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B.我国位于亚洲西部,太平洋东岸C.我国位于欧洲东部,太平洋西岸D.我国位于欧洲西部,太平洋东岸2、2、关于地球自转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B.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C.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更替D.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变化3、题干: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我国气候类型单一,主要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B、我国气候特点是“东热西冷,南湿北干”C、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D、我国气候特点是“南热北冷,东湿西干”4、题干:以下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B、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8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1年C、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和地转偏向力D、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和四季更替5、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B.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C.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D.地球公转周期大约为24小时6、下列哪个地区最有可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A.赤道附近B.中纬度沿海地区C.高山高原区D.极地地区7、题干: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西北部以高原、盆地为主,东南部以平原、丘陵为主B、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1/3C、以丘陵为主,平原面积较小,山地较少D、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8、题干: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南北差异大B、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大C、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D、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9、下列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最大B.地球两极的自转线速度最大C.自转角速度在赤道处最小D.自转角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10、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B.冬季受大陆高压控制,干燥少雨C.季风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D.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地形无关11、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以下哪个地区会出现昼夜更替现象?A.地极点B.地赤道C.地南极D.地北极12、以下哪种地理现象是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造成的?A.四季变化B.气候差异C.昼夜更替D.地球自转13、关于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是由冷暖空气相遇形成的。B.副热带高压带位于南北纬60度左右,是由于空气下沉造成的。C.极地高压带位于极地附近,是因为地面温度高导致空气上升形成的。D.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南北纬60度左右,是由冷暖空气相遇形成的。14、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暖流可以增加沿岸地区的湿度和温度。B.寒流可以使沿岸地区的气候变得干燥。C.洋流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比如寒暖流交汇处往往渔业资源丰富。D.所有的洋流都沿着同一方向流动,不受地形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15、关于地球上的气候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东岸B.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C.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D.寒带气候仅存在于南极洲16、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农业布局的主要因素?A.气候条件B.土壤类型C.市场需求D.居民人口密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地区一:青藏高原地区二:华北平原要求: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两地农业生产的差异;阐述两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第二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1)根据材料一,简述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2)分析该地区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和挑战。第三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某城市气候资料统计表月份平均气温(℃)降水量(mm)1月-5102月-3153月2204月8255月15306月20357月25408月25409月203510月153011月82512月215材料二: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1)根据材料一,分析该城市1月至6月气温的变化特点,并简述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原因。(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评价该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期末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B.我国位于亚洲西部,太平洋东岸C.我国位于欧洲东部,太平洋西岸D.我国位于欧洲西部,太平洋东岸答案:A解析: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选项A正确。2、2、关于地球自转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B.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C.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更替D.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变化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选项A正确。地球自转的速度并非恒定,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更替,而非四季变化,故选项B、C、D错误。3、题干: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我国气候类型单一,主要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B、我国气候特点是“东热西冷,南湿北干”C、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D、我国气候特点是“南热北冷,东湿西干”答案:C解析: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气候类型多样,包括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等。季风气候在我国尤为显著,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描述不准确,我国气候类型并非单一;选项B和D的描述虽然部分正确,但不够全面,未能准确反映我国气候的特点。4、题干:以下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B、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8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1年C、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和地转偏向力D、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和四季更替答案:D解析:地球自转的方向确实是自西向东,但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因此选项A错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365天,因此选项B错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和地转偏向力,但选项C中缺少了昼夜长短变化这一地理现象,因此不完全正确。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和四季更替,因此选项D正确。5、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B.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C.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D.地球公转周期大约为24小时答案:C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这一过程大约每24小时完成一次,从而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而选项A中的四季变化是由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引起的;选项B描述的是地球自转方向,实际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从西向东;选项D中的24小时是地球自转的周期,而非公转周期,地球公转周期大约为365.25天。6、下列哪个地区最有可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A.赤道附近B.中纬度沿海地区C.高山高原区D.极地地区答案:A解析: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区域,这些地方终年高温多雨,因为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量大,降水丰富,非常适合热带雨林植被的生长。中纬度沿海地区通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高原区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可能形成高山气候;极地地区则因温度极低,形成了冰原气候。7、题干: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西北部以高原、盆地为主,东南部以平原、丘陵为主B、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1/3C、以丘陵为主,平原面积较小,山地较少D、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答案:D解析:我国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第二阶梯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第三阶梯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选项D正确描述了这一特点。8、题干: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南北差异大B、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大C、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D、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答案:B解析: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南北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小。选项B描述的“冬季南北温差大”是不正确的。其他选项正确描述了我国气候的特点。9、下列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最大B.地球两极的自转线速度最大C.自转角速度在赤道处最小D.自转角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由于地球是一个几乎完美的球体(实际上是椭球形),其自转导致了不同的纬度上有着不同的线速度。赤道上的点离地轴最远,因此在这个位置的自转线速度是最大的。而自转的角速度在地球上是基本恒定的,除了考虑地球形状对自转的影响外,它并不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选项A正确。10、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B.冬季受大陆高压控制,干燥少雨C.季风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D.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地形无关答案:D解析:季风气候是一种特殊的气候类型,它的特点是随着季节的变化,风向会发生显著改变。夏季,由于陆地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了低压中心,吸引湿润的海风带来降水;冬季,陆地冷却得更快,形成高压中心,吹出干燥的风。季风气候广泛存在于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尤其是印度半岛和东南亚。季风气候的形成不仅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也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如山脉可以阻挡冷空气,促进季风的发展。因此,选项D的说法是错误的。11、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以下哪个地区会出现昼夜更替现象?A.地极点B.地赤道C.地南极D.地北极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地赤道地区的昼夜更替最为明显,即24小时内太阳从东方升起,经过南方,到西方落下。而地极点、地南极和地北极由于接近极地,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昼夜更替不显著。因此,正确答案是B。12、以下哪种地理现象是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造成的?A.四季变化B.气候差异C.昼夜更替D.地球自转答案:B解析: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不均会导致气候差异。陆地和海洋的热容量不同,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而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气候类型的形成,如沿海地区气候温和,内陆地区气候干燥等。四季变化和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造成的,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地轴旋转,而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因此,正确答案是B。13、关于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是由冷暖空气相遇形成的。B.副热带高压带位于南北纬60度左右,是由于空气下沉造成的。C.极地高压带位于极地附近,是因为地面温度高导致空气上升形成的。D.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南北纬60度左右,是由冷暖空气相遇形成的。答案:D解析: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是由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分布决定的。赤道低压带实际上是由于赤道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导致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副热带高压带位于大约南北纬30度,而非60度,是因为从赤道上升的空气在此处下沉;极地高压带则是由于极地地区的低温使空气冷却下沉;副极地低压带则是在冷暖空气相遇的地方形成,通常位于大约南北纬60度。14、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暖流可以增加沿岸地区的湿度和温度。B.寒流可以使沿岸地区的气候变得干燥。C.洋流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比如寒暖流交汇处往往渔业资源丰富。D.所有的洋流都沿着同一方向流动,不受地形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答案:D解析:洋流的方向和路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海底地形、陆地轮廓以及地转偏向力等。因此,并非所有的洋流都沿着同一方向流动。暖流确实可以增加沿岸地区的湿度和温度,而寒流则可能导致沿岸地区气候干燥。此外,洋流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寒暖流交汇区域,营养物质上涌,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故而这些区域往往渔业资源丰富。15、关于地球上的气候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东岸B.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C.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D.寒带气候仅存在于南极洲答案:B解析: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相同纬度区间的大陆西岸,而非东岸;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而不是回归线附近;寒带气候不仅限于南极洲,还包括北极地区。16、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农业布局的主要因素?A.气候条件B.土壤类型C.市场需求D.居民人口密度答案:D解析:影响农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经济因素(如市场需求、交通条件)和社会技术条件等。而居民人口密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劳动力供给情况,但它并不是直接决定农业布局的关键因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地区一:青藏高原地区二:华北平原要求: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两地农业生产的差异;阐述两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答案:一、自然环境特征比较:青藏高原:地形:海拔高,地势复杂,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气候:高原气候,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水文:河流众多,但流量小,湖泊众多。华北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河流冲积平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文:河流众多,流量大,水系发达。二、农业生产差异分析:青藏高原: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局部地区发展河谷农业;优势:草原资源丰富,有利于畜牧业发展;挑战:高寒缺氧,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华北平原:农业生产:以粮食生产为主,特别是小麦和玉米;优势: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农业技术先进;挑战:水资源紧张,盐碱化问题严重。三、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青藏高原:优势: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挑战: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华北平原:优势: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挑战: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解析:本题要求考生比较青藏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比较两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考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在分析农业生产差异时,考生需要结合两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考虑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挑战。最后,考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两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体现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解。第二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1)根据材料一,简述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2)分析该地区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和挑战。答案:(1)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高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盆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2)该地区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地形因素(如山地对暖湿气流的阻挡作用)、纬度因素(如靠近赤道,气候热带性质明显)、海陆因素(如大陆性特征明显)等。(3)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该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水电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电产业。挑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水污染问题突出,需加强水环境保护。解析:(1)通过阅读地形图,可以识别出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了解其分布情况。(2)分析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需要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多种因素,如地形、纬度、海陆等。(3)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和挑战,需要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2025跨国合同法范本
- 2025【中外合作投资合同】共同发展
- 2025建筑公司施工合同范本
- 2025租赁合同范本大全2
- 2025室内装饰设计委托合同书
- 2025退休人员返聘劳动合同模板
- 2025年浙江省合同范本大全
- 上海政法学院姜熙:定向运动教学课件导论
- 新质战斗力新质生产力新质
- 易制爆化学品(剧毒品)防盗抢、防破坏应急预案
- 纪检监察工作使用表格目录
- 超声医学简答题(完全版)
- 2023年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单招面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JJG 700-2016气相色谱仪
- JJG 168-2018立式金属罐容量
- GB/T 788-1999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 GB/T 756-2010旋转电机圆柱形轴伸
- GB/T 26314-2010锆及锆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 GB/T 21244-2007纸芯
- GB/T 13007-2011离心泵效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