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1625-202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_第1页
DB45T+1625-202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_第2页
DB45T+1625-202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_第3页
DB45T+1625-202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_第4页
DB45T+1625-202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60CCSP13ICS07.060CCSP1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1625—202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Sepcificationofriskassessmentforgeologicaldisaster20242024062820240801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 次前言 IV引言 V112范引文件 13语定义 14本定 2工要求 2工内容 3工方法 3评工程序 3评区围 3评工级别 4资搜与析 4评工大编制 5地灾危性技术求 55质境件查 7一规定 7区地背景 7气水文 7地地貌 7地岩性 7地构造 8岩体型其地质质 8岩发程度 8水地条件 9人工活对质环的响 96质害查 9一规定 9滑坡 10崩塌 10危岩 11泥流 11岩塌陷 12采塌陷 12不定坡 137质害险现估 13一规定 13滑坡 15崩塌 15危岩 15泥流 15岩塌陷 15采塌陷 15不定坡 158程设发质危险预评估 16一规定 16滑坡 16崩塌 17危岩 17泥流 18岩塌陷 18采塌陷 19不定坡 199划地灾危预测估 20一规定 20总规精的区地灾危性测估 2010受存地灾危险预评估 22一规定 22评要求 2311质害险综评估建用适性估 25一规定 25地灾危性合评估 25建用适性估 2612交果 27一规定 27评报编要求 27附编要求 27附件 27附录A(范)地灾害险评技工程序图 28附录B(范)建工程要分级 29附录C(范)地环境件杂度类表 31附录D(范)地灾害育度级 32附录E(料)采区垮带导裂带度计方法 38E.1总则 38E.2缓斜0~35中倾(36~54)层 38E.3急斜(55°~90°)煤层 40附录F(料)矿地表动形的算参数取法 41F.1总则 41F.2充采及充动定义 41F.3地移变最计算 41F.4地移延时确定 43F.5地移计参确定 43附录G(料)地灾害险评调表 44附录H(范)地灾害险评成要求 45H.1地灾危性报告纲 45H.2附编内及求 48H.3附件 49附录I(料)地灾害险评主图例 50参考献 51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GB/T40112—2021,对DB45/T1625—2017DB45/T1625—20173.13.23.123.14、3.15)3.3)20173);(见.1.(见4.34.2,20174.1)4.6,20174.7,20174.4);5.8);7,20176);6.5.5)6.8.8);7.1.4);20177);9);10,20177.3);11.2,20178);B,2017B);(见附录C,2017C);D,2017D);((HH.2、H.3);(I,2017I)(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广西壮族自治地质环境监测站。本文件及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06DB45/T382—2006,2017DB45/T1625—2017——本次为第二次修订。引 言(DB45/T1625—2017)于20171230日2021年521(GB/T40112—;2022年11月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令第号)DB45/T1625—201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在广西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各类建设工程及规划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GB/T401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50218工程岩体分级标准DB45/T396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程DB45/T1250膨胀岩土滑坡防治工程技术规范GB/T401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50218工程岩体分级标准DB45/T396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程DB45/T1250膨胀岩土滑坡防治工程技术规范DB45/T1696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401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岩溶塌陷karstcollapse岩溶洞隙上方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形破坏,并在地面形成塌陷的地质现象。注:本文件不考虑岩溶洞隙上方岩体发生塌陷形成的岩溶塌陷。危岩dangerousrock陡坡或悬崖上被多组结构面切割分离的岩体或陡坡上的浮石(孤石)。注:(孤石生崩塌地质灾害。坡面泥石流slopedebrisflow不稳定斜坡unstableslope注:潜在变形特征是指通过有效手段论证斜坡存在不良地质体现象,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4基本规定工作要求GB/T40112——建设用地位置或用地性质调整;——线性工程调整线路的长度占总长度的30%以上;——建设场地建筑总体布局重大调整;——建设场地规划设计平整标高重大调整。——区域地壳稳定性、高坝、地基、基坑稳定性等工程地质问题;——膨胀岩土胀缩开裂、沉降,软土、填土固结沉降,砂土液化等工程地质问题;——地下开挖或隧道开挖过程中洞内发生的岩爆、塌方、软岩变形、流砂、突水、管涌、瓦斯突出等灾害;——矿山排土场、矸石山、矿渣堆、尾矿库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渗漏等;——露天矿山开采过程边坡发生的滑坡、崩塌等;——水库浸没、内涝、渗漏等问题;——工程活动引起地下水位变化(上升、下降)、井泉干枯、岩溶内涝等问题(岩溶塌陷除外);——工程活动引起水土污染、海水入侵等问题。工作内容工作方法评估工作程序AA.1。——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的评估范围,山区一般至第一斜坡顶部及影响范围,平坦区一般为边坡坡外2倍坡高的范围;——沟道泥石流的评估范围为完整的沟道流域边界及流通、堆积的影响范围,坡面泥石流的评估范围为整个汇水坡面及影响范围;——岩溶塌陷的评估范围为抽排水、灌水、灌浆或震动的影响范围(如遇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其影响范围则沿岩溶强发育方向适当延伸);——采空塌陷的评估范围为包含地表移动盆地的影响范围;——危岩的评估范围一般至第一斜坡顶部及危岩可能崩落轨迹及可能崩落堆积区的影响范围。)500m2km)1表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类别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建设工程重要一级一级二级较重要一级一级二级一般一级二级二级规划区一级一级二级注:区、科技园区、物流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BC资料搜集与分析含)含20061:200000勘——分析工程活动对现状地质环境的改造、破坏或影响程度,分析可能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分布地段;——分析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对周边的建筑、学校、交通及其他敏感点造成的危害或影响;——分析确定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分析判断在区域地质及区域构造背景下可能发育的地质灾害及与评估区的关系;——分析判断区域性活动断裂对评估区的影响;——利用区域地震历史资料和地震动参数,分析判断地震活动对评估区的影响。3、1——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的名称、流域面积、常水位标高、历史最大洪水位标高等水文特征,海岸带区还应包括台风、潮水位、风暴潮和海浪等特征,结合工程建设特点,分析水文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评估工作大纲编制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大纲,评估工作大纲应包含下列内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全面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1:500001(1)1:10000;——每个评估区调查地质环境或地质灾害控制点应不少于5个,对于有多个独立地块的建设项目113101~3——对评估区分布的各种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和危险性逐一进行现状调查和评估;——对评估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别进行预测评估;——依据现状、预测评估结果,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险性,对建设场地和规划用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价,并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采用地质分析法(成因历史分析法)、查表法、层次分析法、赤平投影法、工程地质类比法、数理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面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调查和基本掌握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精度不应小于1:50000;——每个评估区调查控制点应不少于3个,对于有多个独立地块的建设项目或规划区,每个独立1——评估区重大地质灾害点或预测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地段应有以实测露头剖面为主的地质地貌短剖面控制,每条剖面不宜少于3个控制点;——在评估区(或相邻同类区)已有实测地质地貌剖面的,可引用反映评估区控制性地质地貌剖面和重大地质灾害点或预测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地段地质地貌剖面,没有上述资料的宜布置适量的实物工作量建立上述控制性剖面;——对评估区的各种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和危险性逐一进行现状调查和初步现状评估;——对评估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别进行预测评估;——依据现状、预测评估结果,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险性,对建设场地和规划用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价,并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采用地质分析法、查表法、层次分析法、赤平投影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4.9以利用区域地质及构造、遥感和物探及历史地震等资料为主。4.7.2.3——自然斜坡的形态、类型、结构、坡度、高度、宽度、面积、变形迹象及稳定状态;——人工边坡的分布、形态、类型、结构、坡度、坡高、宽度、面积、台阶留设高度和宽度、防护措施、排水系统、边坡形成时间等;——沟谷形态、分布特征、汇水面积、长度、宽度、坡比、断面特征、岩土体组成与风化程度、植被覆盖率、堵塞程度、防洪堤坝等稳定程度与蓄排水情况等;——河漫滩、阶地、冲洪积扇等的分布特征,微地貌的组合特征、相对地质时代及其演化历史;——弃渣(土)场的分布位置、形态、规模、对地貌的改变、处治及其稳定性;——库坝、堤防等的分布、形态、规模、加固防护方式及稳定状态。地层岩性——斜坡上覆土体的分布、岩性、厚度,岩土接触面的形态与产状,及花岗岩类的风化分层与厚度;——泥岩、页岩、泥质层面等软弱夹层的岩性、风化程度和产状;——易崩易滑地层岩性、分布区域、范围、规模及发育规律。岩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GB50021——斜坡上覆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尤其是软土等不良土体;——岩石的风化程度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岩体中泥岩、页岩、泥质层面等软弱夹层的分布范围及其工程地质性质;——新近堆积土的分布范围及其工程地质性质;——膨胀岩土的岩性、分布特征、类型、膨胀等级、大气影响深度,膨胀等级划分和大气影响深度应符合DB45/T396的规定。2表2评估区岩溶发育等级表岩溶发育等级地表岩溶发育密线岩溶率(%)遇洞隙率(%)单位涌水量(l/m·s)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强烈发育>5>10>30>1岩性纯,分布广,地表有较多的岩溶塌陷、洼地、漏斗、落水洞,泉眼、溶洞发育,地下有暗河、伏流岩溶中等发育1~53~1010~300.1~1以次纯碳酸盐岩为主,地表发育有岩溶塌陷、洼地、漏斗、落水洞,泉眼、溶洞少见岩溶弱发育<1<3<10<0.1以不纯碳酸盐岩为主,地表岩溶形态稀疏,无岩溶塌陷、漏斗,泉眼、溶洞少见表2评估区岩溶发育等级表(续)岩溶发育等级地表岩溶发育密/km2)线岩溶率(%)遇洞隙率(%)单位涌水量(l/m·s)岩溶发育特征注1:按就高原则,同一发育等级中的四个划分指标有1个达标即可定为该等级。注2:地表岩溶发育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岩溶空间形态(塌陷、洼地、漏斗、落水洞等)的个数。注3:钻孔所遇岩溶洞隙长度过可溶岩的长度)×100注4:遇洞隙率是指钻探中遇岩溶洞隙的钻孔与钻孔总数的百分比。——主要含水层地下水水位与动态特征,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地下水位与软弱夹层、岩土接触面和滑坡面等的关系;——井、泉、地下河出口的水量(流量)及其动态特征;——岩溶区枯丰水期的地下水位埋深和年变幅,地下水位波动层位等。——挖填方边坡的坡度、高度、边坡的岩土体类型和边坡结构,加固防护方式及变形破坏迹象;——地下采空区的范围及变形破坏迹象;——基坑降水、矿坑排水、开采地下水的水量和水位动态情况;——评估区以往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推测评估区今后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破坏的强烈程度、引发地质灾害的趋势;——其他工程活动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区段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种类的易发区;——构造发育、碎裂和散体结构岩体、软弱夹层和土体松散区;——坡度大、坡高大和外倾结构面的斜坡、工程设计挖方、填方区;——已有、潜在泥石流的山坡或冲沟;——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岩溶塌陷区段;——采空区及其塌陷范围。滑坡老)崩塌危岩DB45/T1696泥石流沟——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和沟床弯曲堵塞、粗糙程度,纵坡坡度,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根据收集的泥石流区水文条件,分析水源类型、多年平均流量、最大洪峰流量、最小流量、积水与泥石流的关系;——泥石流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汇水区形态、面积和可能汇集的水量,斜坡坡角、高度,松散堆积层特征、厚度及分布、水土流失情况、植被发育情况,滑坡、崩塌、岩堆、弃渣体及其稳定性;——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沟床的坡降、植被,沟道变迁、工程挤占情况和冲淤情况,堆积区遭受泥石流危害的范围和程度,调查堆积物的岩土特征、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山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山坡残坡积和风化土体的岩性、厚度及分布、山坡微地貌形态、植被发育情况等;——山坡的坡型、坡度、高度,山坡汇水区形态特征;——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历史,形成区和堆积区的分布位置及其影响范围;——历史坡面泥石流已造成的灾害和潜在坡面泥石流的危害,确定坡面泥石流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沉沉F——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土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一般规定347.1.37.1.3根据单体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按表5进行单体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表5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分级表7.1.46表6评估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级表表3地质灾害类型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自然因素堰塞湖溢流、地震地下水位变化、地震、降水地震人为因素溢流或渗水械震动、加载、抽排弃渣加载、沟渠溢流、植被破坏械震动、加载、抽排水库浸没开挖扰动、震注:不稳定斜坡的诱发因素根据其变形破坏方式参照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进行分析。表4危害程度灾情险情死亡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受威胁人数(人)可能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大>10>500>100>500中等3~10100~50010~100100~500小<3<100<10<100注1:灾情:指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人员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注2:险情:指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隐患),采用“受威胁人数”“可能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注3:危害程度采用“灾情”或“险情”指标评价。危害程度发育程度强中等弱大危险性大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中等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小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危险性小易发程度分级评价指标单体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单体地质灾害规模地质灾害发育数量(点/km2)高易发以强发育为主中、大型为主多(>5)中等易发以中等发育为主小~中型中等(2~5)低易发以弱发育为主小型为主少(<2)注:按就高原则,有二项指标符合较高级别则判定为该级别。滑坡DD.1345崩塌DD.3345危岩DD.4345泥石流DD.5D.6DD.7确定坡面泥石流的发育程度;按表3确定泥石流的诱发因素。45DD.9345采空塌陷DD.10345不稳定斜坡DD.11345表8工程建设引发滑坡、崩塌、危岩、采空塌陷、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级表表8工程建设引发滑坡、崩塌、危岩、采空塌陷、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级表34DD.19一般规定()构滑坡8.2.178表7建设工程与地质灾害的位置关系确定表建设工程与地质灾害的位置关系判别依据位于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内建设工程位于地质灾害体可能威胁到边界内临近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建设工程位于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的边界外扩灾点中心至影响边界的最大距离之2倍的区域位于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外建设工程位于临近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之外工程建设与地质灾害的位置关系工程活动影响程度拟建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影响大拟建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影响中等拟建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影响小位于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内可能性大可能性大可能性中等临近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可能性大可能性中等可能性小位于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外可能性中等可能性小可能性小注:危岩影响范围指危岩崩落的影响范围,宜根据落石最大滚落距离计算确定。崩塌崩塌7834DD.39危岩783表9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表可能性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危险性可能性大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大弱发育危险性中等强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大弱发育危险性中等强发育危害小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小可能性中等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大弱发育危险性中等强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中等强发育危害小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小可能性小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小强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小强发育危害小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险性小弱发育危险性小4DD.49泥石流710表10工程建设引发沟谷泥石流、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级表工程建设与泥石流的位置关系工程活动影响程度工程建设开挖山坡和破坏畅工程建设开挖山坡和破坏植被堵塞程度中等,沟谷水流基本通畅工程建设对山坡和植被塞程度轻微,沟谷水流通畅位于泥石流的影响范围内可能性大可能性大可能性中等临近泥石流的影响范围可能性大可能性中等可能性小位于泥石流的影响范围外可能性中等可能性小可能性小4D4DD.5D.6DD.79岩溶塌陷8.6.1确定工程建设与现状岩溶塌陷的位置关系。按表11分析确定引发岩溶塌陷的可能性。表11工程建设引发岩溶塌陷可能性分级量化评分表判别指标发育特征得分地下水(30分)评估区及附近地下水位长期在基岩面上下反复波动30评估区及附近地下水位长期在基岩面以下波动25评估区及附近地下水位长期在土体中波动20第四系覆盖土体土体结构(5分)多层结构5双层结构3单层结构1土层底部(8分)流塑~软塑淤泥、粘性土,砂土8可塑状粘性土,粉土5硬塑状~坚硬粘性土,碎石土、全风化岩土2土体厚度(15分<10m2010m~20m15>20m10判别指标发育特征得分岩溶发育程度(25分)评估区及附近岩溶强发育,地表有较多的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溶洞发育,多岩溶大泉和暗河;地面塌陷发育密度每平方公里大于5个25评估区及附近岩溶中等发育,地表有洼地、漏斗、落水洞发育,地下洞穴通道不多,岩溶大泉、暗河较少;地面塌陷发育密度每平方公里2个~5个20评估区内及附近岩溶弱发育,地表岩溶形态稀疏发育,地下洞穴较少,无岩溶大泉及暗河;地面塌陷发育密度每平方公里小于2个15微地貌(4分)平原、谷地、溶蚀洼地4谷坡、岩溶丘陵、缓坡0人类工程活动(8分)抽排水、灌浆、爆破、加载、震动等工程活动对塌陷稳定性影响强烈8抽排水、灌浆、爆破、加载、震动等工程活动对塌陷稳定性影响中等4抽排水、灌浆、爆破、加载、震动等工程活动对塌陷稳定性影响弱0注1:预测岩溶塌陷的可能性按综合得分确定,可能性大≥85;可能性中等70~84,可能性小<70。注2:溶塌陷影响范围、位于岩溶塌陷影响范围外的,可参照该表量化评判可能性等级。注3:双层结构土体指二元结构土体,多层结构土体指多元结构土体。3412表12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表危害程度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大中等小大危险性大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中等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小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危险性小采空塌陷78E、附录F34DD.109不稳定斜坡8734DD.119一般规定9.28.2~8.88.2~8.8()331311151618表13总体规划精度的规划区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可能性分级表可能性判别特征可能性大地形相对高差>200m,山体斜坡坡度>25°;斜坡坡体覆盖层厚度>10m;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差;现状地质灾害发育数量大于5处;人类工程活动程度强烈;碳酸盐岩山体破碎程度高,存在陡崖峭壁及明显危岩体可能性中等地形相对高差50m~200m,山体斜坡坡度8°~25°;斜坡坡体覆盖层厚度3m~10m;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现状地质灾害发育数量2处~5处;人类工程活动程度较强烈;碳酸盐岩山体破碎程度较高,存在陡崖峭壁表15总体规划精度的规划区发生沟谷泥石流地质灾害可能性分级表表16总体规划精度的规划区发生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可能性分级表表15总体规划精度的规划区发生沟谷泥石流地质灾害可能性分级表表16总体规划精度的规划区发生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可能性分级表可能性判别特征可能性小地形相对高差<50m,山体斜坡坡度<8°;斜坡坡体覆盖层厚度<3m;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现状地质灾害发育数量小于2处;人类工程活动程度一般;碳酸盐岩山体破碎程度低,无陡崖峭壁注:按就高原则,有二项指标符合较高级别则判定为该级别。表14总体规划精度的规划区发生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可能性分级表可能性判别特征可能性大采空区场地不稳定,陡倾厚煤层露头区、沉陷可导致边坡失稳区、可能出现非连续变形的构造带;地表存在塌陷和裂缝,地表建(构)筑物变形开裂明显;开采深厚比<40可能性中等采空区场地基本稳定;地表存在变形及地裂缝,地表建(构)筑物有开裂现象;开采深厚比40~80可能性小采空区场地稳定;地表无变形及地裂缝,地表建(构)筑物无开裂现象;开采深厚比>80注:按就高原则,有一项指标符合较高级别则判定为该级别。可能性判别特征可能性大崩塌、滑坡严重,多层滑坡和大型崩塌,表土疏松,冲沟十分发育,软岩、残坡积土、全风化侵入岩,河沟纵坡≥12°,沟岸山坡坡度≥32°可能性中等12°,沟岸山坡坡度25°~32°可能性小可能性判别特征可能性大评估区附近区域常发生过坡面泥石流,山体相对高差≥50m,地形坡度30°~50°,残坡积、全风化土体厚度<3m可能性中等评估区附近区域零星发生坡面泥石流,山体相对高差20m~<50m,地形坡度20°~<30°,残坡积、全风化土体厚度3m~6m可能性小评估区附近区域未曾发生坡面泥石流,山体相对高差<20m,地形坡度<20°或>50°,残坡积、全风化土体厚度>6m注:该表适用于桂东南低山丘陵岩浆岩地区自然山坡坡面泥石流的预测评估。表18总体规划精度的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分级表10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表18总体规划精度的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分级表10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一般规定分析建设工程或规划区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和现状已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遭受地质灾害的表17总体规划精度的规划区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预测分级表地块用地性质灾害类型发育程度强发育中等发育弱发育公用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特殊用地(含道路与交通用地)滑坡危害程度大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崩塌危害程度大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危岩危害程度大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泥石流危害程度大危害程度大危害程度中等岩溶塌陷危害程度大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采空塌陷危害程度大危害程度大危害程度中等表17总体规划精度的规划区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预测分级表(续)地块用地性质灾害类型发育程度强发育中等发育弱发育工矿用地、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道路与交通用地)滑坡危害程度大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崩塌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危害程度小危岩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危害程度小泥石流危害程度大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岩溶塌陷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危害程度小采空塌陷危害程度大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留白用地、陆地水域、其他土地(含道路与交通用地)滑坡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危害程度小崩塌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危害程度小危岩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危害程度小泥石流危害程度大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岩溶塌陷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危害程度小采空塌陷危害程度中等危害程度小危害程度小危害程度可能性大中等小大危险性大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中等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小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危险性小危险性预测评估。GB/T401129自然资源部20201110.2.1确定建设工程、规划区与地质灾害的位置关系,按表19确定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33DD.1、D.3、D.4、D.5、D.6、D.7、D.9D.10D.11420表20阀室场站、储油气库、码头、船坞等建设工程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表可能性判别特征工程建设规划区大位于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内位于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的规划地段中等临近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临近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的规划地段小位于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外位于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外的规划地段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危险性可能性大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大弱发育危险性大强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大弱发育危险性大强发育危害小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大弱发育危险性中等可能性中等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大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危险性弱发育危险性中等强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中等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危险性可能性中等强发育危害小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小可能性小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中等强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小强发育危害小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小程度、危害程度,按表22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9程度、危害程度,按表22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91718表21引()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危险性可能性大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中等强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小强发育危害小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小可能性中等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中等强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大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危险性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小强发育危害小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险性小弱发育危险性小可能性小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大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中等可能性小强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险性中等弱发育危险性小强发育危害小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险性小弱发育危险性小一般规定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段((所段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相同、位置不相邻的各区或地质灾害危险性相同但灾种不同的各区应细分亚区;2cm×2cm)——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总体规划精度的地段,综合评估结果参照c)款要求适当简化论述。(22I表22地质灾害综合评估危险性分区代号危险性分区代号分区色标危险性大Ⅰ浅紫红色危险性中等Ⅱ浅黄色危险性小Ⅲ浅绿色(),(段段的建议:——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且工程治理难度大的不宜规划为城镇建设用地及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确需规划时,应提出开展专门性防治工作的勘查建议;——在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进行规划时,建(构)筑物的布局应减轻引发因素对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影响并兼顾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且工程治理难度大的不宜规划为城镇建设用地及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确需规划时,应提出开展专门性防治工作的勘查建议;——在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进行规划时,建(构)筑物的布局应减轻引发因素对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影响并兼顾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区内涉及需保护的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点,应反映其基本情况并提出相应地质灾害防治保护措施建议。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11.3.1建设用地适宜性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工程建设引发和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地质灾害防治难度三方面确定,按表23分为适宜、基本适宜、适宜性差三个等级。表23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适宜性级别分级说明适宜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工程建设引发和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小,防治工程措施简单基本适宜不良地质现象中等发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工程建设引发和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防治难度不大,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适宜性差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软弱结构面发育,工程建设引发和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防治工程措施复杂11.3.2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结果应说明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的分布位置、面积(或长度)及其占百分比。一般规定5km2评估报告编写要求H.1害点(或隐患点)均应附照片,大型、典型地质灾害点(或隐患点)应附工程地质剖面图等。附图编制要求(害点(或隐患点)均应附照片,大型、典型地质灾害点(或隐患点)应附工程地质剖面图等。附图编制要求()——道路及管线工程、水利电力工程和面积较大的工程或规划区图面比例尺不小于1:50000;——城镇规划区、各类园区、矿山工程图面不小于比例尺1:10000;——范围较小的建设项目可与工程总平面图比例尺一致。附图的主要图例应按附录IGB12328HH.2附件附件编制宜按附录H的H.3进行。附录A(规范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工作程序框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按图A.1开展工作。图A.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工作程序框图附录B(规范性)建设工程重要性分级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分级按表B.1确定。表B.1建设工程重要性分类表建设项目工程特征及单位重要建设项目较重要建设项目一般建设项目工业和民用建设工程居住建筑层数(层)>20<12~20≤12单建式人防工程建筑面积(m2)>20000≤20000高耸构筑工程建筑高度(m)>10030~100<30单层工业厂房或仓库吊车吨位(吨)>30<10~30≤10跨度(m)>30<24~30≤24多层工业厂房或仓库跨度(m)>12<8~12≤8层数(层)>6<3~6≤3公共建筑、疗养纽、学校、医院均按重要建设工程市政燃气工程城市道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大型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城市次干路、简单立体交叉工程城市支路桥梁(市政行业)单跨≥40m或总长≥100m单跨<40m且总长<100m隧道(市政行业)均按重要建设工程液化天然气厂站总储存能力(万m3)≥3<3城市液化石油气储备站罐装能力(瓶/日)≥40001000~<4000<1000汽车加油站油灌总容积(m3)>150<90~150≤90汽车加气站LPG灌总容积(m3)>45<30~45≤30LNG灌总容积(m3)>120<60~120≤60给水工程地下水供水水源地3供水量(万m/日)≥51~<5<1地表水净水厂3供水量(万m/日)≥105~<10<5给水管网泵站(万m3/日)≥205~<20<5管道管径(mm)≥16001000~<1600<1000排水工程处理厂处理量(万m3/日)≥84~<8<4排水管网泵站(万m3/日)≥105~<10<5管道管径(mm)≥15001000~<1500<1000道路工程公路等级一级以上公路、新建二级公路改扩建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及以下公路表B.1建设工程重要性分类表(续)建设项目工程特征及单位重要建设项目较重要建设项目一般建设项目水利工程水库库容(亿m3)≥10.1~<1<0.1堤防等级1级2、3级4、5级保护人口(万人)≥5020~<50<20灌溉工程灌溉面积(万亩)≥505~<50<5电力工程水电工程装机容量(兆瓦)≥30050~<300<50火电工程单机容量(兆瓦)≥10025~<100<25风力发电工程装机容量(兆瓦)≥100<100新能源发电工程装机容量(兆瓦)≥10050~<100<50送变电工程电压(千伏)≥330220≤110油气储运工程输油管道输送能力(万吨/年)≥600<600管道长度(km)≥50<50输气管道输送能力(亿m3/年)≥2.5<2.5管道长度(km)≥50<50原油库单罐容积(万m3)≥5<5成品油库单罐容积(万m3)≥2<2天然气库单罐容积(万m3)≥0.5<0.5液化天然气库单罐容积(万m3)≥5<5工程油田开采投资额(万元)≥10000<10000气田开采投资额(万元)≥15000<15000环境工程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量(吨/日)≥800300~<800<300生活垃圾运转站处理量(吨/日)≥450150~<450<150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处理量(吨/日)≥20<20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量(吨/日)≥5000010000~<50000<10000工业废水治理处理污水量(吨/日)≥50001000~<5000<1000港口工程集装箱沿海吨级≥10000010000~<100000<10000内河吨级≥1000500~<1000<500散货沿海吨级≥5000010000~<50000<10000内河吨级≥1000500~<1000<500原油沿海吨级≥5000010000~<50000<10000内河吨级≥1000<1000墓园占地面积(公顷)≥2510~<25<10核电、放射性设施、军事和防空设施、民航、铁路、轨道交通均按重要建设工程注4:新建村庄集镇按较重要工程。注5:注6:新能源发电工程包括太阳能、地热、垃圾、秸秆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注7:建设工程有2个选项的,满足其中1项按就高判定。注8:汽车加油站柴油罐容积折半计入油罐总容积。注9:表中未列出的其他建设工程,按《工程设计资质标准》或国家、行业相关标准的规定,大型、中型、小型项目或一级、二级、三级项目分别对应为重要、较重要、一般建设工程。附录C(规范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按表C.1确定。表C.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序号地质环境条件类别复杂中等简单1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建设场地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地震基本烈度>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烈度Ⅶ至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0.20g区域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建设场地附近无全新世活动断裂,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2地形地貌地形复杂,相对高差>200m,地面坡度以>25°为主,地貌单元3种以上地形较复杂,相对高差50m~2008°~25单元2种50面坡度<8°为主,地貌单元1种3地层岩性和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差,岩土体以多层结构为主,坡体有强膨胀岩土或厚度≥1m层分布或厚度<1m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岩体以厚层至块状结构为主,岩溶弱发育;土体以单层结构为主,坡体无强中膨胀岩土或软弱土分布4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复杂,3组或3组以侵入接触面大于每千米3条地质构造较复杂,2组断裂相互切割,断裂、褶皱和侵入接触面每千米2条~3条切割,断裂、褶皱和侵入接触面小于每千米2条5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年际变化大于10m,地下水对地质灾害或工程建设影响大地下水位年际变化5m~10水对地质灾害或工程建设影响较大地下水位年际变化<5水对地质灾害或工程建设影响小6地质灾害及发育强烈,危害大发育中等,危害中等发育弱或不发育,危害小7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对地质质坡高大于15m或岩质坡高大于30m其影响带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0%以上影响、破坏较严重,存在土质坡高m~15m或岩质坡高15m~30m地面积的小于10%境影响、破坏小,存在土质坡高<8m或岩质坡高<15m边坡,无采空区及其影响带分布注: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有1项条件符合该类别则为该类别。附录D(规范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级D.1D.3D.4D.5、表D.6D.8D.9D.10D.11表D.1滑坡发育程度分级表发育程度发育特征稳定系数Fs强发育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径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斜坡坡度大于45°(膨胀岩土滑坡斜坡坡度大于35°);滑体平均坡度>35°(膨胀岩土滑坡平均坡度>25°),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育Fs≤1.00(不稳定)中等发育30°~45°(膨胀岩土滑坡斜坡坡度为20°~35°);25°~35°(膨胀岩土滑坡平均坡度15°~25°),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形迹象;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1.00<Fs≤Fst(欠稳定~基本稳定)弱发育斜坡坡度小于30°(20°);滑体平均坡度<25°(15°),后缘壁上无擦痕、无明显位移迹象,原有裂缝已被充填甚至闭合Fs>Fst(稳定)注1:采用定性评价时,按就高原则,有二项指标符合较高级别则判定为该级别。注2:可计算Fs的优先按Fs和FstFst()根据GB/T38509综合确定膨胀岩土滑坡按DB45/T1250确定),表D.2表D.2变形阶段滑动带(面)滑坡前缘滑坡后缘滑坡两侧滑坡体弱变形阶段主滑段滑动带(面)在蠕动变形,但滑体尚未沿滑动带位移无明显变化,未发现新的泉点地表建(构)筑物出现一条或数条与地形等高线大体平行的拉张裂缝,裂缝断续分布无明显裂缝,边界不明显无明显异常,偶见“醉树”强变形阶段主滑段滑动带(面)已大部分形成,部分探井及钻孔发现滑带有镜面擦痕及搓揉现象,滑体局部沿滑动带位移常有隆起,发育放射状裂缝或大体垂直等高线的压张裂缝,有时有局部坍塌现象或出现湿地或泉水溢出地表或建(构)筑物拉张裂缝多而宽且贯通,外侧下错出现雁行羽状剪裂缝沉陷等异常现林”表D.2滑坡变形阶段及特征表(续)变形阶段滑动带(面)滑坡前缘滑坡后缘滑坡两侧滑坡体滑动阶段滑动带(面)已部分形成,滑带土特征明显且新鲜,绝大多数探井及钻孔发现滑动带有镜面,擦痕及搓揉现象,滑带土含水量常较高缝加剧,并常伴有坍塌张裂缝与滑坡两侧羽状裂缝连通,常出现多个阶坎或地堑式沉陷带,滑坡壁常较明显张裂缝连界明显中、后部有水坡体整体位移停滑阶段滑体不再沿滑动带位进入固结阶段滑坡舌伸出,覆盖于原地表上或到达前方阻挡体而壅高,前缘湿地明显,鼓丘不再发展裂缝不再增多,不再扩大,滑坡壁明显羽状裂缝不再扩大,不再增多甚至闭合大增多甚至闭合注:“醉树”、“醉汉林”指因滑坡导致山坡上的树木向滑坡方向倾斜的现象。表D.3崩塌发育程度分级表发育程度发育特征强发育崩塌处于欠稳定~5(土破碎~极破碎或存在软硬相间岩层、软弱结构面或外倾结构面中等发育崩塌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评估区或周边同类崩塌分布较少,发育密度每平方千米2点~5坡度35°~55°,危岩体主控破裂面直立呈上宽下窄,上部充填杂土生长灌木杂草,裂面内近期有碎~面与坡向斜交弱发育2隙分布;岩体完整,结构面内倾或近水平,或不存在结构面注1:外倾结构面指倾向与坡向夹角小于30°的结构面。注2:岩体完整程度按GB/T50218确定。表D.4表D.4发育程度发育特征强发育软硬相间岩层或岩体破碎~极破碎,存在外倾结构面,外倾结构面或不同外倾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27°~75°;斜坡或坡脚堆积较多浮石或崩塌体,评估区及周边同类崩塌(危岩)发育密度每平方千米大于5点中等发育岩体前缘临空,岩体主控结构面贯通性较好,直立结构面呈上宽下窄,近期有新细小裂隙分布;外倾结构面或不同外倾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15°~27°或>75°,或结构面与坡向斜交;斜坡或坡脚堆积零星浮石或崩塌体,评估区及周边同类崩塌(危岩)发育密度每平方千米2点~5点弱发育岩体结构面贯通性差,直立结构面充填杂土,灌木茂盛,无掉块现象,没有发育新裂隙;以内倾或近水平结构面为主,无外倾结构面;斜坡或坡脚未见堆积浮石或崩塌体,评估区及周边同类崩塌(危岩)发育密度每平方千米小于2点表D.4危岩发育程度分级表(续)发育程度发育特征注1:按就高原则,有二项符合较高级别则判定为该级别。注2:外倾结构面指倾向与坡向夹角小于30°的结构面。注3:岩体完整程度按GB/T50218确定。表D.5沟谷泥石流发育程度分级表发育程度发育特征强发育评估区位于泥石流冲淤范围内的沟中或沟口,中上游主沟和主要支沟纵坡大,松散物源丰富,有堵塞成堰塞湖(水库)或水流不通畅,区域降雨强度大中等发育评估区局部位于泥石流冲淤范围内的沟上方两侧和距沟口较远的堆积区中下部,中上游主沟和主要支沟纵坡较大,松散物源较丰富,水流基本通畅,区域降雨强度中等弱发育评估区位于泥石流冲淤范围外历史最高泥位以上的沟上方两侧高处和距沟口较远的堆积区边部,中上游主沟和支沟纵坡小,松散物源少,水流通畅,区域降雨强度小表D.6沟谷泥石流发育程度量化评判表序号判别指标量级划分强发育(A)得分中等发育(D)得分弱发育(E)得分不发育(D)得分1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活动的)严重程度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严重,多层滑坡和大型崩塌,表土疏松,冲沟十分发育21塌,有零星植被覆盖,冲沟发育16有零星崩塌、滑坡和冲沟存在12无崩塌、滑坡,冲沟发育轻微12泥砂沿程补给(%)>601660~>301230~108<1013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程度主河河形弯曲或堵塞,主流受挤压偏移14主河河形无较大变化,仅主流受迫偏移11主河形无变化,主流在高水位时偏,低水位时不偏7主河无河形变化,主流不偏14河沟纵坡(%)>121212~69<6~36<315区域构造影响程度强抬升区,6级以上地震区,断层破碎带9抬升区,4~67相对稳定区,4级以下地震区,有小断层5沉降区,构造影响小或无影响16流域植被覆盖率(%)<10910~307<30~605>6017河沟近期一次变幅(m)>2.082.0~1.06<1.0~0.24<0.218岩性影响软岩、残坡积土、全风化侵入岩6软硬相间岩体5风化强烈和节理发育的硬岩4硬岩19沿沟松散物储量(104m3/km2)>10610~55<5~14<1110沟岸山坡坡度(°)>32632~255<25~154<151表D.8表D.8表D.6沟谷泥石流发育程度量化评判表(续)序号判别指标量级划分强发育(A)得分中等发育(D)得分弱发育(E)得分不发育(D)得分11产沙区沟槽横断面VU谷中谷5宽U型谷4复式断面3平坦型112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m)>10510~54<5~13<1113流域面积(km2)0.2~<555~<104<0.2以下或10~1003>100114流域相对高差(m)>5004500~3003<300~1002<100115河沟堵塞程度严重4中等3轻微2无1评判等级标准发育程度强发育中等发育弱发育综合得分116~13087~115≤86表D.7坡面泥石流发育程度量化评分表判别指标发育特征得分发育特征得分发育特征得分历史变形特征评估区附近区域常发生坡面泥石流20评估区附近区域零星发生坡面泥石流10评估区附近区域未曾发生坡面泥石流5地形坡度30°~50°3520°~<30°25<20°或>50°10坡面类型平直坡10凹型坡7凸型坡5土体性质全风化砂土,砂质粘土、粉质粘土10土5硬塑状~坚硬粘性土0残坡积土体厚度<3m153m~6m10>6m5山体相对高差≥50m1020m~<50m5<20m0注1:发育程度按综合得分确定,强发育≥90;中等发育70~89,弱发育<70。注2:该表适用于桂东南低山丘陵岩浆岩地区自然山坡的坡面泥石流评估,当全强风化壳发育时宜开展坡面泥石流的预测评估。注3:进行预测评估时,可按坡面泥石流或滑坡破坏方式之一进行评估。堵塞程度特征严重河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沟交汇角度大,形成区集中;物质组成粘性大,稠度高,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间隔时间长中等沟槽较顺直,沟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沟交角多小于60°,形成区不太集中;河床堵塞情况一般,流体多呈稠浆一稀粥状轻微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陡坎,形成区分散,物质组成粘度小,阵流的间隔时间短而少表D.10表D.10表D.11表D.9岩溶塌陷发育程度分级表发育程度发育特征强发育评估区位于厚层质纯碳酸盐岩为主,地下存在大中型溶洞、土洞或有地下暗河通过;(构地表水汇集入渗,地下水径流强烈,地下水位变幅大;岩溶塌陷正在活动中等发育以次纯碳酸盐岩为主,地下存在小型溶洞、土洞等;(构改造,植被较发育;塌坑堆积物稍密,呈软~可塑状;有地下水流通道和流动迹象,地下水位变幅不大;岩溶塌陷间歇活动弱发育碳酸盐岩质地不纯,地下溶洞、土洞等不发育;(构改造,植被发育良好,塌坑堆积物中密~密实,呈硬塑~坚硬状态;无地下水流动迹象,地下水位变幅小;岩溶塌陷接近或达到休止状态,一般不会复活注1:按就高原则,有2项指标符合较高级别则判定为该级别。注2:该表适用于岩溶塌陷现状评估。发育程度发育特征参考指标地表移动变形值开采深厚比采空区及其影响带占建设场地面积(%)治理工程面积占建设场地面积(%)下沉量(mm/a)倾斜(mm/m)水平变形(mm/m)地形曲率(mm/m2)强发育建(构)筑物变形开裂明显>60>6>4>0.3<40>10>10中等发育建(构)筑物有开裂现象20~603~62~40.2~0.340~803~103~10弱发育(构)筑物无开裂现象<20<3<2<0.2>80<3<3注:按就高原则,有一项指标符合该级别则判为该级别。岩土体类型地下水特征坡高(m)发育程度土体全新世以来河流、滨海堆积、湖沼沉积土体,膨胀土,软土,人工堆积松散填土有地下水>4强发育2~4中等发育<2弱发育无地下水>5强发育3~5中等发育<3弱发育表D.11不稳定斜坡发育程度分级表(续)岩土体类型地下水特征坡高(m)发育程度土体晚更新世及其以前堆(沉)积、坡积、残积土体,压实填土(以上)有地下水>10强发育5~10中等发育<5弱发育无地下水>15强发育8~15中等发育<8弱发育岩体膨胀岩,成岩程度较差的粉砂岩、泥岩、页岩、凝灰岩,风化带、构造破碎带、散体或碎裂结构岩体有地下水>10强发育5~10中等发育<5弱发育无地下水>15强发育10~15中等发育<10弱发育有泥页岩软弱夹层,软质碎屑岩有地下水>15强发育8~15中等发育<8弱发育无地下水>20强发育15~20中等发育<15弱发育均质较硬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变质岩有地下水>20强发育10~20中等发育<10弱发育无地下水>30强发育15~30中等发育<15弱发育较完整坚硬的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变质岩、岩浆岩有地下水>25强发育15~25中等发育<15弱发育无地下水>40强发育20~40中等发育<20弱发育注1:应先判别是否属不稳定斜坡,判定为不稳定斜坡后,才能参照该表参数进行评估。注2:岩、土质边坡的划分标准:覆盖土层的厚度占边坡总高度的2/3高度的1/61/6~2/3注3:地下水特征指边坡有泉水出露或地下水呈面状渗流。注4:可计算Fs的优先按Fs判定稳定状态。注5:1:11:0.5~1:0.75进行评估。注6:有外倾软弱结构面或顺向斜坡应相应提高一个级别评定。注7:现状有变形特征的不稳定斜坡应根据其破坏模式按滑坡、崩塌进行评估。注8:经过专项设计或有效治理的斜坡不应判定为不稳定斜坡。附录E(资料性)采空区垮落带、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方法总则2017年月18岩E.2(0~35(36~54)E.2.1.1当煤层顶板覆岩内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薄、中厚煤层开采的垮落带最大高度可采用表E.1中的公式计算。E.2.1.1当煤层顶板覆岩内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薄、中厚煤层开采的垮落带最大高度可采用表E.1中的公式计算。表E.1薄、中厚煤层开采的跨落带高度计算公式E.2.1.2E.2覆岩岩性(单向抗压强度及主要岩石名称)计算公式(m)坚硬(40MPa~80MPa,石英砂岩、石灰岩、砾岩)𝐻=100𝑀±2.5(E.1)𝑘 2.1𝑀+16中硬(20MPa~40MPa,砂岩、泥质灰岩、砂质页岩、页岩)𝐻=100𝑀±2.2(E.2)𝑘 4.7𝑀+19软弱(10MPa~20MPa,泥岩、泥质砂岩)𝐻=100𝑀±1.5(E.3)𝑘 6.2𝑀+32 极软弱(<10MPa,铝土岩、风化泥岩、黏土、砂质黏土)𝐻=100𝑀±1.2(E.4)𝑘 7.0𝑀+63 注1:Hk——垮落带高度,m,表E.2、E.5同。注2:M——煤层法线开采厚度,m,表E.3、E.5同。注3:公式应用范围为单层采厚1m~3m。注4:计算公式中±号项为误差,表E.2~E.5同。E.2.2.2最大高度可选用表E.4E.2.2.2最大高度可选用表E.4表E.4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表E.2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垮落带高度计算公式覆岩岩性(单向抗压强度及主要岩石名称)计算公式(m)坚硬(40MPa~80MPa,石英砂岩、石灰岩、砾岩)𝐻=100∑𝑀±2.5𝑘 2.1∑𝑀+16(E.5)中硬(20MPa~40MPa,砂岩、泥质灰岩、砂质页岩、页岩)𝐻=100∑𝑀±2.2𝑘 4.7∑𝑀+19(E.6)软弱(10MPa~20MPa,泥岩、泥质砂岩)𝐻=100∑𝑀±1.5(E.7)𝑘 6.2∑𝑀+32极软弱(<10MPa,铝土岩、风化泥岩、黏土、砂质黏土)𝐻=100∑𝑀±1.2(E.8)𝑘 7.0∑𝑀+63注1:∑𝑀——分段累计开采厚度,m,表E.4同。注2:公式应用范围为单层采厚1m~3m。E.3表E.3薄、中厚煤层开采的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岩性计算公式一计算公式二坚硬𝐻𝑙𝑖=100𝑀±8.91.2𝑀+2.0(E.9)𝐻𝑙𝑖=30√𝑀+10(E.10)中硬𝐻𝑙𝑖=100𝑀±5.61.6𝑀+3.6(E.11)𝐻𝑙𝑖=20√𝑀+10(E.12)软弱𝐻𝑙𝑖=100𝑀±4.03.1𝑀+5.0(E.13)𝐻𝑙𝑖=10√𝑀+5(E.14)极软弱𝐻𝑙𝑖=100𝑀±3.05.0𝑀+8.0(E.15)注:Hli——导水裂隙带高度,m,表E.4、E.5同。岩性计算公式一计算公式二坚硬𝐻𝑙𝑖=100∑𝑀±8.91.2∑𝑀+2.0(E.16)𝐻𝑙𝑖=30√∑𝑀+10(E.17)中硬𝐻𝑙𝑖=100∑𝑀±5.61.6∑𝑀+3.6(E.18)𝐻𝑙𝑖=20√∑𝑀+10(E.19)软弱𝐻𝑙𝑖=100∑𝑀±4.03.1∑𝑀+5.0(E.20)𝐻𝑙𝑖=10√∑𝑀+5(E.21)极软弱𝐻𝑙𝑖=100∑𝑀±3.05.0∑𝑀+8.0(E.22)注:公式应用范围为单层采厚1m~3m。E.3急倾斜(55°~90°)煤层煤层顶、底板为坚硬、中硬、软弱岩层,用跨落法开采时的跨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可用表E.5中的公式计算。表E.5急倾斜煤层导水裂缝带和垮落带高度计算公式覆岩岩性导水裂缝带高度(m)跨落带高度(m)坚硬𝐻=100𝑀ℎ±8.4 (E.23)𝑙𝑖 4.1ℎ+133=(0.4~0.5)𝐻𝑙𝑖 (E.24)中硬、软弱𝐻=100𝑀ℎ±7.3 (E.25)𝑙𝑖 7.5ℎ+293=(0.4~0.5)𝐻𝑙𝑖 (E.26)注:h——回采阶段垂直高度,m。附录F(资料性)矿山地表移动变形值的计算及参数求取方法总则2017年月183)(D/H0)D1/H0D3/H0<1.2~1.4b)D1/H0、D3/H0=1.2~1.4时地表为充分采动;c)D1/H0、D3/H0>1.2~1.4时地表为超充分采动。注1:D1、D3——采空区沿倾斜方向和走向方向的实际长度,m。注2:H0——平均采深,m。F.1、式F.2 =𝑞𝑀cos𝛼(充采) (F.1) =𝑞𝑀𝑛cos𝛼(非分动) (F.2)式中:Wcm,mm;Wfmmm;qq0.3~09,M,mm;HΑ (°);Hn nnkD1

kD3,nn1HN Hn1 n3

1 3 1 1 0

3 1 3 ;0k1k3k1k1k1、k3=0.9;D1、D3——工作面倾向及走向的长度,m;H0——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m。F.3F.4F.5F.3 =(F.3)式中:Ucm——充分采动条件下最大水平位移值,mm;B——水平移动系数,根据实际统计资料,一般为0.2~0.3,煤层倾角大的,选用大值。F.4F.5 =𝑏(𝛼)·(F.4)或者 =(𝑏+0.7𝑃冲)·(F.5)式中:变化的水平移动系数;b(α)——随煤层倾角α变化的水平移动系数;P

=𝑡𝑎𝑛𝛼−ℎ(P<0时取0);冲冲冲

冲 𝐻0−ℎΑΑH——煤层倾角,(°);——冲积层厚度,m;H0——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m。F.3.3地表最大倾斜值按式F.6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