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防疫流程指导手册_第1页
畜牧养殖防疫流程指导手册_第2页
畜牧养殖防疫流程指导手册_第3页
畜牧养殖防疫流程指导手册_第4页
畜牧养殖防疫流程指导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畜牧养殖防疫流程指导手册TOC\o"1-2"\h\u32695第1章畜牧养殖防疫基础概念 4229621.1畜牧养殖防疫的重要性 4277051.1.1保障动物健康 4271781.1.2维护公共卫生 4191921.1.3促进经济发展 4263971.2常见疫病的类型与危害 5111901.2.1常见疫病类型 5216991.2.2疫病危害 5284821.3防疫基本原则与策略 5123541.3.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519101.3.2科学免疫,规范操作 541471.3.3消毒灭源,切断传播途径 5297301.3.4监测预警,及时处置 546911.3.5法规约束,严格执法 519577第2章防疫设施与设备 6183792.1防疫设施建设要求 6247602.1.1选址要求 673502.1.2布局要求 677062.1.3结构要求 6237542.1.4防疫设施 6285022.2防疫设备选择与配置 6179982.2.1消毒设备 6261772.2.2隔离设备 6260542.2.3诊断设备 780102.2.4防疫防护用品 720442.3防疫设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755952.3.1管理制度 7156932.3.2维护保养 763912.3.3消毒与清洁 71012.3.4培训与考核 718823第3章畜禽引入与隔离 7255493.1畜禽引入前的准备工作 761873.1.1制定引入计划 712703.1.2了解来源地疫情 798743.1.3检查设施设备 7145133.1.4预防性消毒 8206523.2畜禽引入的检疫与审批流程 8174463.2.1选择合格供应商 810623.2.2办理检疫手续 8201733.2.3审批流程 82763.3隔离观察期的管理 8238033.3.1设立隔离区 8135023.3.2隔离观察 8245723.3.3防疫措施 8102073.3.4记录与报告 84048第4章养殖环境控制 99894.1养殖场布局与规划 992234.1.1场地选择 937794.1.2场内布局 9277334.1.3设施设备 9153604.2通风与温湿度控制 937854.2.1通风 982564.2.2温湿度控制 984074.3污染物处理与环境保护 9186414.3.1粪污处理 9147374.3.2废水处理 10152234.3.3污染防治 10201624.3.4生态环境保护 1018845第5章饲料与饮水管理 10316885.1饲料的选择与质量控制 10312955.1.1饲料种类选择 1021485.1.2饲料质量检验 10102485.1.3饲料供应商管理 10304205.2饮水的卫生与安全管理 1075425.2.1饮水来源 10235395.2.2饮水卫生检测 1017925.2.3饮水设施管理 1064595.3饲料与饮水的储存与配送 1150135.3.1饲料储存 1140505.3.2饮水储存 1176635.3.3饲料与饮水的配送 11238205.3.4饲料与饮水的投喂 1119847第6章畜禽疫苗接种 11297126.1疫苗的种类与选择 11215576.1.1疾病种类:针对畜禽可能感染的疾病种类,选择相应的疫苗。 11177876.1.2畜禽种类和年龄:不同畜禽种类和年龄阶段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有所差异,应选择适合相应畜禽种类和年龄阶段的疫苗。 11219486.1.3疫苗质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质量稳定、效价高的疫苗。 11279546.1.4免疫程序: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适合的疫苗。 11125016.2疫苗接种程序与操作规范 11245236.2.1制定免疫程序:根据养殖场所在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畜禽种类、年龄、母源抗体水平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11239296.2.2疫苗的保存与运输:疫苗应在规定的保存条件下储存和运输,避免高温、光照、冻结等不良因素影响疫苗效价。 1172186.2.3疫苗接种操作规范: 11292946.3疫苗接种后的监测与评估 12193136.3.1免疫效果监测:通过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等方法,评估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12134266.3.2异常反应监测:监测接种后畜禽是否出现异常反应,如发热、厌食、局部肿胀等,并及时处理。 12183756.3.3免疫持久性评估:定期评估疫苗接种后畜禽的免疫持久性,以确定是否需要加强免疫。 12254546.3.4防疫档案管理:详细记录疫苗接种情况,包括疫苗种类、批号、接种日期、剂量等,便于监测和评估。 123446第7章畜禽疫病监测与预警 12242187.1畜禽疫病监测方法 12273677.1.1定期监测 12160027.1.2目标监测 12130857.1.3随机监测 12154187.1.4疫苗接种监测 1232107.2疫病预警体系建设 13141617.2.1预警信息收集 1319907.2.2预警指标体系 13307847.2.3预警模型构建 13175867.2.4预警信息发布 13315937.3疫情报告与应急处置 13251067.3.1疫情报告 13125067.3.2应急处置 1347767.3.3流行病学调查 13162497.3.4防疫措施落实 13195287.3.5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133652第8章消毒与生物安全 14267608.1常用消毒剂的选用与使用方法 14114588.1.1含氯消毒剂 1430638.1.2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14153278.1.3醛类消毒剂 1440958.2消毒程序与操作规范 14170968.2.1消毒前准备 14196778.2.2消毒操作 15305948.2.3消毒后处理 15195408.3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与监管 153338.3.1健全生物安全制度 15294488.3.2加强养殖场管理 15110288.3.3监测与预警 15239738.3.4联防联控 1528287第9章畜禽废弃物处理 15225879.1废弃物分类与收集 16174999.1.1分类原则 16188049.1.2收集方法 16198259.2废弃物处理方法与设备 16308679.2.1可资源化利用废弃物处理 16161439.2.2需无害化处理废弃物处理 1631709.2.3需特殊处理废弃物处理 1663449.3环保要求与监管 16210989.3.1环保要求 1654279.3.2监管措施 176457第10章防疫培训与队伍建设 17555910.1防疫知识与技能培训 173212410.1.1培训目的与意义 17246910.1.2培训内容 171873610.1.3培训方式与方法 17490910.2防疫队伍建设与管理 171568810.2.1队伍建设目标与原则 1724310.2.2队伍组成与职责 17855510.2.3队伍管理措施 171057210.3防疫工作考核与改进措施 18479410.3.1考核目的与原则 182366410.3.2考核内容与方法 18454610.3.3改进措施 18第1章畜牧养殖防疫基础概念1.1畜牧养殖防疫的重要性畜牧养殖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还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防疫工作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节将阐述畜牧养殖防疫的重要性。1.1.1保障动物健康防疫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动物健康,预防、控制和消灭各类疫病。健康的动物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1.1.2维护公共卫生动物疫病不仅影响养殖业,还可能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许多动物疫病能传染给人类,如禽流感、口蹄疫等,防疫工作能有效降低此类风险。1.1.3促进经济发展畜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助于保障养殖业的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2常见疫病的类型与危害了解常见疫病的类型及其危害,有助于我们更加重视防疫工作,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1.2.1常见疫病类型(1)病毒性疾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2)细菌性疾病:如猪丹毒、鸡白痢、羊布病等。(3)寄生虫病:如猪囊虫病、牛羊肝片吸虫病等。(4)真菌性疾病:如禽曲霉菌病等。1.2.2疫病危害(1)动物死亡和生长发育受阻。(2)畜产品质量下降,影响市场销售。(3)人畜共患病传播,威胁公共卫生。(4)经济损失,影响养殖户收益。1.3防疫基本原则与策略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灭疫病,保障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与策略。1.3.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养殖环境管理,提高动物抗病能力,降低疫病发生风险。一旦发生疫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早发觉、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1.3.2科学免疫,规范操作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动物种类,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保证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规范免疫操作,避免因免疫不当导致的动物死亡和疫病传播。1.3.3消毒灭源,切断传播途径定期对养殖场、运输车辆、饲料、饮水等进行消毒,消灭疫病源头,切断传播途径。1.3.4监测预警,及时处置建立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觉、报告和处理疫情,防止疫病扩散。1.3.5法规约束,严格执法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动物防疫的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保障防疫工作顺利开展。第2章防疫设施与设备2.1防疫设施建设要求为了保证畜牧养殖过程中防疫工作的有效性,防疫设施的建设。以下为防疫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2.1.1选址要求(1)养殖场应选择远离居民区、交通要道、水源地等区域,降低疫病传播风险。(2)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地形、水源等因素,保证养殖场具有良好的通风、排水条件。2.1.2布局要求(1)养殖场内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等应分区明确,相对独立。(2)生产区内各类养殖舍应按照动物种类、生长阶段进行合理布局,避免混养。2.1.3结构要求(1)养殖舍应采用保温、隔热、通风、光照等功能良好的建筑材料。(2)养殖舍地面应平整、坚实、防滑、易于清洁和消毒。2.1.4防疫设施(1)设置防疫沟、防疫池等设施,防止疫病传播。(2)配备防疫门、消毒池等设施,保证进出人员、车辆等得到有效消毒。2.2防疫设备选择与配置防疫设备的选择与配置对畜牧养殖防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防疫设备选择与配置的建议:2.2.1消毒设备(1)选用高效、低毒、广谱、环保的消毒剂。(2)配置自动喷雾消毒器、高压清洗机等消毒设备。2.2.2隔离设备(1)设置病畜隔离舍,配备相应的隔离设施。(2)选用合适的隔离笼具,保证病畜得到有效隔离。2.2.3诊断设备(1)配备兽医实验室,包括显微镜、离心机、PCR仪等设备。(2)购买兽医诊断试剂盒,提高疫病诊断准确性。2.2.4防疫防护用品(1)为养殖场工作人员配备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2)定期更新防疫防护用品,保证其有效性。2.3防疫设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为保证防疫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加强管理与维护。2.3.1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防疫设施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2)制定防疫设施设备操作规程,保证工作人员熟练掌握。2.3.2维护保养(1)定期检查防疫设施设备,发觉问题及时维修。(2)定期对消毒设备、诊断设备等进行校准,保证其准确性。2.3.3消毒与清洁(1)定期对防疫设施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疫病传播。(2)制定清洁消毒计划,保证防疫设施设备始终保持清洁、卫生。2.3.4培训与考核(1)定期组织防疫设施设备操作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2)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保证其熟练掌握防疫设施设备的操作方法。第3章畜禽引入与隔离3.1畜禽引入前的准备工作3.1.1制定引入计划在引入畜禽前,养殖场应根据生产需求、场地条件及疫病风险等因素,制定详细的引入计划。计划内容包括引入品种、数量、来源、时间等。3.1.2了解来源地疫情在引入前,要对来源地的疫病情况进行详细了解,避免从疫区引入畜禽。可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向当地兽医部门或养殖场咨询。3.1.3检查设施设备保证养殖场内的设施设备齐全、完好,包括畜禽舍、饲料库、防疫设施等,以满足新引入畜禽的养殖需求。3.1.4预防性消毒在引入前,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特别是畜禽舍、饲料库、运输车辆等,以减少病原菌的存在。3.2畜禽引入的检疫与审批流程3.2.1选择合格供应商应选择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并要求提供畜禽的疫病检测报告、免疫证明等相关材料。3.2.2办理检疫手续在引入前,向当地兽医部门申请办理检疫手续。检疫合格后,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3.2.3审批流程将引入计划、检疫合格证明等相关材料报请当地兽医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畜禽引入。3.3隔离观察期的管理3.3.1设立隔离区在养殖场内设立专门的隔离区,保证隔离区与其他区域相对独立,防止病原菌传播。3.3.2隔离观察将新引入的畜禽安置在隔离区内,进行至少30天的观察。观察期间,要加强饲养管理,密切关注畜禽健康状况。3.3.3防疫措施在隔离观察期间,实施严格的防疫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定期消毒等。发觉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兽医部门,并采取相应措施。3.3.4记录与报告详细记录隔离观察期间畜禽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防疫措施等,并向当地兽医部门定期报告。在隔离观察期结束后,经兽医部门验收合格,方可与其他畜禽混合饲养。第4章养殖环境控制4.1养殖场布局与规划4.1.1场地选择养殖场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远离居民区及主要道路的区域。同时需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及气候条件,保证养殖场适宜动物生长。4.1.2场内布局(1)生产区:包括畜禽舍、饲料库、兽医室、消毒间等,应按照生产流程合理布局,便于管理。(2)生活区:包括办公室、宿舍、食堂等,应与生产区保持一定距离,减少交叉感染风险。(3)隔离区:包括病畜隔离舍、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应设在养殖场下风向,与生产区保持一定距离。4.1.3设施设备养殖场应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如畜禽舍、饲料加工设备、通风设备、消毒设备等。设施设备应符合动物福利和防疫要求。4.2通风与温湿度控制4.2.1通风通风是保证养殖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应合理设置通风口、通风道,保证畜禽舍内空气流通。通风方式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4.2.2温湿度控制(1)温度:不同生长阶段的畜禽对温度需求不同,应合理调控舍内温度,保证动物舒适生长。(2)湿度: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动物生长,应保持舍内湿度在适宜范围内。4.3污染物处理与环境保护4.3.1粪污处理养殖场应采用干清粪、水冲粪等方式收集粪污,通过堆肥、发酵等方式进行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4.3.2废水处理养殖场废水应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保证废水达到排放标准。4.3.3污染防治养殖场应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如合理使用饲料、减少抗生素使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4.3.4生态环境保护养殖场应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第5章饲料与饮水管理5.1饲料的选择与质量控制5.1.1饲料种类选择在选择饲料时,应根据畜牧品种、生长阶段及生产目的进行合理搭配。优先选用营养全面、质量稳定的全价饲料,并根据需要适当补充预混料和添加剂。5.1.2饲料质量检验对进场的饲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饲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主要检测指标包括营养成分、有毒有害物质、微生物含量等。5.1.3饲料供应商管理建立稳定的饲料供应链,对饲料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保证其具备相应的生产资质和产品质量保证。5.2饮水的卫生与安全管理5.2.1饮水来源保证饮水来源可靠,优先选择地下水或山泉水。对于地表水,需进行严格的过滤和消毒处理。5.2.2饮水卫生检测定期对饮水进行卫生检测,保证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主要检测指标包括微生物含量、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5.2.3饮水设施管理保持饮水设施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滋生。5.3饲料与饮水的储存与配送5.3.1饲料储存饲料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防止受潮、霉变。储存场所应定期进行清理和消毒,保证饲料安全。5.3.2饮水储存饮水储存容器应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避免使用易生锈、有毒有害的容器。5.3.3饲料与饮水的配送饲料与饮水配送过程中,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保证饲料和饮水的新鲜度。同时注意运输工具的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污染。5.3.4饲料与饮水的投喂根据畜牧的生长需求,合理投喂饲料和饮水。投喂过程中,注意观察畜牧的采食和饮水情况,发觉异常及时处理。第6章畜禽疫苗接种6.1疫苗的种类与选择疫苗是预防畜禽疾病的重要手段,合理选择疫苗种类对防疫工作。疫苗主要分为活疫苗、灭活疫苗及重组疫苗等类型。在选择疫苗时,应考虑以下因素:6.1.1疾病种类:针对畜禽可能感染的疾病种类,选择相应的疫苗。6.1.2畜禽种类和年龄:不同畜禽种类和年龄阶段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有所差异,应选择适合相应畜禽种类和年龄阶段的疫苗。6.1.3疫苗质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质量稳定、效价高的疫苗。6.1.4免疫程序: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适合的疫苗。6.2疫苗接种程序与操作规范6.2.1制定免疫程序:根据养殖场所在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畜禽种类、年龄、母源抗体水平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6.2.2疫苗的保存与运输:疫苗应在规定的保存条件下储存和运输,避免高温、光照、冻结等不良因素影响疫苗效价。6.2.3疫苗接种操作规范:(1)接种前准备:检查疫苗瓶身、标签、批号、效期等,确认疫苗质量;准备无菌注射器、针头、消毒剂等物品。(2)接种部位:根据疫苗类型和畜禽种类,选择合适的接种部位,如肌肉、皮下或静脉等。(3)接种方法:按照疫苗说明书推荐的接种方法进行接种,注意注射深度和角度。(4)接种剂量: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进行接种。(5)接种后观察:接种后对畜禽进行观察,发觉异常反应及时处理。6.3疫苗接种后的监测与评估6.3.1免疫效果监测:通过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等方法,评估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6.3.2异常反应监测:监测接种后畜禽是否出现异常反应,如发热、厌食、局部肿胀等,并及时处理。6.3.3免疫持久性评估:定期评估疫苗接种后畜禽的免疫持久性,以确定是否需要加强免疫。6.3.4防疫档案管理:详细记录疫苗接种情况,包括疫苗种类、批号、接种日期、剂量等,便于监测和评估。第7章畜禽疫病监测与预警7.1畜禽疫病监测方法7.1.1定期监测定期对畜禽群体进行疫病监测,包括临床观察、体征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根据不同病种和饲养管理条件,制定合理的监测频次和内容。7.1.2目标监测针对特定病种或特定区域,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工作。根据疫病流行规律、季节性特点等因素,及时调整监测策略。7.1.3随机监测在饲养、屠宰、运输等环节,对畜禽进行随机抽样检测,了解疫病在各个环节的传播和流行情况。7.1.4疫苗接种监测对疫苗接种后的畜禽进行抗体水平监测,评估疫苗接种效果,保证免疫屏障的建立。7.2疫病预警体系建设7.2.1预警信息收集建立疫病预警信息收集网络,包括疫情报告、监测数据、流行病学调查等,为疫病预警提供数据支持。7.2.2预警指标体系制定疫病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发病率、死亡率、抗体水平等指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疫病风险的实时评估。7.2.3预警模型构建运用统计学、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疫病预警模型,对疫病发生、发展和传播趋势进行预测。7.2.4预警信息发布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养殖户发布疫病预警信息,指导防疫工作。7.3疫情报告与应急处置7.3.1疫情报告发觉疫情时,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疫情。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时间、地点、病种、疫情规模等。7.3.2应急处置启动应急预案,对疫情发生地进行封锁、隔离、消毒等应急处置措施。对病畜禽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散。7.3.3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发生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来源、传播途径等,为防疫工作提供依据。7.3.4防疫措施落实根据疫情情况,采取疫苗接种、药物预防、生物安全等措施,降低疫病传播风险。7.3.5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及时发布疫情处置进展,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第8章消毒与生物安全8.1常用消毒剂的选用与使用方法在选择消毒剂时,应根据畜牧养殖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结合消毒剂的功能、安全性、稳定性及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下为几种常用消毒剂及其使用方法:8.1.1含氯消毒剂选用含氯消毒剂时,可选用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等。使用方法如下:(1)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浓度进行稀释;(2)将消毒剂均匀喷洒在养殖场地面、墙面、设备等表面;(3)保持消毒剂作用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4)使用后用清水冲洗干净。8.1.2过氧化物类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如过氧化氢、过硫酸钾等,具有氧化性,能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使用方法如下:(1)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浓度进行稀释;(2)将消毒剂均匀喷洒在需要消毒的表面;(3)保持消毒剂作用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4)使用后用清水冲洗干净。8.1.3醛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等,具有广谱杀菌作用。使用方法如下:(1)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浓度进行稀释;(2)将消毒剂倒入喷雾器,均匀喷洒在养殖场环境及设备表面;(3)保持消毒剂作用时间,一般为412小时;(4)使用后充分通风,保证消毒剂挥发干净。8.2消毒程序与操作规范为保证消毒效果,应制定合理的消毒程序和操作规范。8.2.1消毒前准备(1)了解养殖场环境、设备等情况,制定消毒计划;(2)准备足够的消毒剂、喷雾器、防护用品等;(3)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操作规范。8.2.2消毒操作(1)关闭门窗,尽量保持室内环境密闭;(2)按照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原则,依次对养殖场环境、设备进行消毒;(3)保证消毒剂作用时间,避免提前冲洗或擦拭;(4)对重点区域和设备进行多次消毒。8.2.3消毒后处理(1)使用清水冲洗干净,保证无消毒剂残留;(2)及时通风,降低消毒剂浓度;(3)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8.3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与监管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应加强实施与监管。8.3.1健全生物安全制度(1)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2)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3)定期检查,保证制度落实。8.3.2加强养殖场管理(1)实行封闭式管理,限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2)加强养殖场内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粪便、废弃物;(3)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8.3.3监测与预警(1)建立疫病监测制度,定期对动物进行检测;(2)发觉疫情,及时报告,采取措施,防止传播;(3)建立预警机制,提前做好防疫准备工作。8.3.4联防联控(1)与周边养殖场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疫情;(2)加强信息共享,提高防疫效果。第9章畜禽废弃物处理9.1废弃物分类与收集畜禽废弃物主要包括粪便、尿液、病死畜禽尸体、淘汰畜禽、孵化废弃物等。为了便于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应对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9.1.1分类原则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危害程度和资源化利用价值,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