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设计与应用指南TOC\o"1-2"\h\u4398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320160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314052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4230671.3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425343第2章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582992.1整体性原则 543042.2生态平衡原则 5293962.3节约能源原则 5275502.4可持续发展原则 515215第3章绿色建筑场地规划与设计 664983.1场地选址与规划 6254803.1.1选址原则 6134463.1.2选址分析 6248133.1.3规划设计 6134453.2绿色景观设计 6190773.2.1景观规划原则 6175643.2.2景观设计要点 658293.3室外环境设计 7166183.3.1室外空间布局 7314333.3.2室外环境设施 755573.3.3室外环境绿化 722282第4章绿色建筑节能设计 7229554.1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7181994.1.1外墙设计 78574.1.2屋顶设计 7214284.1.3地面设计 7233434.1.4门窗设计 88424.2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 858314.2.1供暖系统设计 888534.2.2通风系统设计 8121094.2.3空调系统设计 8122664.3可再生能源利用 8215604.3.1太阳能利用 8259994.3.2地热能利用 893964.3.3风能利用 81021第5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9280085.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9171555.1.1设计原则 9218985.1.2控制措施 9187195.2光环境设计 9320835.2.1设计原则 9170365.2.2控制措施 9249155.3声环境设计 9158295.3.1设计原则 10126045.3.2控制措施 1025070第6章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10322776.1绿色建筑材料的概念与分类 10292156.1.1生态建筑材料:以天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竹材、石材等,具有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特点。 107566.1.2循环利用材料:如再生砖、再生混凝土等,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再加工,降低资源消耗。 10302816.1.3可降解材料:如生物降解塑料等,可在自然条件下分解,减少环境污染。 1094016.1.4节能材料:如高功能保温材料、节能玻璃等,可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10210686.1.5环保涂料:如水性涂料、无机涂料等,减少有机溶剂挥发,降低室内空气污染。 10267136.2建筑材料的环保功能评估 11116676.2.1资源消耗:评估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包括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11237336.2.2环境影响:评估材料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11215226.2.3人体健康影响:评估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对室内外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1171976.2.4生命周期分析:对材料从生产、运输、使用到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评估,以确定其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 11174766.3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实例 11273686.3.1生态木材:在建筑外立面、室内装修中大量使用生态木材,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11311986.3.2高功能保温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中使用高功能保温材料,降低建筑能耗。 11255456.3.3节能玻璃:在建筑外窗中采用节能玻璃,提高室内舒适度,降低空调能耗。 11172356.3.4生物降解塑料:用于建筑小品、临时设施等,减少白色污染。 11265656.3.5循环利用材料:如再生混凝土应用于非承重结构,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118297第7章绿色建筑施工与运维 11304657.1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11231387.1.1施工准备 111807.1.2施工过程管理 11190847.1.3施工技术创新 12276577.2建筑废弃物管理 12108067.2.1废弃物分类 12268057.2.2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12244057.2.3废弃物减量化 12198487.3绿色建筑运维管理 1249697.3.1运维策略 12154317.3.2能源管理 1236747.3.3水资源管理 12157567.3.4室内环境质量管理 12239077.3.5绿化与生态保护 1323688第8章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 13200458.1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13188958.1.1节水设计原则 13188228.1.2节水措施 1314378.2雨水收集与利用 13107058.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3218178.2.2雨水利用方式 13262818.3中水处理与回用 1493008.3.1中水处理技术 14201088.3.2中水回用途径 1415013第9章绿色建筑生态补偿策略 14145369.1生态补偿概述 14120409.2生态补偿的设计方法 1447349.2.1生态功能评估 1433049.2.2生态补偿目标设定 1422979.2.3生态补偿措施 1514789.3生态补偿的应用实例 15254899.3.1实例一:某城市绿色建筑项目 1561599.3.2实例二:某绿色住宅小区 1529090第10章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展望 16759710.1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162187310.1.1政策支持与推广 16202510.1.2技术创新与应用 163146610.1.3区域化与规模化发展 163164310.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策略 161679710.2.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62247010.2.2强化技术创新与推广 162340510.2.3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61690210.2.4加强人才培养与宣传普及 171171110.3绿色建筑未来展望与创新方向 172854110.3.1数字化与智能化 171259610.3.2个性化与定制化 172205510.3.3集成化与系统化 172770510.3.4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17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寿命周期内,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以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绿色建筑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生态平衡:绿色建筑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节能减排:绿色建筑采用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3)以人为本:绿色建筑关注人的健康和舒适,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提高居住和工作质量。(4)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再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发展历程(1)20世纪60年代,绿色建筑理念开始萌芽,主要关注生态保护和节能。(2)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使得绿色建筑理念得到重视,节能建筑成为研究重点。(3)20世纪80年代,绿色建筑开始关注室内环境质量,提倡以人为本。(4)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理念逐渐完善,形成了一系列评价体系和标准。(5)21世纪初至今,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2)现状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绿色建筑市场逐渐成熟。同时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3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对建筑绿色功能进行量化评价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澳大利亚的GreenStar等。(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3)地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北京市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等。(4)行业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公共建筑绿色评价标准》(JGJ/T3912012)等。这些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为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第2章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2.1整体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即将建筑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充分考虑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整体性原则要求在设计过程中,统筹考虑建筑的功能、形式、结构、材料、设备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提高建筑物的综合功能。2.2生态平衡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生态平衡原则,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生态平衡原则要求建筑设计者在选址、规划、设计及施工等阶段,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自然因素,实现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2.3节约能源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节约能源原则,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节约能源原则要求设计者从建筑物的朝向、体型、空间布局、材料选用、设备配置等方面,全方位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能源浪费,降低建筑物的运行成本。2.4可持续发展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物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设计者关注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从设计、施工、运行到拆除阶段,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后代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未来社会和技术的变革。第3章绿色建筑场地规划与设计3.1场地选址与规划3.1.1选址原则在绿色建筑场地选址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符合区域规划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避免自然灾害影响;综合考虑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1.2选址分析(1)地形地貌:分析地形地貌对建筑布局、采光、通风、景观等方面的影响,选择有利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地形地貌。(2)气候条件:考虑当地气候特点,如温度、湿度、风向等,为建筑布局、结构设计和节能措施提供依据。(3)水资源:分析场地周边水资源情况,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雨水收集、中水利用等绿色措施。(4)交通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公共交通设施完善的场地,降低出行能耗。3.1.3规划设计(1)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建筑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建筑密度。(2)绿化配置: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3)交通组织:优化交通组织,实现人车分流,提高交通效率,降低污染。3.2绿色景观设计3.2.1景观规划原则绿色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以人为本,满足使用需求;注重景观美学,提升环境品质。3.2.2景观设计要点(1)植物配置: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的植物,注重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效益。(2)水景设计:利用自然水体,结合雨水收集、中水利用等,实现水景的可持续利用。(3)景观小品:结合建筑风格和场地特点,设计具有特色的景观小品,提升环境艺术性。3.3室外环境设计3.3.1室外空间布局室外空间布局应考虑以下方面:合理划分功能区,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保持良好的视线通透性,增加景观层次感;提供舒适的休憩空间,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3.3.2室外环境设施(1)公共设施:设置充足的公共设施,如座椅、垃圾桶、路灯等,提高环境品质。(2)照明设计:结合建筑特点和景观需求,采用节能、环保的照明设备,营造舒适、安全的夜景环境。(3)标识系统:设计简洁、明了的标识系统,提高导向性和识别性。3.3.3室外环境绿化(1)行道树绿化:选择适宜的行道树,提高道路绿化效果,降低交通噪声。(2)立体绿化:利用建筑立面、屋顶等空间进行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3)庭院绿化:结合建筑功能,打造舒适、宜人的庭院环境,提高居住、工作品质。第4章绿色建筑节能设计4.1建筑围护结构设计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功能。围护结构主要包括外墙、屋顶、地面和门窗等部分。以下为建筑围护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点:4.1.1外墙设计(1)采用高效保温材料,降低传热系数,提高外墙的保温功能。(2)优化外墙构造,提高气密性,减少热桥现象。(3)合理利用建筑立面,提高建筑遮阳效果,降低夏季室内温度。4.1.2屋顶设计(1)选用绿色屋顶、蓄水屋顶等节能型屋顶,降低屋顶传热系数。(2)合理设置屋顶绿化,提高屋顶隔热功能,同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4.1.3地面设计(1)采用地面保温材料,提高地面的隔热功能。(2)考虑地下空间的利用,降低地面传热损失。4.1.4门窗设计(1)选用高功能的门窗材料,提高门窗的保温功能和气密性。(2)合理设置窗户大小和方向,优化室内采光和通风。4.2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在绿色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以下为相关设计要点:4.2.1供暖系统设计(1)采用高效节能的供暖设备,降低供暖能耗。(2)合理设计供暖管道,减少热损失。(3)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热供暖、太阳能供暖等。4.2.2通风系统设计(1)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2)优化通风管道布局,降低通风系统的能耗。4.2.3空调系统设计(1)选用高效节能的空调设备,降低空调能耗。(2)采用变频技术,实现空调系统的节能运行。(3)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空调等。4.3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下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关设计要点:4.3.1太阳能利用(1)合理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为建筑提供热水供应。(2)设计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建筑提供电力。4.3.2地热能利用(1)采用地源热泵技术,为建筑供暖和制冷。(2)利用地下水、土壤等资源,为建筑提供稳定的温度调节。4.3.3风能利用(1)合理设置风力发电系统,为建筑提供电力。(2)利用自然风力,优化建筑的通风效果。第5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5.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5.1.1设计原则(1)遵循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2)选用环保、低污染的建筑材料;(3)优化室内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4)充分考虑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5.1.2控制措施(1)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室内自然通风效果;(2)选用高效过滤材料,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3)采用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系统,实时调节室内空气质量;(4)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意识,加强日常维护与管理。5.2光环境设计绿色建筑室内光环境设计旨在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照明环境,同时降低能耗。以下是光环境设计的相关内容:5.2.1设计原则(1)遵循我国照明设计标准;(2)合理利用自然光资源;(3)提高照明系统效率,降低能耗;(4)充分考虑照明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影响。5.2.2控制措施(1)优化建筑布局,增加室内自然光照;(2)选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3)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的个性化与智能化;(4)关注照明质量,提高室内光环境舒适度。5.3声环境设计绿色建筑室内声环境设计旨在为人们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与工作环境。以下是对声环境设计的相关阐述:5.3.1设计原则(1)遵循我国声环境质量标准;(2)合理布局建筑空间,降低噪声干扰;(3)选用隔音、吸音功能良好的建筑材料;(4)充分考虑声环境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影响。5.3.2控制措施(1)优化建筑隔音设计,降低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2)合理选用吸音材料,提高室内声环境质量;(3)采用噪声监测与控制系统,实时调节室内声环境;(4)加强室内声环境维护与管理,保证声环境舒适度。通过以上对室内空气质量、光环境与声环境的设计与控制措施,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旨在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生活与工作空间。第6章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6.1绿色建筑材料的概念与分类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较小的建筑材料。其核心目标是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材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6.1.1生态建筑材料:以天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竹材、石材等,具有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特点。6.1.2循环利用材料:如再生砖、再生混凝土等,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再加工,降低资源消耗。6.1.3可降解材料:如生物降解塑料等,可在自然条件下分解,减少环境污染。6.1.4节能材料:如高功能保温材料、节能玻璃等,可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6.1.5环保涂料:如水性涂料、无机涂料等,减少有机溶剂挥发,降低室内空气污染。6.2建筑材料的环保功能评估绿色建筑材料的环保功能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6.2.1资源消耗:评估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包括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6.2.2环境影响:评估材料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6.2.3人体健康影响:评估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对室内外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6.2.4生命周期分析:对材料从生产、运输、使用到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评估,以确定其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6.3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实例以下为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实例:6.3.1生态木材:在建筑外立面、室内装修中大量使用生态木材,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6.3.2高功能保温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中使用高功能保温材料,降低建筑能耗。6.3.3节能玻璃:在建筑外窗中采用节能玻璃,提高室内舒适度,降低空调能耗。6.3.4生物降解塑料:用于建筑小品、临时设施等,减少白色污染。6.3.5循环利用材料:如再生混凝土应用于非承重结构,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第7章绿色建筑施工与运维7.1绿色建筑施工技术7.1.1施工准备在绿色建筑施工前期,应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影响,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绿色建筑知识培训,提高其环保意识。7.1.2施工过程管理(1)优化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源消耗。(2)采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施工现场合理布置,降低噪音、粉尘、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4)加强施工现场废弃物分类回收与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7.1.3施工技术创新(1)推广绿色施工技术,如装配式建筑、3D打印建筑等。(2)运用BIM技术,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维一体化。7.2建筑废弃物管理7.2.1废弃物分类根据建筑废弃物的种类,进行分类收集、存放和运输,便于后续处理和利用。7.2.2废弃物处理与利用(1)对可回收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如废金属、废木材等。(2)对不可回收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焚烧、填埋等。(3)将废弃物用于绿色建筑的建设,如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砖等。7.2.3废弃物减量化(1)优化建筑设计,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2)采用精细化施工工艺,降低废弃物产生。7.3绿色建筑运维管理7.3.1运维策略(1)制定绿色建筑运维管理制度,明确运维责任。(2)建立绿色建筑运维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建筑运行状况。7.3.2能源管理(1)运用智能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采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耗。7.3.3水资源管理(1)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市政用水。(2)采用节水型设备和设施,降低水资源消耗。7.3.4室内环境质量管理(1)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居住舒适性。(2)采用绿色环保装饰材料,减少室内污染。7.3.5绿化与生态保护(1)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建筑生态环境质量。(2)保护生物多样性,营造和谐的自然环境。第8章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8.1水资源节约与利用绿色建筑在设计与应用过程中,对水资源的节约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绿色建筑在水资源节约与利用方面的措施和方法。8.1.1节水设计原则(1)合理确定用水定额,降低建筑用水需求;(2)优化给排水系统设计,减少水资源浪费;(3)采用节水型设备和器具,提高用水效率;(4)充分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如雨水、中水等。8.1.2节水措施(1)合理规划建筑布局,降低用水需求;(2)采用先进的给排水系统,如分区供水、变频调速等;(3)推广使用节水型洁具、器具,如节水型马桶、水龙头等;(4)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如灰水利用、冷却水回收等。8.2雨水收集与利用绿色建筑应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降低地表径流,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以下为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相关内容。8.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1)合理选择雨水收集设施,如屋顶集水、透水铺装等;(2)考虑雨水水质特点,设计合适的过滤、沉淀等预处理设施;(3)根据建筑用水需求,确定雨水收集设施的规模和容量;(4)保证雨水收集系统的安全、卫生,避免二次污染。8.2.2雨水利用方式(1)非饮用水利用,如绿化用水、景观用水等;(2)生活杂用水利用,如冲厕、洗车等;(3)紧急备用水源;(4)结合雨水调蓄设施,减轻城市内涝压力。8.3中水处理与回用中水是指建筑内部排水系统中,经处理后可循环利用的非饮用水。绿色建筑应充分利用中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8.3.1中水处理技术(1)物理处理技术,如沉淀、过滤等;(2)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3)高级氧化处理技术,如臭氧氧化、光催化等;(4)膜处理技术,如反渗透、超滤等。8.3.2中水回用途径(1)非饮用水回用,如绿化用水、景观用水等;(2)生活杂用水回用,如冲厕、洗车等;(3)工业用水回用,如冷却水、洗涤水等;(4)结合雨水调蓄设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以上措施,绿色建筑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可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的目标,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贡献力量。第9章绿色建筑生态补偿策略9.1生态补偿概述生态补偿是一种旨在维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策略。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生态补偿策略是通过对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进行生态评估,识别和量化生态影响,进而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负面影响、增强生态功能的过程。本章主要探讨绿色建筑生态补偿的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实例。9.2生态补偿的设计方法9.2.1生态功能评估在进行绿色建筑生态补偿设计时,首先应对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土壤、水资源、植被、生物多样性等。通过评估,识别生态系统的弱点,为后续的生态补偿提供依据。9.2.2生态补偿目标设定根据生态功能评估结果,设定具体的生态补偿目标。这些目标应具有可量化、可实施、可监测的特点,以保证生态补偿效果。9.2.3生态补偿措施针对设定的生态补偿目标,采取以下措施:(1)生态恢复: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如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体治理等。(2)生态保护: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如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等。(3)生态替代:在无法避免生态破坏的情况下,通过在其他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实现生态功能的替代。(4)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行为给予奖励,对生态破坏行为进行惩罚。9.3生态补偿的应用实例以下是一些绿色建筑生态补偿的应用实例:9.3.1实例一:某城市绿色建筑项目该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区,原址为工业用地。在生态补偿设计过程中,首先对场地内的土壤、植被、水资源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以下生态补偿措施:(1)土壤修复: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提高土壤质量。(2)植被恢复:种植本地植物,提高绿化覆盖率。(3)水资源保护: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减少地表径流污染。(4)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基金,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奖励。9.3.2实例二:某绿色住宅小区该小区位于城市郊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场协议书 书
- 2025版结肠炎常见症状及肠道护理指导训练
- 幼儿园班级介绍
- 消防健康教育课件
- 省电小妙招课件
- 遥感图像判读方法
- 聚光灯制作方法
- 高血压科普健康宣教
- 急诊科外伤性休克抢救规范
- 食物的营养特性
- 课本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剧本【3篇】
- 中医素食理论与实践课件
- 2025农业机械租赁合同协议书模板
- 违法建筑处置法律解读培训
- 浙江花园营养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750吨饲料级VD3油剂项目环评报告
- 第三讲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
- 电力工程咨询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CNAS-CC180:202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
- 高中生知识产权培训课件
- 《固定翼无人机技术》课件-课程教案4-第四章 机翼空气动力特性 11-17
- 初中生关于国家安全的认知与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