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 良种繁育技术 规范 茯苓菌种_第1页
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 良种繁育技术 规范 茯苓菌种_第2页
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 良种繁育技术 规范 茯苓菌种_第3页
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 良种繁育技术 规范 茯苓菌种_第4页
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 良种繁育技术 规范 茯苓菌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LB.□XXXXX-XXXX目次TOC\o"1-1"\h前言 II引言 I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菌种繁育技术 15包装、标签和运输 3附录A(资料性)原种、栽培种质量要求 1前言本文件参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提出并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华润三九现代中药制药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六安)中药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夏韵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敏、黎智、龙兆文、商婕、仰铁锤、赵柳、胡嘉男、瞿雅懿、王杰、邓磊、种叶敏、严泉谋、廉艳锋、李文静。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本次为首次发布。引言四川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川产道地药材产业发展,2020年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川药监发〔2020〕69号),明确提出了“三标准五规范二体系”(三五二)的工作目标,致力于促进川产道地药材及饮片质量提升。茯苓作为重要的川产道地药材之一,享誉全国,是川产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广元市拥有丰富的松林资源,具有较好的茯苓产业基础,为了响应省政府号召,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及市场竞争力,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益,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广元市林业局、广元市昭化区林业局的支持下,我公司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华润三九现代中药制药有限公司在广元市昭化区开展茯苓全产业链生产技术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共同起草制定了以下10个文件,用以指导茯苓生产。——1.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种子种苗标准茯苓菌种(母种)——2.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良种繁育技术规范茯苓菌种——3.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种植技术规范茯苓——4.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采收及产地初加工技术规范茯苓——5.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产地趁鲜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规范茯苓——6.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茯苓——7.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茯苓——8.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包装贮藏运输技术规范茯苓——9.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质量追溯体系要求茯苓——10.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川产道地药材备案申请表茯苓《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良种繁育技术规范茯苓菌种》(Q/GJH0002-2024),在明确了茯苓母种的质量要求基础上,规定了茯苓原种、栽培种的培养基、接种、培养、贮藏等关键繁育流程,有利于保障茯苓菌种生产的稳定性。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良种繁育技术规范茯苓菌种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茯苓菌种繁育的术语和定义、菌种繁育技术、栽培种生产技术、包装、标签和运输。本文件适用于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茯苓原种、栽培种的繁育。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Q/GJH0001-2024川产道地药材“三五二”工程种子种苗标准茯苓菌种(母种)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茯苓Poria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原种Secondarystrain由茯苓母种经小规模扩大培养,供制作栽培种的茯苓纯菌丝菌种,亦称二级种。

栽培种Tertiarystrain由茯苓原种经扩大培养而得,直接用于茯苓栽培的纯菌丝菌种,亦称生产种、三级种。菌种繁育技术母种应选用符合Q/GJH0001-2024要求的母种。原种生产原种培养基配方小麦粒90%、松木屑10%、营养液(1%蔗糖、0.5%NH4NO3或(NH4)2SO4),pH为5.0~6.0。配制将小麦粒精选,除去瘪粒、杂质,洗净。置40℃左右的营养液中浸泡10h,取出,沥干,与一半的松木屑混匀,装于500ml原种瓶(袋)中,边装边振摇,并稍压实,装至瓶(袋)肩处。将另一半松木屑用营养液润湿,覆盖于培养基表面,厚约0.5cm。擦净瓶(袋)内、外壁沾附物,塞棉塞,扎口。灭菌将配制的培养基用0.1373MPa压力(温度126℃)灭菌2h,或用流通蒸汽(100℃)灭菌8h~10h,冷却后备用。接种选取质量合格的母种,用无菌操作法挑取长宽各1.5cm左右的母种块(连同培养基),移于原种培养基上端中央,随即盖塞或扎口。接种环境要求防尘性能良好,易于清洗和消毒,换气方便,空气洁净。培养在温度25℃~30℃、空气湿度60%~70%环境下培养约15d至菌丝充满至瓶(袋)体约2/3,移入10℃~25℃的常温培养室内继续培养5d~10d至菌丝长满。培养环境要求防尘性能良好,避光,便于清洗和消毒;墙壁厚度适当,利于控温、控湿,便于通风;有防虫防鼠措施。贮藏原种质量及抽样检验要求参照附录A执行,经检验合格后,应置于10℃~25℃的常温培养室内贮藏。贮藏环境要求避光、无污染,湿度控制在60%~70%,贮藏前对贮藏环境紫外灭菌约1h。贮藏期不宜超过30d。栽培种生产栽培种培养基配方粗玉米粉30%、小麦粒20%、松木屑48%、蔗糖1%、熟石膏1%,pH约7.0。配制首先将蔗糖溶于水,将粗玉米粉、小麦粒与熟石膏混匀,再加入松木屑,拌匀,然后加入蔗糖水翻拌均匀,继续加水使培养基含水量65%~70%(即紧握培养基料使指尖稍见渗水为度)。放置30min,待水分均匀渗入料中进行装袋;将菌种袋撑开,装料,每袋400g左右,压实,擦净袋口内外壁沾附物,扎口。灭菌同4.2.1.3。接种用无菌操作法,将原种瓶(袋)打开,除去表面的菌膜及表面培养物。接种匙取5g左右略加捣碎的原种块移于栽培种培养基上,封口。接种环境要求防尘性能良好,易于清洗和消毒,换气方便,空气洁净。培养将接种后的栽培种连同周转箱一起置于培养室内,菌种堆叠层数不超过5层,须整齐码放。在温度25℃~30℃、空气湿度60%~70%环境下培养约20d至菌丝生长延伸到容器顶端2cm~3cm处,移入10℃~25℃的常温培养室内继续培养5~8d,至菌丝长满。培养环境要求防尘性能良好,避光,便于清洗和消毒;墙壁厚度适当,利于控温、控湿,便于通风;有防虫防鼠措施。贮藏栽培种质量及抽样检验要求参照附录A执行,经检验合格后,置于10℃~25℃的常温培养室内,按批号归类就地贮藏。若栽培种数量较多,应分层码放整齐,叠放不超过5层。贮藏环境要求避光、无污染,湿度控制在60%~70%,贮藏前对贮藏环境紫外灭菌约1h。检验合格的栽培种应尽快使用,贮藏期不宜超过30d。剔杂、清场剔杂原种、栽培种培养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培养室内温度、湿度变化及菌丝生长情况,发现菌丝长速明显缓慢,菌丝稀疏、不均、发黑、杂菌污染等情况,应及时剔出。清场每一批次原种、栽培种生产完成后,均应进行清场,包括清除生产中的废弃物,做好环境的清洁,将物品归位,并做好清场记录。包装、标签和运输5.1包装栽培种出场时应当使用外包装,外包装应使用木、竹框,叠放层数以不破损底层栽培种为宜。5.2标签每个包装应标明菌种名称、基原、数量、批号、生产单位、接种日期等。5.3运输栽培种运输时应有防晒、防雨、防冻、防震设施与措施。4

(资料性)

原种、栽培种质量要求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原种、栽培种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见表A.1。原种、栽培种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项目要求检验方法菌丝外观菌丝生长量长满容器肉眼观察菌丝体特征洁白浓密、生长旺盛、菌索粗壮清晰肉眼观察,必要时使用放大镜观察菌丝体表面生长均匀、无角变、无高温抑制线肉眼观察菌丝分泌物有无色或少量棕黄色水珠肉眼观察杂菌菌落无肉眼观察气味有茯苓菌种特有的清香味,无酸、臭、霉等异味鼻嗅抽样方法及要求同一接种时间的原种或栽培种为一批,按组批随机抽样。原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