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劝学(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0.1 劝学(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0.1 劝学(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0.1 劝学(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0.1 劝学(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劝学(1)(30分钟100分)班级姓名成绩

【课时目标】基础达标能了解荀子的思想,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素养突破思维发展与提升【课时必刷】A级基础训练题阅读《劝学》,完成1~6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木直中绳 中:合乎C.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D.而绝江河 绝:断绝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8分)()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君子生非异也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8分)()例句:吾尝跂而望矣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能水也C.上食埃土D.用心一也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A.人要想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意义十分重大。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善”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D.《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作者在以对偶、排比形成的整句中适当加入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5.《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理解?本文分了几个层次论证论点?(12分)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论点?请各举一例说明。(10分)B级素养提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荀子坚持人“最为天下贵”,坚持人在知识体系中的主体与实体地位。《荀子·王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何以“最为天下贵”?荀子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能够“合群明分”。人结成了社会,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既分工又合作。荀子不仅认定人与人之间必须依据礼义来分工合作,还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也必须互相辅助,互相协调。“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鱼亶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洿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人,而且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中的人。(摘编自姜义华《以人为主体:中华文明知识体系的本质特征》)材料二:荀子的人学观,因时应物,圆融周彻,是先秦时期人学思想的高峰。它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荀子·天论》开篇即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阐明天按照“常道”运行,不以人的道德意志为转移,祛除了人对天的神性崇拜的迷思,将天视为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自然之物。荀子身处的时代,政治败乱,“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礻几祥”,人祈天,畏天,怨天,慕天,将治乱吉凶归因于上天。而荀子认为天并非具有人格意志的神,它是按照其自身的常道运行的独立于人的存在,人类“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吉凶祸福皆在于人类自身。人要正确地认识天与人各自的职分,不可将自己要尽的职分托于上天,而要遵循“治道”的要求,由人自己主宰治乱吉凶。“天人之分”廓清了神秘主义天人论的迷雾,但荀子并非要让人与天分途而行。相反,荀子认为人与天是紧密联系的,他也是在天人相系的思想视域中论述人的存在的。荀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万物一样,是阴阳运化而成的。同时,人又要靠自然来长养,离开自然人不能自我养育。荀子说“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人要利用自然万物来养育自己,人必须“备其天养”,不可“弃其天养”,如果违背这种“天养”之道,则谓之“大凶”。在荀子看来,上天养人本身即“天行有常”这一概念中的应有之义。天养如何实现?荀子认为,要实现为天所养,人不可消极等待,必须“制天命而用之”。制,《说文解字》解释为“裁也”。荀子认为虽然“天行有常”,但人却可以裁制天命,按照天的规律去“用天”,骋能而化之,施展人的聪明智慧,让天生成比在自然状态下更多的物产为人所用。荀子的“用天”思想,特别强调了人面对自然时的主观能动性。在天人之分的关系结构中,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进取的、有为的,这正是对“天人之分”观念的深化与圆融。道家也持自然之天的观念,但在道家的天人关系中,人对待自然是完全顺从的、消极无为的,并且要求人最终回归到自然状态,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泯灭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一方面是对道家天人观的扬弃,在坚持自然之天的观念的同时,避免了陷入消极无为的泥沼;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将天人之分误解为天人隔绝、斩断天人联系,从而为其天地人相参的思想开辟了理论路径。需要加以辨明的是,有人认为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就是主张“人定胜天”,会导致人破坏自然,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向冲突与对抗。这显然是曲解了荀子的本意。通观《荀子》全文,未见有一处“胜天”的说法,而是多次强调“循道而不忒”“应时而使之”等按照天的规律“用天”的观念,甚至认为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这清、正、备、顺、养、全诸字的运用,完全没有一丝逆天、违天、悖天的意思。(摘编自纪洪涛《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A.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强调了自然对人的重要性,后者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重要性。B.荀子的“天行有常”观点切中时弊,大大超越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有助于祛除人对天的神性崇拜。C.“天人之分”并不是让人与天分途而行,而是强调割断天人之间的神性联系,建立起客观实在的联系。D.材料二从“天行有常”到“天人之分”,再到“制天命而用之”,层层递进阐释了荀子人学观的基本内涵。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8分)()A.荀子认为人有义,故而能分,能分,故而能群,合群明分,故人最为天下贵,所以对人而言,气、生、知是无关紧要的。B.荀子对“信礻几祥”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吉凶祸福在自身,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职分便可脱离天的束缚而成为主宰。C.道家主张人应完全顺从自然,“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则充分肯定了人自身价值的独立性,是对道家思想的全面否定。D.“制天命而用之”不同于“人定胜天”,前者循道而为体现出了人的聪明智慧,后者若逆天行事则终将遭到自然惩罚。9.请结合文本对“天养”进行简要诠释。(12分)C级情境创新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以读书为精神的安慰和享受,需要一种寂寞的境遇。由于寂寞,现实中①,所以把书当友人,从书中找安慰。也由于寂寞,没有纷繁人事的搅扰,所以能沉醉在书中,获得澄明的享受。但寂寞本身就不易得,这不仅是因为社会的责任往往难于坚辞,而且是因为人性中固有不甘寂寞的一面。试看那些叫苦不迭的忙人,一旦真的②、清闲下来,我担保十有八九会耐不住寂寞,缅怀起往日的热闹时光。大凡人只要有法子靠实际的交往和行动来排遣寂寞,他就不肯求诸书本。只要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一种寂寞,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如此看来,逆境和困境倒是有利于读书的。叶灵凤先生说:“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而后才走入这种狭隘的嗜好以求慰藉的人。”我相信这是叶先生的既沉痛又欣慰的③。一个人终于成了爱书家,多半是无缘做别的更显赫的家的结果,但他也品尝到了别的更显赫的家所无缘品尝的静谧的快乐。1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9分)答:①②③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9分)

参考答案课时1劝学(1)1.D(绝:横渡)2.D(A“有”同“又”,B“知”同“智”,C“生”同“性”)3.B(“跂”,名词用作动词,踮起脚后跟。B“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A没有活用,广泛。C名词做状语,向上。D数词做形容词,专一)4.B(“天赋高于常人”与“生非异也”不符)5.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要持之以恒,一生都不可停止。两个层次:一是为什么要学;二是怎么学。6.①比喻论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类比论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对比论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A(“前者强调了自然对人的重要性,后者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重要性”错,前者强调人最为天下贵,后者强调人要应天行事)8.D(A“对人而言,气、生、知是无关紧要的”错。B“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职分便可脱离天的束缚而成为主宰”错。C“是对道家思想的全面否定”错)9.①“天养”指的是荀子思想中人类要利用自然万物来养育自己的观念。②它一方面强调人离不开自然,不可违背天道(自然规律)行事;另一方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利用不可消极等待,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0.示例:①形单影只②门庭冷落③肺腑之言(第①处应填入表“孤独”之意的成语,与“寂寞”呼应。第②处应填入表“清闲”之意的成语,与“清闲下来”呼应。第③处应填入表“出自本心的话”之意的成语,与“既沉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