.请结合材料一,列举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两个重要成果。2.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答案:1.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两个重要成果:(1)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实现月球表面自动采样返回。(2)成功研发了高速铁路。2.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1)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升级,从而推动经济增长。(2)提高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够使我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3)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创新能够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4)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创新能够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通过阅读材料,学生应能够从材料一中找出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如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实现月球表面自动采样返回和高速铁路的研发。在回答第二问时,学生需要结合材料二,从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四个方面说明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第三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以求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材料二: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并实行中央集权制。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以下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哪些影响?2.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以下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为后世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2.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以下措施: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修建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修建灵渠,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以下影响:奠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参考;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后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范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