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1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2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3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4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综合测试(满分120分,时间10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厉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游山是为了,玩水是为了,郊游是为了淘冶性灵.所以,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1)文中加“△”字的注音和加点字的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A.几△乎(jǐ)提炼B.强△调(qiāng)淘冶C.特殊△(shū)鼓厉D.匹△夫(pī)夸耀(2)请将下面三个词分别还原到文中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A.赋诗B.旷怀C.寻真(3)顺其思路,请在加曲线的句子后面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清荣峻茂(茂盛)晓雾将歇(消散)B.欣然起行(出行)东皋薄暮(将近)C.幽绝久远(极远)任意东西(向东向西)D.互相轩邈(高)良多趣味(很,甚)3.下列对句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猿和鸟杂乱地鸣叫.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庭院中的月光像清澈透明的积水,水中还有藻类、荇菜纵横交错着,原来那些是竹和柏的影子.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译:有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到达江陵.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荡的山谷传来猿猴叫声的回响,使人悲哀到极点.4.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B.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6.默写填空.(1)思乡、离愁是永恒的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了鸟儿迎春的喜悦.(3)王维的诗充满诗情画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宁静优美的山中美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出了终南山水尽云生、变化无穷的美景,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又写出了大漠边关绮丽的自然风光.(4)古人善借动物写景抒情.李白借“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对龙标离别的不舍,王安石借“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蝉”与“猿”的鸣叫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7.综合性学习.学习了《三峡》,为了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节约水资源,某校八年级(1)班举行演讲比赛.该班班长收集了两则材料:材料一:去年上半年,全国2212万人因干旱而饮水困难,其中79%的人集中在江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今年上半年我国南方又持续干旱,其中以江西、湖北等几省市尤为严重.材料二: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1)请你根据材料,拟写一则有感染力的宣传用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你是演讲比赛的组织者,请为本次比赛设计活动方案,至少列出四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是本次演讲比赛的主持人,请你为他设计一段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放学时,小红将喝剩半瓶的矿泉水随手扔掉,看到这种情景,你将如何对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8.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黄牛滩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既人迹所绝(已经)B.虽途经信宿(虽然)C.犹望见此物(还,仍然)D.故行者谣曰(因此,所以)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13.选文结尾引用行者的歌谣有何作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往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二鼓:二更.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食馀甘煮菜________________(2)顾影颓然__________________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17.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观潮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乙]酒泉子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1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僦赁看幕僦:租用B.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高C.满郭人争江上望郭:外城D.梦觉尚心寒觉:感觉19.[甲][乙]两文,在体裁上有何区别?20.[甲][乙]两文都从视觉角度来写,[甲]文选用比喻写潮水的变化,初时______,后如_________,又用夸张手法写出白浪滔天的景象,此句是___________.[乙]文同样用夸张手法写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1.[甲][乙]两文都写了弄潮儿挺立潮头、搏击巨浪的奇观,用了一个同样的细节描写展示他们高超的技艺,[甲]文是_____________,[乙]文是_______________.三、写作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和谐”有和睦协调的意思,和谐就是美.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人与人的和谐需要诸多美好的品德来构建,生活中的和谐之美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灵因和谐而美丽,人们的生活因和谐而幸福!请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定,立意自选;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厉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游山是为了,玩水是为了,郊游是为了淘冶性灵.所以,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1)文中加“△”字的注音和加点字的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A.几△乎(jǐ)提炼B.强△调(qiāng)淘冶C.特殊△(shū)鼓厉D.匹△夫(pī)夸耀(2)请将下面三个词分别还原到文中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A.赋诗B.旷怀C.寻真(3)顺其思路,请在加曲线的句子后面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ABC(3).示例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寂示例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B项“强”应读“qiáng”,“淘冶”应写作“陶冶”.A项中“几乎”的“几”应为“jī”,C项中“鼓厉”的“厉”应为“励”,D项中“匹夫”的“匹”应为“pǐ”.第(2)小题可用联想法解决问题.陶渊明有《饮酒》一诗,所以第一处横线可填“赋诗”;游山能使人视野开阔,心胸博大,由此第二处横线可填“旷怀”;第三处则填“寻真”.第(3)小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根据所学古诗词仿照例句拟写即可.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清荣峻茂(茂盛)晓雾将歇(消散)B.欣然起行(出行)东皋薄暮(将近)C.幽绝久远(极远)任意东西(向东向西)D.互相轩邈(高)良多趣味(很,甚)[答案]D[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D项中“轩”应是“向高处伸展”的意思.3.下列对句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猿和鸟杂乱地鸣叫.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庭院中的月光像清澈透明的积水,水中还有藻类、荇菜纵横交错着,原来那些是竹和柏的影子.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译:有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到达江陵.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D项中“久绝”是指“猿猴的叫声很久才消失”.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译:空荡的山谷传来猿猴叫声的回响,使人悲哀到极点.4.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B.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D项中的正确划分应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C项表述错误,《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6.默写填空.(1)思乡、离愁是永恒的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了鸟儿迎春的喜悦.(3)王维的诗充满诗情画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宁静优美的山中美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出了终南山水尽云生、变化无穷的美景,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又写出了大漠边关绮丽的自然风光.(4)古人善借动物写景抒情.李白借“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对龙标离别的不舍,王安石借“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蝉”与“猿”的鸣叫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答案](1).日暮乡关何处是(2).烟波江上使人愁(3).几处早莺争暖树(4).谁家新燕啄春泥(5).大漠孤烟直(6).长河落日圆(7).蝉则千转不穷(8).猿则百叫无绝7.综合性学习.学习了《三峡》,为了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节约水资源,某校八年级(1)班举行演讲比赛.该班班长收集了两则材料:材料一:去年上半年,全国2212万人因干旱而饮水困难,其中79%的人集中在江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今年上半年我国南方又持续干旱,其中以江西、湖北等几省市尤为严重.材料二: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1)请你根据材料,拟写一则有感染力的宣传用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你是演讲比赛的组织者,请为本次比赛设计活动方案,至少列出四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是本次演讲比赛的主持人,请你为他设计一段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放学时,小红将喝剩半瓶的矿泉水随手扔掉,看到这种情景,你将如何对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示例:平时节约一滴水,用时还你太平洋.如果不节约用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2).①拟写稿件.②选定评委.③邀请专家或教师.④进行比赛.⑤专家或教师点评.(3).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我国又是一个缺水大国,水资源引发的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人们的高度关注.作为未来主人的我们,将如何保护水资源?相信选手的精彩发言会给我们带来启示.下面我宣布,演讲比赛现在开始.(4).示例:小红你好!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不能将这半瓶水扔掉,它还有好多用处,扔掉多可惜呀!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8.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8.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9.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解析]试题分析:第一题,先理解“迷”本字的意义,再根据诗句内容,从诗人对景物的感受来理解此字的含义.第二题,古诗常用以景寓情的方法,概括本诗中写景内容即可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黄牛滩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既人迹所绝(已经)B.虽途经信宿(虽然)C.犹望见此物(还,仍然)D.故行者谣曰(因此,所以)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13.选文结尾引用行者的歌谣有何作用?[答案]10.B11.(1).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区别十分明显.(2).早晨从黄牛山出发,晚上住宿在黄牛滩.(过了)三天三夜,黄牛仍是原来的样子.12.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13.突出黄牛滩段的水路纡深,回望如一,地形的险要特殊.(意对即可)[解析]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年代:北魏10.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B项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负”是背着的意思,“故”是旧的、原来的意思.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在准确把握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翻译文章,理解文意.通过对“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一句的理解可以知道,因为“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所以“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13.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作用的分析.侧面描写是作家在进行文章或小说写作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又叫间接描写,其特征是作者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通过歌谣侧面突出黄牛滩段的水路纡深,回望如一,地形的险要特殊的特点.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往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二鼓:二更.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食馀甘煮菜________________(2)顾影颓然__________________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17.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4.(1).吃(2).回头看15.A16.(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17..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顾”字的释义,常考.15.此题考查学生对“为”字含义的掌握,“折处辄为潭”中的“为”可解释为:动词,是.选项中的“为”字分别解释为“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故选A,要求学生还应掌握,其、之、以等字的具体释义.16.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17.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仔细阅读文段,读出字里行间中蕴含的情感,写出即可.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观潮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乙]酒泉子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1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僦赁看幕僦:租用B.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高C.满郭人争江上望郭:外城D.梦觉尚心寒觉:感觉19.[甲][乙]两文,在体裁上有何区别?20.[甲][乙]两文都从视觉角度来写,[甲]文选用比喻写潮水的变化,初时______,后如_________,又用夸张手法写出白浪滔天的景象,此句是___________.[乙]文同样用夸张手法写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1.[甲][乙]两文都写了弄潮儿挺立潮头、搏击巨浪的奇观,用了一个同样的细节描写展示他们高超的技艺,[甲]文是_____________,[乙]文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8.D19.[甲]文为记叙文,注重写景;[乙]文为词,语言精练.20.(1).仅如银线(2).玉城雪岭(3).吞天沃日(4).来疑沧海尽成空21.(1).旗尾略不沾湿(2).手把红旗旗不湿[解析][甲]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年代:南宋[乙]选自《酒泉子》作者:潘阆年代:宋18.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D项中“觉”应解释为“睡醒”.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掌握能力.首先仔细阅读两篇文章,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辨析文章在写法、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两个片段体裁明显不同,甲文是一篇记叙文,以记叙、写景为主;乙文则是一首词,语言简洁凝练.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提炼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写景特点,然后根据提示提炼词句作答.甲文选用比喻写潮水的变化,初时“仅如银线”,后如“玉城雪岭”,“吞天沃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白浪滔天的景象.乙文“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同样用夸张手法写景.21.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的掌握能力.侧面描写是作家在进行文章或小说写作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又叫间接描写,其特征是作者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甲乙两文中“旗尾略不沾湿”“手把红旗旗不湿”分别运用细节描写进行侧面烘托,突出了弄潮儿高超的技艺.三、写作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和谐”有和睦协调的意思,和谐就是美.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人与人的和谐需要诸多美好的品德来构建,生活中的和谐之美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灵因和谐而美丽,人们的生活因和谐而幸福!请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