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节能建筑设计规划手册_第1页
绿色节能建筑设计规划手册_第2页
绿色节能建筑设计规划手册_第3页
绿色节能建筑设计规划手册_第4页
绿色节能建筑设计规划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节能建筑设计规划手册TOC\o"1-2"\h\u15648第一章绿色节能建筑概述 22643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2167131.2节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220903第二章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原则 335762.1生态优先原则 3105482.2节能环保原则 3239732.3可持续发展原则 42512第三章建筑场地规划与设计 4217673.1场地选址与布局 4162973.2建筑形态与朝向 5103963.3绿化配置与景观设计 52601第四章建筑结构设计 629484.1结构体系选择 6255674.2结构材料选用 667104.3结构优化设计 731466第五章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7183895.1外墙保温隔热设计 7259705.2外窗设计与选用 8192455.3屋面保温隔热设计 815157第六章建筑能耗分析与管理 8124526.1建筑能耗类型与特点 8174586.2能耗监测与评估 983536.3能源管理策略 911769第七章绿色建筑材料选用 1097817.1生态建筑材料概述 1010637.2节能建筑材料选用 10245897.3循环再利用建筑材料 1119991第八章建筑设备系统设计 1156238.1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 117238.2照明与电气系统设计 12162508.3给排水与废水处理系统设计 1219907第九章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12113539.1室内空气质量设计 12127269.2室内光照与色彩设计 13179079.3室内声环境设计 1317709第十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42275010.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42306410.2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14415210.3绿色建筑评价实例 1513409第十一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 152264411.1国内外绿色建筑政策概述 151997011.2绿色建筑法规与标准 161989511.3绿色建筑推广策略 1623660第十二章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61485012.1住宅建筑案例分析 161089412.1.1项目背景 17248712.1.2设计理念 171324912.1.3案例分析 17441612.2公共建筑案例分析 17393612.2.1项目背景 17533512.2.2设计理念 173119512.2.3案例分析 181940312.3绿色建筑创新案例 182853312.3.1项目背景 18888712.3.2设计理念 181181112.3.3案例分析 18第一章绿色节能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全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健康舒适等因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核心在于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绿色建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节约资源: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建筑资源的消耗,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担。(2)保护环境:绿色建筑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3)提高生活质量:绿色建筑关注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适,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4)促进经济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1.2节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节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建筑行业关注的焦点。以下是节能建筑发展的几个主要趋势:(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绿色建筑设计,将其纳入建筑规范和标准,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2)节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新型节能技术不断涌现,如高功能保温材料、可再生能源利用、智能化控制系统等,为建筑节能提供更多可能性。(3)绿色建材的应用:绿色建材具有环保、节能、可持续等特点,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助于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4)建筑碳排放减少: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建立和碳排放指标的约束,建筑行业将更加注重减少碳排放,推动建筑向低碳、零碳方向发展。(5)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完善: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各国纷纷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建筑进行评级,引导建筑行业向绿色、节能方向发展。(6)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融合: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为绿色建筑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建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第二章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原则2.1生态优先原则在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生态优先原则是首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强调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建筑功能。具体来说,生态优先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址规划:在建筑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生态景观设计:在建筑景观设计中,要注重生态效益,采用本土植被,提高绿化覆盖率,降低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要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现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3)节能环保材料: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环保、低碳、可再生的材料,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担。2.2节能环保原则节能环保原则是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的能耗和环境影响,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形态优化:通过优化建筑形态,提高建筑的自然通风、采光效果,降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能耗。(2)围护结构设计:加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降低建筑能耗。(3)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4)智能化控制系统: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建筑设备的智能监控和优化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3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核心原则。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效益: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社会效益: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环境效益: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担,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4)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建筑场地规划与设计3.1场地选址与布局建筑场地规划与设计的第一步是场地的选址与布局。合理的选址与布局能够充分发挥场地的优势,为建筑物的使用提供良好的条件。在选址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周边环境、地质条件等。地理位置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地理位置能够提升建筑物的价值。交通便利程度是衡量一个场地优劣的重要指标,便捷的交通能够提高建筑物使用效率。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也是选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们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舒适度。在场地布局方面,要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实现建筑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布局时要考虑以下原则:(1)空间分区:根据建筑物功能需求,合理划分空间,实现功能区域的清晰划分。(2)环境融合: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实现景观的统一和谐。(3)节能环保:在布局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环保要求,提高建筑物能源利用效率。3.2建筑形态与朝向建筑形态与朝向是建筑场地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内容。合理的建筑形态与朝向能够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果,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建筑形态主要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立面造型和体量组合等。在建筑形态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功能需求: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确定合适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2)结构安全: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避免因形态设计不合理导致的结构问题。(3)美观性:建筑形态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建筑朝向的选择对于建筑物的采光、通风和能耗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在确定建筑朝向时,要考虑以下因素:(1)地理纬度:根据所在地的地理纬度,确定建筑朝向,以充分利用太阳辐射。(2)气候条件: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有利于采光和通风的朝向。(3)周边环境:结合周边环境,选择能够充分利用景观资源的朝向。3.3绿化配置与景观设计绿化配置与景观设计是建筑场地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建筑物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绿化配置主要包括植被的选择、布局和种植方式。在选择植被时,要考虑以下因素:(1)气候适应性: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被,保证绿化效果的稳定。(2)美观性: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被,提升绿化景观效果。(3)功能性:根据场地功能需求,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植被,如遮阴、防尘等。景观设计包括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两部分。硬质景观主要包括地面铺装、景观构筑物等,软质景观主要包括植被、水体等。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和谐统一:景观设计应与建筑物、周边环境相协调,实现整体的和谐统一。(2)美学价值:景观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3)功能性:景观设计应考虑使用功能,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出现错误第四章建筑结构设计4.1结构体系选择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结构体系的选择是的。结构体系的选择需要考虑建筑的功能、场地条件、施工技术、经济合理性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可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应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和空间布局,确定合适的结构形式。例如,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可以选择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对于高层建筑,可以选择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考虑场地条件对结构体系选择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地震设防烈度等都会对结构体系的选择产生影响。比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震功能的结构体系。经济合理性也是选择结构体系的重要考虑因素。合理的结构体系可以降低建造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4.2结构材料选用结构材料的选用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结构材料的功能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在选用结构材料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材料功能:选用具有良好力学功能、耐久性和耐腐蚀性的材料,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材料来源:尽量选择本地材料,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3)材料价格: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用经济合理的材料,降低建造成本。(4)材料施工工艺:考虑施工工艺的成熟度和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保证施工质量。(5)材料环保功能:选用环保材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4.3结构优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是在满足建筑功能、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对结构体系、构件尺寸、钢筋配置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结构的功能和经济效益。结构优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体系优化:通过调整结构体系,提高结构的受力功能和抗震功能。(2)构件尺寸优化:在满足受力要求的前提下,减小构件尺寸,降低材料用量,减轻结构自重。(3)钢筋配置优化:合理配置钢筋,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延性。(4)细部节点优化:对结构的细部节点进行优化设计,提高结构的整体功能和施工质量。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可以使建筑结构更加安全、经济、环保,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五章建筑围护结构设计5.1外墙保温隔热设计建筑外墙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温隔热功能对于建筑物的能耗及室内舒适度有着重要影响。外墙保温隔热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温隔热材料选择:选用具有良好保温隔热功能的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板等。同时考虑材料的环保性、防火性、耐久性和施工方便性。(2)保温隔热层厚度: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能耗要求,合理确定保温隔热层的厚度。(3)保温隔热层布置:保温隔热层应均匀布置在外墙表面,避免产生热桥现象。在墙体拐角、窗洞口等部位,应加强保温隔热处理。(4)墙体构造设计:考虑墙体构造对保温隔热功能的影响,优化墙体构造设计,提高保温隔热效果。如采用夹心保温墙、双面粉刷墙等。5.2外窗设计与选用外窗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温隔热功能对建筑物的能耗及室内舒适度有着显著影响。外窗设计与选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窗型选择: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造型和能耗要求,选择合适的窗型。如平开窗、推拉窗、固定窗等。(2)玻璃选用:选用具有良好保温隔热功能的玻璃,如中空玻璃、LowE玻璃等。同时考虑玻璃的透光性、安全性和环保性。(3)窗框材料选择:窗框材料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耐腐蚀性和美观性。常用的窗框材料有铝合金、塑钢、断桥铝合金等。(4)窗缝处理:窗缝是窗户保温隔热的关键部位,应采用密封功能良好的密封条和密封胶,保证窗户的密封功能。5.3屋面保温隔热设计屋面作为建筑物的顶部围护结构,其保温隔热功能对建筑物的能耗及室内舒适度有着重要影响。屋面保温隔热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温隔热材料选择:选用具有良好保温隔热功能的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板等。同时考虑材料的环保性、防火性、耐久性和施工方便性。(2)保温隔热层厚度: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能耗要求,合理确定保温隔热层的厚度。(3)屋面构造设计:考虑屋面构造对保温隔热功能的影响,优化屋面构造设计,提高保温隔热效果。如采用倒置式屋面、架空屋面等。(4)防水层设计:屋面防水层应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防水功能,保证屋面的防水效果。同时防水层应与保温隔热层紧密结合,避免产生水汽渗透现象。(5)隔热措施:在屋面设置隔热层,如架空隔热层、绿化隔热层等,以降低屋面温度,提高室内舒适度。第六章建筑能耗分析与管理6.1建筑能耗类型与特点建筑能耗是指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电力能耗:包括照明、空调、电梯、水泵等设备的电力消耗。(2)热力能耗:包括供暖、热水、厨房等设备的热力消耗。(3)燃料能耗: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燃料的消耗。(4)水资源消耗:包括生活用水、绿化用水等。建筑能耗具有以下特点:(1)季节性:建筑能耗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如供暖、空调等设备的能耗随季节变化而变化。(2)区域性:建筑能耗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不同地区的能耗水平存在差异。(3)可变性:建筑能耗受建筑类型、用途、用户行为等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可变性。(4)节能潜力: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耗中占有较大比例,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6.2能耗监测与评估能耗监测与评估是建筑能耗管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耗数据采集:通过安装能耗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建筑各类能耗数据,包括电力、热力、燃料等。(2)能耗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能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能耗变化规律、异常情况等。(3)能耗评估:根据能耗数据,评估建筑能耗水平、节能潜力等,为制定能源管理策略提供依据。(4)能耗公示:定期公布建筑能耗情况,提高用户节能意识,促进节能措施的实施。6.3能源管理策略针对建筑能耗的特点,以下几种能源管理策略:(1)设计优化: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节能要求,优化建筑布局、选用高效设备等,降低建筑能耗。(2)用户培训:加强用户节能意识,定期开展节能培训,引导用户合理使用能源。(3)节能技术改造:针对现有建筑,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如LED照明、变频空调等,降低能耗。(4)能源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能耗监测与评估体系,实时掌握建筑能耗情况,为节能措施提供依据。(5)节能政策引导:制定相关节能政策,鼓励和支持建筑节能工作,推动建筑能耗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七章绿色建筑材料选用7.1生态建筑材料概述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日益受到重视。生态建筑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材料,具有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的青睐。生态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绿色、环保、可再生、低能耗等类型的材料,它们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能够降低对环境的负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建筑材料具有以下特点:(1)环保性:生态建筑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2)节能性:生态建筑材料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功能,能够降低建筑物的能耗。(3)可再生性:生态建筑材料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如植物、废弃物等,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4)低能耗:生态建筑材料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能耗较低,有利于节能减排。7.2节能建筑材料选用节能建筑材料是生态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用合适的节能建筑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节能建筑材料:(1)保温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板等,具有良好的保温功能,可用于建筑物的外墙、屋面等部位。(2)隔热材料:如玻璃棉、硅酸盐隔热棉等,具有较好的隔热功能,可用于建筑物的门窗、屋顶等部位。(3)反射材料:如反射膜、反射涂料等,能够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建筑物内部温度,减少空调能耗。(4)空气净化材料:如光触媒、负离子材料等,能够净化室内空气,提高室内环境质量。(5)节能玻璃:如双层玻璃、LOWE玻璃等,具有较好的隔热、保温功能,可用于建筑物的门窗等部位。7.3循环再利用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建筑材料是指将废弃物经过处理后,重新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材料。这种做法有助于减少建筑垃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循环再利用建筑材料:(1)废弃混凝土: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后,可作为骨料用于制备新型混凝土或砂浆。(2)废弃砖瓦:将废弃砖瓦破碎后,可作为骨料或填充材料应用于建筑基础、道路等工程。(3)废弃木材:将废弃木材经过处理后,可作为木质纤维材料,应用于新型复合材料或生物质能源。(4)废弃塑料:将废弃塑料经过处理后,可制备成新型塑料建筑材料,如塑料砖、塑料管等。(5)废弃金属:将废弃金属回收后,可重新应用于建筑结构、装饰等工程。通过合理选用循环再利用建筑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建筑垃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八章建筑设备系统设计8.1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建筑设备系统中,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是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建筑内部的舒适度和空气质量。以下是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1)供暖系统设计:供暖系统设计要考虑建筑的热负荷、热源、散热设备、管道系统、控制系统等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供暖方式,保证供暖效果和节能性。(2)通风系统设计:通风系统设计要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卫生要求,同时考虑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设计要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风向、窗户大小等因素;机械通风设计要考虑通风设备、风道、空气处理设备等因素。(3)空调系统设计:空调系统设计要考虑建筑的热负荷、湿负荷、空调方式、空调设备、管道系统、控制系统等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室内空气质量要求、能耗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空调系统。8.2照明与电气系统设计照明与电气系统设计是建筑设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筑内部的照明效果、电气安全及能耗。(1)照明系统设计:照明系统设计要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室内照明质量、照明方式、灯具选择、照明控制等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的使用要求、视觉舒适度、节能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照明方案。(2)电气系统设计:电气系统设计要考虑建筑的总负荷、配电系统、电气设备、线路敷设、接地系统等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同时满足建筑的使用需求。8.3给排水与废水处理系统设计给排水与废水处理系统设计是建筑设备系统的基础设施,对建筑内部的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给水系统设计:给水系统设计要考虑建筑的水源、给水方式、给水设备、管道系统、控制系统等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给水系统的水量、水质、水压满足建筑的使用需求。(2)排水系统设计:排水系统设计要考虑建筑的生活污水、雨水排放、排水设备、管道系统、污水处理等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安全、环保。(3)废水处理系统设计:废水处理系统设计要考虑建筑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处理设备、工艺流程、排放标准等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运行成本、环保要求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第九章建筑室内环境设计9.1室内空气质量设计室内空气质量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以下是室内空气质量设计的几个关键点:(1)通风设计:良好的通风系统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基础。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结合,保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污染物浓度。(2)空气净化:采用空气净化设备,如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可以有效去除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提高空气质量。(3)材料选择:在室内装修过程中,应选择环保、低污染的建筑材料,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物的释放。(4)室内绿化:室内绿化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室内空气,提高空气质量。9.2室内光照与色彩设计室内光照与色彩设计是室内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1)光照设计:合理的光照设计可以营造舒适、温馨的室内氛围。设计时应考虑自然光和人工光的结合,保证室内光照充足且均匀。(2)色彩设计: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具有显著影响。在室内设计中,应根据空间的功能和氛围需求,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如温馨的暖色调、清新的冷色调等。(3)光照与色彩的协调:光照与色彩的协调是室内环境设计的关键。通过调整光照强度和色彩搭配,可以营造出和谐、舒适的室内空间。9.3室内声环境设计室内声环境设计对提高室内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室内声环境设计的几个方面:(1)声音隔离:在室内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声音隔离措施,如采用隔音材料、设置隔音墙等,降低室内噪声。(2)声音吸收:在室内空间中,合理布置吸声材料,如地毯、窗帘等,可以减少室内声音的反射,提高声音的清晰度。(3)声音扩散:通过设置声音扩散体,如装饰物、家具等,可以使室内声音分布均匀,避免声音聚焦现象。(4)声音调节:在室内设计中,可根据空间的功能需求,调整声音的强度、频率和方向,营造适宜的声环境。通过以上室内空气质量设计、室内光照与色彩设计以及室内声环境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第十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10.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衡量建筑是否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重要依据。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和《绿色建筑评价方法》(GB/T503772013)等。这些标准从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对建筑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地与室外环境:评价建筑场地利用、生态环境、绿化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2)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价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指标。(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评价给水系统、排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指标。(4)节材与材料利用:评价建筑材料的选用、循环再利用、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指标。(5)室内环境质量:评价室内空气质量、光照环境、声环境、热环境等方面的指标。(6)运营管理:评价建筑运营管理、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等方面的指标。10.2绿色建筑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方法是对建筑进行评价的具体手段。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定量评价法:通过收集建筑的相关数据,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2)定性评价法:根据专家经验和相关标准,对建筑进行主观评价,给出评价等级。(3)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分为多个层次,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进而得出综合评价结果。(4)模糊综合评价法:将评价指标分为多个等级,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对建筑进行综合评价。10.3绿色建筑评价实例以下以某住宅小区为例,介绍绿色建筑评价的具体应用。(1)项目背景:该项目位于我国某大城市,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包括住宅、商业、公共服务设施等。(2)评价过程:1)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包括设计文件、施工记录、运营数据等。2)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对项目进行评价。3)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对项目进行定性评价。4)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果,给出项目绿色建筑评价等级。(3)评价结果:该项目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表现良好,综合评价得分为85分,评价等级为绿色建筑三星级。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建筑领域的实际应用,有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绿色水平,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第十一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11.1国内外绿色建筑政策概述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方式,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政策,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在国内方面,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例如,2012年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还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促进法》等政策法规,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在国际方面,各国也纷纷出台绿色建筑政策。美国推出了《能源独立与安全法》,要求联邦建筑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欧洲联盟实施了《建筑能效指令》,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一定的能效标准。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绿色建筑政策。11.2绿色建筑法规与标准绿色建筑法规与标准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手段。法规明确了绿色建筑的法律地位,标准则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提供了技术依据。在国内方面,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标准,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等。这些标准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环节。我国还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对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项目进行认证。在国际方面,各国也制定了相应的绿色建筑标准。例如,美国的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认证体系,英国的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评估体系,德国的DGNB(DeutscheGesellschaftfürNachhaltigesBauen)评估体系等。这些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11.3绿色建筑推广策略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推广策略:(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绿色建筑政策,明确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绿色建筑。(2)财政支持:对绿色建筑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绿色建筑的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3)技术创新:鼓励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4)宣传教育: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认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5)示范引领:开展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以实际案例展现绿色建筑的优势,引领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