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提升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_第1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提升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_第2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提升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_第3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提升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_第4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提升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提升练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提升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公讳钧,字元播,姓崔氏。系出于魏相琰,世有显人,为天下望族。

凡出仕四十有四年,终始一节。公为人温厚靖深,喜愠不见于色。少读书,不苟于吏事。初宰武安州,既以整办称矣。时深、冀水潦,民流移于武安者以千数。诱说豪右,出粟平其直,使得市,而公自临视之。至秋大熟,迄无殍踣①。黄发垂髫,扶携而归,皆曰:“活我者崔公也。"武安之民,愿再留三年,诣阙下者五百余人。时惊异之。其后出守,专以清净不扰为政,务在举大纲,略细故,与吏民立教,期于无犯。崇宁中,有诏天下建置佛祠。公时为遂宁守,奉诏矍然曰:“此地,上始封之国,可使不先他郡乎?然民不可劳也。”乃因城南废寺,庀②材治具,躬自督视,鼓舞吏民,不逾月而告成。

公风姿秀整,气温而色庄,口不论臧否,言不及世故。平生无他嗜好,唯喜藏书,蓄古器,倾家赀以求之不惮。善作诗,传于士大夫之间,编集于家二十卷。又自取唐史,撰次其人物之美者,各为诗以纪之。

(取材于苏过《河东提刑崔公行状》)

【注】①踣(bó):倒毙。②庀(pǐ):具备。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世有显人,为天下望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与吏民立教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乃因城南废寺因之以饥馑

D.撰次其人物之美者石之铿然有声者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哀穆先生文并序

【北宋】苏舜钦

呜呼!穆伯长以明道元年夏,客死于淮西道中,友人苏叔才子美作诗悼之,遣人驰吊之;痛夫道不光予,又次其一二行,以鉴于世,为文哀之。

先生字伯长,名修。幼嗜书,不事章句,必求道之本原,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性刚峭,喜于背俗,不肯下与庸人小合,愿交者多,固拒之。议事坚明,上下合古,皆可录。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谨细后生畏闻之。又独为古文,其语深峭宏大,羞为礼部格诗赋①。

天圣末,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常客京师南河邸中,往往醉,暮归逿地,如不省持者。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②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棕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识者怜哀之,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不然且病,或妻子卒。

嘻吁!天之厌文久矣,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顾其道宜不容于今世。然由赋数踦只③,常罹兵贼、恶少辈辱困,其节行至死不变。

【注】①礼部格诗赋: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是当时文人考取进士以致身通显的敲门砖。②苦矉:使劲睁大眼睛。③赋数踦只:旧指天命不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穆伯长以明道元年夏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不肯下与庸人小合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则必为盗取去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D.天之厌文久矣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工开物序

【明】宋应星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晋、豫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肃慎是殷、周时期在黑龙江流域的一个部落,曾进贡箭给周成王,以示臣服)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

材料二:

乃粒

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

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

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

(节选自《天工开物·上篇第一乃粒》)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何殊肃慎之矢也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B.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五谷,则麻、菽、麦、稷、黍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D.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务本

夫详于小事而察于近物者,谓耳听乎丝竹歌谣之和,目视乎雕琢采色之章,口给乎辩慧切对之辞,心通乎短言小说①之文,手习乎射御书数之巧,体骛乎俯仰折旋之容。凡此数者,观之足以尽人之心,学之足以动人之志,且先王之末数也,非有小才小智,则亦不能为也。是故能为之者,莫不自悦乎其事,而无取于人,以人皆不能故也。

夫小事者味甘,而大道者醇淡,近物者易验,而远数者难效,非大明君子,则不能兼通者也,故皆惑于所甘,而不能至乎所淡,眩乎所易,而不能及于所难。是以治君世寡,而乱君世多也。故人君之所务者,其在大道、远数乎?大道、远数者,为仁足以覆帱②群生,惠足以抚养百姓,智足以统理万物,权足以变应无端,义足以阜生财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祸乱;详于听受,而审于官人;达于兴废之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则君道毕矣。

夫人君非无治为也,失所先后故也。道有本末,事有轻重,圣人之异乎人者无他焉,盖如此而已矣。鲁昭公仪之习以亟,其朝晋也,礼无违者,然而不恤国政。政在大夫,贤不能用,公室四分,不图其终,卒有出奔之祸。故《春秋外传》曰:“国君者,服宠③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何技艺之尚哉

今使人君聪如师旷,射如夷羿,走追驷马,力折门键,可谓善于有司之职矣,何益于治乎?必以废仁义、妨道德,何则?小器弗能兼容。治乱既不系于此,而中才之人所好也。昔潞丰舒、晋智伯瑶之亡,皆怙其三才、恃其五贤而以不仁之故也。故人君多技艺、好小智、而不通于大道者,适足以距谏者之说,而钳忠直之口也,只足以追亡国之迹,而背安家之轨也。不其然耶?

(取材于徐幹《中论》)

【注】①短言小说:琐屑而偏颇的言论。②覆帱:施加恩惠。③服宠:重用贤人。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手习乎射御书数之巧圣人之异乎人者无他焉

B.则亦不能为也必以废仁义、妨道德,何则

C.故皆惑于所甘失所先后故也

D.不图其终不其然耶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重建孟渎河闸记

杨荣(明)

君子之立政,有可以益国而利乎民者,知无不为,为之有力,虽疲民力而民忘其劳,耗其财而民不自恤。苟或役于非所当务,则谤怨随之。其能留声当时,为利后世者几希。

材料二:

常州府重建黄田闸记

王直(明)

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然唯仁民爱物之君子,斯能因其利而利之,不然则怠惰纵弛,苟目前之安,忽经久之利,其为民病岂小哉?予于黄田闸之重建而知其用心之厚也。常州江阴城北黄田港,引江潮贯城中,而出于南门,凡二十里,会夏港之蔡泾以达于运河,实舟楫走集之地,附郭良田数千顷皆赖其灌溉,港因潮之消长为浅深,长则溢,消则涸,溢则舟通而足以溉田,涸则田不得受利而舟胶且败者有矣。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可以益国而利乎民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斯能因其利而利之___蒙故业,因遗策

C.消则涸_________则耻师焉

D.涸则田不得受利而舟胶且败者有矣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以无道毒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自张良狙击始皇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士,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数月之间,一战失利,不幸陨命于御者之手。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岂小者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陈涉不可轻》)

材料二: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周文,陈之贤人也,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己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以无道毒天下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陈王与之将军印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C.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陈王闻之,乃召见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选自苏辙的《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乃欲以桑榆之末景___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其谁肯信之_________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①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字句,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②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韩愈)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取材于明代袁宗道《论文》)

【注】①《书》:指《尚书》。②挦扯:摘取,比喻抄袭、剽窃。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口舌,代心者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

B.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

C.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

D.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而近说乃云:……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有删改)

材料二: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选自《老子·修身》,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文中指“询问”,与“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问”意义和用法相同。

B.为,文中指“当作”,与“何辞为”(《鸿门宴》)中的“为"意义和用法不同。

C.“强为我著书”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强”意义和用法相同。

D.“上善若水"与“若甚怜焉”(《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清水丹山之间,有隐君子,姓徐名吉民。别号乐轩居士。居士少业儒,以数试不利,遂去诸生,怀终隐之志。日以种德为事,周人之急,不啻身有之。依范文正公故事,创义田义塾。讳言人过,喜称人善。又善莳药,故得药物最真,凡乞者即与之,以治病多效。得一奇方,必普传于人。凡数百里内,僧刹道院,力可新者,皆竭力为之。居士虽外托沉冥,而好读书,所著奇书最多,遇友人佳诗及文字,即寿诸石。所居近沧游溪,种树数十万株,如云封雾接。居士跨蹇往来其间,与田夫野老,坐草菜,说耕耘事。手种茗,不啻天池、虎丘。家酿醇酒,清洌异常。居士性不多饮,少饮即酣畅,任意潇酒。久之襄集成帙。自号曰《樵歌》云。

嗟乎,诗之累于应酬也久矣!居士隐于樵,故谢绝一切人间应酬。凡意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与口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者,居士皆无有。故落笔即有烟云之趣,依稀与陶元亮、王无功相似。

(节选自袁中道《徐乐轩<樵歌>序》)

材料二:

嗟夫,诗道之不古久矣!世之号善吟者,往往流连光景,使人驰骛乎玄虚荒忽之场,控之非有,挹之非无。至造为奇论,谓诗有生意,须人持之,不尔便将飞去。此何为者哉?殊不知诗者本乎性情,而不外于物则、民彝者也。

(节选自宋濂《霞川集序》)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数试不利,遂去诸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得一奇方,必普传于人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C.凡意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诗道之不古久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参考答案:

1.D

A.“为”,判断动词,是。/介词,被。句意:家族世代有声名显赫的人,是享誉天下的名门望族。/由此而(导致)自己被杀,国家败亡,被天下耻笑。

B.“与”,介词,对,给。/动词,亲附。句意:对吏民进行教导。/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C.“因”,介词,凭借,依托。/动词,接续。句意:于是依托城南一座废弃的寺庙。/接下来又有饥荒。

D.“之”,都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给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物编排次序。/敲起来可以响亮发声的石头。

参考译文:

公,字元播,姓崔氏。(崔公)是魏国宰相崔琰的后代,家族世代有声明显赫的人,是享誉天下的名门望族。

崔公为官共四十四年,始终坚守节操。公为人温和厚道安详深沉,喜怒不形于色。(他)年少读书时,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责任,对于政事认真细致。当初,治理武安州的时候,(崔公)就已经因为政事处理得当被世人称颂了。当时,深州、冀州雨水成灾,流亡到武安州的百姓数以千计。(崔公)劝说当地的豪门望族,让他们拿出粮食,以合理的价格出售,同时对灾民进行登记,使他们能够买到粮食,而且崔公亲临现场视察监督。直到秋天庄稼大丰收,武安州都没有因饥饿而死的情况。老人和小孩,相互搀扶着回去,都说:“让我们活下来的是崔公。”武安州的老百姓,把崔公良好的政绩记录下来并上报朝廷,希望朝廷能让崔公再留任三年,到京城去请愿的竟有五百多人。时人无不为之惊叹。后来崔公出任太守,为政力求简明不繁,不侵扰百姓,致力于抓重大问题,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对吏民进行教导,希望尽量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崇宁年间,皇上诏告天下建造佛祠。崔公当时担任遂宁太守,接受皇帝的命令,急忙说道:“遂宁是皇上最初的封地,(在这件事上)怎么能不走在其他郡县的前面呢?但又不能使百姓过于劳顿。"于是依托城南一座废弃的寺庙,准备好建筑材料及工具,崔公亲自督察,鼓舞官吏与百姓,佛祠不到一个月就宣告完成。

崔公风度俊秀,仪态严整,心情平静,态度温和,面色庄重,不评论人物好坏,说话从不涉及人情是非。崔公平生没有别的嗜好,唯独喜欢藏书,收集古玩,即使拿出全部家产去买也不顾惜。他擅长作诗,其作品在士大夫之间广泛流传,在家将写过的诗歌编成二十卷的诗集。崔公又从唐史中选材,给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物编排次序,分别作诗来记述他们的事迹。

2.C

A.介词,在/介词,因为;句意:穆伯长在明道元年夏天。/因此十九年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B.介词,和,同/连词,和;句意:不肯放弃操守而与庸人有一点点的同流合污。/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

C.都是介词,被;句意:但(这些钱财)肯定会被盗贼偷走。/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D.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句意:上天不喜欢文章很久了。/而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

参考译文:

唉!穆伯长在明道元年夏天,客死于去淮西的途中,他的朋友(我)苏子美写了一首诗悼念他,派人前往吊唁;(我)痛感他的品行没有广泛传播,又记录下他的几件事迹,用来给当世作为借鉴,(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哀悼他。

先生字伯长,名叫修。小时酷爱读书,他不是致力于文章的章节句读,而是一定要探求道理的本原,把(其他)读书人不留心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反复、深透的分析研究。他的个性刚直清峻,喜欢离俗背道,不肯放弃操守而与庸人有一点点的同流合污,想和他交往的人很多,(但先生都)坚决地拒绝了他们。他评议事情明确无误,全都符合古圣贤之道,全都值得采纳。然而先生喜欢斥骂权贵,指斥时弊,谨小慎微的、循规蹈矩的小人害怕听他的言语。先生推崇古文,他的文章深峻峭拔,却羞于写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

天圣末年,有丞相想任命先生做主管学务的官员,但先生耻于拜访他,学官终于没做成。先生常常寄居京城南河的旅馆,常常喝醉酒,傍晚就跑到远郊,像是很不清醒的人。半夜了,旅馆里的人还听到他诵读吟咏,感慨叹息,就借着隙缝偷看他,看见先生点着灯端正的坐着,使劲睁大眼睛,拿着书卷(读)到天亮,因此就借钱给他。先生的母亲去世,他光着脚亲自背棺材下葬,每天读《孝经》《丧经》,未曾看佛书,请和尚吃饭。认识他的人可怜他,有人送了很多钱物(给他),但(这些钱财)肯定会被盗贼偷走;不这样(没人送钱物)他就(生活)困苦,或妻儿(因贫困)死去。

唉!上天不喜欢文章很久了,先生终于因为被黜免而贫困终身,看来他的学问应该不被当世所容。然而因为命运多舛,先生常常遭受兵祸、恶人的困扰和凌辱,但他的节操品行却至死不变。

3.D

A.什么/为什么。句意:和古代得到肃慎国进贡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这是为什么呢?

B.介词,对/介词,被。句意:因为这书和求取功名,一点关系也没有。/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

C.副词,用于加强判断/连词,于是,就。句意:“五谷”是指麻、菽、麦、稷、黍。/德行怎么样,就可以称王呢?

D.连词,因为。句意:这是因为著书的先贤是西北人的缘故。/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幸运地生在圣明强盛的时代,西南地区云南的车马,可以直通东北的辽阳;岭南边地的游宦和商人,可以横游河北一带。在这万里的区域内,有什么事物不能耳闻目见呢?如果士人生在东晋初年、南宋末年,他们会把河北、陕西、山西、河南的土产,看成外国的产品;与外国通商所换得的皮裘、帽子,和古代得到肃慎国进贡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而帝王的子孙,在深宫中长大,御厨里正飘着米饭的香味,却想观看种田的农具;宫女正在剪裁华美的衣服,却想象着机杼织布的情形。在这个时候,打开与这些相关的图案一看,不就像获得至宝一样吗?

追求功名的文士,可以将此书丢弃在桌子上!因为这书和求取功名,一点关系也没有。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四月,奉新宋应星写于家食之问堂。

材料二:

那些不务正业的富贵人家子弟,将劳动人民看成罪人;那些读书人把“农夫"二字当成辱骂人的话。他们饱食终日,只知道早晚餐饭的味美,却忘记了粮食是从哪里得来的,这种人真是太多了!

这样看来,奉开创农业生产的先祖为“神”就十分自然了,这难道只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吗?

谷物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名称。百谷是说谷物种类繁多。“五谷"是指麻、菽、麦、稷、黍,其中唯独漏掉了稻子,这是因为著书的先贤是西北人的缘故。现在全国百姓所吃的粮食之中,稻子占了十分之七,小麦、大麦、黍、稷共占十分之三。麻和豆这两类已经被完全列为蔬菜、糕饼、脂油等副食使用了,依然将它们归入五谷之中,只不过是沿用了古代的说法罢了。

4.C

A.介词,于;/介词,与。句意:双手熟习于射箭、驾车、书写、运算的工巧。/圣人与普通人差异不在别的。

B.连词,那么;/助词,无义。句意:那也不能做到。/肯定会以此而废弃仁义、妨害道德,为什么呢?

C.都是所字结构。句意:人们都为甘美的东西、易做的事情所迷惑。/缘故在于做事失去了先后顺序。

D.代词,代事;/副词,难道。句意:还不知道考虑后果。/难道不是这样吗?

参考译文:

务本

精详于琐细之事,洞察眼前之物,说的是耳朵能够听到音乐、歌谣的和谐动听,眼睛能够看到雕刻、颜色的绚丽成章、口里能够说出机敏灵活、恰切应对的言辞,内心通晓于短言浅论、街谈巷语的文章,双手熟习于射箭、驾车、书写、运算的工巧,身体熟练于俯首、抬头、转弯、回旋的仪容。上述这几点,看上去足以满足人们的心愿,学习它足以改变人们的志趣,况且,从前君王的非根本的教导,没有一定的才华和智慧,那也不能做到。正因如此,那些能做到的人,无不对所做之事而沾沾自喜,不再去向别人学习的,自以为别人都不能做到这些。

琐细小事味道甘美,而中正之道纯正淡泊;眼前之物容易验证,而长远的谋略难以立见成效,不是圣明君子,就不能够两者同时明彻,人们都为甘美的东西、易做的事情所迷惑,却不愿去做淡泊、难成的长远之事。所以太平盛世的君主历代很少,而昏乱的君主每代都多。因此,君主所必须致力的,恐怕应在中正之道、长远谋略上吧?中正之道、长远谋略,说的是仁德足够用来覆盖生民,慈惠足够用来抚养百姓,智慧足够用来管理万物,机变足够用来应付无穷变化,道义足够用来丰富财物器用,威严足够用来禁止奸恶不法,雄武足够用来平定灾祸混乱;能详尽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审慎地选取和任用人才;明达国家兴废的原因,熟知社会安危的区分。能做到这样,那么为君之道也就齐备了。

那些君王在治国方面并非无所作为,(国亡身危的)缘故在于做事失去了先后顺序。道有本有末,事有轻有重,圣人与普通人差异不在别的,就在于他们知道事情的本末轻重、先后次序,如此而已。鲁昭公急于学习礼仪,他朝拜晋国的时候,不曾有过违背礼仪的事,但是不考虑国家的政事。政令出自大夫,贤明之士不被任用,国家政权一分为四,还不知道考虑后果,终于有弃国出奔的大祸。所以,《春秋外传》说:“国君以使贤明的人受到宠爱为美,以平民百姓生活安宁为乐,以能听取有德之言为耳聪,以能使远方之人归服为目明。”哪里只是对技艺的崇尚呢?

如今让君主听觉如师旷,射箭如夷羿,奔跑能够赶上马车,力量能够摧折门闩,可以说胜任专职官吏的工作了,但对于治理国家有什么益处呢?事实上,肯定会以此而废弃仁义、妨害道德,为什么呢?小的器皿是不能兼收并蓄的。治理和混乱已经与此无关,而这正是中等才智的人所喜欢的。从前潞国丰舒和晋国智瑶的灭亡,都是他们依仗多方面才能而不仁不义的缘故。所以君主多技能、喜好小才智,而不通明大道,他的技能、小才智正足以拒绝谏诤者的争辨而钳制忠直的言论,只能够追随亡国者的踪迹,而背离使百姓安定的(正确)道路。难道不是这样吗?

5.A

A.乎:介词,对。句意: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

B.因:根据。/因:沿袭。句意:才能根据它的作用发挥它的价值。/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

C.则:表顺承,就。/则:表转折,却。句意:水少就会干涸。/却以从师学习为耻。___

D.而:表并列,并且。/而:表转折,却。句意:干涸了,农田得不到灌溉,船只就会搁浅。/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子的为政之道,要能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做的时候一定要尽力,虽然使百姓疲劳但他们也会忘记自己的辛劳,虽然耗费了他们的财产但他们也不顾惜。如果用不是当前应办的事役使他们,那么就会带来指责和怨恨。那些能在当时留下名声,为后世谋利的人太少了。

材料二:

河中有水闸,是用来按时开启或关闭、控制蓄存与泄放、通行船只、灌溉农田的,它有很大的作用。然而唯有爱护百姓爱惜水闸的君子,才能根据它的作用发挥它的价值,不然的话就会荒废,如果仅顾目前的安稳,忽视长久的好处,难道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小吗?我重建黄田河闸,知道要十分用心。常州江阴城北黄田港,引江水进入城中,江水从南门流走,共长二十里,在夏港与蔡河合流,流进运河,是船只汇集的地方,附近数千顷良田依靠它的灌溉,港口因水量的增减产生深浅的变化,涨水就会水满,水减就会干涸,水满就能通船就能灌溉农田,干涸就会使农田得不到灌溉,船只就会搁浅。

6.B

A.介词,用/连词,来。句意:秦国用暴虐无道的行为毒害天下。/君臣牢固地守卫者来窥伺周王朝。

B.均为代词,他。句意:陈王就授给他将军印。/我虞常可以替汉天子私下里用弩弓射死卫律。

C.连词,于是/介词,依靠。句意:于是他们就假传陈王的命令杀掉了吴广。/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

D.连词,于是/副词,竟然。句意:陈胜听到喊声,于是下令召见。/鄙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击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用暴虐无道的行为毒害天下,曾经六国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却相继被灭。难道(诸侯王)没有孝顺的有德行的子孙后辈和遗留下的家族训示?(然而)都抱着头像老鼠一样趴在地上(任其宰割)。自从张良曾经狙击过秦始皇外,就再也没有一人敢向西窥伺秦朝的锋芒了。陈胜出身于戍守的士卒,短时间内奋发不顾自己的安危,天下的英雄豪杰才开始像云一样集合,如回声般响应,共同奋起而诛灭秦朝。几个月之间,在一次战役中失利,不幸被驾车的部下杀死丧命。自身虽然已经死去,(但是)他所安置派遣的侯王将相最终推翻了秦朝。项氏一族在江东起兵,也是假称奉了陈王的命令而渡过长江的。而且陈胜在刚刚称王的时候,许多事情都是粗略的创建起来,能够听从陈余的建议,迎立孔子的孙子孔鲋为博士,甚至尊奉为太师,(他)与孔鲋商议谋划的事情,都不是平庸之辈崛起后所能想到和做到的,这种志向难道是小小的吗?

材料二:

陈涉于是自立为王,定国号为张楚。以吴广为代理王,督率各将领向西进攻荥阳。周文(即周章,“文"为其字)是陈县的贤人,自称熟知用兵之道,陈王就授给他将军印,率军向西进攻秦军。秦王朝派少府章邯赦免骊山的刑徒以及奴隶所生的儿子,全部征发来攻打张楚的大军,把楚军全部打败了。将军田臧等人一起密谋说:“周文的军队已经溃散,秦国的军队早晚会到来,我们包围荥阳城久攻不下,如果秦军一到,必定会大败。不如留下少量的部队,足以守荥阳就可以了,把其余精锐的军队全部拿来迎击秦军。现在代理王吴广骄横,又不懂用兵谋略,这样的人无法和他商量议事,不诛杀他的话,我们的计划恐怕会失败。”于是他们就假传陈王的命令杀掉了吴广,把吴广的首级献给了陈王。陈王就派使者赐给田臧楚国令尹的印信,任命他担任上将军。田臧就派部将李归等人坚守荥阳城,自己带了精锐的部队西进到敖仓迎战秦军。双方交战时,田臧战死,军队溃散。章邯领兵(趁机)到荥阳城下攻打李归这些人,打败了他们,李归等人战死。腊月,陈王退到了汝阴,不久又回到下城父,他的车夫庄贾杀死陈王向秦军投降。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为王之后,定都在陈地。一位过去曾经与他一起受雇耕田的同伴听说了,来到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守门令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字。陈胜听到喊声,于是下令召见,用车载他一起回宫。客人出入宫殿越来越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陈王下令斩杀了他。(从此以后)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引退离去,没有再亲近陈王的人了。陈胜尽管已经死去,但他所安置派遣的侯王将相最终灭亡了秦朝,是陈涉首先举事的缘故啊。

7.A

A.连词,表转折。句意: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介词,因为。/动词,做出。句意: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是谁给您出的这个主意。

C.副词,竟然。/代词,这样。句意: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

D.指示代词,这。/人称代词,他的。句意:这谁能相信呢。/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

参考译文:

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记下这事。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做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随便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

选自苏辙的《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8.D

A.助词,表判断;代词,用于动词后,指……之处。

句意:嘴巴所说的言语是代替内心的想法。/其中特别可取之处。

B.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无义。

句意: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就是学习古人茹毛饮血的结果。

C.介词,与;介词,引出对象。

句意:从司马迁用字与左丘明不同的情况来看。/希望能够填饱肚子。

D.都是副词,却,竟然。

句意:现在的人写作用字却要和左丘明、司马迁完全一样。/而近来有人却说:……

参考译文:

嘴巴所说的言语是代替内心的想法;而文章又是代替言语的功能。克服障碍辗转表达,一篇文章就算是写得通顺,恐怕也比不上言语让人来得明白,更何况是要写出人内心的想法呢?所以孔子谈论文章时说:“词汇(写文章)的目的,就在于通顺地表达而已。"文辞是否达意,是辨别文章优劣的标准。

唐(尧)、虞(舜)还有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没有不能通顺地表达思想的作品。今人读古代的书籍,如果不能马上读懂,往往就说古代文章奇特奥妙,今人下笔写作不应该平淡浅易。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的字句,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左丘明距离古代的时间不算久远,但《左传》里的字句却不曾和《书经》相似;司马迁距离左丘明的时代也不久远,但《史记》里的字句也不曾和左丘明相似。到了现在,往回倒推到西汉,不知道经过几千年的久远时间,从司马迁用字与左丘明不同的情况来看,现在的人写作用字却要和左丘明、司马迁完全一样,不也是很荒谬吗?中间经历了晋朝、唐朝,又过了宋朝、元朝,文人学者并不少,但却没有公然地抄袭模仿古文,而占为己有的人。韩愈喜好奇特的风格,偶尔写作这样的文章,如《毛颖》等传,但只是一时的游戏之作,其他文章都不是这样的写作方式。

9.C

A.正确。

“问”均为动词,询问。

句意:孔子到东周去,想要向老子询问关于礼的学问。/句意: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

B.正确。

“为":动词,当作、作为。句意:他的学说把隐秘不求名声作为主旨。

“为”:语气助词,呢。句意:何必告辞呢?

C.错误。

“强":副词,一定、勉力。句意:坚决要我(为你)写本书。

“强”:副词,勉强。句意:外面没有关系勉强亲近的亲戚。

D.正确。

“若"均为动词,像、如同、似乎。

句意: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句意:好像很怜爱(百姓)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都,向老子问礼。老子说:“您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已经死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且君子遇到时机就驾车(出仕),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深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君子德行很高,表面上看起来却很愚钝。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去掉您高贵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您自己都没什么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罩住它,会游的可以用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一条龙吧!"老子研究道德的学问,他的学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