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C61347系列《灯的控制装置》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宣贯资料_第1页
IEC61347系列《灯的控制装置》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宣贯资料_第2页
IEC61347系列《灯的控制装置》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宣贯资料_第3页
IEC61347系列《灯的控制装置》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宣贯资料_第4页
IEC61347系列《灯的控制装置》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宣贯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EC61347系列《灯的控制装置》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宣贯资料一般介绍IEC61347系列标准是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化组织(IEC)自灯具IEC60598系列标准产生后的又一项对照明电器产品的归类性的标准制订动作。对于灯的配套电器,如各类交、直流电子镇流器、荧光灯镇流器、HID镇流器、电子起辉器、触发器、低压卤钨灯电子变压器、霓虹灯电子变压器、各类调光或控制的电路等,它们在安全方面有很多的共同性,因此把它们的共同性的并且基本不会改变的要求归纳到一个总的标准里,当各分标准使用时,对于一些共同的安全项目只要引用总标准即可,不需要在每一个分标准中再重复描述。而对于每一种产品发展时或者人们对该产品的认识又有所提高,需对产品标准进行补充修改时,只要对相应的分标准进行修订或增加各种补充要求即可,这样做方便了这一类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IEC61347系列标准是对原IEC920(荧光灯镇流器)、IEC922(高强度气体放电灯镇流器)、IEC924(各类直流电子镇流器)、IEC926(各类电子起辉器、触发器)、IEC928(交流电子镇流器)和IEC61406(卤钨灯变压器)标准最新版本包括各种修订件的等同采用,但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并且增加了霓虹灯电子转换器和灯具用电子电路的安全要求。值得注意的是IEC61347-1标准是一个把各类灯的控制装置具有共性的安全要求以及试验准则归纳而成的总标准,但它不是任一这类产品的全部安全要求。因此在执行时,应针对每一个不同产品采用IEC61347-2中对应的分标准,试验时对各条款的试验顺序也应按分标准的顺序进行,当分标准中在某一条款中提到“采用IEC61347-1第××条款时”,从总标准中引用该条款。IEC61347系列标准不包括上述各类产品的性能要求。第一篇IEC61347-1标准GB××××第一部分总体介绍IEC61347-1标准GB××××第一部分适用范围标准所适用的范围是直流250V以下供电的各类灯的控制装置和交流50Hz或60Hz1000V以下供电的各类灯的控制装置。该标准目前适用于IEC61347-2-1~IEC61347-2-11各标准所涉及的各种照明电器产品,但该标准还能适用于今后新出现的尚未标准化各种灯的控制装置。主要定义介绍电源电压:标准中是指“施加在灯和灯的控制装置的整个电路上的电压。”这里应理解为由灯和灯的控制装置组成的系统在取得电能处的端电压,在正常工作时,这一电压可以由电网供给,也可由独立的发电机或电池组供给。工作电压:“指灯的控制装置在额定的电源电压下处于开路状态或正常工作状态时,任一绝缘体两端可能出现的最高有效值电压,瞬变值可忽略不计。”这里重点注意在开路时(灯开路或灯的控制装置的某一引出端开路),并且是灯的控制装置内任一绝缘体两端可能出现的最高有效值电压。由于在标准中抗电强度试验的试验电压是按灯的控制装置的工作电压来决定的,因此应在额定电源电压供电时分别使灯的控制装置某一电极或多个电极处于开路状态,分析和找出其中的最高有效值电压。电压范围:指镇流器在设计时预定的能保持与灯配合时具有使用功能的电源电压范围。设计电压:企业为其生产的灯的控制装置能保持特性所声称的有关的电压值,该电压值应不小于额定电压范围最大值的85%。带电部件:导电部件不一定是可导致电击触电的带电部件,对于正常使用中可能引起触电的导电部件,标准在附录A中给出了如何判定导电部件是否属带电部件的试验方法。灯的控制装置在额定电压和频率下分别按附录A中的A.1条电流试验和A.2条电压试验最后来确定是否带电。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正确的确定灯的控制装置中各易触及部件是否属带电部件,才能最终确定灯的控制装置防触电特性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电路功率因数和高功率因数:电路功率因数指的是灯的控制装置与其配套工作的一支或多支灯在额定电压和频率下正常工作时系统的功率因数。IEC标准认为,当镇流器与灯配套工作时,电路功率因数(无论是电流超前或是滞后)应大于等于0.85,就属于高功率因数镇流器。在本定义的注1中写到“功率因数0.85已将电流波形的失真考虑在内。”它的含义如下:灯的控制装置镇流器、变压器等都属非线性元件,工作时均有较明显的谐波产生,因此功率因数表示的定义式为(1)设基波的相位角θ1=0°则上式可变为:(2)对(2)式上下都除以可变形为:(3)(3)式分子中的第2项远小于1,因此忽略不记。又因为分母中第一根号内的第二项就是输入电压的总谐波失真THDu,第二根号内的第二项就是输入电流的总谐波失真THDI,因此(3)式可变为:(4)由于输入电压的波形基本为正弦波,即THDu很小,故忽略不记,因此(4)式可变为:(5)最终公式(5)说明了线性功率因数λ,基波相移因数cosφ,以及输入电流总谐波失真HTDI三者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线路功率因数λ是由基波相移因数和输入电流总谐波含量所决定的,因此定义中的注1提到的高功率因数0.85把这两部分因数都已考虑在内了。但要特别注意:谐波含量表示式虽说从理论上讲从2次开始直到无穷多次,但实际上电流谐波到50次以上已近似与千分之一,因此已忽略。基本定义式λ=P/S中的有功P和视在功率S都是指电源供给照明电器的功率,千万不要把电子镇流器、变压器反馈给电网的传导干扰部分也计入到这里面去,这将是基本概念的混淆,传导干扰应应归到电磁兼容EMI中。额定最大温度tc灯的控制装置在正常工作状态处于额定电压或额定电压范围的最大值时,其外表上可能出现的最大允许温度(外壳各处的温度是不相同的,这里指的是外壳上最热的部位),有的企业在产品设计定型时,已标注出最大允许温度值tc点。tc标志应用于电子类的灯的控制装置,当电子类的控制装置的外壳温度小于等于tc值时,能保证其工作寿命,否则当明显超过其tc值时,将使电子类灯的控制装置很快损坏。tc值是由组成电子类灯的控制装置的元件的耐温特性所决定的。绕组的额定最大工作温度tw指工作在工频电网中的各种电感镇流器.变压器和漏磁变压器能连续工作十年的最大绕组温度。各种电感类灯的控制装置的工作寿命是由绕组的匝间、层间绝缘以及绕组对铁芯式外壳的绝缘所决定的,当这些绝缘被破坏时,电感类灯的控制装置的寿命也就终止了。tw值越高,说明电感类灯的控制装置的耐温特性越好,能适应各种不通风工作温度高的场合(如灯具内小环境温度很高的情况),并且在实际使用温度较低时,电感类灯的控制装置的使用寿命将成倍延长,(一般绕组工作温度比最大值低10℃时,工作寿命将延长1倍)。tw值是由涂在绕组导体外部的绝缘材料的耐温特性所决定的。镇流器绕组绝缘材料的退化系数S镇流器绕组的绝缘材料绝缘树酯漆和绕组骨架都是高分子材料,在长期的高温条件下,其绝缘特性将会退化,最终会失去绝缘特性。每一种高分子绝缘材料虽说在不超过它们的额定工作温度(tw值)时都能长期正常工作,但一旦对它们加温进行加速耐热性试验时,它们的绝缘材料退化速率是不同的,退化速率快的材料在较高的试验温度下绝缘性能下降很快,不能通过普通的试验方法来验证其在标称的tw温度下是否具有连续工作十年寿命,因此,IEC组织通过长期的验证得出了可采用大于4500系数的其它系数。但前提是设计镇流器时应按附录E验证以证明采用大于4500系数的其它系数的理由。整流效应在灯寿终时,因为其中一个阴极损坏或电子发射不足造成灯电流正负半周不对称,其中一个半周电流大,另一个半周电流小,严重时甚至只有一个方向上的灯电流,此时寿终的灯就像电子整流二极管那样对镇流器供给的电流进行整流,使灯电流中叠加有单向脉动直流,因此称作为整流效应。值得指出的是,不要认为因灯的整流效应使某一半周电流减小甚至没有这样会减轻镇流器的输出电流,实际上无论是工频的电感镇流器或是高频的电子镇流器的输出电感,当流过它的电流中叠加有较大分量的直流成分甚至是完全的单向脉动直流时,它们都会趋向于磁通饱和方向甚至进入完全饱和,此时它们的阻抗将变得很小,因此必然导致流过它们的电流剧增。因此整流效应是一种对镇流器危害很大的异常状态,必须采取措施对镇流器加以保护。10.触发器指能产生电压脉冲来击穿气体放电灯使其启动,但不提供电极预热的装置。如果既提供放电灯电极预热,又能产生电压脉冲(或通过对镇流器突然断电使其产生自感电动势)的器件则称为启动器。11.三类接地符号(1).保护性接地:指为了保证人和动物在灯的控制装置基本绝缘损坏时不至于触电而把灯的控制装置外表易触及的导电件(一般为金属外壳)接地的接线端子。其符号为(2).功能性接地:不是为了安全的原因,而是为了使灯的控制装置符合电磁兼容(EMC)要求(见图1-1)或有助于灯的快速启动而设计的接地端子,其符号为。(3).底架接地:指为一个电路或装置提供基准零电位的接线端子,其符号为:。就如我们讲各种速度,都是以大地作为基准点一样,在一个电路里或一个电器装置中要确定各点的电压,必须确立一个基准零电位点,才能以此为基准确定各有关点的电压。一般要求和试验说明标准中指出:“灯的控制装置的设计和结构应能使其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对使用者或周围环境构成危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整个IEC61347系列标准制订的宗旨和出发点。要使灯的控制装置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规定的全部试验项目的检验,以此来证明产品的合格性。几种试验的区别和特性型式试验——是指对生产企业提供的某一组样品按对应的标准进行全项目的试验,但是由于它是对企业提供的样品进行试验,因此型式试验一般只是证明企业提供的样品的设计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出厂试验——对企业内部已完成加工的产品,按规定的方案进行全数检验和/或抽样检验,其检验项目一般为在生产过程中最易出问题的项目或产品最重要的安全或性能项目,以保证批生产产品的合格性。交付试验——按供方和需方约定的方案对交付的产品进行抽样试验,试验项目可以是全部项目,也可以是部分重要项目,以验证交付产品是否符合约定的要求。当这种交付发生在企业内部时也可等同为出厂检验。例行试验——在出厂试验的基础上,由生产企业内部进行定期的按事先规定的方案进行抽样,并按规定进行全部条款或大部分条款的验证。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该段时间产品的材料、工艺和质量控制是否能保证最后的产品能满足规定的要求。型式试验样品的选取在IEC61347-1中5.3条中指出“除了在IEC61347-2各分标准中另外有规定,一般型式试验应在1只或3只样品上进行全部项目试验。”如果试验时涉及到一系列类似的灯的控制装置(即我们知道的一种型号系列的产品涉及几个规格)可与生产企业商讨后选代表性规格进行全部试验。但如果代表性规格不能完全的涵盖其它规格,则可采用在其它规格上补做差异试验的方法来解决,国际上进行的电工类产品型式试验一般都采用这一惯例。环境温度和试验室一般要求在IEC61347-1中2.5条中指出“各项试验均要在10℃~30℃的温度环境中进行,但另有规定时除外。”而在该标准的附录H的H1.1中又说“各项测量应在一不通风的室内,以及20℃~27℃的环境温度下进行”,“对于要求保持稳定的灯的性能的试验,试验期间灯周围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3℃~27℃范围之内,其变化不得超过1K。”标准的原意在这里有三种试验温度要求,第一类是指在试验中用到对温度变化最敏感的灯的各项试验时,这时试验对环境温度要求最高,应在23℃~27℃,并且试验期间温度变化为±1K。第二类是指类似于发热极限试验等对试验室温度也比较敏感的试验,这时对环境温度要求在20℃~27℃范围内并且无明显对流风。第三类是指在进行标志、结构等对环境温度无明显要求的的项目时,试验室环境温度应在10℃~30℃范围内。但要注意,在开展检验项目时,凡是因为对流风的存在而较明显影响试验结果的,应把受试件放入防对流风试验箱内进行试验,以保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对电源的要求在照明电器的电特性检测中,电源的质量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首要条件。概括地讲,对照明电器检测用电源应满足以下要求:(1).在实际检测中电源应保证其频率稳定保持在±0.5%范围内。由于在照明电器中,有很多电感类的镇流器、变压器以及有各类串、并联谐振和补偿电容器的存在,这类电器对电源频率很敏感,频率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被测照明电器的参数,所以要对电源频率稳定性提出要求。(2).电源电压稳定度应保持在±0.5%范围内,并且在实际测量时,电压的调节幅度应在规定试验电压的±0.2%之内。(3).电源电压的总谐波含量在测量中的任何时刻应≤3%。对于具有感性和容性的照明电器,如果电源中有较明显的谐波,将明显影响检测结果。谐波含量越大使感性电路所测电流偏小,而使容性电路所测电流偏大,并且回使谐波和功率因数的检测出现严重失实想象。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检测电源,应保证其功率是被测照明电器视在功率的5倍以上。这样在实际检测中,不会因带载使电源本身产生更多的附加谐波失真。还应注意的是,很多照明电器因本身功率因数较低所以往往在进线并联有补偿电容,对一些质量较差的稳压电源,往往会因并联补偿电容与电源内部的感、容性元件发出寄生谐振而产生大量的谐波,这一问题的表象是:在检测时,谐波明显的增大而超出常理,并且补偿电容值的调整电路功率因数始终不能大于0.8。这时只要改用质量好功率裕量大的电源就能消除消除这一现象,也可采用直接连接在电网上的办法。这样虽说电压稳定度往往达不到要求,但这一影响检测的最主要问题可以得到克服。对于谐波检测的电源则应按照GB17625.1-1998(IEC61000-3-2)标准的要求达到下列表中的要求。电压谐波次数3次5次7次9次2~10次(每一次)11~40次(每一次)允许最大谐波百分比0.9%0.4%0.3%0.2%0.2%0.1%对仪表的要求在照明电器的检测中,要保证检测精度,对仪表来说仅靠精度高是不够的。就目前而言,仪表的准确度一般都已可靠达到0.5级,但是仪表在使用时还会因其它各种因素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IEC61347系列标准中,专门对仪表的特性作了规定。(1).电压电路跨接在灯两端的电压测量电路(包括电压表和功率表的电压电路)所引起的分流不得大于标称工作电流的3%。理想的电压表最好是没有分流的,但实际上再灵敏的电压表总得用一支分流来取样,但这一电流应小于允许值,否则将会因为分流而造成两点间的电压跌落,明显影响检测结果。(2).电流电路串联在电流回路的测量电路(包括电流表和功率表的电流电路),因电流在仪表内阻抗上引起的电压降不得超过所测灯电压的2%。理想的电流表的内阻抗应为零,但实际为了取样电流表总会有一定的内阻抗,这一内阻抗应小于允许值,才能保证电流测量回路的精度。尤其是对于具有并联预热回路的电路进行电流测量时,由于预热回路的阻抗本身很低,当串入一电流表时不仅会在电流表内阻上产生一个压降,甚至还会因它的串入使回路的阻抗明显增大,从而使回路电流明显变小、失实,因此标准规定在这种电路的电流测量中,电流表的总阻抗应≤0.5Ω。(3).仪表特性仪表或仪器的有效值测量能力要好,当波形畸变时基本不会产生明显的误差,仪器内的各分布电容不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可察觉的影响。照明电器中有很多产品或特定条件都会因为其非线性特点而产生明显的波形畸变,波形畸变的本质是在基波电量中渗有大量谐波,这就要求仪器的测量频响要较高,起码达到基波的50倍才能保证真有效值的测量准确度。另外,对于一些高频电量检测的仪表(频率一般在20KHz~50KHz),其内部的测量电路的分布电容也将会明显影响检测结果,因此这类电表的分布电容不得引起可察觉的明显测量误差。磁效应在检测时,基准镇流器和其它灯的控制装置任一表面相距25mm范围内不得有磁性物体。照明电器中的各类镇流器、变压器、转换器,甚至某些触发器都会因磁性物体的靠近而使对应的电参数发生变化,所以要对此进行规定。基准灯的要求(1).基准灯在测量时应达到稳定,其电参数(灯电压、灯电流、灯功率)的准确性和重演性应达到对应性能标准的要求。(2).基准灯在使用时应保持和该灯在老炼时相同的连接极性,以保证灯的电参数准确性。(3).基准灯在使用时,对低气压放电荧光灯应保持水平状态。对于HID灯应保持在灯头朝上的垂直状态。按照标准原意,IEC61347-2部分的各分标准是相互独立的,IEC61347系列标准在实施时,一般都应按IEC61347-2的各分标准规定的顺序进行试验,对于引用IEC61347-1部分的条款,也会在第2部分的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引用部分在总的试验中的顺序。为了使检测机构、广大企业在今后的这一系列标准的实施中能有一个正确的思维,下面的宣贯资料将按照实际的每一类产品的试验顺序进行解释、讲解。第二篇各类荧光灯电子镇流器各类荧光灯电子镇流器对应的产品标准及分类原则荧光灯交流电子镇流器荧光灯直流电子镇流器普通照明用直流电子镇流器公共运输工具照明用直流电子镇流器航空器照明用直流电子镇流器应急照明用直流电子镇流器安全标准:IEC61347-2-3安全标准:IEC61347-2-4安全标准:IEC61347-2-5安全标准:IEC61347-2-6安全标准:IEC61347-2-7定义:使用市电电源的交流/交流转换器,它能使一支或多支荧光灯在高频下启动和工作。应急照明用交流/直流电子镇流器IEC61347-2-3附录J定义:本身不带应急电池组和充电装置,即能在正常的照明电源下使灯正常开、关和工作,又能在正常电源发生故障时依靠一个共用的应急供电系统来维持应急照明。注:由于应急照明用电子镇流器的性能项目也影响其可靠性,并且其可靠性也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有很多性能条款在应急照明电子镇流器中也作为强制性条款。定义:直接使用不带充电器的电池进行工作(无瞬变和浪涌的电源),一般用于休闲场合。注:由于休闲场合和野外场合往往没有照明供电,所以普通照明用直流电子镇流器使用不带充电器的电池进行工作。定义:使用的场合是汽车、火车、电车、船舶等公共运输工具上附带的蓄电池组和发电、充电装置提供的电能。注:随着交通运输工具发动机的启动、加速、停止,其照明供电系统会产生电压瞬变几电涌现象。定义:使用在飞机、飞艇等航空器上,采用的电源是航空器上的蓄电池组以及发电充电装置提供的电能。注:由于航空器在工作时也同样存在启动、加速、停止的过程,所以起照明供电系统也会产生电压瞬变及电涌等冲击电流。定义:使用在对照明有应急要求的场合,可以是连续应急照明,也可以是非连续应急照明。使用直流电源,这一电源可由自带的电池供电。也可由一个应急共电系统供电。注:如果应急照明设备性能特性不好会造成可靠性不良,也会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这一标准还包含了直流电子镇流器,灯寿命以及照明指标的性能项目,在这里也作为强制性考核项目。性能标准:IEC60929性能指标:IEC60925灯的控制装置第2-3部分荧光灯用交流电子镇流器的特殊要求本部分标准是在IEC60928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删除、补充和细微的修订后制订。由于在本标准的使用中需大量引用第一部分内容,因此,本部分不能单独使用,应和第一部分一起使用。范围本部分标准适用于用50Hz或60Hz1000V以下交流电源供电的,但其工作频率不同于电源频率的荧光灯电子镇流器,它包括IEC60081和IEC60901,双端和单端两个国际标准所列出的所有规格荧光灯所配用的交流电子镇流器的安全要求。我国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照明电器的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各种新的品种和型式的灯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另外世界上一些照明电器行业的跨国公司的光源类产品也不断涌现,因此,本部分标准还包括这类灯所采用的交流电子镇流器的安全要求。定义除了采用第一部分的定义外,还有以下几个主要定义:交流电子镇流器系指采用电网电源的交流/交流电子转换器,能使一支或多支荧光灯在高频时启动和稳定工作的元件。2.可控式镇流器系指通过控制电子镇流器的控制端的输入信号,来达到与其配合的灯开启/关闭,并能使灯功率在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调整的一种电子镇流器。由这一类可控式电子镇流器而引出可控式电子镇流器灯功率的最大值、最小值、控制端子的定义。3.应急照明用交流/直流电子镇流器单一的用直流电源工作的电子镇流器将列到直流电子镇流器对应的4个标准中去。这里是指能在正常情况下用电网交流电源,在应急情况下用直流应急供电的能使一支或多支灯启动并稳定工作的电子镇流器。在这里的定义中第2和第3条是以前GB15143没有的新增内容。考核项目及要求标志对于电气产品,其标志是指示人们正确安装、使用和维修的重要依据,是确保人身财产安全的极其重要的内容。标准从安全的角度规定了标志的内容、标志的方法、位置以及试验方法。作为电子镇流器应标出如下强制性内容:⑴产品来源标志(商标、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名称),对于一般的企业,由于名声表知名度有限,因此必须标出生产或销售企业的名称。另外,从产品质量法角度来讲,在中国经销的产品必须有中文的生产企业名称。⑵产品型号和规格。型号是表示同一个系列产品的信号,而规格是表示该系列产品中具体的某一个功率(品种)。⑶如是独立安装式电子镇流器,应有标志。⑷如果电子镇流器由多个部件组成(可轻易分成几个部件,例如由两个分立部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镇流器、或外加EMC防护器的电子镇流器等),必须用线路图方式标明各部件的连接方式和对应的部件参数。⑸电子镇流器使用时额定的电源电压(可以有几个额定电压)电压范围、频率、电流。⑹tc值,电子类照明电器自身的发热并不大,但其对工作时外壳所处的温度tc是较敏感的,应标出。⑺用电路图形式标明电子镇流器的接线端子或引出线与配套灯及电源的连接方式,用编号或颜色方法来区别每一接线端子或引出线。如果是可控式电子镇流器,(如调光、光控、声控等)应在电路图上同时表明控制端,并且控制端应能方便地识别。⑻应标明该电子镇流器适用的接地符号。在保护接地、功能接地、底板接地三种接地符号中选用合适的接地符号。现在的电子镇流器不仅有安全保护接地,往往还同时有EMC防护的功能接地等。但底板接地一般只适用于电路图中。⑼应标出输出端子之间或任一输出端子对地之间的工作电压,(注:这一工作电压不是指电子镇流器启动时的瞬态值,而是电子镇流器在正常状态或异常装态的稳态有效值),当这一工作电压值小于电子镇流器的额定电压值时,则工作电压就是额定电压。当这一工作电压介于额定电压与500V之间时(包括500V),应以每10V作为一级来标志;当工作电压大于500V时应以每50V作为一级来标志。最大工作电压应取输出端之间或任一输出端对地之间两者中高的标出。标志应为U——OUT=×××V×××补充标志并非是要求每一个电子镇流器上都标出,但只要电子镇流器在使用时会发生下述的情况,就应该加以标出。⑽如果镇流器带有独立安装标志,就意味着应具有独立的防止意外接触带电部件的功能,就应按照明电器要求对防触电能力加以标注。⑾如果镇流器采用接线柱,则必须标出接线柱所适用的连接导线截面积。例如:0.20~0.75表示接线柱连接导线截面积是0.20~0.75mm2⑿非整体式电子镇流器,必须标出与其配套的灯的功率或功率范围,当灯数量在一支以上时,也应标明。(注:可以与本节第⑺条一起用线路图形式加以标注。)作为标志还应具有耐久性和清晰度,用如下方法试验:标志内容

用目视检验标志内容是否齐全且符合标准要求。清晰与持久

用一块蘸水的布在标记上轻轻檫拭15s,然后再换另一块蘸有汽油的布檫拭15s,然后用目测法观察标记是否保持清晰。

注:所用汽油为乙烷溶液,含有的芳香剂最多为0.1体积百分比,贝壳松脂丁醇为29,初始沸点为65℃,干点为69℃,密度约为0.68g/cm3。合格判定:标志的内容齐全不缺,试验后标志符号清晰明了,标志牌不发生卷边现象,则判为合格。防止意外接触带电部件的保护措施本条完全引用IEC61347.1的内容,标准中规定不依靠灯具外壳作为防触电保护的镇流器即具有独立安装标志的镇流器,应具备IP20及以上的防护能力,检验其合格性的过程如下:用目视观察,防触电保护部件应有足够机械强度,不用工具不能拆下,在跌落、碰撞后也不会使带电部件外露。用试验指并对其施加10N的力,从各方向和角度去触及带电体,如指示灯亮则说明不合格。如果上述两条合格,但镇流器有些地方是靠清漆或瓷釉来防止人手触及带电体时仍认为不合格。如果镇流器内带有总容量>0.5μF电容,则应在接灯和不接灯两种情况下对其通电,并用高内阻电压表测量其电压,在断电后1min时,端电压应≤50V。判别方法:只有上述4条均通过,才认为本条试验合格。对于整体式镇流器,则应按灯具的标志来进行相应的防触电试验。接线端子本条也完全引用IEC61347.1的对应章节。对于镇流器的引出端子,目前有三种情况,螺纹接线端子、非螺纹接线端子,引出导线。下面分别介绍标准要求和检验方法。⑴螺纹接线端子a.对螺纹接线端子,在一般情况下,应适宜用来连接不作特殊处理(如上焊锡)的软线缆。b.对于荧光灯电子镇流器,由于接线端子使用电流一般均≤2A,最多使用≤6A,所以一般都使用0号接线端子和1号接线端子,并且一般为柱形接线端子。当镇流器上不标明端子接线截面范围时,应按表1选定最粗和最细的导线来进行连接能力试验。表1接线端子的最大电流值(A)软导线实心式胶合硬线标称截面积mm2接线端子号标称截面积mm2接线端子号≤20.40————≤60.5~100.75~1.51当镇流器按标志要求标出螺纹接线端子的接线截面积范围,则用所标注的最大最小截面积的导线进行连接能力试验,接线端子应能与最大和最小截面的导线可靠连接。c.镇流器所采用的柱形螺纹接线端子,其留给导线穿过的孔直径对1号接线柱应≥2.5mm。d.对于导线不能穿过的柱形接线端子,在把导线完全插入连接孔后,应保证夹紧螺钉所夹住的导线的点与导线端部的距离≥1.5mm(螺钉靠近导线端面的边缘到导线端面的距离)。这样能有效防止拧紧螺钉时导线滑出。接线柱在连接上规定范围内的导线时,不论是单股硬线还是多股胶合线都不应有任何一股导线滑出。e.螺钉不能用锌或铅等软金属制作。f.接线柱的载流部件应由铜和含铜量至少50%的合金或具有相同的性能材料组成(对于柱形接线端子的螺钉,由于其实质上不载流,所以可不按上述要求做到含铜量≥50%)。载流部件应耐腐蚀,对于铜或含铜量≥50%的合金,认为满足耐腐蚀的要求,可不做耐腐蚀试验。g.接线柱应固定在镇流器上,当拧紧或松开螺钉或螺母时,接线端子应固定不得明显松动。当接线端子内接入最粗的导线时,用表2规定的力矩对螺钉或螺母拧紧或松开5次,接线端子应不松动和损坏(如:螺钉、螺母滑牙、断、裂等)。表2螺纹的标称直径D

(mm)扭矩(N.m)ⅠⅡⅢD≤2.80.2——0.42.8<D≤3.00.25——0.53.0<D≤3.20.3——0.63.2<D≤3.60.4——0.83.6<D≤4.10.71.21.2注:⑴第Ⅰ栏适用于无头螺钉接线端子,也适用于不能用刀口宽度超过螺丝直径的螺丝刀拧紧的螺钉⑵第Ⅱ栏适用于可用螺丝刀拧紧的罩式接线端子的帽式螺钉。⑶第Ⅲ栏适用于可用螺丝刀拧紧的螺钉。h.接线端子应保证将导线可靠地夹紧在两个金属面之间,且夹持面应光滑。给接线端子接上最粗和最细的硬导线,当用表2中的三分之二的力矩拧紧接线端子的螺钉后,对0号接线端子,给导线施加30N的力1分钟,对1号接线端子,给导线施加40N的力1分钟,拉力施加于导线插入接线端子的反方向,在实验期间,导线在端子内不得有明显的位移。用最大和最小直径的导线,用表2中的三分之二的力矩拧紧后再松开,导线上的压痕不能很深,否则认为导线在连接时过分损坏。通过上述试验后才认为该螺纹接线端子合格。⑵无螺纹接线端子对于电子镇流器的无螺纹接线端子,一般都采用非永久性连接的方式,既当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后可多次拆下或连接。Ⅰ.无螺纹接线端子通用要求对于无螺纹接线端子,其载流件应由铜或含铜量≥58%的合金组成(例如:磷铜、黄铜等),其它部件至少含铜50%。防腐蚀性能不低于铜。应使导线夹在两金属面之间,对于线路额定电流≤2A的接线端子,可以有一个非金属的夹持面。夹持面应有足够的力夹紧导线,但不得过分损坏导线(当压痕很深时认为导线过分损坏)。为保持良好接触的必要的压力不得通过除陶瓷、纯云母或具有类似热态时硬度的绝缘材料传递,除非金属件有足够的弹性来补偿绝缘材料可能有的收缩。当导线足够的插入接线端子时,应有一挡块能阻止导线端部的继续插入。弹性或非永久性连接的无螺纹接线端子接上和拆下的方式应明晰,拆下导线不能通过拉出导线的方式,应能徒手或用简单工具来拆下导线。接线端子应固定在镇流器上,导线接上或拆下时,接线端子不得松动(不得有影响继续使用的松动和损坏)。对于只用粘接剂粘接而没有其他固定措施的情况,是认为不满足要求的。但对于使用中不受扭力作用的情况,用固化树脂来固定的情况是合格的。制造厂应说明接线端子适用的导线截面范围和导线型式(实芯或多股胶合线)。Ⅱ.内部接线用弹性接线端子镇流器基本都用在灯具内或类似于灯具的空间内,所以基本都属于内部接线用的端子,用4只接线端子(一组)来进行试验。对弹性接线端子的机械强度试验,按企业声称的端子接线范围,用实芯铜线,选最小截面积和最大截面积铜线。各用两个接线端子进行接上和拆下试验,前四次的接上和拆下试验用新导线,第5次接上和拆下试验用第4次用过的导线,并夹在同一位置。要注意每次接线时应把导线插到挡快处。对于能适用于多股胶合导线的弹性接线端子,也选最大和最小截面的导线固结后在端子上只进行一次接上和拆下试验。

上述最后一次接上后,每根导线应承受插入导线的相反方向的4N的力1min,对于插销或插片和插孔式连接件也要承受4N的拉力。试验中导线和接线端子不得有影响继续使用的改变,导线以及插销式插片和插孔连接件不得被拉出。

导线或引线组合件插入端子的力应≤50N。对于插销或插片和插孔式连接件拆下的力也应≤50N。对弹性接线端子的接触电阻试验,也是取4只一组进行试验。也用企业声称的最大和最小截面的实芯裸铜线,各用2只接线端子通以额定电流1h,在1h时测量触点电压降,应≤15mV。(注意:测量点应尽可能靠近接触点。)对于两个不可分开的接触点,合起来的电压降应≤30mV。

对于插销或插片和插孔式接线端子,则应按引线组合件进行试验,其导线到插孔的接触点以及插孔到插销的接点应分别进行试验,如果两个触点无法分开测量,则合在一起测量的总电压降应≤30mV。接线端子的不通电加热试验仍在上述的4个接线端子上进行试验。对于额定电流≤6A的接线端子,如果接线端子有声称的工作温度T,则加温到T±5℃,如果接线端子无声称的工作温度,则加温到100±5℃,每次加温到上述规定值后应保持30min,然后冷却到15℃~30℃之间,按这一加热试验要求进行10个加热周期以及25个加热周期后,测量4个端子的触点压降应不大于原测量值的50%或者电压降增加量≤2mV,则这些接线端子为合格。如果其中任一个接线端子电压降>22.5mV,则该批接线端子为不合格。但如果其中一只接线端子电压降增量百分比超过原测量值的50%,但电压降增加量<2mV,并且电压降值≤22.5mV,则这些接线端子应重复上述的不通电加热试验25个周期来判断其合格性,当在第10个周期和第25个周期测量的电压降都≤22.5mV时认为该批接线端子合格。对于两个不可分开的接触点,合起来测量的电压降值不应大于上述规定值的2倍。Ⅲ.外部接线用的弹性接线端子对于带有独立安装标志的镇流器,并且安装在灯具内时,其弹性接线端子直接作为灯具的外部接线连接使用的情况,应按下述要求来进行试验:机械试验取4只接线端子,对于0号或额定电流≤6A的弹性接线端子,分别用0.5mm2实芯导线和1.0mm2实芯导线进行试验,对于1号或额定电流≤10A的弹性接线端子,分别用1.0mm2实芯导线和1.5mm2实芯导线进行试验。对每个接线端子进行接上和拆下的操作5次,前4次用新导线,第5次用第4次用过的导线,并夹在同一位置。要注意每次接线时应把导线插到挡块处。对于制造厂说明能适用于多股胶合线的弹性接线端子,要用两种固结的绞合铜线进行本条试验,但只进行一次接上和拆下试验。

最后一次接上后,应按表2规定的力进行拉力试验,拉力施加在插入连接的相反方向,施加1min,导线以及插销或插片和插孔式连接件不得被拉出,也不得有影响继续使用的改变。表3接线端子的最大额定电流

A拉力N弹性式插销或插片和插孔式6208103015b.接触电阻试验用10只接线柱作为一组进行试验,用5根额定最小截面的实芯导线和5根额定最大截面的实芯导线连接在这10只接线柱上,给每一接线端子通以额定电流,1h后测量接线端子的触点压降,应≤15mV。(注意:测量点应尽可能靠近接触点。)对于两个不可分开的接触点,合起来的电压降应≤30mV。非螺纹接线端子在进行触点电阻试验后,用额定的最大截面积的新的实芯铜线进行接上和拆下的操作5次,然后用新的裸铜线接在接线端子上,通以额定电流后可马上测量端子的电压降值,仍应≤15mV。(对于两个不可分开的接触点,合起来的电压降应≤30mV)记录下每一个电压降值。随后进行不通电的热老化试验。对于额定电流≤6A的接线端子,进行25个周期的热试验,对于额定电流>6A的接线端子,进行100个周期的热试验。对接线端子有声称的工作温度T的,加热到T±5℃,当T<100℃时,也应加热到100±5℃,对于无声称最高工作温度的接线端子,加热到100±5℃,在高温状态保持30min后,再冷却到10℃~30℃之间,此为一个周期。对于额定电流≤6A的接线端子,在第10个加热周期和第25个加热周期后,测量触点压降。对于额定电流>6A的接线端子,在第25个加热周期和第100个加热周期后,测量触点压降。如果所有的接线端子电压降的测量值不大于原测量值的50%,或者电压降增加量≤2mV,则该批接线端子合格。如果其中有一个接线端子的测量值>22.5mV,则该批接线端子为不合格。如果其中一只接线端子电压降大于原测量值的50%,但电压降增加量≤2mV,并且电压降值≤22.5mV,还必须对这10个接线端子按其额定电流值的不同分别进行10个周期和25个周期或25个周期和100个周期的再次不通电热老化试验,在上述规定的热老化试验周期完成后,每次测量的每一触点电压降应≤22.5mV。对于两个不可分开的接触点,合起来测量的电压降值不应大于上述规定值的2倍。3.引出导线对于电子镇流器,由于其引出线一般又属于灯具的内部导线,所以一般应做到导线截面积≥0.5mm2,导线外绝缘层厚度应≥0.6mm。但如果导线电流不超过2A,且导线受到灯架或管子保护,则可以采用最小标称截面积为0.4mm2的导线,并且其绝缘层厚度可为0.5mm。4.接地装置本条也完全引用IEC61347.1的对应章节对接地装置,也按螺纹接线端子和非螺纹接线端子分类,首先应满足本文3条对接线端子的要求。对接地装置,还要求能锁定,即在紧固后不用工具不能松动,尤其对非螺纹接线端子,其固定电气连接的装置应不能随意松开,以保证接地的可靠性。接地端子只允许用于接地,不允许兼有其他接线功能。如果镇流器安装面是由金属材料组成,则允许用把镇流器固定在接地金属件上的方法接地。接地端子的防电解性浸蚀。大家知道金属的活跃性不同,按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排列,排列越前越活跃,越后越稳定。当两种不同金属接触(但不是熔焊)在一起,且碰到潮气、水珠等非纯水时,在接触处会产生原电池式的电解反应,由于原电池的放电反应使金属表面产生化合物,电阻变大,危及保护接地功能。由于接地的外加导体基本是铜线,因此,接地端子的材料,要求用黄铜或耐腐蚀不亚于黄铜的其他金属,或表面镀防锈材料(如镀铜镀铬等),规定接地装置至少其中一个接触表面是裸露金属。对于电子镇流器,有可能出现接地端子与易触及的金属件之间用印制线路板的导电铜箔线条来连接,对于这种情况,应对这些提供接地通路的导电铜箔用25A的交流电通电1min,以检验其在一旦发生击穿时当大电流流过导电铜箔时,导电铜箔仍具有良好的接地保护功能,并且不发生过热冒烟现象。本小条也是IEC标准新增加的内容。5.防潮与绝缘规定在试验前有预处理过程,把镇流器放入潮湿箱后先加热,潮湿试验温度为t时,则预处理加温应在t~(t+4)℃范围内,历时4h,使镇流器温度与试验箱小环境温度基本平衡,然后再加入潮湿气体这样可避免潮气放入时镇流器表面凝露。潮态试验的温度t可在20~30℃范围内选定,但一旦选定t值后要求在试验过程中温度保持t±1℃范围内,湿度在91%~95%范围内,历时48h。48h后如镇流器表面有凝露允许用棉纸吸去,然后进行绝缘电阻试验,用约500V直流施加在镇流器各引出端与外壳间或可触及的镇流器上的其它金属件间1min再读取电阻值,即为该试品的绝缘电阻值。对于绝缘外壳的电子镇流器,在其外壳上包上金属箔来进行绝缘电阻试验。高频容性泄漏电流的测量在以前的电子镇流器标准中没有这一考核要求,属本标准新增加的考核内容。本条考核的目的是,当把荧光灯管装入到灯具的灯座上时,如果此时灯具配用的是电子镇流器,并且该电子镇流器输入端是处于接通电源状态,此时人的双手可能握在灯管的两端,灯管在装入灯座内后,电子镇流器开始为灯提供预热电流,由于该电流是高频电流,如果此时人处于对地的高频不完善绝缘状态,高频电流可通过电容性感应把一部分高频电流感应到人握灯管的手上来,使人产生麻电的感觉,如果换灯管的人处于高空作业情况,就有可能因为麻电后本能的躲闪而造成高空跌落伤害。本条的考核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电子镇流器发生这一对人的意外伤害。具体用下述方法进行试验:Ⅰ.按图5-1连接好电路。两支灯应平行,灯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200mm以上,在木桌上用高75mm的木块把两支灯支撑起来,这样可防止灯互相之间以及灯和大地之间的容性感应,使灯处于最不利的灯不启动异常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会产生最大的容性泄漏电流,在一支灯的一端用宽为75mm的金属箔包一圈,该金属箔圈离灯头的金属封装帽边缘10mm,金属箔接在一个2KΩ的无感电阻的一端,无感电阻的另一端应可靠接地,用记忆存储示波器测量和记录无感电阻的端电压。Ⅱ.完成上述步骤后,应调整存储示波器在电平触发自动启动状态,并把示波器调整到记忆3s左右的检测数据状态。开启电子镇流器的进线电源,让示波器记录下灯启动时0~2s的容性泄露电流波形,把示波器的其中一个纵光标定在0s处,另一个纵光标从30ms开始移动并积分,按标准中图5-2的要求,在每一个对应的时间坐标上检查所测电流是否超过图中规定值。(根据所测出的有效值电压除以2KΩ电阻得出容性泄露电流值。)绝大部分电子镇流器的工作的频率不可能正好是20KHz、35Khz和50KHz,所以按照安全要求“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对于工作频率在20~35KHz的电子镇流器,其限定值按图5-2中的20KHz曲线考核。工作频率在35~50KHz的电子镇流器,其限定值按图5-2中的35KHz曲线考核。Ⅲ.为了确保测量到可能产生的最大泄露电流,应做到对灯和灯座的4中组合状态都进行检测即:先按图5-1中所示的位置进行第一次检测。完成第一次检测后把所测的灯管端上的两根引线对调后进行第二次测量。把金属箔移到另一根灯管的(有导线连接的那端)端上,进行第三次测量。第三次测量的那根灯管的所测那端的两根引线对调后进行第四次测量。取上述4次测量中最大的值作为检测合格与否的判断依据。值得指出的是,本条电子镇流器启动时的容性高频泄露电流的大小直接与电子镇流器性能要求中的启动项目的预热电流有关,即预热电流越大,容性感应的泄漏电流也越大。所以在设计和制造电子镇流器时应兼顾容性感应泄漏电流和预热电流,应使电子镇流器在开机的瞬间能快速向灯提供较大的预热电流,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预热电流呈线性下降,并要控制预热电流的有效值,这样才能保证这两个项目都能符合标准要求。6.电气强度这条要求看似很简单,并且大部分行业内人士都认为对该条款能理解,但实际在操作执行中往往存在较多的错判现象。首先应分清抗电强度中的高压击穿和绝缘电阻(即泄漏电流)的不同之处。(注意:这里的泄漏电流是镇流器处于稳定工作状态时其内部电路对地的泄漏电流,而不是上述的电子镇流器启动时瞬态的高频容性感应的泄漏电流。)电气强度指标是为了考核绝缘层抗电击穿的能力,电击穿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电气间隙不够,在高压作用下发生空间击穿放电,此类击穿不会造成永久性的绝缘破坏。另一种击穿是绝缘介质被击穿,由于绝缘介质通常是有机物,当有机物被高压击穿后,击穿点处的绝缘物被高压放电所碳化,因此造成永久性的电绝缘被破坏。照明电器的高压击穿大部分为后者。在IEC标准中对一般电器电击穿的定义是在高压作用下,高压造成的电流≥100mA时才认为是电气强度不符合要求,而用电器一旦发生电击穿后一般是不可恢复的,并且是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而绝缘电阻以及泄漏电流是考核在一定的电压作用下,电透过绝缘物产生的漏电流,这一漏电流并不构成绝缘物的失效。当这一漏电流较大时,(按人的对电感觉灵敏性不同大约在0.5mA~5mA)会使人产生麻电的感觉,这一漏电流是不会对健康人直接产生危害的,但如在高空作业时人会因为感到麻电而本能的躲闪,可能造成高空跌落伤害。另外,对某些心脏病人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因此要进行限制。大部分采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的方法来限制漏电流。但我们知道兆欧表都是采用直流500V、1000V或2000V等来测量绝缘电阻的,当回路里有串联电容时就无法实现测量,另外回路里并联有电容也会因电容的充电而使测量值严重失准。因此,有的地方采用工作状态直接测泄漏电流的方法来限制漏电流。了解上述的抗电强度试验内涵后,我们还应注意IEC标准对照明电器抗电强度的要求。在标准中所说的工作电压的含义是照明电器在工作时,包括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情况下任何接线端子间或接线端对地间产生的最大稳态有效值电压(不包括瞬态值)。由于照明行业的发展,目前已有较多的电子镇流器的输出端在工作状态或者是异常状态时按上述的要求检查,其工作电压完全可能超出进线电压。(在标志项目中也要求标出电子镇流器的工作电压值)因此,在进行抗电强度试验时,对每一镇流器的试验电压2U+1000V中的U应按标称的工作电压来计算。另外,对高压仪标准中规定,应在输出额定高电压时,保证有200mA的高压短路输出电流。这句话的含义是:当本标准中最高的镇流器的工作电压为1000V时,2U+1000V的电压值应为3000V,要保证在3000V时具有200mA的输出电流则高压仪的输出功率应≥600VA,如果考虑到高压仪内为了显示击穿而在高压变压器输入或输出端串入的取样电阻阻抗,实际的高压仪内的变压器功率还应加大,这样才能保证在试验时如发生少量的极间辉光放电,不会使输出高压有明显的跌落现象。还有,要求高压仪显示的高压值误差应≤3%,这样才能保证抗电强度试验的准确性。7.故障状态由于电子镇流器是由电子元器件组成的,电子元件在经过一定的工作时间后会发生开路、短路等现象,由于电路的连贯性,在一些元件出故障时会使另一些元件或电路板等发生过载现象,由此要引发故障的进一步扩大,造成冒烟着火现象,危及使用安全。本条的考核目的就是为了考核电子镇流器的设计合理性,防止上述不利的情况出现。对于这一条款,要求检验人员对电子镇流器电路及工作原理应比较熟悉,这样才能判断出完整的应模拟施加故障的各种状态而不会有所遗漏,但也不能死板的为追求每一故障状态的模拟把不会发生的故障状态强加给所试样品,对各种电路不同的样品完全可能发生某一种或几种故障状态不会发生而不必进行这一种或几种状态的试验。例如,对Y电容器,在通常是不会发生短路的,则不应模拟其短路,而对于由直径≥0.3mm的漆包线绕制的电感式变压器等在通常是不会开路的,因此不应模拟对其开路。对于不符合对应的元器件标准的且使用条件可能会使其发生开路或短路的电容、电阻电感等应采取最不利的方式对其进行短路或开路试验。另外,这一项目的试验中所施加的各种故障状态的顺序并不是按标准的顺序进行,而是按检验人员的经验,以前一故障状态的试验实施后尽可能不影响后一故障状态的实施为原则来依次施加各种模拟故障状态。每次只能施加一种故障状态。对于用自凝固剂灌封的封闭式镇流器,一般不施加被封闭部位的故障状态,但这并不绝对,对电路进行检查后如有疑问,也可对输出端子间进行可能发生的模拟短路试验或要求生产企业提供未灌封的产品进行这一项目的检验。故障状态的试验如下:对于印刷线路板上的电路间以及元器件间等处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小于标准规定值的地方(注:对于电路与可触及金属件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允许小于规定值)逐一进行短路,(印刷线路板上的漆涂层一般忽略不计)每次只进行一处短路。把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逐一开路或短路,每次进行一个半导体元件的开路或短路。如果各电极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小于标准的要求,并且期间的绝缘是由漆层、瓷漆或纺织物组成,则应把漆层、瓷漆或纺织物组成的绝缘层短路。(但不是把各种电感或变压器的层间或匝件短路)把电解电容器逐一短路试验时应把镇流器与灯连接并正常工作,电源电压应调整在0.9Un~1.1Un间的任一电压值,并把镇流器外壳温度保持在tc值的情况下依次施加上述的各种故障状态,每一种故障状态要施加到使镇流器达到稳定状态,(注:保险丝熔断也是一种稳定状态)然后测量镇流器的外壳温度,不得出现危及安全的高温。在进行每一种状态试验期间或其后,都可能发生电阻、电容、半导体元件、保险丝的损坏现象,此时可更换这些损坏的元件以便于继续试验。样品在试验时,不允许有可燃的烟或气体逸出,必要时可采用高频电火花器来检验逸出的气体是否可燃。样品试验后不允许发生电路与可触及的导电体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缩小到标准要求的数值以下,也不得发生可触及的部件变为导体的情况,必要时可采用IEC61347.1标准中附录A的方法来确定这些可触及的部件是否变为导电体。在试验中如果有火苗、火星或熔化的材料冒出或喷出,应该用薄绵纸包裹受试样品,薄绵纸不得起火。在试验后使样品恢复到环境温度,用兆欧表施加约500V直流电压测量其绝缘电阻应

≥1MΩ。关联部件的保护措施在GB15143标准中此条称为“防止电击的措施”。标准中首先给出了一个表格。表4工作电压(有效值)和最大峰值电压的关系输出端的电压工作电压(有效值)(V)最大容许峰值电压(V)25022005002900750310010003200注:允许在所规定的电压间隔间实施直线插入法。以前的GB15143-94标准中规定,电子镇流器在任何情况下,其开路电压峰值均应≤1500V,对于其输出端与额定电压为250V的元件(例如:灯座等)相连接的输出端,在接通电源或启动过程开始后的5s内,在正常工作状态和异常装态下都应下降到700V(峰值)以下。从表4中可看出,表格中给出的电压值都较GB15143-94有明显上升。这是因为随着照明行业的发展,各种细管径、高光效、高灯管电压的灯管不断涌现,(例如:T535W,T549W以及5U、6U的灯管等)一方面这类灯管的出现使光源电器附件的组合件的光效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也使这类灯管的启动时的开路电压需求也越来越高,IEC标准正是面对这一现状并兼顾到安全问题才得出了这一如表4中给出的考核要求。在前面的标志中新增的标出工作电压的要求是与本条相对应的。标准要求:当电子镇流器接上模拟阴极电阻后,在0.9Un~1.1Un电源电压并处于正常工作装态以及异常状态下工作时,输出端对地电压不得大于表4对应的最大峰值电压。当输出端子间的高开路电压加在关联部件上(例如加在单端荧光灯座上)时,输出端子间的开路电压值也不得大于表4对应的峰值电压。当所标称的工作电压值处于所给出的各工作电压值之间时,则按图8-1“直线插入法图表”找出该标称电压值所对应的最大峰值电压,所测的最大开路电压应小于由插入法找出的最大峰值电压。当电子镇流器处于上述的工作状态或异常状态时(整流效应除外),接通电源或开始启动的5s后,输出端的电压有效值(任一输出端对地电压或输出端之间的电压)应不超过镇流器所标称的最大工作电压值。当电子镇流器处于整流效应的异常状态工作时,镇流器在接通电源或开始启动的30s后,输出端的电压有效值(任一输出端对地电压或输出端之间的电压)应不超过镇流器所标称的最大工作电压值。

有些设计思想较周全的电子镇流器,当等发生异常状态时它转入保护状态,但它会过一段时间发出一开路高压脉冲以试探灯有没有恢复正常,如没有恢复正常,它仍进入异常保护状态,如灯已更换,则它能在不切断进线电源的情况下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这一人性化的设计是好事,但必须遵循电子镇流器发出超过其标称工作电压以上的开路电压脉冲的总累计时间应≤30s。上述三条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与电子镇流器相连接的灯头、灯座等部件不会因为长期处于高压的作用下而发生高压击穿或起电痕。对于可控调光型电子镇流器,除了遥控的和通过电源线同时加入控制信号的二种方式外,其他的电子镇流器的输入控制电路与电源电路最起码采用基本绝缘进行隔离。如果可控调光式电子镇流器能适用于安全特低电压,(例如Ⅲ类灯具)则控制端与电源应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这一条款内容在2002年内IEC标准有较大的修改,重点在灯的整流效应中增加了局部整流效应的内容,这使得对电子镇流器的异常状态考核要求更严格,更完善。异常状态试验是在0.9Un~1.1Un的电压范围内取最不利的情况,在这一情况下,电子镇流器在进行下列异常条件试验中或试验后,其安全性不得受到损害。电子镇流器应按下列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状态进行试验:灯不接入状态,即电子镇流器输入端连接在电源上,但输出端没有接灯,对于多灯的情况,则是其中任一支灯没有接入。这种情况对于普通串联谐振预热式电子镇流器,一般不用采取特别措施就能通过,但对于变压器输出电路的电子镇流器或瞬间启动电子镇流器,一般应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保证这一异常状态时的安全性和不损坏。灯的一个阴极损坏使灯不能启动状态,此种情况对于普通串联谐振预热式电子镇流器,一般也不用采取特别措施就能通过,对于变压器输出电路或瞬时启动电子镇流器,则根据电子镇流器电路的不同以及灯的阴极损坏情况,有可能产生对电子镇流器不利的情况。试验时,应挑选一头灯丝断丝的灯作为负载,尤其要挑选灯丝的一端与灯的引出导丝齐根断而另一端灯丝和另一灯的引出导丝还相连接的灯,在试验时,这两个灯的引出电极应模拟不同的与电子镇流器输出线相连接的方式,以保证对镇流器最不利的异常状态能被模拟并被检查到。对于多灯的输出回路,则应对每一支灯用上述断丝灯管来替换,以保证试验的全面性。灯的阴极完好,但不能启动状态(去激活状态)。产生这一异常状态的现象是灯的两头灯丝是完好的,但不能形成气体放电,这对于串联谐振预热式电子镇流器,是比较严酷的考验,如不采取措施,镇流器一般在一分钟内损坏。所以也应有相应的异常状态保护电路加以保护。由于这种状态灯管内不形成气体放电,相对于串联谐振回路中串入两只有灯丝组成的电阻,所以可用两只阴极模拟阴极电阻串在电子镇流器的输出端来模拟这一状态。启动器开关短路状态,注意这里的启动器开关短路的概念不仅是指国内有些低档电子镇流器内装有辉光(氖泡)开关,而且还包括有些设计良好的采用程序启动方式的高档电子镇流器的电子开关电路,在实际使用中会出现氖泡内开关(触点)短路不分开现象或电子开关电路被击穿处于常通的状态,所以应模拟把这类启动开关电路短路,观察其是否会发生有损于安全性的故障。上述a、b、c、d的四种异常状态,试验时都应持续1h,在这4种状态的试验时,包括随后的局部整流效应异常状态试验时采用的模拟等效的阴极电阻,都是用R=11.0/(2.1×In)Ω公式计算后得出的,而不是按IEC60081或IEC60901中灯性能标准要求中给出的阴极模拟电阻阻值,公式中In为电子镇流器所配合的灯的标称高频工作电流。灯尚能工作,但灯2个阴极中有一个已去激活或损坏,这就是IEC61347-2-3标准最新的修订稿的内容(所谓的局部整流效应)。在现阶段,一般电子镇流器都已具有异常状态的保护电路,当灯在发生灯不启动(对瞬时启动电子镇流器是开路状态)或完全的整流效应发生时,其内部的保护电路一般都能自动进入保护状态,从而避免了灯和镇流器的各种安全故障的发生。但实际使用中,当灯的寿命将终止时,往往是某一阴极的电子发射量不足而另一个则还处于正常状态,灯有一个灯电流从开始出现不对称发展到最后的只有半波电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如果灯电流中的波动直流分量所造成的电子镇流器超载现象不足以使电子镇流器内的保护电路动作,(电子镇流器内的保护电路如果灵敏度太高,一般会使灯在低温启动时尚未能启动就转入保护状态,使灯不能转入正常工作状态),并且由于电子镇流器设计和制造技术的进步,一般超负载的能力都较好,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使电子镇流器因整流效应所造成的超功率输出能量有很大部分作用在已具有整流效应的灯管上,这一能量由于集中作用在体积很小的灯的阴极上,所以会使灯的阴极导丝以及喇叭口状玻璃烧坏,灯头温升上升使灯座软化变形,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灯的玻管壁因骤热而发生开裂,上述两种现象都可能使灯管跌落发生伤人的现象。目前已有多起这类的原因所造成的质量事故,IEC61347-2-3标准正是基于这一事实才提出新的修订稿的。这种局部整流效应按标准要求可根据电子镇流器不同的电原理图用下述三种方法中的适用的一个方法来检验其合格性。⑴不对称脉冲试验选用附录K(资料性附录)所列出的元件,按图9-1连接起来。只要元件选择正确,并且连接无误,电路就能工作。其工作和检测原理如下:为了能使灯的阴极电流仍按正常工作的状态通过,但又能准确检测灯气体放电的不对称脉冲所造成的功率,所以在灯的一个阴极与电子镇流器之间加入了一个1:1的高频变压器,工作时,灯的阴极电流能通过变压器耦合而加到灯的左边阴极上。而灯的电弧电流可通过开关S1模拟正常工作或通过S2接入模拟的局部整流不对称脉冲电路。(虚线以下电路)。由时基集成电路LM555组成的脉冲发生器,当开关S4闭合时,由于R4和R6并联,电阻值减小,脉冲发生器的周期(LM555的3脚输出电平)为3ms高电位,3ms低电位,由此使绝缘场效应管Q1也发生3ms导通和3ms截止的开关现象。当开关S4开路时,只有R4提供电流通路,从而使LM555的3脚输出高电位的时间延长到27ms,而由于C3被充电到阈值电压后,放电的时间常数仍没变,因此LM555的3脚低电平的维持时间仍为3ms,场效应管Q1的导通和截止时间也随这一变化而变化。开始检测时,把开关S1和S4闭合,S2调到A位置。其中S2是为了模拟灯整流效应两种都有可能发生的整流情况而设置的,因此在试验时要在A和B两个状态都进行试验。S4尽管闭合了,但由于提供LM555工作的电源(9V电池)没有被S3接通所以此时时基电路不工作,Q1也处于截止状态。S1的接通给灯的电弧电流(气体放电电流)提供了通路,此时电子镇流器输入端接通工频电源后,电子镇流器和灯都能正常工作,按标准规定,在这一状态下灯工作5分钟(预热)将开关S3闭合,9V电池将向LM555提供工作电源。将开关S1开路此时灯的电弧电流中,半周可通过二极管D1提供的通路正常导通,另半周通过二极管D2后分为两支回路,其中a回路是通常回路,这一回路由于三个电阻的阻值较大,所以通过的电流I1很小,模拟灯的一个阴极发射不足,这一半波电流使灯处于辉光放电状态。其中b回路是一个脉冲导通电路,当Q1不导通时,(在关断的3ms内)b回路在源极和漏极间的电压超过直流800V时,4个齐纳二极管接通,这一方面保护了场效应管、防止源极和漏极间击穿,另一方面齐纳二极管的导通也使b回路产生一个脉冲导通电流I2,这一电流受4个齐纳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左右,所以不可能产生明显的脉冲电流。实际检测时,因为每个电子镇流器的性能不同所以产生的半波开路电压也不同,也可能不发生齐纳二极管在Q1截止时的击穿导通现象。前面讲过,由于S4的闭合再加上S3的闭合,时基电路LM555得到9V的工作电源后开始按3ms的周期反转,即LM555输出端3脚3ms高电位,此时使b回路电流骤增(因为b回路的R2A和R2B阻值很小,Q1导通后饱和压降也很小,因此b回路的脉冲浪涌电流较大),但3ms后LM555反转,输出端3脚为低电平,使Q1转入截止。此时b回路的脉冲浪涌电流消失,在这一状态下试验15秒,然后把S4断开,此时Q1按27ms导通,3ms截止的周期再工作15秒。在Q1导通的两种状态分别测量a和b回路的平均总功率。这一平均总功率对T4灯来说应≤5.0W,对T5灯来说应≤7.5W,否则认为不合格。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b回路是间隔性导通的,因此测量的电流I和电压U是呈周期性变化的,其电流和电压的乘积值(功率值)也是周期性变化的,所以应该用数字存贮示波器的两个通道分别同时测量电流I和电压U的值,并且每次测量周期(采样时间)应≥1s,取测量的平均值后就可以判别产品的合格性。(由于a和b回路都属于电阻性负载,所以可取电流I和电压U的乘积来得出功率,并且由于电流中有很大的脉动直流,因此测电流探头或取样电路应该用直流)。完成上述测量后,再把开关S1和S4闭合,但把S2调到B位置,模拟另一种状态灯的局部整流效应情况,再按上述步骤进行测量。在A和B位置测量时都不允许所测的平均功率值超过规定值。对于同一型号、不同功率(不同规格)的电子镇流器,应进行每一种规格的电子镇流器的局部整流效应试验,对于一个电子镇流器带多支灯的情况,也应在每支灯上分别进行上述的试验。⑵.不对称功率试验按图9-2连接好试验线路。这一电路与以前的整流效应试验线路几乎没有区别,只是在整流二极管D1或D2上并联了一个可调电阻R1,并且在R1上加有测量功率的功率表(或二通道数字存贮示波器)。其模拟性及检测原理如下:开始试验时,开关S1调到A位置,此时可变电阻R1的滑动臂调到最右边(0欧),这时由于二极管D2被R1所短接,电路无整流情况发生,在这一装态下接通电子镇流器的输入电源、点亮灯,并使灯持续加热5分钟。在15秒内迅速把R1的滑动臂调向左边,即快速升高R1的电阻值,此时灯从右向左方向的电弧电流可通过D2顺利导通,而灯从左向右的电弧电流必须通过R1的即时值再导通,从而模拟了通过灯的电弧电流不对称的局部整流现象。随着R1阻值的升高,这种不对称电流的脉动成分越来越大,所以R1阻值的变化模拟了灯局部整流效应的逐步加深的过程。但是,由于电子镇流器电路以及元件设计的多样性,使得局部整流效应所造成的发热功率(作用在R1上的电功率)并不一定是在R1调得越大时其耗散功率也越大。所以试验要求对T4灯管在15秒内调整R1阻值使R1耗散功率达到10W,如果是T5灯管则使R1耗散功率达到15W,此时停止调整R1的阻值,在这一状态下等待15秒,如果在15秒内R1的耗散功率下降到Pmax以下,(对T4灯≤5.0W,对T5灯≤7.5W)认为试验合格,如超出规定的Pmax,认为试验不合格。由于电子镇流器电路和设计的多样性,可能在调整R1的过程中,R1上的耗散功率达不到(T4灯)10W或(T5灯)15W的数值,此时应把R1调整到R1耗散功率最大值的位置,在这一位置上等待30秒,如果在30秒内R1的耗散功率下降到Pmax以下,认为试验合格,反之则认为试验不合格。如果在调整R1的过程中,R1上的耗散功率尚未达到对T4灯10W、对T5灯15W的水平,镇流器的异常保护电路动作了,则还是应该把R1回调到R1上的耗散功率最大的位置,并在这一状态下等待30秒。在30秒内R1的耗散功率下降到Pmax以下,认为试验合格,反之则认为试验不合格。断开电子镇流器的输入电源,把开关S1调整到B位置,继续上述试验,判断方法类同。镇流器只有通过上述的试验才认为合格。对于多灯的电子镇流器,应在每一灯上模拟上述情况对电子镇流器加以试验。对于同一型号但不同规格(不同功率值)的电子镇流器,应对每一规格进行上述试验。对瞬时启动镇流器,可把电路中DF短接作为电子镇流器的一个输出极连接点,取G点作为电子镇流器的另一个输出极连接点。

从上述分析可知,这一试验电路适用于在整流效应异常状态时具有较稳定的异常工作状态的电子镇流器。⑶灯丝开路试验由于电子镇流器的电路和设计不同,有些电子镇流器在灯的一头灯丝断路时也会使灯形成气体放电,但由于是电流很小的气体放电,即灯处于辉光放电状态,灯的阴极电压降很大,此时仅管流过阴极的放电电流很小,但很大的阴极压降与电流的乘积(作用在阴极上的功率)仍很大。又因为照明用的荧光灯阴极都是按弧光放电设计的,当灯阴极处于高电压降辉光放电状态时,阴极会很快升温并且产生很高的温度,这一温度通过灯头传导给灯座后,会使热试验完全合格的注塑灯座软化或熔化(严重的热变形),甚至发生灯的玻璃管壁或固定阴极导丝的喇叭口状玻璃熔化,这些原因会导致灯管的跌落伤人事故。这第三种局部整流效应的试验方法就是针对这一新出现的危及使用安全的现象而制订的。试验步骤如下:按电子镇流器正常使用方式连接好电路,用高频电流探头分别测量电子镇流器连接到灯4根引线的电流,对于灯的其中一端(1),其引出线有一根的电流会大于灯的电弧电流,标为LLH(1),另一根引出线的电流会小于灯的电弧电流,标为LLL(1)。用相同的方式标出灯的另一端(2)的两根引出线,分别为LLH(2)和LLL(2)。按图9-3a连接好电路,并按标准的A程序,把开关S调到1的位置,接通电子镇流器的输入电源,点亮灯并让它工作5分钟。把高频电流探头尽可能放在靠近灯头的位置,把开关S调到2的位置,并等待30秒,此时测量的灯气体放电电流应做到,对T4灯,Imax≤1MA,对T5灯,Imax≤1.5MA。如果灯电流有脉动现象,则电流的检测应取一个包括断开时间在内的完整的脉冲周期,再积分计算出有效值电流。如果所测电流大于上述规定值,则应按B程序进行试验。如果所测电流小于等于上述规定值,再按时图9-3b连接的电路,仍旧重复上述的过程,对电子镇流器可能遇到的另一灯电极出现断丝并伴有辉光放电的情况进行模拟并试验。两种状态试验的电流都小于等于规定值,则试验合格。如果大于规定值,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灯的断丝后的电弧电流中有较大成份的弧光放电电流,这一电流虽然较大,但灯阴极电压降并不大,也不会出现上述的危及安全的现象。另一种情况是电弧电流超出后,断丝头的阴极电压降很大,这就会出现上述的危及安全的现象。要进行正确判别,应按B程序试验后才能判别。B程序执行前按图9-3c所示,在灯的中间用总宽度为4cm的铜箔包住灯管,并在铜箔与模拟断丝灯的一端中的较大电流电极(LLH)间连接上一个1MΩ的电阻。它是通过电容性感应原理来测量断丝后的灯的一端引出线与灯的1/2‌‍长度处之间的感应电压降是否超过规定值的方法来验证电子镇流器在这一状态下是否会危及使用安全。应注意对双端荧光灯或灯的中间部位有长于4cm的直线部位的单端荧光灯,用4cm宽的铜箔包在灯管的中间部位。对灯的中间部位刚好是弯曲部位的单端荧光灯,用2个2cm宽的铜箔分别包在灯管靠近中间弯曲部位的地方,把这2个2cm宽的铜箔连接在一起,再接入测量回路。按图9-3c1连接好检测线路后,把开关S调到1位置(正常工作状态),接通电子镇流器电源,使灯工作5分钟。把开关S调到2位置,等待30秒,然后用数字记忆示波器测量1MΩ电阻上的有效电压值,如果这一电压存在脉动,应以包括断开时间的一个完整的脉冲周期来计算该有效电压值。所测得的有效值电压应不超过灯的额定电压的25%,如超出则判为不合格。按图9-3c2连接好检测线路,仍按上述步骤测量电子镇流器另一组输出导线的整流效应,如测量的有效值电压不大于25%灯的额定电压,则判为合格,反之则判为不合格。10.爬电距离和间隙在这条款中,首选应理解PTI值的概念,PTI是英文ProofTrackingIndex的缩写,意为耐电痕指数,其含义是:在一绝缘材料表面的两个铂电极间施加一个电压,然后在两电极间滴上50滴规定浓度的稀氯化铵溶液,在50滴溶液滴光时,电极间没出现闪络或击穿,耐电痕指数(PTI)就是指那个电压值。它是模拟考核绝缘体表面在受到潮气凝露的情况下还具有的耐起电痕能力,一旦起电痕,绝缘体表面被电击穿而碳化,此时即使擦去氯化胺溶液电痕处也已变为导体,将危及使用安全。由于IEC61347-1标准中已引入补充绝缘和加强绝缘的概念,因此其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考核也引入了对应的数值。(本条款)适用于各种灯的控制装置,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应按IEC60155号考核。表10-1交流(50/60Hz)正弦波电压的最小距离工作电压有效值不超过,V距离,mm501502505007501000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600<600补充绝缘PTI≥600<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