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1页
第十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2页
第十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3页
第十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4页
第十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南昌十九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1.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文的风格特点"错误。毛泽东诗词的流传不仅因为其革命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也因

为其蕴含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以及表达出的人们理想信念和英雄主义气概,这些都给予了诗词极高的艺术价值和

感染力。故选C。

2.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写实手法”错,原文材料一是“在他浪漫的想象中”,是“浪漫主义手法”,非“写实手法"。

C.“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错误。原文材料二“焚坑事业要商量"是说要正确评价“焚书事业”,并非其不

是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错误。

毛泽东只是“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但不等同于肯定“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故选B。

3.D。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该句的意思是“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体现了毛泽东诗词中斗志昂扬,坚守阵地的乐观的

革命现实主义风格。

B.该句的意思是“军马踏在山路上发出细碎的哒哒声,军号的声音时断时续,深沉悲壮”,暗示了战斗的壮烈。能

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

C.该句的意思是“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

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

D.这两句诗出自毛泽东的《贺新郎·别友》,句意是“像昆仑山崩倒悬崖绝壁,像台风横扫整个宇宙一样”,“昆

仑崩绝壁"和“台风扫寰宇”表达了毛泽东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

烈壮阔。此处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不能

体现毛泽东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故选D。

4.总—分—总的结构安排。

①第一段总说,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②第二至五段分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

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③最后一段总说,以毛泽东诗篇为例,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伟大的

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

5.①评价古代帝王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

②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帝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

客观评价。

③重视对帝王治国能力的评价。如:毛泽东认为汉武帝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但他雄才大

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6.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展现了奶奶对孙子经常哄骗自己的不满”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并没有写到孙子经常哄骗奶奶的事。

C.“搬入新村后一直闷闷不乐"错误。奶奶对新村有“不满”“一直闷在心里”,但并不是“一直闷闷不乐”,只

是更“觉得老家好,更加想念那条小河"。

D.“可见她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错误。“知错就改"使用不恰当,奶奶的表现说明她是明理而不固执的人。

故选B。

7.D。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D.“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错误。本句没有运用夸张手法,是奶奶的真实表现,体现了奶奶对小河修好的无比喜悦、

激动。故选D。

8.①运用了苏震九一系列的细节化的动作,描绘出一个信心足、劲头足、精神饱满的农村小伙子的形象,体现了

他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奶奶的心情。②在听闻孙子说要在门前造出一条河,奶奶说他“哄人"并“闭上眼,连连摇头”,

这一细节写出奶奶对于孙子的话根本不信,她认为造河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实现,突出造河之难。

1

9.①虽然一条是奶奶老家门前的草河,另一条是新村建设后经由水库改道挖过来的新河,但是两条河同根同源。

②两条河代表两个时代,河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展现了新时代农村的崭新风貌。③新的河流象征着新生活的

便捷和幸福,通过造新河讴歌在时代变迁中人民的力量、劳动的力量以及新时代的人民积极追求和创造幸福的精神,

展现出全民参与国家建设的豪情。

10.BDE。(每涂对一处给1分,全对得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一生崇尚义气轻视钱财,收养抚恤姻族人,抚养孤寡之人,不害怕分家产给别人。

“平生尚气轻财"中,“尚气轻财”为并列短语,同做句子谓语,故B处断;

“收恤姻党"中,“姻党”做“收恤"的宾语,故D处断;

“字孤寡”中,“孤寡"做“字”的宾语,故E处断。BDE处断。

11.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洧水向东流淌。/向上能吃到泥土。

B.正确。句意:但是户部却按次序排位他为第四名。/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别人在很远的地方还是能看得见。C.

正确。句意:大梁本来就有很多奇士。/他的学问本来比我高。

D.“意义相同"错误。但是/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句意:但是他必定想要有所作为来展现自己的才能。/回头

看见外面有一个麦场。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户部按次序把他评为四等,导致他最终没有考中”错,原文为“时户部得举,人曰:‘此子不欲先其父耳。’

久之,竟不第”,意思是:但是户部却按次序排位他为第四名,当时户部可以举荐他,有人说:“这孩子不想排名

在他父亲前面。”(耽误)时间久了,最终没有考中。可见,导致他最终没有考中的原因不是“户部按次序把他评

为四等”,而是“(耽误)时间久了”。故选A。

13.(1)(1)居士到任就陈述茶马方面的利弊,太守重用他的才能,郡里事务大多咨询他。

得分点:(1)“陈”,陈述;“利病”,利弊;“器”,重用;“焉”,代词,他。

(2)不能断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不能断句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得分点:(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不能断句,不能解

决疑难问题;“不”,通“否”,不向老师请教;“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4.①诗文有才名,为人超然尘埃之外,超凡脱俗。

②为官想要有所作为,勤谨敬业。

③志行所存深不可测,志行高远。

④追求高情逸兴(清高超逸的情致),不浅陋拘泥。

参考译文:

洧南居士传

归有光

洧南居士,姓杜,名孟乾。他的祖先从魏滑迁徙到扶沟邑,(因为)该邑位于洧水的南边,所以(杜孟乾)用

“洧南居士”作为自己的号。曾祖父杜清,用明经的身份担任大同经历;祖父杜璿,获赠户部主事一职;父亲杜绍,

是进士,官为户部主事。居士年轻是诸生时,已有名气,这一年正值大比,督学评定他的文章为第一名,但是户部

却按次序排位他为第四名,当时户部可以举荐他,有人说:“这孩子不想排名在他父亲前面。"(耽误)时间久了,

最终没有考中。

居士以贡生身份进入太学,被选拔调任清苑主簿,管理马政。居士拒绝别人赠送的礼物钱财,多次对太守进言

利弊的建议。又想要开采郎山煤,疏导九河。他谋划的诸多事宜,都与时事相吻合,太守对他赞叹称奇。恰逢开始

建造芦沟河桥,雷尚书檄文下到该郡选拔这方面的人才,得到清苑主簿并任用他。然而清苑的百姓(更)爱他的仁

义宽容,当听说居士的孙子杜化中在乡里考中举人,高兴着互相说道:“本来就知道我们的杜父母官(居士)一定

有(优秀的)后人。”居士升任泸州经历,遭遇母亲丧事,服丧期满后,改任巩昌。居士到任就陈述茶马方面的利

弊,太守重用他的才能,郡里事务大多咨询他。最终死在任上,享年五十岁。

2

居士治学精心广博,特别在诗歌方面擅长。他交往的人都是名士。一生崇尚义气轻视钱财,收养抚恤姻亲族人,

抚养孤寡之人,不害怕分家产给别人。县里有大事,都来向他取决定,他刚直所以容不下别人的过错,族中子弟,

经常(因犯错)遭他鞭打,然而没有人曾经为此记在心里,都尊敬佩服他,但是对他怨恨的人却很少。

当初,洧水向东流淌,时间久了,冲积淤泥(多了之后)转向北流淌。居士向县令极力建言,建议疏浚洧水使

它与大河相连,扶沟人得到了好处。居士对于家事从不省察,(但是)听到有好的书,用多种方法去买它。(居士)

建造了一个书楼,并且告诫子孙好好保存守护它,刻在石头上用来记录(他的告诫之语)。

居士死了之后,他的堂弟孟诗记录他的事迹像这样。嘉靖四十四年,杜化中考中进士,第二年,担任邢州司理。

隆庆三年,吴郡的归有光,是杜化中同年的进士,前来担任司马,于是采用孟诗的文字,放进去为他(居士)写了

家传。

归有光说:大梁本来就有很多奇士,尤其凭借诗歌有名(的很多)。我读洧南的诗,料想他为人一定是超然尘

埃之外的。等到他做了小官,似乎这不是他看得上的,但他必定想要有所作为来展现自己的才能。于是了解了古人

的志向行为存在的地方,是不可以观测到的。比较世上的那些浅陋拘泥之人,没有人拥有居士的清高超逸的情致,

虽然他们也做了官,难道能考察治绩吗?杜化中大概深深地认为我的话是正确的。

15.D。“作者被贬闾里的艰辛"错。

16.①杨诗写了农人的劳动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人勤劳乐观精神的赞美。②韦诗除此之外,还通过对农民终岁辛

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的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③韦诗的尾联表达自己身为朝廷

官员不事耕种却俸禄来自乡里的惭愧与自责,体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所以韦诗思想情感更深沉。

17.(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示例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示例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示例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8.①举足轻重②成绩斐然③任重道远

19.结构一致,句式整齐,语言节奏铿锵,增强了表达的语势;(2分)

强调了文化建设具体实施的关键点。(2分)

20.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重要标志(或:总是把文化兴盛作为重要标志);提高国家文

化软实力,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改对一处得2分)

21.B。A项,句中“匠”引号表示强调作用。B项,句中“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是表示引用的内容,和文中

引号作用一致。C项,句中“学与做科学社”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项,句中“标准"引号表示特殊意义。

22.①如何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②还希望了解当地的文化生活③激发他们保护古城的主动性(每处2分,意思答

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

23.

例文:

和解

那日,在故乡热闹的集市上,远远看见老态毕现的四婶,想着老一辈如今只剩父母和四婶三人,我心中凝聚多

年的坚冰顷刻间消融,于是我不禁快步迎上去。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无比清晰地意识到在一个孩子眼里,世界就是

一个二元对立的空间,要与往事和解,必须要经历时间长河的淘澄……

小时候,我是一个活泼好动、爱说爱笑的姑娘。四婶家的两个堂妹与我相差一两岁,我们经常一起玩耍。有一

次在四婶家,我们姊妹三人追赶打闹,正玩得酣畅淋漓,却碰见四婶满脸不悦地走进来。看着我笑得那么开心,四

婶瞪了我一眼说:“出去玩!一天天没心没肺的!”我的笑声戛然而止,神色黯然地走了出去。两个堂妹也面面相觑,

不明就里。

虽然事后知道四婶是因为心情不好迁怒于我,情有可原,而且四婶也一直在努力补救,可是自那以后我内心里

对四婶的情感总是疙疙瘩瘩的,带着几分执拗的隔膜。

记得一次暑假,为了满足我体味山村野趣的愿望,四婶和四叔带着我进山去捡柴。我高兴极了,在山上像一只

撒欢的兔子。看见一丛不知名的红果,我不由赞叹:“好漂亮的果子!"四婶就立刻招呼四叔:“快,别忙了,把那丛

红果子给娃儿折来。”

3

我拿着那枝红果,在林子里开心地钻来钻去,发现山坳里有个池塘,塘水清澈,游鱼清晰可见。我立刻跑回来

说:“四叔,那个池塘中好多鱼,咱们抓鱼去吧!"四叔嗔笑着说:“疯丫头,咱们是来捡柴的!”“只要娃儿高兴,咱

就抓鱼去!"四婶赶忙帮腔。

不知不觉太阳快下山了,我们也抓了不少鱼,高兴地打道回府。四婶说:“玲儿,晚上去我家吃鱼。”我想都没

想就拒绝了,本能地抗拒着四婶。四叔不高兴了:“这丫头,见外了吧!"四叔,我真的不想去。”我小声嘟囔着。“好,

不想去就不去。"四婶眼里透着失落。不知为什么,推辞掉邀请,我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

后来,四叔早逝,我也因为学业而离家,在我尚未成熟的心智里,认定此生要与四婶生疏下去。可是随着年岁

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每个人都有情绪崩溃的时候。也慢慢懂得了,亲人之间只可相爱万勿相杀。更悄悄释然了,

甚至因懵懂无知不依不饶而萌生了几分愧疚。其实,不知从何时起,我的内心已悄然伸出橄榄枝,同四婶握手言和,

与过往挥手告别。

那日,我拉着四婶的手,有说有笑。与往事和解的心灵一下活泛起来,仿佛一个剪辑高手,用蒙太奇的手法滤

掉曾经的不快,拼接起了生活中的美好。我深深庆幸:和解的故事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没有遗憾,唯余馨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命题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中药有“和解”之剂。第二句话在第一句话的基础上引申出生活中处处需要和

解,并列举了一系列的和解现象。第三句话指出,每一次和解都有一段故事,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

可见,材料的关键词就是“和解"。和解,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结束争端,重归于好。和解是由于曾经产生过争

端、争执、矛盾、隔阂、误会等,和解的对象可以是人(如:自己、亲人、朋友、陌生人等),可以是具体事物(如:

异见、纷争、矛盾、误会等),也可以是某个时间段(如:过去、现在、童年等),还可以是某种感受(如:自责、

抑郁、痛苦、愧疚等)。和解的前提是自愿原则,没有强迫,没有勉强。每一次和解的过程,都是一段值得记述的

经历,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或是双向奔赴,互相理解包容,前嫌尽释,重归于好。或是单向奔赴,不断忍让

修复,感动对方,化干戈为玉帛。或是自我释然,逐渐成长进步,豁然开朗,如释重负。总之,和解的过程或坎坷,

或曲折,或新奇,或感人,而和解的结局则是美好的,是皆大欢喜的,是令人宽慰的。于双方而言,和解就意味着

成长,意味着携手并进,意味着理智通达。

文体是记叙文。考生可以运用倒叙手法,先叙述和解的结局,同时也起到点题的作用,然后娓娓道来,讲述矛

盾产生的过程以及双方在和解过程中的各种举动,可以运用心理刻画、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

来凸显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现和解的美好和来之不易。

立意:

1.与自己和解。(在成长中,明白成功的不易,理解自己的无助,接受自己的平凡。)

2.与他人和解。(在交往中,宽容他人的错误,理解他人的不易,放下心中的偏见。)

3.与纷争和解。(在争执中,接纳他人,求同存异,理性待人,睿智处世。)

4.与过去和解。(不执着于过去的一个失误,不纠结于往昔的一个不足,告别过去,痛定思痛,迎接未来。

4

南昌十九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

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

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

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

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

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

候";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

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

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

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

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

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

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

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

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

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

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

1

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

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

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

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

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

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

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

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

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

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

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

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

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

《七律·读呈郭老(郭沫若)》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

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

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

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

主文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

史使命。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文的风

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

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

争的激情。

2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

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

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

才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3分)()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4分)

5.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同是门前一条河(节选)

刘澍德

散会了,苏震九急匆匆向家里走。他步迈得大,手甩得高,到了门口,腾地跳进堂屋,脚步还没放

稳,就大喊一声:

“奶奶!"

奶奶霍地全身一哆嗦,就像凭空听见一声炸雷那样。她正蹲在灶台角落里,闭起眼睛等候着水涨饭

熟。她睁开老眼,知道什么事也没发生,就说:

“你这造孽的小子!看,奶奶的魂险些让你吓走啦!”她做出生气的样子,眼睛怒视着震九。骂完

了,不由呵呵地笑起来。孙子像打架得胜的小公鸡,插着两条胳膊,眼睛闪光,精神抖擞地站在面前:

“奶奶,我们要在门前给你造出一条河!"

“嗯,又来哄人啦,哄人啦!挖河?在山半腰?好简单!”奶奶闭上眼,连连摇头。

“不消一个月,你出门看看,一条比你念叨的那条还要大的河,就要在你面前淌过去!"

奶奶六十八岁了。她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一个也没落,除了鬓角抹起一点白霜,脸上多起几条寿

纹以外,时间对她似乎并没产生什么影响。听见孙子把修河说得这么神气活现、轻而易举,她很麻利地站

起来,指着孙子说:

“你们如果造出一条河,奶奶饭不吃,一口气把它喝干!”

“奶奶啊,宁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人家要泡七八千亩田啦!喝干!喝干倒不用,只希望你老人

家不要再想念那个老家就行啦!"

3

震九喜欢新村,他跟许多青年人一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喜悦和信心,勇敢地去迎接,勇敢地去

创造。为了修水库,让他搬到露天去住都行,何况新居又是这样好呢!新盖的北房,楼上楼下,都是红松

到顶,比起下营的老屋好多了。拿外景来说,屋后靠着山,门前有远山,四周围豁豁亮亮,不像老家那样,

山像影壁似的横在屋前,走出大门害怕碰到鼻子。可是尽管你说好,奶奶硬是要挑眼,因为门前缺少那条

河。

奶奶挑眼并不错,这个小坝子,地势很高,种田靠天雨,栽菜靠井水。奶奶从记事直到六十八岁,

全是活在河边上。修水库迁移,她不埋怨,因为那是为了大家好。但是选了这样的地方建新村,她可大有

意见。她是个讲究实际的人,如果对于生产和生活全不方便,凭你环境再好,住宅再考究,她也不会高兴

的。但是,她的不满,一直闷在心里。可有时候,媳妇孙子不在家,自己到井上来打水时,就忍不住发火

了。“山上无树不算山,家边无水不算家!”她更觉得老家好,更加想念那条小河了。

吃过早饭,奶奶正在收拾屋子,忽然听见外面人喊马叫牛哞哞,声势比赶州街还热闹几倍。出门一

看,原来是开沟修河的大军来到了。全社的男女老少,流水一般朝着新村汇来。人马到齐之后,分成两个

大队:一队劈山,一队挖河。一声炮响,全体开工。小坝子里立刻沸腾了:人声、车声、挖土声、打钻声、

伐木声,混成一片。

奶奶教眼前发生的事情弄得眼花缭乱,一直站在那里发愣。

第二天,天一亮就吃了早饭。在做饭时,奶奶一顿煮了一天的饭,今日,她要参加挖河,才故意这

样干的。看见奶奶要出工,儿子劝,媳妇也劝,奶奶无论如何也不放下锄头。她说,她一定要和大家一同

挖好这条河。看见奶奶来到了工地,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向她表示欢迎。大家像早已熟识似的,问她迁到

新村以后的生活情况。好说好笑的郭老奶也来向她逗笑说:“挖出这条河,就不消再回下营去看了。"奶

奶虽然劳动了一辈子,但在这样的大场合,同这么多人一起干这样一件大事情,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

奶奶虽然年近七十,干活的劲头并不比小辈人差。人家挖几方,她也挖几方。这倒不是为了挣工分,

而是怕给下营人丢脸。她一边挖土,一边拿眼睛瞄着河道的来龙去脉,估量河水是不是绕到新村的门前。

开沟和造河的工程,按原定日期完成了。直到放水那天,奶奶才知道,开出来的河水,是从水库来

的,现在门前这条河,还是从前门前那条河,它像个老朋友,不辞翻山越岭、道路崎岖的辛苦,又来和真

心热爱它的人们相会了。

从放水起,奶奶在门前一直站到现在。水在奔流,人在欢呼,她乐得心都哆嗦起来了。哪个自然观

赏家能够像她这么真诚,这么专注,对于面前景物这样倾心的爱呐!有了这条大沟和这条河水,新村这个

坝子,好像忽然亮起来了,美起来了,显得更有生气了。“人呐,真真是了不起啊!”她大声对自己说着,

“只要劲头一来,捋捋袖子伸出手,山也可以移动,水也可以搬家……同是门前一条河,可是这条草河,

比从前下营的那一条,大不相同了。"

她走下河坎,蹲下身子,从河里捧起一捧水,低头尝一下,清清的水又凉又甜——是草河里的水啊!

水从手指缝一下便漏完了。她重新又捧了一捧,低下头去,一口气把它喝完。她觉得遍体清凉,好

像又年轻了。

小河汹汹涌涌地向北面流去,唱着歌子奔入烟波浩荡的长湖。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们如果造出一条河,奶奶饭不吃,一口气把它喝干”,展现了奶奶对孙子经常哄骗自己的不满

4

和对修河一事的质疑。

B.无论是对于新村的面貌还是即将开始的修河一事,苏震九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展现了青年一代积

极投身新生活的风貌。

C.新村虽然居住环境、住宅都很好,但奶奶认为生产和生活方面却没有老家方便,所以搬入新村后一

直闷闷不乐。

D.奶奶看见男女老少一同开沟修河的场景,不禁受到感染,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修河队伍中来,可见

她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她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一个也没落……”,小说中对奶奶身体状况的描写,为后文她和年轻人

一样投入到修河劳动中作了铺垫。

B.“人声、车声、挖土声、打钻声、伐木声,混成一片”用声音的混杂交汇简洁生动地展现了热火朝

天的劳动场面。

C.小说借助奶奶的独白来展现其思想的转变,有大功告成的兴奋、得偿所愿的幸福,也有对民众力量

的赞叹。

D.小说结尾写奶奶品尝又凉又甜的河水时,写到“一口气把它喝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奶奶

对新河建成的激动心情。

8.小说中的两处画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9.小说以“同是门前一条河”为题,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0~14题。

洧南居士者,姓杜氏,名孟乾。其先自魏滑徙扶沟,邑居洧水南,故以为号。曾祖清,以明经任大同

经历;祖璿,赠户部主事;父绍,进士,官户部主事。居士少为诸生,已有名,岁大比,督学第其文为首,

而.户部乃次居四。时户部得举,人曰:“此子不欲先其父耳。"久之,竟不第。

贡入太学,选调清苑主簿,庀马政。却礼币之赠,数言利病于太守。又欲开郎山煤,导九河。诸所条

画,皆切于时,太守嗟异之。会创芦沟河桥,雷尚书檄入郡选其才,得清苑主簿而委任焉。然苑人爱其仁

恕,及闻居士之孙化中举于乡,喜相谓曰:“固知吾杜母之有后也。”升泸州经历,丁内艰,服阕,改

巩昌。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竟卒于官,年五十。

居士为学精博,尤长于诗。所交皆知名士。平生尚气轻财收恤姻党字孤寡不惮分产畀之县中有事,皆

来取决,伉直不容人之过,族人子弟,往往遭挞楚。然未尝宿留于中,皆敬服,而怨蹭讟者鲜矣。

初,洧水东.折,岁久,冲淤转而北。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居士于家事不訾

省,闻有善书,多方购之。建书楼,且戒子孙善保守,刻石以记。

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明年,为邢州司理。隆庆三年,吴

郡归有光,化中同年进士也,来为司马,因采孟诗语,着之其家传。

5

归子曰:大梁固.多奇士,尤以诗名。吾读洧南诗,意其人必超然埃壒之表。及为小官,似非所屑,顾.

必欲有以自见。乃知古人之志行所存,不可测也。视世之规规谫谫,无居士之高情逸兴,虽为官,岂能辨

治哉?化中盖深以予言为然云。

(节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平生尚气A轻财B收恤C姻党D字孤寡E不惮F分产G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表转折,与《劝学》中的“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的“而”字用法相同。

B.东,向东,与《劝学》中“上食埃土"的“上”字用法相同。

C.固,本来,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义相同。

D.顾,但是,与《狼》中“顾野有麦场"的“顾”字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洧南居士出生在官宦之家,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才名,参加科举考试时,户部按次序把他评为四等,

导致他最终没有考中。

B.洧南居士担任清苑主簿时,因仁义宽容深得百姓爱戴;百姓听说居士的孙子杜化中乡试中举后,都

替他有这样优秀的后人而高兴。

C.洧南居士为人刚直,对族人子弟要求极严,常有人因过错而遭其鞭打,但族人子弟都很敬重信服他,

很少有人对他产生怨恨之心。

D.归有光与洧南居士的孙子杜化中同为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归有光担任邢州司马时,采用杜孟诗的

文字,为洧南居士作家传。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4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14.归有光从哪些方面对洧南居士做了怎样的评价?(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两首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①不自苦,膏泽②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6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劬:qú,辛劳。②膏泽:滋润作物的雨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诗首句运用白描手法,一个“新"字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流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B.“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C.“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写农夫的无存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

D.韦诗层层铺陈的前十四句与深化主旨的尾句,用笔繁简对比鲜明,突出了作者被贬闾里的艰辛。

16.有人认为,韦应物的《观田家》相较杨万里的《插秧歌》,思想情感更深沉。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骏马"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常以正面形象出现。而《劝学》却反其道而行之,以

“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坚持的重要性。

(2)《师说》中韩愈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症结,洞穿了士大夫的心理,“_____________,"就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终生学习,是提升自我的最好途径,古人深明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