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09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原卷版)_第1页
作业09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原卷版)_第2页
作业09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原卷版)_第3页
作业09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原卷版)_第4页
作业09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09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一.选择题(共13小题)1.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峰。登山时,供给呼吸的贮气瓶中气体主要是()A.氢气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B.酸雨指的是酸性降水,主要有害物质为硫酸和碳酸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D.城市里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彻底解决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3.暖宝宝中的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用发热剂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如图,以下对此改进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此实验测出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18% C.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生成氧化铁 D.此实验必须到水不再流入左瓶才可获取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4.食品脱氧剂的主要成分为铁粉,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如图所示,反应前AO的长度为L1,反应后BO的长度为L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测量的原理利用了铁生锈消耗管内氧气 B.实验测得氧气的质量分数为L1LC.实验前应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分布均匀且紧密 D.脱氧剂应平铺在玻璃管中,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5.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下列有关改进后的装置评价不恰当的是()A.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环境污染少 B.装置简洁,操作简单,节约药品 C.实验中活塞先向左移,后向右移 D.更方便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6.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含量低于15A.可能是实验装置漏气了 B.可能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C.可能是实验中红磷过多 D.可能是导管中剩余了水7.如图是硫和铁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是纳米级铁粉在空气中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甲中观察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甲、乙装置中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 C.实验丙和实验丁的生成物不同 D.从实验丙和丁可以看出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可以使反应更剧烈8.如图为兴趣小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通过一起测量得到如图数据,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前瓶内收集的氧气是纯净的 B.铁丝大约在20秒左右停止燃烧 C.铁丝停止燃烧是因为因瓶内氧气被耗尽 D.实验中氧气体积分数一直变小9.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物质燃烧,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使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如图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曲线①是二氧化碳变化,曲线②是氧气变化 B.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 C.该实验证明了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仍能支持白磷的燃烧 D.该实验证明了不同物质的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需求不同10.天气晴好的周末,小明一家来到户外野炊,对于以下做法解释不合理的是()A.油锅着火盖锅盖,原理是隔绝空气 B.抽出木柴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C.离开时浇水灭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温度 D.木柴搭空火更旺,原理是提高空气中氧气含量11.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持续了近9个月,是目前为止本世纪最严重的火灾,一场大雨才使火灾得到缓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树木提供可燃物 B.大风增加助燃剂 C.下雨降低了可燃物着火点 D.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12.“火折子”被称为古代的打火机。火折子的主要材料为白薯蔓汁浸泡过的土纸加以棉花、苇絮等,晒干卷成长杆状,点燃后吹灭成暗火,装入竹筒内,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土纸棉花等都是可燃物 B.装入竹筒后火折子没有完全熄灭 C.竹筒不是完全密闭的 D.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降低了着火点13.清明前后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关于森林火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主要目的是为了清除可燃物 B.森林“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所致 C.出动直升机开展吊桶投水扑灭山火,主要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消防人员灭火时要防止被森林大火灼烧,并戴好防护面罩避免吸入有害物质二.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14.小滨从资料上获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但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还能跟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欲验证“镁能在氮气中燃烧”,小科利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图一)进行实验,步骤如下: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闭合铁夹,将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内至完全反应;③,观察到倒流至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20%;④拔出瓶塞,将点燃的镁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到镁条在瓶内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如图二)。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②的实验目的是。(2)将步骤③的操作补充完整。(3)小敏认为可利用镁条直接在集气瓶内燃烧(如图三)来验证实验结果,装置冷却,打开铁夹,当观察到现象时,也可确定镁能与氮气反应。请写出镁跟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5.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三个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①中,烧杯内盛放的水是(填“冷水”或“热水”)。(2)整个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3)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得出的结论是。16.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来验证CO2气体的相关性质,实验步骤如下:注: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水分和HCl气体挥发的影响,且图甲中产生气流缓慢。(1)如图甲,将右侧三通管横放,打开仪器a(填名称)的活塞,使石灰石与稀盐酸充分接触,然后关闭仪器a,观察到三通管内的实验现象是。(2)取图甲中的三通管,把贴有试纸A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如图乙,发生的反应是:(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7.观察图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1)实验室制取CO2,发生装置可选用装置(填字母);若用正放在桌面上的F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则气体CO2应从(选填“a”或“b”)端口通入;检验F中CO2是否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2)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气体。制甲烷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用装置(填字母);收集甲烷气体可选用C或E而不用D装置,由此推断甲烷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三.解答题(共3小题)18.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资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资料三:1823年,迈克尔•法拉第(M.Faraday)发现,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1835年,M.Thilorier制得固态二氧化碳(干冰)。(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如图,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5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a缓慢通入30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毫升。19.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常在一些洞穴底部发现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二氧化碳。资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资料三: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切液体的沸点都与气压有关。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1)二氧化碳常在洞穴底部被发现的原因是:。(2)如图甲,在室温下将容积为30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缓慢地通入二氧化碳,在量筒中收集到100毫升的水,则通入二氧化碳的体积约升。(3)如图乙是小科实验的情景(外界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滴管中装有少量的水,当小科将水挤入右边的烧瓶后,再打开止水夹,可能看到的现象是,但实际看到的现象并不明显,有同学建议将滴管中的水换成石灰水现象将会更明显,该同学的理由是:。(4)有人设计了一个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该实验装置是通过来判断二氧化碳气体与空气的温室效应强弱的。20.温室效应加剧是导致自然灾害持续肆虐全球的主要原因之一。(1)图甲中的黑点表示从1880年到2000年间的一些年平均气温。Ⅰ、Ⅱ、Ⅲ三条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