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力供应与节能作业指导书TOC\o"1-2"\h\u28482第1章电力系统概述 3183821.1电力系统基本概念 3188281.2电力系统组成与结构 3168001.3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417199第2章电力供应与需求 571872.1电力供应分析 5265922.1.1电力来源概述 5295632.1.2电力供应能力分析 5277312.1.3电力供应可靠性分析 5135052.2电力需求分析 5288692.2.1电力需求概述 5128632.2.2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5115082.2.3电力需求侧管理 5246662.3电力市场运营 5309192.3.1电力市场概述 5172.3.2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5325572.3.3电力市场发展趋势 6283792.3.4电力市场运营监管 65374第3章节能技术概述 6200973.1节能基本概念 6153323.2节能技术分类与评价 633003.3节能政策与法规 622939第4章发电环节节能 7211914.1火力发电节能技术 7117734.1.1煤炭洗选与优化燃烧 7230644.1.2烟气脱硫与脱硝技术 799204.1.3热电联产与循环硫化床技术 7284924.1.4节能机组改造 7260614.2水力发电节能技术 7160714.2.1水轮机效率优化 7142294.2.2发电机组改造 7221254.2.3水库调度优化 7247864.2.4泄洪设施与调峰运行 8176114.3核能及新能源发电技术 8101364.3.1核能发电技术 8190674.3.2风力发电技术 8229454.3.3太阳能发电技术 8306394.3.4生物质能发电技术 825140第5章输电环节节能 879425.1输电线路节能技术 8215355.1.1线路优化设计 841195.1.2提高输电线路的运行电压 8124385.1.3采用新型节能导线 8244115.2变压器节能技术 8148365.2.1选用高效节能变压器 9282515.2.2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9229725.2.3变压器无功补偿 9159475.3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969735.3.1高压直流输电的优势 9103585.3.2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设计 922545.3.3高压直流输电运行控制 9131025.3.4高压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的协调 926497第6章配电环节节能 9120636.1配电网优化与升级 9280826.1.1优化配电网结构 9266646.1.2配电网升级改造 10130316.2分布式能源与微网 10200216.2.1分布式能源发展 10194196.2.2微网技术应用 10239796.3智能电网与节能 10234626.3.1智能电网技术 1031686.3.2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协同 1127489第7章用电环节节能 11264297.1电力需求侧管理 1191487.1.1分析电力需求特性 11117667.1.2制定需求侧管理策略 1182797.1.3实施需求侧管理措施 11259807.2节能型电气设备 1148357.2.1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 12243477.2.2应用节能型电气设备 12236417.3能效管理与监测 12249277.3.1建立能效管理体系 12187337.3.2开展能效监测 12323567.3.3提高能效管理水平 1227838第8章建筑节能 1218878.1建筑节能设计 1359838.1.1设计原则 13217388.1.2设计目标 13276698.1.3设计方法 13117408.2建筑围护结构节能 13119398.2.1保温隔热设计 1315748.2.2墙体节能 13116538.2.3屋顶和地面节能 13152038.3建筑电气系统节能 1473748.3.1照明系统节能 14211668.3.2电气设备节能 14289558.3.3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系统 1410842第9章工业节能 147589.1工业节能技术概述 14261839.1.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4180059.1.2优化能源结构 14214689.1.3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 15325439.1.4加强能源管理 15110049.2工业电机系统节能 15253149.2.1高效电机的选用与改造 15315949.2.2电机系统优化运行 15228079.2.3电机系统节能管理 15211069.3工业企业能源管理 16221869.3.1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16171179.3.2能源消耗监测与统计分析 16303679.3.3能源审计与节能评估 1624229.3.4节能宣传与培训 1616654第10章节能评估与推广 16681510.1节能评估方法与指标 162324310.1.1评估方法 16252010.1.2评估指标 162750510.2节能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1653910.2.1投资估算 171348410.2.2经济效益分析 173238010.2.3风险分析 172789510.3节能推广与普及策略 171137810.3.1政策支持 171668410.3.2技术推广 172807810.3.3宣传教育 171524410.3.4社会参与 17第1章电力系统概述1.1电力系统基本概念电力系统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它以电能作为能量载体,通过电网实现电能的传输与分配,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动力保障。电力系统具有大容量、高电压、远距离传输的特点,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1.2电力系统组成与结构电力系统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1)发电系统:包括各种类型的发电厂,如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核电厂、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发电站等。(2)输电系统:包括高压输电线路、变电站和换流站等,负责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输送到各个地区。(3)变电系统:主要包括变电站,实现电压的升高或降低,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电压需求。(4)配电系统:包括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和配电装置等,负责将输电系统送来的高压电能降压后,分配给各类用户。(5)用电系统:包括工商业、居民家庭等各类用户的用电设备。电力系统的结构可分为以下层次:(1)电源层:包括各种类型的发电厂和发电机组。(2)输电层:主要包括高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3)配电网层:包括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4)用电层:包括各类用户的用电设备。1.3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运行的核心目标是保证电能的安全、稳定、经济供应。为实现这一目标,电力系统需要进行严格的运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电控制:通过调整发电机组的出力,满足系统负荷需求,并保持系统电压稳定。(2)输电控制:通过调整输电线路的输送功率和电压,实现系统间的功率交换和电压控制。(3)变电控制:通过变电站的调节,实现电压的转换和分配。(4)配电控制:通过配电线路和设备的调节,保证配电网的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5)用电控制:通过需求侧管理,优化用户用电行为,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电力系统控制主要包括经济调度、频率控制、电压控制、无功补偿和故障处理等方面。通过这些控制措施,保证电力系统在各种工况下都能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优质电能。第2章电力供应与需求2.1电力供应分析2.1.1电力来源概述电力供应主要包括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及核能等来源。我国电力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火力发电占据主导地位。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比重逐年上升。2.1.2电力供应能力分析电力供应能力主要受电源建设、电网输送能力及调峰能力等因素影响。本节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我国电力供应能力,为电力供需平衡提供依据。2.1.3电力供应可靠性分析电力供应可靠性是衡量电力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本节将对我国电力供应可靠性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电力供应可靠性的措施。2.2电力需求分析2.2.1电力需求概述电力需求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能源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本节将从这些方面分析我国电力需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2.2电力需求预测方法准确预测电力需求对电力系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介绍常用的电力需求预测方法,包括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人工智能法等。2.2.3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是一种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实现电力需求减小的措施。本节将探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策略及其在我国的应用。2.3电力市场运营2.3.1电力市场概述电力市场是电力供应与需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平台。本节将介绍我国电力市场的组织结构、交易机制及市场运营情况。2.3.2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电力市场交易模式主要包括长期交易、短期交易和实时交易。本节将对这些交易模式进行详细解读。2.3.3电力市场发展趋势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电力市场将呈现多元化、竞争化、绿色化等特点。本节将分析电力市场发展趋势,为电力供应与需求管理提供参考。2.3.4电力市场运营监管为保证电力市场公平、公正、透明地运营,本节将探讨电力市场监管机制及监管措施,以促进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第3章节能技术概述3.1节能基本概念节能,即节能减排的简称,是指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措施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过程。节能是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3.2节能技术分类与评价节能技术可分为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两大类。直接节能技术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节能,如热泵技术、高效电机等;间接节能技术则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环境、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等手段来实现节能,如智能电网、能源管理系统等。节能技术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节能效果:即节能技术实施后,能源消耗降低的程度。(2)技术成熟度:指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经济性:包括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回收期等指标。(4)环境效益:指节能技术实施后,对环境影响的降低程度。(5)适用性:指节能技术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潜力。3.3节能政策与法规我国高度重视节能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节能政策与法规,以推动节能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1)节能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为节能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2)节能政策:包括国家层面的《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等,以及地方和行业层面的相关政策。(3)节能标准:如能效标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等,对产品、设备、建筑等的能源消耗进行限制。(4)节能激励政策:如节能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以上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我国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4章发电环节节能4.1火力发电节能技术4.1.1煤炭洗选与优化燃烧提高煤炭洗选效率,减少原煤中灰分和硫分的含量。优化锅炉燃烧过程,采用先进的燃烧器及配风技术,提高燃烧效率。4.1.2烟气脱硫与脱硝技术应用烟气脱硫(FGD)和脱硝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减轻环境负担。提高脱硫脱硝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4.1.3热电联产与循环硫化床技术推广热电联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循环硫化床燃烧技术,提高锅炉燃烧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4.1.4节能机组改造对老旧机组进行节能改造,提高机组效率,降低煤耗。4.2水力发电节能技术4.2.1水轮机效率优化采用高效水轮机模型,提高水轮机效率。定期检查和维护水轮机,保证其在最佳工况下运行。4.2.2发电机组改造对老旧发电机组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机组效率。4.2.3水库调度优化合理调度水库水位,提高水能利用率。建立水库优化调度模型,实现发电、防洪、灌溉等多目标优化。4.2.4泄洪设施与调峰运行优化泄洪设施设计,减少水头损失。实施调峰运行,满足电网负荷需求,提高水能利用率。4.3核能及新能源发电技术4.3.1核能发电技术提高核电站运行效率,降低核燃料消耗。研究和开发先进核能技术,提高核电站安全性和经济性。4.3.2风力发电技术优化风力发电机组设计,提高风能转化效率。合理布局风电场,降低尾流损失。4.3.3太阳能发电技术研究和开发高效太阳能电池,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降低成本。4.3.4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利用农业废弃物、林业剩余物等生物质资源进行发电。研究和开发高效生物质锅炉和发电技术,提高生物质能利用率。第5章输电环节节能5.1输电线路节能技术5.1.1线路优化设计输电线路优化设计是提高输电效率、降低线损的关键。通过对线路路径、导线材料、导线截面等因素进行优化,可降低线路电阻和电抗,减少线损。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导线类型和截面。5.1.2提高输电线路的运行电压提高输电线路的运行电压可以有效降低线路电流,从而降低线损。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合理提高运行电压,可显著提高输电效率。5.1.3采用新型节能导线新型节能导线如铝合金导线、铝包钢导线等,具有较好的导电功能和抗腐蚀功能,可降低线路电阻,减少线损。5.2变压器节能技术5.2.1选用高效节能变压器高效节能变压器具有较低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可提高变压器的运行效率。在选用变压器时,应优先选择高效节能型变压器。5.2.2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是指在保证供电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变压器的运行方式,降低变压器的有功损耗和无功损耗。通过合理配置变压器容量、调整负载率等措施,实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5.2.3变压器无功补偿对变压器进行无功补偿,可提高变压器的功率因数,降低系统无功负荷,减少变压器损耗。5.3高压直流输电技术5.3.1高压直流输电的优势高压直流输电具有输电损耗低、线路走廊占地面积小、调节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远距离、大容量输电。5.3.2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设计合理设计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包括换流站、输电线路、滤波器等设备,可降低输电损耗,提高输电效率。5.3.3高压直流输电运行控制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进行精确的运行控制,包括调节换流站输出电压、控制输电功率等,有助于降低输电损耗,提高系统稳定性。5.3.4高压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的协调在实际应用中,高压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应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高效、节能的输电。第6章配电环节节能6.1配电网优化与升级6.1.1优化配电网结构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合理性对节能具有直接影响。优化配电网结构主要包括降低线路损耗、提高供电可靠性及电压质量等方面。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规划配电网,缩短供电半径,减少线路长度;(2)优化配变容量和台区布局,提高配变负载率;(3)采用新型节能设备,如低损耗变压器、电缆等;(4)推广无功补偿技术,提高功率因数。6.1.2配电网升级改造针对现有配电网存在的问题,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配电设备的功能和运行效率。主要措施包括:(1)采用紧凑型、节能型设备,降低设备损耗;(2)提高自动化水平,实现故障快速隔离和恢复;(3)实施线路改造,提高线路输送能力;(4)推广节能型配电变压器,降低变压器损耗。6.2分布式能源与微网6.2.1分布式能源发展分布式能源是指在用户侧或电网侧,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分布式发电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分布式能源发展对配电环节节能具有以下作用:(1)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损耗;(2)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3)减轻电网压力,降低线路损耗。6.2.2微网技术应用微网是一种将分布式发电、储能、负荷和控制策略集成的小型电力系统。通过微网技术应用,实现以下节能目标:(1)提高分布式能源的利用效率;(2)实现与电网的友好互动,降低配电网损耗;(3)提高供电可靠性,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6.3智能电网与节能6.3.1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环保运行。智能电网技术在配电环节节能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1)实现配电自动化,提高供电可靠性;(2)优化调度,降低线损;(3)实时监测,提高设备运行效率。6.3.2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协同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以下节能目标:(1)优化能源调度,降低能源损耗;(2)实现分布式能源与电网的高效互动;(3)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减少碳排放。通过上述措施,配电环节的节能效果将得到显著提升,为我国电力供应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7章用电环节节能7.1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SideManagement,简称DSM)是一种通过优化用户用电行为和用电方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电力需求峰值,实现节能减排的系统性管理方法。以下是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具体指导:7.1.1分析电力需求特性分析用户电力需求的时间分布、负荷特性及变化规律,为制定合理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提供依据。7.1.2制定需求侧管理策略根据电力需求特性,制定相应的需求侧管理策略,包括但不限于:电价优惠政策、需求响应、能效提升等。7.1.3实施需求侧管理措施采取以下措施实施需求侧管理:a)推广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等电价政策;b)开展电力需求响应,引导用户在高峰时段减少用电;c)提高用户能效意识,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d)加强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用户参与度。7.2节能型电气设备节能型电气设备是降低电力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以下是对节能型电气设备的选用和应用的指导:7.2.1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根据我国相关能效标准和规定,选用符合以下条件的电气设备:a)高效节能,具有较低的能耗;b)质量可靠,功能稳定;c)适应性强,便于维护和升级。7.2.2应用节能型电气设备在用电环节,应用以下节能型电气设备:a)变频调速设备,降低电机类负载的运行功率;b)节能照明设备,提高照明系统的能效;c)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优化调节;d)余热回收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7.3能效管理与监测能效管理与监测是保证电力供应环节节能效果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对能效管理与监测的具体指导:7.3.1建立能效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能效管理体系,包括制定能效管理政策、目标、计划,以及明确相关职责和流程。7.3.2开展能效监测采取以下措施开展能效监测:a)对用电设备进行定期检测,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和能效水平;b)建立能效监测平台,实时收集、分析用电数据,发觉节能潜力;c)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并实施节能改进措施。7.3.3提高能效管理水平通过以下方式提高能效管理水平:a)开展能效培训,提高员工节能意识;b)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方法;c)建立健全能效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各部门和员工积极参与节能工作。第8章建筑节能8.1建筑节能设计8.1.1设计原则建筑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保障舒适性和健康性;注重经济效益,合理投资;遵循国家相关节能标准和规范。8.1.2设计目标建筑节能设计的总体目标是降低建筑全年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目标包括: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等能耗;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8.1.3设计方法(1)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材料;(2)优化建筑设计,提高自然采光和通风;(3)合理配置建筑设备,提高运行效率;(4)结合地域气候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5)运用能耗模拟分析软件,评估建筑能耗功能。8.2建筑围护结构节能8.2.1保温隔热设计(1)选择适宜的保温材料,保证保温层厚度;(2)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构造形式,提高热阻值;(3)避免热桥现象,提高围护结构的整体保温功能;(4)优化窗户、门等缝隙部位的密封处理,降低空气渗透。8.2.2墙体节能(1)采用节能型墙体材料,提高墙体热工功能;(2)设置合理的墙体构造,提高墙体隔热功能;(3)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降低墙体的传热系数。8.2.3屋顶和地面节能(1)采用绿色屋顶、保温屋顶等节能形式;(2)优化屋顶和地面的保温层设计,提高热工功能;(3)利用屋顶和地面空间,合理设置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发电系统。8.3建筑电气系统节能8.3.1照明系统节能(1)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2)合理设计照明布局,提高照明利用率;(3)运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的按需调节;(4)充分利用自然光,降低照明能耗。8.3.2电气设备节能(1)选择高效、低耗能的电气设备;(2)优化电气设备运行模式,降低待机能耗;(3)运用变频调速技术,提高电动机运行效率;(4)合理配置电气线路,降低线路损耗。8.3.3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系统(1)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2)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实现能源的削峰填谷;(3)优化能源管理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9章工业节能9.1工业节能技术概述工业节能技术主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加强能源管理等。本章将对工业节能技术进行概述,旨在为工业企业提供实用的节能指导。9.1.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工业节能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能耗;(2)改进设备功能,提高设备效率;(3)减少能源损失,提高能源回收利用率;(4)实施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9.1.2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降低工业能耗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2)发展分布式能源,提高能源供应效率;(3)推广能源替代技术,降低能源消耗。9.1.3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节能技术和设备的推广是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高效电机及控制系统;(2)高效变压器;(3)高效节能照明设备;(4)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5)蓄能技术应用。9.1.4加强能源管理加强能源管理是提高工业节能水平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2)加强能源计量、监测和统计;(3)实施能源审计和节能评估;(4)开展节能培训和技术交流。9.2工业电机系统节能电机系统是工业领域的能耗大户,电机系统节能对工业节能具有重要意义。9.2.1高效电机的选用与改造(1)选择高效电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生餐厅营销方案
- 服装零售店员工销售技巧培训材料
- 中专汽车检测技术实训指导书
-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指导方案
- 餐饮连锁品质管理标准操作流程
- 农民工劳动争议诉讼流程指南
- 医疗机构手术安全管理办法
- 幼儿园新学期家长沟通会议记录
- 七年级语文单元重点复习资料汇编
- 小学艺术科创作能力培养方案
- CJ/T 364-2011管道式电磁流量计在线校准要求
- 华为智能光伏电站智能光储解决方案 2023
- 团体标准解读及临床应用-成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技术规范2025
- 中式面点初级基础操作工艺课件学习教案
- 《动物营养学》全套教学课件
- 职业病化学中毒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医保法律法规培训
- 挫而不折破茧成蝶高一主题班会课件
- 《狼来了》寓言故事演讲课件
- 功能科提高动态心电图检查人次PDCA
- 冀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