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
活动课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活动过程(1)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2)哪些考古发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头?(3)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进程呈现怎样的特点?1.提出问题活动过程2.划分研究小组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一个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一个是“中华文明形成时期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两个小组根据各自的主题分别进行研究。其中,“中华文明形成时期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可以再细分为3个小组:(1)“文明社会标志1组——“私有制”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2)“文明社会标志2组——“阶级”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3)“文明社会标志3组——“国家的产生”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活动过程两个小组成员通过图书、网络、博物馆等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论证这些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联系。3.搜集资料,展开分析和探讨各小组派出代表,按照各组所研究考古遗址的信息绘制图表,其中应包含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时间过程、地理分布情况、代表性迹和遗物等基本信息。4.绘制图表活动过程5.举办成果交流活动首先由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小组间进行交流互动。然后全班同学结合各组研究成果、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图表展开讨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呈现怎样的特点?活动过程【中华文明起源时期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1.万年奠基玉蟾岩遗址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玉蟾岩遗址发现于1988年,1993年和1995年先后2次对遗址进行发掘。考古专家发掘出的稻壳,在植物形态上已经区别于普通野生稻了,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最原始的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期间演化的古栽培稻类型,将其定名为“玉岩古栽培稻”。这一考古发现充分证明,在距今12000年前湘南就出现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稻作农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的国家。互动新授在距今11500年的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14粒炭化粟粒和1粒炭化委粒。经鉴定,粟粒在形态上已经具备了栽培菜的基本特征,这一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粟的国家。以上考古发现表明,1万多年前,稻作农业和聚作农业在我国南、北方分别起源。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活动过程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是一处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发现于2000年。该遗址出土了栽培稻和陶器石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们开始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农业的产生使各地出现了小型的定居村落,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及周边农田活动过程距今约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的先民种植水稻、饲养家猪、酿酒、制作绿松石器,还发明了可以演奏乐曲的七孔骨笛,出现极少数规模较大、随玉器或绿松石器的基,贾湖墓已有明显分化,大慕随葬骨制“规矩”、龟甲、骨笛(骨律管)等“圣物”,而且其主人基本都是成年男性,推测当时已出现祭祀首领和普通人之间的分化,可能已经进人到父系氏族社会。2.八千年起源活动过程总之,8000年前在黄河中游和西辽河流域出现了秩序并然的社会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化,因此,有理由将中华文明起源提前到距今8000年以前,将其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活动过程3.六千年加速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今约7000——50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绑缚藤条的骨耜出土于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河姆渡遗址,是河姆渡人最主要的农具。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出土于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活动过程距今8000-6000年,稻作农业向北传播到了淮河下游地区,粟作农业在黄河中下游及燕山南北得到普及。遭址中出土的骨耜和石铲,表明刀耕火种已发展为耜耕农业,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仲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牙雕或石雕的蚕蛹、蚕形象遗物,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丝。活动过程这充分说明。距今6000年前后,中华文明起源的节奏加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一是人口显著增加,二是出现中心性聚落。在河南灵宝铸鼎原遗址群出现了数个规模达100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三是出现了战争,一些大中型聚落有宽十儿米,深数米的壕沟环绕,显然是为了军事防卫。四是社会分化加剧,开始出现统治阶层。但这一阶段还处于文明起源加速阶段,尚未形成国家,也没进入文明。互动新授【中华文明形成时期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4.“五千多年进入”距今5500——5000年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相继进人了文明阶段。距今5100年左右出现超级中心聚落、原始宫城和宫殿建筑,有了大型工程和豪华大墓,已出现区域王权和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地缘组织,中华文明正式形成。如何才算进入文明时代、文明社会或者国家阶段,有着怎样的标准或者标志?活动过程下面大家依次来通过“文明社会标志1——3组”的考古成果展示来了解一下(1)“文明社会标志1组——'私有制'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良渚古城反山王陵大墓良渚古城反山王陵大墓活动过程在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莫角山西侧不远处,发现了排列有序的11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型墓葬,被称之为“反山王陵”。11座慕葬共出土玉器、石器、象牙器、嵌玉漆器、陶器等1200余件(组),以单件计近4000件,其中90%都是玉器。反山发现的这些大墓,从排列位置、墓坑规格、随品的多寡与种类上分析,能体现出慕主人生前的地位和身份。良渚古城造址还发掘了非常之多的小墓地。大、小墓在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盘、质过等方面差别明显,反映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私有制的确立。活动过程良渚文化时期的刻符黑陶罐,证明良渚文化时期农业的发展不仅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更产生了以制陶业、玉石业、木作业为代表的各种专门手工业,劳动分工的复杂化,分化出脑力劳动阶层与体力劳动阶层,阶层的分化进一步产生了阶级,成为良渚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2)“文明社会标志2组——'阶级’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良渚刻符黑陶罐活动过程(3)“文明社会标志3组——'国家的产生’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活动过程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以其坛庙家组合的发现,显示出古国的初步迹象。活动过程良渚外围水利系统工程图活动过程有8个故宫那么大的良渚古城,它分为宫殿区、内城、外城三重结构,有官殿与王陵,有城墙与护城河,有城内的水路交通体系,有城外的水利系统。这一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休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无论是复杂的水利系统,还是三重城市格局,都需要组织大规模的人力才能完成。说明良渚古城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如果仅仅是一个部落或者一个联盟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良渚的统治者统治着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区,并可以征用这些地区的人力与物力,非国家无以为之。活动过程5.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陶寺都城遗址观象台距今约4300——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遗址中的观象台,还有宫城、官殿建筑、高等级墓地等考古发现,显示出陶寺遗址已经具有完整的都城功能,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这些发明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文明社会,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制度文明,中华文明正式形成。活动总结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中华文明距今经过了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人(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崛起的历程。原始农业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无论是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遗址,淮河流域的舞阳贾湖遗址,还是黄河中游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2025年产业发展报告
- 培训协议书格式范本
- 工厂第三方外包合同协议
- led标识维护合同协议
- 简单租赁汽车协议书
- 工业诊所诊断合同协议
- 瓷砖包装服务合同协议
- 矿山洞采劳务合同协议
- 父母赠予个人协议书
- 工作合同和保密协议
- 了不起的我课件完整版
- 油藏工程重点知识点
- 金属波纹管的焊接技术
- GB/T 22235-2008液体黏度的测定
- CAD输入文字时提示“找不到主词典无法启动拼写检查程序”怎么办
- -活出心花怒放的生命 课件 心理健康
- 给水泵检修方案
- 设备出入库管理办法
- KEGG代谢通路中文翻译
- GB∕T 17832-2021 银合金首饰 银含量的测定 溴化钾容量法(电位滴定法)
- 低成本自动化的开展与案例77页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