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古人如何过重阳?素材_第1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古人如何过重阳?素材_第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古人如何过重阳?素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古人如何过重阳?古人如何过重阳?考诸文字,各个时代的人过重阳的方式有所不同。东汉至三国时期,过重阳的方式是邀请友人聚会欢宴,有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为证。其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许久,故以享宴高会。"——九九,音同久久。借助这个美妙的日子,聚会享宴,以寄予许久。佳肴美酒谁不喜爱?"久久"的嘉名,给人们供应了一个大快朵颐的理由。契丹人也饮宴过重阳。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六年九月"以重九宴饮,夜以继日,至壬子乃罢",历时一天一夜。重阳赏菊,也许始于晋代陶渊明。他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面对满园盛开的菊花,饮美酒、食菊花做成的食物,然后再做几首诗,多么浪漫!陶潜所饮之酒,未必此菊花所酿。但后人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用采自重阳的菊花酿酒,到来年的重阳饮用。也许因为"九"与"酒"同音的原因,到后来,重阳成为酿酒之节。电影《红高粱》中的插曲可为佐证。歌中唱道:"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据说贵州茅台镇于每年重阳投料下药酿酒,因为九九重阳这天阳气旺盛,能酿出好酒。还有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曰重阳酒"。——此事未经考证,不知确否。《红高粱》中的故事发生在山东。据《山东民俗·重阳节》,重阳之日是山东一些地方祭祀酒业神的日子,"神为杜康"。重阳定为节日,并在这一天家人团聚、登高作乐,似始于唐代。因为有那首喜闻乐见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假如说仅此一诗不足为凭,还有杜工部的诗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为证。杜甫为何"独酌"?身边无亲友。重阳佳节一人独处,又有疾病缠身,何其凄凉!即使这样,也要饮酒、登高,以不负佳节。宋朝人刘挚给友人文莹的诗中,也有类似的心境:"无酒无人更无菊,重阳愁过鹿皮翁。"(宋·文莹《玉壶清话》)鹿皮翁是一位神话传闻中的人物,他一人在高山顶上修炼成仙。从这些诗句来看,登山、饮酒、赏菊,已成为唐宋文人度重阳的"标配"节目。后世附庸风雅的皇帝,也选这一天登高。据《辽史》,辽圣宗三年九月初九,"重九,骆驼山登高,赐群臣菊花酒。"(辽史116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为何插茱萸登高?最初是为了避祸。自南朝人的《续齐谐记》中说,汝南人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接近九月九,费长房让桓景赶快回家,说他一家人有灾难,只有每人做一小袋子盛上茱萸戴在胳膊上,然后登高饮菊花酒,就能躲避灾祸。桓景照办了。晚上举家登高回来,见家中的鸡犬牛羊全都死了。费长房说:"此可代也。"——假如一家人没有去登高,那么后果可想而知。自那以后,重阳日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便成为风俗了。重阳节佩茱萸,在《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据说这部书出自汉代刘歆。这里须要考证一下的是:为何要佩戴茱萸?茱萸有两种:山茱萸和吴茱萸。那么重阳佩戴的是哪一种茱萸?查了一下"百度"。有植物学家说是山茱萸,因为山茱萸在我国分布很广。笔者辗转请教到了中药专家郑金声,答复是:"李时珍做过考证,是吴茱萸。《淮南万毕术》: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辟鬼魅。"《周处风土记》也说,茱萸气烈、色赤,折茱萸戴头上,可避邪气、逐风寒、延年益寿。关于"茱萸气烈",笔者手头的《中药新编》中这样介绍吴茱萸:"全株有特异的香气。"这可能是吴茱萸被选中的主要缘由。端午挂蒲艾,重阳佩茱萸。它们都是有芳香气味的中药。辽金时期,重阳是皇帝狩猎的节日。著于先秦的《吕氏春秋》中有这样的文字:"是月(九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五戎即五种兵器,指矛、戟、钺、楯、弓矢。就是说,九月实行围猎,目的是练兵。而且天子要亲自出马、披挂上阵,"执弓操矢以射"。清代皇帝也常于秋季狩猎、阅兵。弘历于乾隆八年九月初一起先,始终围猎到九月十一。在伍什杭阿这个地方,他亲自射死了一只虎。(《清史稿·高宗本纪》)但清朝皇帝的狩猎,并不为了过重阳节。而辽代契丹人确是把狩猎与过重阳紧密联系一起的。宋人的《燕北杂记》中记载:"辽俗,九月九日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筵席。"金代的女真人也有重九围猎的习俗。《金史·世宗本纪》中说:"重九出猎,国朝旧俗"。这位取代了完颜亮的世宗完颜雍,在登上皇位的其次年的九月九日便"猎于近郊"。中国自古有秋祭一说。秋天,粮食丰收了,"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寝庙就是宗庙,意思是告慰祖先,并且还要祭天,感谢上苍的赏赐。辽金两朝有拜天之俗。据《金史·礼志》:"金因辽旧俗,以重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仪。"一年实行三次拜天之仪,唯有重九这次最为隆重。重五(五月初五)拜天于鞠(马球)场,中元(七月十五)拜天于内殿,重九则于都城之外。《金史·世宗纪》:三年九月,"以重九,拜天于北郊"。金世宗曾对臣下说:"本国拜天之礼甚重。"重九拜天,是与汉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金代,皇帝于重阳日奠陵被固定下来。金章宗二年九月初八日,皇帝"如大房山,乙卯(初九)谒奠裕陵(其生父陵寝)";金章宗四年九月初八,拜天于奉先县西;初九,致奠诸陵。元代蒙古人在重阳节这天要打马球。皇帝亲临,与太子、王妃一同观看。王公大臣会击球的都要上场,骑骏马、着华服,群马争骤,倏如闪电。胜者赏,负者罚。跟狩猎一样,打马球也是寓练武于消遣的一种形式。与重阳节关系最为紧密的植物非菊花莫属。过重阳节不仅赏菊、饮菊花酒,从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序文中还有"空服九华"之说。九华,即菊花。空服九华,意思是"只服用菊花"。毫无疑问,菊花是可以服用的。《本草备要》中说:甘菊花性秉平和,能益金、水(肺、肾)二脏,能养目血、去翳膜,治头目眩晕,散湿痹游风。可药可饵,可酿可枕。无论酿酒,还是入药,都不能光用菊花。所以窃以为,服用菊花也要佐以其他食物的。据《析津志》记载,元大都时代的百姓过重阳节是要吃糕的,市上有小贩做了叫卖的,也有市民做了相互馈赠的。但《析津志》没有说糕中是否有菊。元人孙国敉的《燕都巡游志》中说,"重九日,敕赐百官花糕宴。"大都居民制作的糕,是不是也是花糕?明末人著作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九月九日,载酒具茶炉食榼,曰登高。……麪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摽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其女来食,亦曰女儿节。"于是似可推断:从元大都时代到明末,重阳节吃的糕都是花糕。对于一般人来说,吃花糕,也许象征着赏菊与食菊吧。元人诗中有"一本黄花金十镪",终归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