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布局之美 图形运用 具体设计左右半球加工任务2-2任务描述图2-2-1航空仓左右半球零件图任务描述图2-2-2航空仓装配效果图本次任务要求加工图2-2-1所示的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互相咬合后通过下侧M30×1.5-6h的螺纹与主舱体装配为一体,如图2-2-2所示。任务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求对零件进行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也要求能够利用NX10.0软件完成自动编程。任务描述任务实施零件图样分析加工方案设计操作步骤后置处理分析半球毛坯及零件图,半球的加工工步主要是对球面部分的加工,可以分开两半球完成所有的加工任务,加工难点在于球面部位曲面形状复杂,必须使用多轴联动刀路才能够完成加工。1.零件图样分析表2-2-1左右半球加工工艺表2.加工方案设计序号装夹加工工步加工策略加工刀具加工参数余量1左半球平面铣削平面铣立铣刀T1D168000150002凸台粗铣工序型腔铣立铣刀T1D16800015000.23内腔粗铣型腔铣立铣刀T1D16800015000.24凸台精铣工序型腔铣立铣刀T2D128000150005底面精铣平面铣立铣刀T2D128000100006球面精铣深度轮廓加工球头刀T3D8R410000100007右半球内腔粗铣型腔铣立铣刀T1D16800010000.38凹腔粗铣型腔铣立铣刀T4D6800015000.39凹腔精铣型腔铣立铣刀T4D6100001000010底面精铣平面铣立铣刀T4D6800010000双击桌面快捷方式图标,打开软件NX10.0。文件导入。图2-2-3设置WCS过程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加工环境设置双击桌面快捷方式图标,打开软件NX10.0。文件导入。毛坯创建。图2-2-4设置半球毛坯过程在建模环境下,搭建129mm×110mm×62mm的长方体毛坯,将左半球完全覆盖,如图2−2−4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加工环境设置双击桌面快捷方式图标,打开软件NX10.0。文件导入。毛坯创建。刀具建立。图2-2-5刀具创建界面图进入加工环境,建立加工所需的刀具:T1D16(立铣刀)、T2D12(立铣刀)和T3D8R4(球头刀),如图2−2−5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加工环境设置双击桌面快捷方式图标,打开软件NX10.0。文件导入。毛坯创建。刀具建立。加工几何体设置。图2-2-6CSYS设置界面在【加工环境】中打开【几何视图】,将加工坐标系MCS设置在毛坯上表面中心处,在【安全设置选项】下拉列表中选择“平面(刨)”,安全距离设为“30”,完成安全平面设置,如图2−2−6所示。WORKPIECE设置毛坯为长方体,部件为左半球。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加工环境设置双击桌面快捷方式图标,打开软件NX10.0。文件导入。毛坯创建。刀具建立。加工几何体设置。重命名程序组。将【程序顺序】视图下的【PROGRAM】改为“左半球工序一”。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加工环境设置(1)平面铣削刀路刀路创建。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PLANAR_MILL】,【名称】输入“平面铣削_PLANAR_MILL”。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1)平面铣削刀路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在“曲线/边”模式下,选择图示曲线作为边界,然后进入边界设置环境,依次设为“封闭的”“自动”“外部”,并选择【编辑】调整刀具位置为“对中”,如图2−2−7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7平面铣边界设置(1)平面铣削刀路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选择图示平面作为参考平面,【距离】输入“0”,如图2-2-8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8平面铣加工底面设置(1)平面铣削刀路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刀具】:“T1D16”。【刀轴】:“+ZM”。【刀轨设置】:切削模式设为“跟随周边”,步距设为“刀具直径百分-75%”,切削层设为“仅底面”,其他不变。【切削参数】:策略选项卡内设置刀路方式为“向内”,余量设置为“0mm”,其余各项参数保持默认。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1)平面铣削刀路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设置为“与开放区域相同”,将开放区域设置为“线性,10mm,0°,0°,3mm,1mm)”,如图2-2-9所示;在【退刀】选项卡中将“退刀类型”设置为“抬刀”,高度设置为“0.5”。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9平面铣非切削参数设置(1)平面铣削刀路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设置主轴速度为“8000”,设置进给率为“1500”。计算后返回。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如图2-2-10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10平面铣进给速率设置(2)凸台粗铣刀路刀路创建。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mill_contour】,【工序子类型】选择【型腔铣】,【名称】下方的方框中输入“凸台粗铣_CAVITY_MILL”。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2)凸台粗铣刀路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几何体】:选择“WORKPIECE”,其他保持不变。【刀具】:“T1D16”【刀轴】:“+ZM”。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2)凸台粗铣刀路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模式设为“跟随周边”,步距设为“刀具直径百分比-50%”,公共每刀切削深度设置为“恒定”,最大距离设置为“1”,如图2-2-11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11型腔铣刀轨设置(2)凸台粗铣刀路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范围类型设为“自动”,【切削层】设为“恒定”,选择图示平面作为范围底部,其他参数默认,如图2-2-12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12型腔铣切削层设置(2)凸台粗铣刀路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策略】选项卡中,设置【切削方向】设为“顺铣”,【切削顺序】设为“层优先”,刀路方向设为“向内”;【余量】选项卡中,部件【余量】均设为“0.3”,其余参数不变,如图2−2−13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13型腔铣切削参数设置(2)凸台粗铣刀路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进刀类型】设为“与开放区域相同”,将【开放区域进刀类型】设为“圆弧,半径1mm,角度90°,高度0.5mm,最小安全距离50%”,如图2−2−14所示;【退刀】选项卡中,将【退刀类型】设为“抬刀,1mm”。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14型腔铣非切削移动设置(2)凸台粗铣刀路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主轴速度】设为“8000”,【进给率】设为“1500”。参数设置完成后,单击【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以及3D仿真效果,如图2−2−15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15型腔铣加工刀路设置(3)内腔粗铣工序刀路创建。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mill_contour】,【工序子类型】选择【型腔铣】,【名称】下方的方框中输入“内腔粗铣_CAVITY_MILL”。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3)内腔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选择“WORKPIECE”,切削区域选择图示曲面。其他保持不变,如图2−2−16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16内腔型腔铣加工区域设置(3)内腔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刀具】:“T1D16”。【刀轴】:“+ZM”。【刀轨设置】:切削模式设为“跟随周边”,步距设为“刀具直径百分比-50%”,公共每刀切削深度设置为“恒定”,最大距离设置为“1”。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3)内腔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范围类型】设为“自动”,设置图示平面为范围顶部,深度数据自动生成,其他参数不变,如图2−2−17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17内腔型腔铣切削范围设置(3)内腔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策略】选项卡中,【切削方向】设为“顺铣”,【切削顺序】设为“层优先”,【刀路方向】设为“向内”;【余量】选项卡中,部件余量均设为“0.3”,其余参数不变。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3)内腔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设为“沿形状斜进刀,1°,0.5mm,前一层,无,0mm,70%”,如图2−25所示;【退刀】选项卡中,设为“抬刀,1mm”,如图2−2−18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18内腔型腔铣非切削移动设置(3)内腔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主轴速度设为“8000”,进给率设为“1500”。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以及3D仿真效果,如图2-2-19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19刀路查看(4)凸台精铣工序刀路创建。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mill_contour】,【工序子类型】选择【型腔铣】,【名称】下方的方框中输入“凸台精铣_CAVITY_MILL”。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4)凸台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几何体】:选择“WORKPIECE”,其他保持不变。【刀具】:“T2D12”。【刀轴】:“+ZM”。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4)凸台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模式】设为“跟随周边”,【步距】设为“刀具直径百分比55%”,【公共每刀切削深度】设为“恒定”,【最大距离】设为“10”,如图2−2−20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20内腔型腔铣刀轨设置(4)凸台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范围类型】设为“自动”,【切削层】设为“仅在范围底部”,选择图示平面作为范围底部,其他参数不变,如图2−2−21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21凸台精铣切削层设置(4)凸台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策略】选项卡中,设置【切削方向】设为“顺铣”,【切削顺序】设为“层优先”,刀路方向设为“向内”;【余量】选项卡中,设置部件余量均为“0”,其余参数不变,如图2−2−22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22凸台精铣切削参数设置(4)凸台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进刀类型】设为“与开放区域相同”,将【开放区域进刀类型】设为“线性,长度2mm,0°,0°,高度3mm,最小安全距离3mm”,如图2−2−23所示;【退刀】选项卡中,将【退刀类型】设为“抬刀,1mm”。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23凸台精铣非切削移动设置(4)凸台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主轴速度设为“8000”,进给率设为“1500”。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以及3D仿真效果,如图2-2-24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24凸台精铣加工刀路刀路创建。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mill_contour】,【子类型】选择“深度轮廓加工”,【名称】输入“球面精铣_ZLEVEL_MILL”,如图2−2−25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5)球面精铣工序图2-2-25球面精铣切削区域设置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几何体】:选择“WORKPIECE”,其他保持不变。【切削区域】:选择图示曲面作为加工区域。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5)球面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具】:“T3D8R4”。【刀轴】:“+ZM”,如图2-2-26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5)球面精铣工序图2-2-26球面精铣刀轨设置(a)(b)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陡峭空间范围设定“无”,合并距离设为“30”,最小切削长度设为“1”,【每刀切削深度】设为“恒定”,【最大距离】设为“0.2”,其他不变,如图2−2−26(b)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5)球面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策略】选项卡内,【切削方向】设为“混合”,顺序设为“深度优先”;【余量】设为“0mm”;连接选项卡中,【层到层】设为“直接对部件进刀”,其余各项参数保持不变,如图2−2−27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27球面精铣切削参数设置(5)球面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进刀类型】设为“与开放区域相同”,将【开放区域进刀类型】设为“圆弧,半径2mm,角度90°,高度1mm,最小安全距离1mm”,如图2−2−28所示;【退刀】选项卡中,将【退刀类型】设为“圆弧−平行于刀轴,半径2m,圆弧角度90°,旋转角度45°”。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28球面精铣非切削移动设置(5)球面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主轴速度设为“10000”,进给率设为“1000”。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以及3D仿真效果,如图2-2-29所示。3.操作步骤-左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图2-2-29球面精铣刀路(5)球面精铣工序文件导入。图2-2-30右半球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环境配置打开UGNX10.0软件,选择“右半球.prt”文件(见本书随赠的素材资源包中)打开。进入建模模块,通过“删除面”工具删除全部孔特征,再通过“替换面”工具去除上侧、左侧、右侧的凹陷平面。双击激活WCS坐标系,将其方位按照图2−2−30所示调整。文件导入。毛坯创建。图2-2-31右半球毛坯在建模环境下,搭建129mm×110mm×58mm的长方体毛坯,将右半球完全覆盖,如图2−2−31所示。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环境配置文件导入。毛坯创建。刀具建立。图2-2-32右半球加工刀具设置进入加工环境,建立加工所需的刀具:T1D16(立铣刀)、T2D12(立铣刀)和T3D8R4(球头刀),如图2−2−32所示。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环境配置文件导入。毛坯创建。刀具建立。MCS铣削设置。图2-2-33MCS铣削设置界面在【加工环境】中打开【几何视图】,将加工坐标系MCS设置在毛坯上表面中心处,在【安全设置选项】下拉列表中选择“平面(刨)”,安全距离设为“30”,完成安全平面设置,如图2−2−33所示。WORKPIECE设置毛坯为长方体,部件为右半球。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环境配置创建程序组,命名为“右半球工序一”。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1)新建工序组(2)平面铣削工序刀路创建。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PLANAR_MILL】,【名称】输入“平面铣削_PLANAR_MILL”。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几何体】:选择“WORKPIECE”。【部件边界】:在“面”模式下,选择图示曲线作为边界,然后进入边界设置环境,依次设定“封闭的”、“自动”、“外部”,并选择【编辑】调整刀具位置为“对中”,如图2-2-34所示。图2-2-34右半球毛坯选择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2)平面铣削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选择图示平面作为参考平面,【距离】输入“0”,如图2-2-35所示。图2-2-35右半球加工底面选择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2)平面铣削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刀具】:“T1D16”。【刀轴】:“+ZM”。【刀轨设置】:切削模式设为“跟随周边”,步距设为“刀具直径百分75%”,切削层设为“仅底面”,其他不变。【切削参数】:策略选项卡内设置刀路方式为“向内”,余量设置为“0mm”,其余各项参数保持默认。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2)平面铣削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设为“与开放区域相同”,将开放区域设为“线性,10mm,0°,0°,3mm,1mm”,如图2−2−36所示;在【退刀】选项卡中将【退刀类型】设为“抬刀”,高度设为“0.5”。图2-2-36右半球非切削移动设置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2)平面铣削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设置主轴速度为“8000”,设置进给率为“1500”。计算后返回。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如图2-2-37所示。图2-2-37右半球加工刀路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2)平面铣削工序内腔粗铣工序参照左半球粗铣操作进行。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3)内腔粗铣工序命名为“右半球工序二”。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4)新建程序组(5)凹腔精铣工序刀路创建。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mill_contour】,【工序子类型】选择【型腔铣】,【名称】下方的方框中输入“凹腔精铣_CAVITY_MILL”。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几何体】:选择“WORKPIECE”,修剪边界同上一步,其他保持不变。【刀具】:“T4D6”【刀轴】:“+ZM”。【刀轨设置】:切削模式设为“跟随周边”,步距设为“刀具直径百分比-50%”,公共每刀切削深度设置为“恒定”,最大距离设置为“1”。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5)凹腔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范围类型】设为“用户自定义”,【切削层】设为“仅在范围底部”设置范围顶部为凸台角点,深度保持“4.5”,其他参数不变,如图2−2−38所示。图2-2-38凹腔精铣切削层设置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5)凹腔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策略】选项卡中,【切削方向】设为“顺铣”,【切削顺序】设为“层优先”,【刀路方向】设为“向外”;【余量】选项卡中,部件余量均设为“0”,其余参数不变,如图2−2−39所示。图2-2-39凹腔精铣切削参数设置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5)凹腔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进刀类型】设为“与开放区域相同”,将【开放区域进刀类型】设为“圆弧,半径1mm,角度90°,高度0.5mm,最小安全距离50%”,【退刀】选项卡中,将【退刀类型】设为“抬刀,1mm”,如图2−2−40所示。图2-2-40凹腔精铣非切削参数设置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5)凹腔精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主轴速度】设为“10000”,【进给率】设为“1000”。参数设置完成后,单击【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以及3D仿真效果,如图2−2−41所示。图2-2-41凹腔精铣刀路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5)凹腔精铣工序右半球底面精铣工序、球面精铣工序可参照左半球相同工序完成。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6)右半球精加工工序创建刀路创建。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PLANAR_MILL】,【名称】输入“凸台精铣_PLANAR_MILL”。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7)凸台精铣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几何体】:选择“WORKPIECE”。【部件边界】:在“面”模式下,选择图示平面作为边界,然后进入边界设置环境,依次设定“封闭的”、“自动”、“内部”,并选择【编辑】调整刀具位置为“相切”,如图2-2-42所示。图2-2-42凸台精铣部件边界设置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7)凸台精铣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选择图示平面作为参考平面,【距离】输入“0”,如图2-2-43所示。图2-2-43凸台精铣底面设置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7)凸台精铣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刀具】:“T4D6”。【刀轴】:“+ZM”。【刀轨设置】:切削模式设为“轮廓”,步距设为“刀具直径百分比-50%”,附加刀路设定为“0”,切削层设为“仅底面”,其他不变,如图2-2-44所示。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7)凸台精铣工序图2-2-44凸台精铣刀轨设置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策略】选项卡中,【切削方向】设为“顺铣”,【切削顺序】设为“层优先”,【刀路方向】设为“向外”;【余量】选项卡中,部件余量均设为“0”,其余参数不变。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7)凸台精铣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进刀类型】设为“与开放区域相同”,将【开放区域进刀类型】设为“圆弧,半径0.5mm,角度90°,高度1mm,最小安全距离1mm”,如图2−2−45所示;【退刀】选项卡中,将【退刀类型】设为“与进刀相同”;起点/钻点选项卡中,选择图示圆心点为指定点,如图2−2−46。图2-2-45凸台精铣非切削移动设置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7)凸台精铣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进刀类型】设为“与开放区域相同”,将【开放区域进刀类型】设为“圆弧,半径0.5mm,角度90°,高度1mm,最小安全距离1mm”,如图2−2−45所示;【退刀】选项卡中,将【退刀类型】设为“与进刀相同”;起点/钻点选项卡中,选择图示圆心点为指定点,如图2−2−46。图2-2-46凸台精铣非切削移动设置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7)凸台精铣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设置主轴速度为“8000”,设置进给率为“1000”。计算后返回。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生成刀路;右击该刀路,选择对象,进入变换界面,按照以下参数设置,将刀路复制三份,然后查看四个凸台的编程刀路状况,如图2-2-47所示。图2-2-47凸台的编程刀路3.操作步骤-右半球加工刀路创建(7)凸台精铣工序图2-2-48设置WCS过程3.操作步骤-外部特征加工(1)球体建模环境配置文件导入。打开UGNX10.0软件,选择“半球装配体.prt”文件(见本书随赠的素材资源包中)。打开后,将该模型备份至图层100中并隐藏,以备后用。进入建模模块,通过“删除面”工具删除全部孔特征,再通过“替换面”工具去除上侧、左侧、右侧的凹陷平面。双击激活WCS坐标系,将其方位按照图2−2−48所示调整。图2-2-49球体底部加工毛坯设置3.操作步骤-外部特征加工(1)球体建模环境配置文件导入。毛坯创建。在建模环境下,结合实际加工工艺情况,对左、右两半球装配后所得到的外部特征进行建模,搭建如图2−2−49所示的长方体毛坯,确保将半球装配体完全覆盖。图2-2-50加工环境界面3.操作步骤-外部特征加工(1)球体建模环境配置文件导入。毛坯创建。刀具建立。进入加工环境,建立加工所需的刀具:T1D16(立铣刀)、T2D12(立铣刀)和T3D8R4(球头刀),如图2−2−50所示。图2-2-51加工环境MCS设置3.操作步骤-外部特征加工(1)球体建模环境配置文件导入。毛坯创建。刀具建立。加工环境MCS设置。在【加工环境】中打开【几何视图】,将加工坐标系MCS设置在毛坯上表面中心处,重命名为“MCS_01”,在【安全设置选项】下拉列表中选择“平面(刨)”,安全距离设为“30”,完成安全平面设置,WORKPIECE设置毛坯为长方体,部件为半球装配体,如图2−2−51所示。。命名为“半球装配体工序一”。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1)新建程序组(2)配合圆柱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右键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mill_contour】,【工序子类型】选择【型腔铣】,【名称】下方的方框中输入“配合圆柱粗铣_CAVITY_MILL”。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几何体】:选择“WORKPIECE”,其他保持不变。【刀具】:“T1D16”。【刀轴】:“+ZM”。【切削模式】设为“跟随周边”,【步距】设为“刀具直径百分比75%”,【公共每刀切削深度】设为“恒定”,【最大距离】设为“1”。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2)配合圆柱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范围类型】设为“自动”,【切削层】设为“恒定”,选择图示平面作为范围底部,其他参数不变,如图2−2−52所示。图2-2-52球体底部切削层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2)配合圆柱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策略】选项卡中,【切削方向】设为“顺铣”,【切削顺序】设为“层优先”,【刀路方向】设为“向内”;【余量】选项卡中,部件底面和侧面余量分别设为“0,0.3”,其余参数不变,如图2−2−53所示。图2-2-53球体底部切削参数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2)配合圆柱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进刀类型】设为“与开放区域相同”,将【开放区域进刀类型】设为“圆弧,半径1mm,角度90°,高度0.5mm,最小安全距离50%”;【退刀】选项卡中,将【退刀类型】设为“抬刀,1mm”。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2)配合圆柱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主轴速度】设为“8000”,【进给率】设为“1500”。参数设置完成后,单击【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以及3D仿真效果,如图2−2−54所示。图2-2-54球体底部加工刀路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2)配合圆柱粗铣工序刀路创建。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PLANAR_MILL】,【名称】输入“配合柱精铣_PLANAR_MILL”。(3)配合圆柱精铣工序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几何体】:选择“WORKPIECE”。【部件边界】:在“曲线/边”模式下,选择图示曲线作为边界,然后进入边界设置环境,依次设定“封闭的”“自动”“内部”,并选择【编辑】调整刀具位置为“相切”,如图2−2−55所示。图2-2-55配合柱精铣边界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3)配合圆柱精铣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选择图示平面作为参考平面,【距离】输入“0”,如图2-2-56所示。图2-2-56配合柱精铣加工底面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3)配合圆柱精铣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刀具】:“T2D12”。【刀轴】:“+ZM”。【刀轨设置】:【切削模式】设为“轮廓”,【步距】设为“刀具直径百分比75%”,【切削层】设为“仅底面”,其他不变,如图2−2−57(a)所示。图2−2−57配合柱精铣加工刀具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3)配合圆柱精铣工序(a)(b)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策略】选项卡内设置刀路方式为“向内”,余量设为“0mm”,其余各项参数保持不变。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3)配合圆柱精铣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进刀类型】设为“与开放区域相同”,将【开放区域进刀类型】设为“圆弧,半径1mm,角度90°,高度0.5mm,最小安全距离50%”,如图2−2−57(b)所示;【退刀】选项卡中,将【退刀类型】设为“与进刀相同”。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3)配合圆柱精铣工序刀路创建。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设置主轴速度为“8000”,设置进给率为“1000”。计算后返回。参数设置完成后,单击【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如图2−2−58所示。图2-58配合柱精铣加工刀路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3)配合圆柱精铣工序刀路创建。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hole_making】,【工序子类型】选择【BOSS_THREAD_MILLING】,【名称】输入“螺纹铣削_BOSS_THREAD_MILLING”。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4)螺纹铣削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指定特征几何体。【几何体】:“MCS_01”。【指定特征几何体】:选择图示外圆柱面,牙型和螺距设置为“从模型”,螺距设置为“1.5”,如图2-2-59所示。图2-2-59螺纹铣削特征几何体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4)螺纹铣削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指定特征几何体。刀具设置。新建一把螺纹铣刀。直径设为“16”,刀刃长度设为“15”,螺距设为“1.5”,如图2−2−60所示。图2-2-60螺纹铣削加工刀具选择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4)螺纹铣削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指定特征几何体。刀具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刀轨设置】:【轴向步距】设为“牙数10”,【径向步距】设为“恒定”,【最大距离】和螺旋刀路均设为“0”。【切削参数】:【策略】选项卡中,【切削方向】设为“顺铣”,勾选“连续切削”,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如图2−2−61所示。图2-2-61螺纹铣削加工参数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4)螺纹铣削工序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指定特征几何体。刀具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非切削参数】:进刀设为“螺旋”,最小安全距离设为“0.5mm”;退刀设为“与进刀相同”,其余参数默认。【进给率和速度】:主轴速度设置为“1200”,进给率设置为“200”。计算后返回。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刀路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如图2-2-62所示。图2-2-62螺纹铣削加工刀路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4)螺纹铣削工序特征设置。在建模环境下,对上一工序毛坯进行调整,调整后刚好露出螺纹部分,如图2−2−63所示。图2-2-63球体对向开粗特征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5)球体对向开粗环境设置特征设置。MCS设置。进入加工环境,将加工坐标系MCS设置在毛坯上表面中心处,重命名为“MCS_02”,安全设置选择“圆柱”,选择配合柱底部圆心为指定点,选择配合柱外圆为指定矢量,半径设为“85”,WORKPIECE设定:选择方块为毛坯,选择装配体为部件,如图2−2−64所示。图2-2-64球体对向开粗MCS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5)球体对向开粗环境设置新建程序组,命名为“半球装配体工序二”。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6)新工序创建刀路创建。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mill_contour】,【工序子类型】选择【型腔铣】,【名称】下方的方框中输入“正向粗铣_CAVITY_MILL”。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7)正向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几何体】:选择“WORKPIECE”,其他保持不变。【刀具】:“T1D16”【刀轴】:“指定矢量”,选择图示平面即可,如图2-2-65所示。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7)正向粗铣工序图2-2-65球体对向开粗加工刀具设置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模式】设为“跟随周边”,【步距】设为“刀具直径百分比-75%”,【公共每刀切削深度】设为“恒定”,【最大距离】设为“1”。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7)正向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范围类型】设为“用户定义”,【切削层】设为“恒定”,范围深度输入“55.5”,其他参数不变,如图2−2−66所示。图2-2-66球体对向开粗切削层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7)正向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策略】选项卡中,【切削方向】设为“顺铣”,【切削顺序】设为“层优先”,【刀路方向】设为“向内”;【余量】选项卡中,,部件余量均设为“0.3”,其余参数不变,如图2−2−67所示。图2-2-67球体对向开粗切削参数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7)正向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进刀类型】设为“与开放区域相同”,将【开放区域进刀类型】设为“圆弧,半径1mm,角度90°,高度0.5mm,最小安全距离50%”;【退刀】选项卡中,将【退刀类型】设为“抬刀,1mm”,如图2−2−68所示。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7)正向粗铣工序图2-2-68球体对向开粗非切削参数设置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主轴速度】设为“8000”,【进给率】设为“1500”。参数设置完成后,单击【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以及3D仿真效果,如图2−2−69所示。图2-2-69球体对向开粗加工刀路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7)正向粗铣工序刀路创建。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mill_contour】,【工序子类型】选择【型腔铣】,【名称】下方的方框中输入“对向粗铣_CAVITY_MILL”。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8)对向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几何体】:选择“WORKPIECE”,其他保持不变。【刀具】:“T1D16”。【刀轴】:“指定矢量”,选择图示平面即可,如图2-2-70所示。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图2-2-70球体对向粗铣刀轴设置(8)对向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模式】设为“跟随周边”,【步距】设为“刀具直径百分比-75%”,【公共每刀切削深度】设为“恒定”,【最大距离】设为“1”。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8)对向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范围类型】设为“用户定义”,【切削层】设为“恒定”,范围深度输入“55.5”,其他参数不变,如图2−2−71所示。图2-2-71球体对向粗铣切削层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8)对向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策略】选项卡中,【切削方向】设为“顺铣”,【切削顺序】设为“层优先”,【刀路方向】设为“向内”;【余量】选项卡中,,部件余量均设为“0.3”,其余参数不变,如图2−2−72所示。图2-2-72球体对向粗铣切削参数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8)对向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进刀类型】设为“与开放区域相同”,将【开放区域进刀类型】设为“圆弧,半径1mm,角度90°,高度0.5mm,最小安全距离50%”;【退刀】选项卡中,将【退刀类型】设为“抬刀,1mm”,如图2−2−73所示。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图2-2-73球体对向粗铣非切削移动设置(8)对向粗铣工序刀路创建。刀具及刀轴设置。刀轨设置。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主轴速度】设为“8000”,【进给率】设为“1500”。参数设置完成后,单击【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以及3D仿真效果,如图2−2−74所示。图2-2-74球体对向粗铣加工刀路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8)对向粗铣工序加工环境设置。进入建模环境,创建如图2−2−75所示的两个平面,将半球装配体模型分割为四部分,仅显示其中一部分。图2-2-75球面精加工模型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9)球面精加工刀路创建加工环境设置。刀路创建。进入加工环境,创建球面铣削工序,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mill_muti_axis】,【工序子类型】选择【可变轮廓铣】,【名称】下方的方框中输入“球面铣削_VARIABLE_CONTOUR”。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9)球面精加工刀路创建加工环境设置。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选择“MCS_2”,部件选择当前实体,切削区域选择图2−2−76所示曲面。图2-2-76球面精加工几何体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9)球面精加工刀路创建加工环境设置。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驱动设置。投影矢量设置。【驱动设置】:驱动设置为“往复,数量,200”。【投影矢量】:选择“刀轴”。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9)球面精加工刀路创建加工环境设置。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驱动设置。投影矢量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刀具】:“T3D8R4”。【刀轴】:激活“远离直线”方式,选择图示配合圆柱面,如图2-2-77所示。图2-2-77球面精加工驱动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9)球面精加工刀路创建加工环境设置。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驱动设置。投影矢量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切削参数设置:【余量】选项卡中,余量设为“0mm”,其余各项参数保持不变。非切削参数设置:光顺选项卡中,勾选“替代为光顺连接”,光顺长度设为“30%”,光顺高度设为“0”,最大步距设为“100%”,其余参数不变,如图2−2−78所示。图2-2-78球面精加工非切削移动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9)球面精加工刀路创建加工环境设置。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驱动设置。投影矢量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进给率和速度参数设定。设置【主轴速度】为“10000”,【进给率】为“1000”。计算后返回。参数设置完成后,单击【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显示出其余三部分实体,通过变换,将该刀路绕轴线复制三份,然后查看整体刀路状况,如图2−2−79所示。图2-2-79球面精加工刀路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9)球面精加工刀路创建图层设置。设置图层100为工作层,将其与图层前对勾去除,显示出原始模型,如图2−2−80所示。图2-2-80凸台圆形腔模型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10)凸台圆型腔铣削图层设置。刀路创建。进入加工环境,创建凸台圆形腔铣削工序,右击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PLANAR_MILL】,【工序子类型】选择【平面铣】,【名称】输入“凸台圆形腔铣削_PLANAR_MILL”。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10)凸台圆型腔铣削图层设置。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几何体】:选择“MCS_2”【刀具】:粗加工时,选择“D16”;精加工时,选择“D12”。【刀轴】:“指定矢量”。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10)凸台圆型腔铣削图层设置。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部件边界设置。在“曲线/边”模式下,选择与图示边界。在边界设置环境,依次设定“封闭”“用户自定义”“外部”,并选择【编辑】调整刀具位置为“相切”。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10)凸台圆型腔铣削图层设置。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选择与图示平面作为参考平面,距离输入“0”,如图2−2−81所示。图2-2-81凸台圆形腔加工底面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10)凸台圆型腔铣削图层设置。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刀轨设置:【切削模式】设为“跟随周边”,【步距】设为“刀具直径百分75%”,【切削层】设为“仅底面”。切削参数设置:【策略】选项卡中,【切削顺序】设定为“层优先,向外”;余量选项卡中,【余量】设为“0.3mm”,其余各项参数保持不变。注意:精加工时,将余量修改为“0mm”。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10)凸台圆型腔铣削图层设置。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刀】选项卡中,将封闭区域设为“沿形状斜进刀,1°,0.5mm,前一层,无,0mm,20%”;【退刀】选项卡中,设为“圆弧,半径0.5mm,圆弧角度90°,高度1mm,最小安全距离1mm”。注意:精加工时,将“前一层”修改为“当前层”即可,如图2−2−82所示。图2-2-82凸台圆形腔加工非切削移动设置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10)凸台圆型腔铣削图层设置。刀路创建。几何体设置。刀具及刀轴设置。部件边界设置。指定底面。刀轨设置。切削参数设置。非切削参数设置。进给率和速度设置。刀路生成。进给率和速度设置:【主轴速度】设为“8000”,【进给率】设为“1000”。计算后返回,如图2−2−83所示。刀路生成:参数设置完成后,单击【生成】按钮,查看该策略编程刀路如图2−2−83所示。通过变换,将该刀路绕轴线复制一份,然后另一侧刀路状况。图2-2-83凸台圆形腔加工刀路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刀路创建(10)凸台圆型腔铣削刀路创建。进入加工环境,创建凸台回形腔粗铣工序,右击依次选择【插入】−【工序】,在【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PLANAR_MILL】,【工序子类型】选择【平面铣】,【名称】下方的方框中输入“凸台回形腔粗铣_PLANAR_MILL”。3.操作步骤-球体加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员工和老板借款合同协议
- 商品房存量合同协议
- 2025居间合同汽车销售协议书
- 快递员劳动标准合同协议
- 2025项目实施合同范本
- 和电商供货欠款协议合同
- 比亚迪汽车出口合同协议
- 员工猝死协议书范本
- 正规家具厂合同协议
- 2025装修工施工合同模板
- 2024年考研政治复习要点解析
-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1. 绘画的多元化》说课稿
- DB34T4829-2024公路工程泡沫轻质土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
- 过敏性休克应急预案-2
- 【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6.2.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案(表格式)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 渣土、余土运输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2024ABB电机与发电机业务单元产品手册
- 2025年四川成都锦江区初三第二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菊芋菊粉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练习100题及答案
-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培养调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