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设备安全设置手册_第1页
网络设备安全设置手册_第2页
网络设备安全设置手册_第3页
网络设备安全设置手册_第4页
网络设备安全设置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设备安全设置手册TOC\o"1-2"\h\u18803第1章网络设备安全基础 3160851.1网络设备安全概述 358731.2安全威胁与风险分析 3307921.3网络设备安全策略 48179第2章管理员账户与密码安全 5276002.1管理员账户设置 535332.1.1建立唯一管理员账户 5277792.1.2设置管理员账户权限 5169112.1.3管理员账户锁定策略 5279922.1.4管理员账户审计 594442.2密码策略与密码管理 5231622.2.1密码复杂度要求 5193872.2.2密码长度要求 535532.2.3定期更换密码 5250582.2.4密码存储安全 5168832.2.5禁止密码重用 5192522.3限制远程访问 6148512.3.1网络隔离 6309932.3.2远程访问身份验证 6224972.3.3VPN加密通信 6277022.3.4限制远程访问IP地址 6201872.3.5审计远程访问行为 629229第3章网络设备访问控制 6265953.1接口配置与安全 6254563.1.1物理接口配置 6101593.1.2VLAN接口配置 639563.1.3管理接口配置 7284303.2访问控制列表(ACL) 7118293.2.1标准ACL配置 7119843.2.2扩展ACL配置 7110043.3端口安全 7214843.3.1端口安全基本配置 7313483.3.2端口安全高级配置 830149第4章网络设备防火墙设置 8323294.1防火墙基本概念与功能 8245164.1.1防火墙定义 8191784.1.2防火墙功能 863094.2防火墙配置与管理 820794.2.1配置防火墙规则 8238364.2.2防火墙管理 9111584.3策略路由与NAT 9288694.3.1策略路由 911734.3.2NAT配置 932637第5章VPN技术应用 926695.1VPN技术概述 9231875.1.1VPN定义 10111155.1.2VPN分类 10308385.1.3VPN关键技术 1021285.2VPN配置与实现 1048025.2.1VPN设备选型 10103975.2.2VPN配置步骤 10240355.2.3VPN调试与优化 11220755.3VPN安全策略 11283285.3.1身份认证策略 118245.3.2数据加密策略 11177765.3.3访问控制策略 11293755.3.4安全审计与监控 1129668第6章网络设备入侵检测与防御 11262216.1入侵检测系统(IDS) 11146806.1.1基本原理 11234746.1.2IDS分类 1249316.1.3部署与配置 122286.2入侵防御系统(IPS) 12272516.2.1基本原理 1220856.2.2IPS分类 1227896.2.3部署与配置 12282436.3安全事件处理与响应 13172636.3.1安全事件识别 13160226.3.2安全事件处理 13132116.3.3安全事件响应 1324398第7章网络设备日志管理 13167337.1日志功能与配置 1370157.1.1日志概述 13157647.1.2日志等级 13295377.1.3日志配置方法 14136807.2日志分析与监控 14234397.2.1日志分析 1482497.2.2日志监控方法 14310687.3安全审计与合规 14215067.3.1安全审计 14162727.3.2合规性检查 1416725第8章网络设备时间同步与认证 1525428.1时间同步的重要性 15135288.2NTP时间同步配置 1568258.3802.1X认证与RADIUS 156009802.1X认证是一种基于端口的网络访问控制协议,广泛应用于企业、校园等场景。通过802.1X认证,可以实现对网络设备的接入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设备访问网络资源。RADIUS(远程用户拨号认证系统)是一种常用的认证协议,用于实现802.1X认证。以下是802.1X认证与RADIUS配置的关键步骤: 1512405第9章网络设备远程维护与升级 16104079.1远程维护方法与安全风险 16251649.1.1常见远程维护方法 16193599.1.2安全风险 1656539.2SSH与Telnet安全配置 1620079.2.1SSH安全配置 16209469.2.2Telnet安全配置 1776939.3设备升级与补丁管理 17253519.3.1设备升级 17241989.3.2补丁管理 1730318第10章网络设备安全防护策略优化 17473210.1安全防护策略评估 171899610.1.1策略合规性检查 17660810.1.2安全漏洞扫描 181417510.1.3安全事件分析 181010610.1.4安全策略效果评估 182944310.2安全策略优化与调整 18673410.2.1更新安全策略 181188210.2.2优化安全配置 18743710.2.3强化访问控制 181367910.2.4安全防护设备升级 182044410.3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82573610.3.1制定安全培训计划 18373710.3.2安全知识培训 182364410.3.3案例分析与演练 191705610.3.4定期安全检查与考核 191814010.3.5建立安全举报机制 19第1章网络设备安全基础1.1网络设备安全概述网络设备作为构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对于保障整个网络的稳定运行。本章旨在阐述网络设备安全的基本概念、原则及重要性。网络设备安全主要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硬件设备的安全配置与防护措施,以保证网络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1.2安全威胁与风险分析网络设备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非法访问:黑客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网络设备的访问权限,进而窃取敏感信息或破坏网络设备。(2)恶意代码: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通过网络设备传播,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3)拒绝服务攻击(DoS):攻击者通过发送大量伪造请求,占用网络设备的资源,导致设备无法正常服务。(4)中间人攻击:攻击者在通信双方之间插入,窃取、篡改数据包,破坏通信的机密性和完整性。(5)配置错误:不当的网络设备配置可能导致未授权访问、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风险分析:(1)物理安全风险:网络设备硬件受损、被窃等。(2)数据安全风险: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3)系统安全风险:操作系统漏洞、服务漏洞等。(4)管理安全风险:内部人员泄露信息、配置不当等。1.3网络设备安全策略针对上述安全威胁与风险,制定以下网络设备安全策略:(1)物理安全策略:保证网络设备放置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限制物理访问权限,防止设备被破坏或窃取。(2)访问控制策略:实施严格的账号、密码策略,采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手段,防止非法访问。(3)数据保护策略:采用加密、完整性校验等技术,保障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4)漏洞管理策略: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觉并修复漏洞。(5)配置管理策略:制定严格的配置规范,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配置,防止配置错误导致的安全风险。(6)安全监控策略: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等监控工具,实时监控网络设备的安全状态。(7)备份与恢复策略:定期备份网络设备的配置文件和重要数据,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迅速恢复。通过实施以上网络设备安全策略,可以有效降低网络设备面临的安全威胁与风险,保障网络的稳定运行。第2章管理员账户与密码安全2.1管理员账户设置2.1.1建立唯一管理员账户在网络设备中,应建立唯一的管理员账户,用于进行系统管理和维护。避免使用默认的管理员账户,以防被恶意攻击者利用。2.1.2设置管理员账户权限合理分配管理员账户权限,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仅授予管理员必要的操作权限,防止不当操作导致的系统安全风险。2.1.3管理员账户锁定策略设置账户锁定策略,当管理员账户连续输入错误密码次数超过设定值时,自动锁定账户。锁定时间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以防止恶意破解密码。2.1.4管理员账户审计定期对管理员账户进行审计,检查账户是否存在异常操作行为,保证账户安全。2.2密码策略与密码管理2.2.1密码复杂度要求管理员密码应具备一定复杂度,包括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避免使用容易被猜测的密码。2.2.2密码长度要求密码长度应不少于8位,以保证密码的强度。2.2.3定期更换密码管理员应定期更换密码,更换周期不超过90天,以降低密码泄露风险。2.2.4密码存储安全采用加密方式存储管理员密码,保证密码在存储过程中不被泄露。2.2.5禁止密码重用避免管理员在多个设备上使用相同的密码,以降低密码泄露的风险。2.3限制远程访问2.3.1网络隔离将网络设备置于安全区域内,限制远程访问权限。仅允许授权用户通过特定网络通道进行远程管理。2.3.2远程访问身份验证启用远程访问身份验证,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远程登录网络设备。2.3.3VPN加密通信对于需要远程访问的网络设备,使用VPN技术进行加密通信,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3.4限制远程访问IP地址设置白名单,只允许特定IP地址或IP地址段内的用户远程访问网络设备,降低安全风险。2.3.5审计远程访问行为定期审计远程访问行为,检查是否存在异常操作,保证网络设备安全。第3章网络设备访问控制3.1接口配置与安全3.1.1物理接口配置在网络设备中,物理接口是连接内外网络的桥梁。为了保证接口安全,需对物理接口进行以下配置:(1)启用物理接口;(2)设置接口速率和双工模式;(3)启用风暴控制,防止广播风暴;(4)配置接口描述,便于识别和管理;(5)关闭不使用的物理接口,减少潜在风险。3.1.2VLAN接口配置VLAN接口用于实现虚拟局域网功能,以下为相关安全配置:(1)创建VLAN,并将物理接口加入相应VLAN;(2)配置VLAN接口IP地址,实现VLAN间路由;(3)启用VLAN接口的访问控制,限制非法接入;(4)设置VLANTrunk,实现VLAN信息的传输;(5)配置VLANTrunk的NativeVLAN,防止VLAN跳跃攻击。3.1.3管理接口配置管理接口是网络设备远程管理的通道,以下为相关安全配置:(1)配置管理接口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2)启用管理接口的访问控制,限制访问源;(3)设置管理接口的认证方式,如密码、证书等;(4)启用SSH、等加密协议,保障管理数据的传输安全;(5)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减少潜在风险。3.2访问控制列表(ACL)3.2.1标准ACL配置标准ACL基于源IP地址进行过滤,以下为相关配置:(1)创建标准ACL,定义规则;(2)将标准ACL应用于接口,实现访问控制;(3)配置默认规则,允许或拒绝未明确匹配的流量;(4)定期检查和更新ACL规则,保证安全策略的有效性;(5)监控ACL的命中情况,分析网络流量。3.2.2扩展ACL配置扩展ACL基于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类型等条件进行过滤,以下为相关配置:(1)创建扩展ACL,定义规则;(2)将扩展ACL应用于接口,实现更细粒度的访问控制;(3)配置时间范围,实现临时访问控制;(4)结合网络应用场景,合理规划ACL规则;(5)定期检查和更新扩展ACL规则,保证网络安全。3.3端口安全3.3.1端口安全基本配置端口安全旨在防止未授权设备接入网络,以下为相关配置:(1)启用端口安全功能;(2)设置端口安全最大连接数,限制非法接入;(3)配置端口安全地址学习模式,如静态、动态等;(4)绑定MAC地址到端口,实现基于MAC地址的访问控制;(5)设置端口安全违规处理动作,如保护、限制、关闭等。3.3.2端口安全高级配置为进一步提高端口安全性,以下为相关高级配置:(1)启用端口安全扩展功能,如802.1X、MACsec等;(2)配置端口安全的时间范围,实现临时访问控制;(3)设置端口安全的认证方式,如PSK、证书等;(4)监控端口安全状态,分析端口流量;(5)结合网络环境,调整端口安全策略,保证网络稳定安全。第4章网络设备防火墙设置4.1防火墙基本概念与功能4.1.1防火墙定义防火墙(Firewall)是一种网络安全系统,用于监控和控制进出网络的数据流。它可以在硬件、软件或云服务中实现,旨在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潜在攻击。4.1.2防火墙功能防火墙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访问控制:通过设置规则,允许或拒绝数据包的传输。(2)状态检测:跟踪网络连接状态,对数据流进行实时监控。(3)应用层防护:针对特定应用层协议进行防护,如HTTP、FTP等。(4)网络地址转换(NAT):隐藏内部网络结构,实现内外网地址转换。(5)VPN支持:为远程访问提供安全通道。4.2防火墙配置与管理4.2.1配置防火墙规则(1)定义安全策略:根据网络需求,制定合适的防火墙规则。(2)规则设置:设置规则匹配条件,如源/目的地址、端口、协议等。(3)规则优先级:合理设置规则优先级,保证规则执行顺序正确。4.2.2防火墙管理(1)防火墙状态监控:实时监控防火墙状态,了解网络流量情况。(2)日志审计:记录防火墙日志,便于分析和追踪安全事件。(3)规则维护:定期检查和更新防火墙规则,保证网络安全。4.3策略路由与NAT4.3.1策略路由策略路由(PolicyBasedRouting,PBR)是一种基于策略的路由选择方法。通过设置策略,实现不同数据流使用不同路由。(1)策略路由配置:a.定义策略规则:根据需求,设置策略规则。b.应用策略:将策略应用到相应接口或路由器。(2)策略路由应用场景:a.负载均衡:将数据流分配到不同的路径,提高网络功能。b.安全控制:对特定数据流进行访问控制,增强网络安全性。4.3.2NAT配置NAT(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用于实现内部网络地址与外部网络地址的转换。(1)NAT类型:a.静态NAT:一对一映射内部地址与外部地址。b.动态NAT:多对多映射内部地址与外部地址。c.PAT(端口地址转换):使用端口号区分内部地址。(2)NAT配置步骤:a.定义NAT规则:设置内部地址、外部地址和转换类型。b.应用NAT规则:将NAT规则应用到相应接口。c.监控NAT状态:实时监控NAT转换状态,保证网络正常运行。通过本章学习,读者应掌握网络设备防火墙的基本概念、配置与管理方法,以及策略路由与NAT的应用。这将有助于提高网络安全性,保障网络稳定运行。第5章VPN技术应用5.1VPN技术概述5.1.1VPN定义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是一种基于公共网络(如互联网)的专用网络技术,通过加密、隧道、认证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在公共网络中的安全传输,保障远程用户和分支机构安全、高效地访问内部网络资源。5.1.2VPN分类VPN可分为远程访问VPN和站点到站点VPN。远程访问VPN是指用户通过互联网远程访问内部网络资源;站点到站点VPN是指企业内部网络之间通过公共网络建立安全连接。5.1.3VPN关键技术(1)加密技术: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隧道技术:通过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加密隧道,实现数据传输的隔离和保护。(3)认证技术:采用用户名、密码、数字证书等多种认证方式,保证访问者身份的合法性。(4)密钥管理技术:对加密密钥进行有效管理,包括、分发、更新和销毁等。5.2VPN配置与实现5.2.1VPN设备选型根据企业需求,选择合适的VPN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要求设备支持VPN功能并具备较高的安全功能。5.2.2VPN配置步骤(1)确定VPN需求:分析企业网络架构,确定远程访问和站点到站点VPN的需求。(2)设备配置:根据VPN设备手册,进行基本配置,包括接口、路由、安全策略等。(3)VPN参数配置:设置VPN加密算法、认证方式、密钥交换协议等。(4)VPN隧道建立:配置隧道接口,指定对端设备,建立VPN隧道。(5)安全策略实施:根据企业安全要求,配置访问控制策略,保证数据安全。5.2.3VPN调试与优化(1)隧道状态检查:检查VPN隧道状态,保证隧道建立成功。(2)数据传输测试:通过实际数据传输测试,验证VPN功能是否正常。(3)功能优化:根据网络状况,调整VPN参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4)安全防护:定期更新VPN设备软件,加强安全防护。5.3VPN安全策略5.3.1身份认证策略(1)采用强密码策略,要求用户使用复杂密码。(2)实施双因素认证,提高用户身份认证安全性。(3)定期更新用户认证信息,防止泄露。5.3.2数据加密策略(1)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保证数据传输安全。(2)定期更换加密密钥,降低密钥泄露风险。(3)保证加密数据完整性,防止篡改。5.3.3访问控制策略(1)根据用户角色和需求,实施细粒度的访问控制。(2)禁止未授权访问,防止内部数据泄露。(3)定期审查访问控制策略,保证策略的有效性。5.3.4安全审计与监控(1)开启VPN设备日志功能,记录用户访问行为。(2)定期审计VPN设备,检查安全配置和策略。(3)监控VPN隧道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第6章网络设备入侵检测与防御6.1入侵检测系统(IDS)6.1.1基本原理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简称IDS)是一种对网络或系统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觉并报告异常行为的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攻击行为和异常事件。6.1.2IDS分类根据检测方法,IDS可分为以下几类:(1)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HIDS);(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3)基于应用的入侵检测系统(DS)。6.1.3部署与配置部署IDS时,应考虑以下要点:(1)选择合适的IDS类型;(2)保证IDS部署在网络关键节点,以便全面监控网络流量;(3)配置合理的检测规则和策略;(4)定期更新检测规则库;(5)对IDS进行定期维护和升级。6.2入侵防御系统(IPS)6.2.1基本原理入侵防御系统(IntrusionPreventionSystem,简称IPS)是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其不仅能够检测到攻击行为,还可以采取措施主动阻止这些攻击行为。6.2.2IPS分类根据防御方式,IPS可分为以下几类:(1)基于主机的入侵防御系统(HIPS);(2)基于网络的入侵防御系统(NIPS);(3)应用层入侵防御系统(APPS)。6.2.3部署与配置部署IPS时,应关注以下方面:(1)选择合适的IPS类型;(2)保证IPS部署在网络的边界和关键节点;(3)配置合理的防御规则和策略;(4)定期更新防御规则库;(5)与其他安全设备(如防火墙、VPN等)协同工作。6.3安全事件处理与响应6.3.1安全事件识别安全事件识别是对网络中发生的异常行为、攻击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发觉的过程。其主要方法如下:(1)分析IDS/IPS报警;(2)对流量进行实时监控;(3)定期审计网络设备配置和日志。6.3.2安全事件处理发觉安全事件后,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及时响应,遏制攻击行为;(2)收集证据,分析攻击手段和目的;(3)对受影响的系统和设备进行修复;(4)调整安全策略,加强防御措施。6.3.3安全事件响应安全事件响应包括以下步骤:(1)制定应急预案;(2)成立应急响应小组;(3)定期进行应急演练;(4)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响应。第7章网络设备日志管理7.1日志功能与配置7.1.1日志概述网络设备日志是记录设备运行状态、用户操作及系统事件的重要信息。通过合理配置日志功能,可以实时监控网络设备的安全状况,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7.1.2日志等级网络设备日志通常分为以下等级:(1)EMERGENCY(紧急):系统不可用或即将不可用。(2)ALERT(警报):需要立即采取措施的问题。(3)CRITICAL(严重):非常严重的情况。(4)ERROR(错误):运行错误,但不会影响系统整体运行。(5)WARNING(警告):可能导致问题的预警信息。(6)NOTICE(注意):正常运行过程中的一般信息。(7)INFORMATIONAL(信息):提供诊断或操作信息。(8)DEBUG(调试):调试信息,通常只在开发过程中使用。7.1.3日志配置方法(1)开启日志功能:根据设备类型,进入系统配置模式,启用日志功能。(2)设置日志等级: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各类型日志的等级。(3)配置日志输出:将日志信息输出至指定的日志服务器或控制台。(4)配置日志保存:设置日志保存周期、保存路径等参数。7.2日志分析与监控7.2.1日志分析(1)实时监控:通过日志分析工具,实时查看网络设备日志,发觉异常情况。(2)历史数据分析:定期分析历史日志,总结网络设备运行规律,为安全策略调整提供依据。7.2.2日志监控方法(1)使用日志分析软件:如SNMP、Syslog等,实现对网络设备日志的统一监控。(2)配置告警机制:针对重要日志,设置告警阈值,及时通知管理员。(3)定期检查日志文件:保证日志文件的完整性和可用性。7.3安全审计与合规7.3.1安全审计(1)定期进行安全审计:通过分析日志,检查网络设备的安全状况,发觉潜在风险。(2)审计报告:整理审计结果,形成报告,为安全改进提供依据。7.3.2合规性检查(1)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网络设备日志管理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2)内部合规检查:定期对网络设备日志管理进行自查,保证合规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掌握网络设备日志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网络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第8章网络设备时间同步与认证8.1时间同步的重要性在网络设备管理中,时间同步扮演着的角色。准确的时间同步能够保证网络设备上的系统日志、事件记录等时间戳信息的准确性,为网络故障排查、安全事件分析提供可靠依据。时间同步还有助于保证各种网络服务(如认证、访问控制等)的协同工作。本节将介绍时间同步的重要性及其在网络设备管理中的应用。8.2NTP时间同步配置网络时间协议(NTP)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互联网协议,用于同步网络设备的时间。通过配置NTP,网络设备可以自动获取准确的时间信息,保证设备时钟的准确性。以下是NTP时间同步配置的步骤:(1)选择合适的NTP服务器:建议选择地理位置靠近、网络延迟较低的NTP服务器。(2)配置NTP客户端:在设备上启用NTP客户端功能,并指定NTP服务器地址。(3)设置同步策略:根据网络设备的具体需求,设置同步策略,如同步频率、时间偏差等。(4)监控NTP同步状态:定期检查NTP同步状态,保证设备时钟始终与NTP服务器保持同步。8.3802.1X认证与RADIUS802.1X认证是一种基于端口的网络访问控制协议,广泛应用于企业、校园等场景。通过802.1X认证,可以实现对网络设备的接入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设备访问网络资源。RADIUS(远程用户拨号认证系统)是一种常用的认证协议,用于实现802.1X认证。以下是802.1X认证与RADIUS配置的关键步骤:(1)配置RADIUS服务器:设置RADIUS服务器的地址、端口、共享密钥等参数。(2)启用802.1X认证:在交换机上启用802.1X认证功能,并配置相关参数。(3)配置接入设备:在接入设备上配置802.1X客户端,与RADIUS服务器进行认证交互。(4)设置认证策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认证策略,如接入设备的认证方式、用户权限等。(5)监控认证状态:定期检查802.1X认证状态,保证网络设备的安全接入。通过以上配置,网络设备可以实现时间同步和认证功能,提高网络安全性,降低安全风险。第9章网络设备远程维护与升级9.1远程维护方法与安全风险在网络管理过程中,远程维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远程维护,管理员可以在任何地点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监控和故障排查。但是远程维护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本节将介绍常见的远程维护方法及其安全风险。9.1.1常见远程维护方法(1)SSH(SecureShell)(2)Telnet(远程终端协议)(3)Web管理接口(4)VPN(虚拟私人网络)9.1.2安全风险(1)明文传输:使用未加密的远程维护协议,如Telnet,可能导致敏感信息泄露。(2)密码泄露:远程维护过程中,密码可能被截获或破解。(3)中间人攻击:攻击者在远程维护过程中拦截、篡改数据。(4)恶意软件传播:通过远程维护渠道,恶意软件可能传播到网络设备。9.2SSH与Telnet安全配置为了降低远程维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应采用加密的传输协议,如SSH。本节将介绍SSH与Telnet的安全配置方法。9.2.1SSH安全配置(1)禁用Telnet,启用SSH服务。(2)修改SSH默认端口号,避免使用默认端口号22。(3)限制SSH登录尝试次数,防止暴力破解。(4)使用SSH密钥认证,提高安全性。(5)定期更新SSH服务器和客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