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全真模拟冲刺卷(一)-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1页
专题九-全真模拟冲刺卷(一)-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2页
专题九-全真模拟冲刺卷(一)-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3页
专题九-全真模拟冲刺卷(一)-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4页
专题九-全真模拟冲刺卷(一)-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专题九全真模拟冲刺(一)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以知行合一来概括知行关系,构成了王阳明知行学说的独特之点。知与行的合一并不表现为静态的同一,而是展开为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它以预设的先天良知为出发点,通过后天的行——实际践履,最后指向明觉形态的良知。作为出发点的良知虽然具有先天的普遍必然性,但却尚未取得现实的理性的形式,作为终点的明觉之知固然仍以良知为内容,但这种良知已扬弃了自在性而获得了自觉的品格。良知是先天的本体,行则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通过后天的实际践履以达到对先天本体的自觉意识,无疑涉及先验之知与经验活动的关系。当然,与一般的经验活动不同,行是一种“在身心上做”的过程,它更多地指向自身实有。王阳明以后天的经验活动为达到先天本体的前提,则在知行关系上表现了打通先验与经验的意向。从理论的本来形态看,先验与经验似乎很难相容:先验的预设是一种思辨的虚构,其旨趣在于为理性本体的普遍必然性提供某种形而上的根据;作为经验活动的践履则指向现实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关系,而在知行合一说中,二者紧密融合。知行的统一作为一个过程,从致知(达到对良知的自觉意识)这一角度看,重要的是知—行—知总过程中的后两个环节。王阳明强调“不行不可以为学”,其内在的意蕴即在于将行纳入致知的过程,并且行并非超然于日常世界。在论证“知”的获得离不开行时,王阳明常常借助日常的经验事实,诸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王阳明在此似乎又超出了致良知之城,而旁及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活动,并注意到了在日用常行中认识对行的依赖性。行作为致知过程的一个环节,还在于它构成了判断真知的准则。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惟有付诸行的知,才是真知,知应当落实于行。按王阳明的理解,真正的知总是包含着运用于行的向度,并且只有在付诸实行时才具有现实性。在此意义上,行不仅是达到知的中介,而且构成了知的具体存在方式。王阳明把知与竹的关系理解为从知(本然的良知)到行,又由行到知(明觉之知)的双重转化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德性与德行的统一。德性的形成关联着德性的展现。匆忙的统一不仅意味着在实践中成就德性,而且以化德性为德行为指归。以孝而言,孝无疑是一种善的品格,但仅仅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上,并不表明真正具有了孝的德性。惟有在行孝的过程中,才能展现出孝的品格。知行之不可分,在此具体表现为德性与德行的统一。从总过程看、先天的良知构成了知行互动的出发点,但就其中的后两个环节而言,行又是达到明觉之知的前提。知行过程的逻辑起点(先天良知)与现实根据(明觉之知)的分野,使王阳明多少超越了离行言知的思辨视野。(摘编自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材料二:习近平知行合一观鼓励青年重视学习,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特别强调要重视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来提高“知”的水平、促进个人思想的转变,从而能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知行合一观对个人学习的指导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实践观的层次上看,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能够获得的一切“知”都源自实践,因此任何时候都应该高度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践,向实践学习。另一方面,从知识获得的途径这一层次来看,知识结构包括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切知识都源自直接经验,个人所学习的东西大部分都是间接经验,那么对个人而言,就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直接的知识储备,有助于青年未来的成长发展。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好学才能积极上进。新时代的知行合一观强调要努力做到四个“学”: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反复申明学习知识不是最主要的,更关键的是要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东西,学习最基本的出发点是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看到了读书学习是一门大学问,这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客观过程,将所学知识系统而全面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真正实现“知”和“行”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摘编自王振芳《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知行合一可以概括为从“知”到“行”再到“知”的动态转化过程,但前后两个“知”的内涵并不相同。B.王阳明在赋予良知以先天性质的同时,又强调良知只有在后天的实际践履中才能获得自觉和现实性的品格。C.材料二认为一切“知”都源自实践,这和材料一中“知”是先天具备的这一观点不同。D.材料二认为,一切知识都源于直接经验,因而,只有学习直接经验才能够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与一般经验活动不同,王阳明认为后天践履更多指向先天本体,是先天本体存在的前提。B.尽管先验与经验很难相容,但二者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得以打通,实现了静态同一。C.王阳明认为,孝的德性不能仅停留在观念层面上,真正具备孝的德性需孝的德行来确证。D.材料二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实现知行合一。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据的一项是()A.就一事之中以论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B.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D.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4.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行”的理解。5.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在新时代我们怎样做到“知行合一”。【答案】1.D2.C3.A4.行是达到明觉之知的前提,是在日常世界中的实际践履,使知具有现实性,作为经验性活动,它指向人自身,是致知过程中的中介和判断真知的准则。5.①重视学习,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践,参与实践,向实践学习;②在坚持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③理解应用所学的东西,用于顺利解决实际问题;④重视读书学习,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一切知识都源于直接经验,因而,只有学习直接经验才能够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强加因果。间接经验也能够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先天本体存在的前提”错。由材料一原文“王阳明以后天的经验活动为达到先天本体的前提”可知,应为“是‘达到’先天本体的前提”。B.“二者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得以打通,实现了静态同一”绝对化,材料一原文只是说“王阳明以后天的经验活动为达到先天本体的前提,则在知行关系上表现了打通先验与经验的意向”“在知行合一说中,二者紧密融合”,并不能表明二者实现了静态同一。D.“只有将所学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实现知行合一”逻辑顺序错。材料二结尾指出,先通过学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再将所学知识系统全面地落实到行动中去。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A.强调的是知行分离,不能作为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据。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通过后天的行——实际践履,最后指向明觉形态的良知”“行又是达到明觉之知的前提”可知,行是达到明觉之知的前提,是在日常世界中的实际践履;由原文“行则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通过后天的实际践履以达到对先天本体的自觉意识”“与一般的经验活动不同,行是一种“在身心上做”的过程,它更多地指向自身实有”“行作为致知过程的一个环节,还在于它构成了判断真知的准则”“真正的知总是包含着运用于行的向度,并且只有在付诸实行时才具有现实性。在此意义上,行不仅是达到知的中介,而且构成了知的具体存在方式”可知,行使知具有现实性,作为经验性活动,它指向人自身,是致知过程中的中介和判断真知的准则。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1)由原文“从实践观的层次上看,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能够获得的一切“知”都源自实践,因此任何时候都应该高度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践,向实践学习”可知,要重视学习,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践,参与实践,向实践学习;(2)由原文“知识结构包括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切知识都源自直接经验,个人所学习的东西大部分都是间接经验,那么对个人而言,就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直接的知识储备,有助于青年未来的成长发展”可知,要在坚持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3)由原文“反复申明学习知识不是最主要的,更关键的是要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东西,学习最基本的出发点是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可知,要理解应用所学的东西,用于顺利解决实际问题;(4)由原文“将所学知识系统而全面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真正实现‘知’和‘行’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可知,要重视读书学习,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杏园(节选)董夏青青晚上熄灯前,供应保障分队的人回来了。狗妈被俩人扶着,搀进了医务室。狗妈嘴唇受伤豁了个小口,右臂的手肘摔破了。三排长说,出发热食前送的路上,他们走了近九公里的路程后,缺水、干燥让人的喉咙像被钢丝球刷过一样刺疼。三排长原本让另外两个战士去替狗妈他们,但那两个战士刚抬着高压锅走了没几分钟就迈不开脚了。狗妈立刻上去换下一名战士,就在接过高压锅把手的一刻,狗妈身体向左一倾,脚一滑踩进了沟里,被高压锅的重力瞬间压倒在地。可还没等身边人上前扶起,狗妈就像根被压倒的弹簧一弹竖了起来,迅速爬起时又抬起了锅,并对另一侧的人说,抓紧啊,前面的兄弟还等着。等他们将给养送上5410高地,下少人都看见了狗妈的手。他的手冻得发紫,手掌上的皮都粘在了高压锅上。返回途中,三排长一行人遇上了驾驶平地机在执行道路平整任务的工兵团的弟兄。因为要平整的道路已经跑不动车,必须到别处取土进行平整,他们刚才四处查看,发现离道路最近的一处山坡就可以取土,但山坡上有一道手腕粗的光缆经过,得有俩人举着才行。三排长问了一句,谁跟我去?没人应声,但狗妈已经向前站了一步。三排长还没爬上取土的山坡,自己就已经上前双手举起光缆,示意可以取土作业了。狗妈和排长在漫天大雪中坚持了半个多钟头才放下光缆。在往连队走的路上,有人要去扶狗妈,都被他甩开了,于是眼瞅还差几步到连队,狗妈就地趴倒。夜里,军医给狗妈输上了营养液。我去医务室看他时,军医下班排送药,屋里只有狗妈和炊事班班长。狗妈蜷在椅子上,佝偻着背,抬起硕大的双眼望着我。“狗妈,最近遇上啥事情了?”我拉过凳子坐下,“你讲话不方便可以写下来,觉得安排给你的工作太多,任务太重太辛苦,也可以告诉我。”狗妈看看我猛地摇摇头,又留心看了眼他班长。“他知道啥叫‘辛苦’?”炊事班班长俯下身子扭头看着狗妈说,“比我还扛造,多稀奇。”狗妈抿着嘴缝起眼睛,低头时像笑了笑。“是最近他家里的事搞得他脑袋发胀心也慌。”炊事班班长指了指狗妈。狗妈受了伤合不上的嘴唇有些抖动。不置可否。“家里怎么了?”“他爹,就是他继父,帮邻居家架太阳能的时候从屋顶摔下去了,只躺了几天就走了。”炊事班班长说道,“他妈想告诉他这个事,打了几十个电话也接不通。上星期排队轮到他打上了卫星电话,联系上他妈想问问家里情况。这孩子就问,说咋了妈,你咋哭了?他妈就说,你应该问你爹咋了,他说,我爹咋了?他妈就说,两个多月快三个月了,你一点感觉都没有的吗……”狗妈被炊事班班长的话激起了回忆和痛楚,伸出没输液的那只手比比画画,“我后爸……从我九岁……就养起我和我妈,真正的好人……”随后,狗妈将手搭回座椅扶手,耷着脑袋看自己被雪水浸湿的作战靴。狗妈已经是今年连队里第二个父亲故去时未在其身边的孩子了。“别太难受。”炊事班班长不带犹豫地说道,“不是和你说过吗?我亲爹就在我旁边五米不到的一条河道里淹死的,我一丁点感觉都没有。”这时我诧异地抬头,但对面的炊事班班长的表情没有一丝波澜。自从我们于北疆兵团农场的初中学校毕业,再到在连队里见面,仿佛中间这十来年的时间,他都用来消化从前那股子一提到他父亲就烧起来的刺挠劲儿。“你是该好好干,把家顶起来,但指导员儿和我坐在这里陪着你,就是因为你最近这样不叫好好干,你这是糟蹋身体。”“我想……”狗妈说,“我想孝顺,他说他不缺钱花,就是缺个说话的人,他说现今找个听你说话的人不容易,去喝茶聊天还要买茶位费。我当了兵,他说的话我就听得懂了。”狗妈说罢,一时间无人接话。这时,军医回来了。军医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拽着自己的袖口,袖子上兜着他要给我们看的东西。“快看呢哎,今天的雪花有股香气。”军医亢奋地说,“快,你们谁有绿茶?”“你喝过他的普洱茶没有?”炊事班班长对我说,“那个味道我一直说觉得熟悉,但怎么也想不起来。刚才在屋里和你们一起说话的时候我总算想起来了,是苦杏仁,咱兵团农场那个杏园里的苦杏仁。”“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他问道。“当然记得。我不假思索地问答。他说的杏园,包括杏子、杏仁的味道,我当然都还记得。我十岁之前的童年就是在杏园里,和酸杏子、甜杏子、红杏子、黄杏子、毛杏子、光杏子做伴长大的。在这记忆里,那时候的炊事班班长还是北疆和静县兵团农场三连的外地农民的子弟。我和他重逢于这片被军医称作“地球脑袋顶上突爪的隆起、最孤独的犄角”之地。我、连长和军医一直警惕地观察连队里的每一名战士,唯恐他们会因为吃不了苦而做出自我戕害的举动。但在炊事班班长看来,什么都有吃完的一天,只有苦头吃不完。我们之所以出现在此地,正是血液里带来的世代对苦味的眷念。可当我也有了孩子,或成为某个孩子的继父,难道能够向其绘声绘色和头头是道地描述的,就只有这份苦味么?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写狗妈手受伤仍然坚持抬压力锅,身体虚弱却拒绝战友搀扶等情节,主要是为了塑造其坚强勇毅的性格。B.文中“我”关心狗妈是否任务太重时说的“辛苦”,与炊事班班长嘲讽狗妈时说的“辛苦”,意思是不一样。C.炊事班班长对当年父亲的意外去世一直耿耿于怀,但为了安慰因失去继父而难过的狗妈,班长装作毫不在意。D.本文的边防战士们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同时也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压力,人物形象丰富立体、真实感人。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叙写了连队送给养上高地的情节,将狗妈与另外两个战士的行为作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B.文章刻画了战士“冻得发紫”的手,“被雪水浸湿”的作战靴等细节,侧面展现出戍边环境的艰苦。C.文章以反问结尾,与上文狗妈和炊事班班长的故事内容相呼应,启发读者思考如何看待和面对“苦味”。D.“杏园”是小说的重要意象,杏仁的味道引发了“我”对童年的回忆,给冰雪凝严的现实增添了温情。8.文中狗妈、炊事班班长以及“我”对生活中的“苦味”,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小说在叙述结构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A8.①狗妈深陷痛苦难以自拔,甚至自我戕害转移内心的痛苦。②炊事班班长认为人生的苦是吃不完的,只有靠时间和强大的内心去消解痛苦。③“我”肯定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也在思考如何帮助战士们化解痛苦。9.①先用倒叙交代狗妈受伤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中间插叙了“我”与炊事班班长之间的旧事,使情节更合理,丰富了内容。③这样的叙述结构使时空交错,叙述更加灵活,情节起伏变化,引人入胜。【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为了塑造其坚强勇毅的性格”错,“身体虚弱却拒绝战友搀扶”是为了表现他因内心痛苦而逞强。B.两个“辛苦”都是身心疲惫,意思是一样的。C.“装作毫不在意”错,不是装作不在意,是已经逐渐淡然悲伤。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对比”错,“那两个战士刚抬着高压锅走了没几分钟就迈不开脚了。狗妈立刻上去换下一名战士”两个战士也是在送给养时累到的,狗妈与另外两个战士的行为没有形成对比。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态度的能力。①结合“狗妈立刻上去换下一名战士,就在接过高压锅把手的一刻,狗妈身体向左一倾,脚一滑踩进了沟里,被高压锅的重力瞬间压倒在地”“狗妈已经向前站了一步。三排长还没爬上取土的山坡,自己就已经上前双手举起光缆”“你最近这样不叫好好干,你这是糟蹋身体”“我后爸……从我九岁……就养起我和我妈,真正的好人……”可知,狗妈是因为后爸去世自己不知道,也不能尽孝,深陷痛苦难以自拔,甚至用强烈的工作来麻痹自己,自我戕害转移内心的痛苦。②结合“他都用来消化从前那股子一提到他父亲就烧起来的刺挠劲儿”“在炊事班班长看来,什么都有吃完的一天,只有苦头吃不完”可知,炊事班班长认为人生的苦是吃不完的,只有靠时间和强大的内心去消解痛苦。③结合“我、连长和军医一直警惕地观察连队里的每一名战士,唯恐他们会因为吃不了苦而做出自我戕害的举动”可知,“我”肯定连队战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也在思考如何帮助战士们化解痛苦。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结构特点的能力。①小说开头“狗妈被俩人扶着,搀进了医务室。狗妈嘴唇受伤豁了个小口,右臂的手肘摔破了”先用倒叙交代狗妈受伤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中间“自从我们于北疆兵团农场的初中学校毕业,再到在连队里见面,仿佛中间这十来年的时间,他都用来消化从前那股子一提到他父亲就烧起来的刺挠劲儿”插叙了“我”与炊事班班长之间的旧事,使情节更合理,丰富了内容。③文章开篇用倒叙手法,叙写了连队送给养上高地的情节;再写前往和返回途中狗妈的行为表现;夜里“我”去医务室看望受伤的狗妈,与狗妈和炊事班长之间对话交流,插叙了“我”与炊事班班长之间的旧事。这样的叙述结构使时空交错,叙述更加灵活,情节起伏变化,引人入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楚庄王见天不见妖,而地不出孽,则祷于山川曰:“天其忘予欤?”此能求过于天,必不逆谏矣。安不忘危,故能终而成霸功焉。或谓赵简子曰:“君何不更乎?”简子曰:“诺。”左右曰:“君未有过,何更?”君曰:“吾谓是诺,未必有过也,吾将求以来谏者也;今我却之,是却谏者,谏者必止,我过无日矣。”韩武子田,兽已聚矣,田车合矣,传来告曰:“晋公薨。”武子谓栾怀子①曰:“子亦知吾好田猎也,兽已聚矣,田车合矣,吾可以卒猎而后吊乎?”怀子对曰:“范氏之亡也,多辅而少拂,今臣于君,辅也;畾②于君,拂也,君胡不问于畾也?”武子曰:“盈,而欲拂我乎?而拂我矣,何必思哉?”遂辍田。齐人弑其君,鲁襄公援戈而起曰:“孰臣而敢杀其君乎?”师惧③曰:“夫齐君治之不能,任之不肖,纵一人之欲,以虐万夫之性,非所以立君也。其身死,自取之也。今君不爱万夫之命而伤一人之死,奚其过也。其臣已无道矣,其君亦不足惜也。”司城子罕相宋,谓宋君曰:“国家之危定百姓之治乱在君之行赏罚也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奸人不止,奸邪比周,欺上蔽主,以争爵禄,不可不慎也。夫赏赐让与者,人之所好也,君自行之;刑罚杀戮者,人之所恶也,臣请当之。”君曰:“善,子主其恶,寡人行其善,吾知不为诸侯笑矣。”于是宋君行赏赐,而与子罕刑罚。国人知刑戮之威,专在子罕也,大臣亲之,百姓附之,居期年,子罕逐其君而专其政。故曰:“无弱君无强大夫。”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借人。”此之谓也。(节选自《说苑·君道》)【注】①栾怀子:即栾盈,晋平公时为下卿。②畾:人名,未详姓字。③师惧:人名,鲁国乐官。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划斜线进行标注。在君之行赏罚也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何不更乎”与“良庖岁更刀”(《庖丁解牛》)两句中的“更”字含义相同。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等。C.寡人,寡德之人,即“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D.“专在子罕”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两句中的“专”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国风调雨顺,楚庄王却极为忐忑,觉得上天忘记了他;赵简子没有过错却接受劝谏,他认为这是为了寻求进谏的人。B.韩武子去打猎,晋公去世的消息传来,但他不想停止,栾怀子以范氏的灭亡为例,劝谏他要停止打猎,否则会因为沉溺娱乐而亡国。C.鲁襄公听到齐君被杀,援戈而起,师惧进谏,他认为齐国的国君没有能力治国,也没有任用有才华的人,伤害了很多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D.子罕建议宋国国君去赏赐好人,自己去惩罚那些坏人,最终大臣亲近他、百姓依附他,子罕驱逐了宋国国君而掌握了政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亦知吾好田猎也,兽已聚矣,田车合矣,吾可以卒猎而后吊乎?(2)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借人。”此之谓也。14.君道,即为君之道。请简要概括材料中有哪些“为君之道”。【答案】10.在君之行赏罚也/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11.A12.B13.(1)您也知道我喜欢打猎,野兽已经聚集在一起了,打猎的车已经合围了,我可以打完猎之后再去吊唁吗?(2)老子说:“鱼不可以从深潭中脱离,国家的权柄不可以借给他人。”说的就是这件事啊。14.①要居安思危;②要接受进谏;③不能一意孤行;④要爱护万民的生命;⑤不能把刑罚杀戮的权力交给大臣。【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于国君实行的赏罚制度,赏赐合适那么贤能的人就勤勉,惩罚得当就能制止奸邪的人作乱;赏罚不得当。“也”为句尾语气助词,其后断开;“赏当则贤人劝”与“罚得则奸人止”结构一致,在它们前后分别断开。故在“也”“劝”“止”后句读。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含义相同”错,“更”,改正/更换。句意:您为什么不改正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B.正确。C.正确。D.正确。都是独霸、专有。句意:独霸在子罕手中/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栾怀子以范氏的灭亡为例,劝谏他要停止打猎”错,由“范氏之亡也,多辅而少拂,今臣于君,辅也;畾于君,拂也,君胡不问于畾也”可知,栾怀子认为自己是辅佐的人而非劝谏的人,敢于直谏的人是畾。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子”,您;“卒”,完成;“吊”,吊唁。(2)“脱”,从……脱离;“利器”,权柄;“此之谓也”,宾语前置,说的就是这件事啊。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安不忘危,故能终而成霸功焉”可得出:要居安思危。由“吾谓是诺,未必有过也,吾将求以来谏者也;今我却之,是却谏者,谏者必止,我过无日矣”可得出:要接受进谏。由“范氏之亡也,多辅而少拂”可得出:不能一意孤行。由“今君不爱万夫之命而伤一人之死,奚其过也”可得出:要爱护万民的生命。由“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借人”可得出:不能把刑罚杀戮的权力交给大臣。参考译文:楚庄王见上天未降示怪异,地上也没有发生灾祸,就向山川祷告说:“上天难道忘记我了吗?”这说明他能向上天请求谴责,这种人一定不会拒绝忠言谏劝。居安能够思危,所以最终能够建立霸王的功业。有人对赵简子说:“您为什么不改正呢?”赵简子说:“好。”左右的人说:“您没有过失,改正什么呢?”赵简子说:“我回答‘好’,不一定有过失,我将用它来寻求进谏的人;如果今天我拒绝了,这是让进谏者退却,进谏的人一定会停止进谏,我的过失不久就会产生了。”韩武子打猎,野兽已经聚集在一起了,打猎的车已经集合了,驿使传来消息说:“晋公去世了。”韩武子对栾怀子说:“您也知道我喜欢打猎,野兽已经聚集在一起了,打猎的车已经合围了,我可以打完猎之后再去吊唁吗?”栾怀子回答说:“范氏的灭亡,是由于辅佐的人多而直言敢谏的人很少,现在我对于您来说,是辅助的人;畾对于您来说,是直言敢谏的人,您为什么不问问畾呢?”韩武子说:“栾怀子,你想要劝谏我吗?你已经劝谏我了,何必再问畾呢?”于是停止打猎。齐人杀死了他们的国君,鲁襄公听到消息拿起戈站起来说:“哪有臣子敢杀害他的国君呢?”师惧说:“齐国的国君没有能力治国,任用没有才华的人,放纵自己一个人的欲望,来虐待万民的天性,不是应该成为国君的人。他被人杀死,是咎由自取。现在您不爱护万民的性命却为一个人的死而伤心,多么错误啊。齐国的臣子已经不守臣道,那齐君也不值得惋惜。”司城子罕做宋国的相,对宋国的国君说:“国家的危险和安定,百姓的安定和动荡,在于国君实行的赏罚制度。赏赐合适那么贤能的人就勤勉,惩罚得当就能制止奸邪的人作乱;赏罚不得当,那么贤能的人不会勤勉,奸邪的人就不会停止作乱,周围都是奸邪的人,欺骗蒙蔽君主,来争夺爵位俸禄,不可以不谨慎啊。那奖赏、恩赐、推举之类的事,是人们喜欢的,国君自己可以推行;惩处杀伐之类的事,是人们厌恶的,我请求承担它。”宋国国君说:“好,您判决那些恶人,我表彰那些好人,我的机敏不会被诸侯耻笑。”于是宋国的国君推行赏赐,而交给子罕施以刑罚。国人知道了刑罚杀戮的权力独霸在子罕手中,大臣亲近他,百姓依附他,过了一年,子罕驱逐了宋国国君而掌握了政事。所以说:“没有懦弱的君主就没有强权的大夫。”老子说:“鱼不可以从深潭中脱离,国家的权柄不可以借给他人。”说的就是这件事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登赏心亭①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②。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涕已流。【注释】①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被任命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官职清闲。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②瓜步,指瓜步山,与建康隔长江相对。石城,即建康。③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含今昔对比,诗人昔日从“蜀栈秦关”入蜀,如今又由此“东游”。B.颔联的“稳”字写出诗人一家平稳渡过黄牛峡,也从侧面衬托此处的凶险。C.颈联运用互文描绘诗人所见之景,瓜步山和石头城秋日叶落,雨云黯黯。D.本诗将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格律谨严,气势奔放,境界壮阔。16.同样是在秋日登赏心亭,陆游在本诗中流露的情感与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D16.相同点: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流露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不同点:①陆游受召回朝,有机会向朝廷表达“请迁都”主战的建议,诗中流露出施展抱负的希望。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主要表达了词人有才难展、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本诗没有“议论”,“气势奔放,境界壮阔”描述也不准确,“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景物萧瑟凄凉,没有奔放和壮阔的境界。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从“兴”到“忧”。①兴(高兴、希望):诗人结束了四川的外放生活,一路平安归来,乘醉游白鹭洲。诗人是受召回朝,有机会向朝廷表达“请迁都”主战的建议,诗中流露出施展抱负的希望。②忧(忧虑):诗人登亭遥望,看到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观眼前景,想当年事,不禁担忧再陈迁都之策被拒,恢复中原无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该词是辛弃疾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这首词。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陆游和辛弃疾,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相似的命运,类似的作品。这首律诗和辛词中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谓异曲同工。从主题上看,陆、辛二人的一诗一词,都表现出作者渴思报国,而又志不得酬的悲愤。从写景上看,都描绘出一幅气势宏伟的景象,很有境界。从写法上看,两人都借用典故来发议论,表现出在“忧愁风雨”中无可奈何的心境。从结尾上看,都用慷慨呜咽的笔调收束全篇,有长歌当哭的意味。不同的是,辛弃疾以“愁”“恨”贯穿始终,而陆游则以“兴”起,以“忧”作结,感情如起伏的波澜,更富曲折变化。(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道出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设问句式表现出诗人凄苦的生活环境,由此流露出迁谪之意。(3)汉武帝欲派使者出访南越,终军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人也常以“长缨”入诗词,表达杀敌报国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平生又欲慕贾谊,长缨直请系单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跂、博、暮、缚、戎、慕、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的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而如何从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的。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表现不俗。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现曹子建笔下“雳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归”;《丽人行》借老杜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斜红、面靥齐全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能否采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变为几个较短的语句,不得改变原意。20.“包浆”本来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年代越久,“包浆”越厚。“出圈”指明星超出粉丝小范围,进入公众视野。请赏析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妙用。【答案】18.卷帙浩繁/浩如烟海;当务之急/不二之选/灵丹妙药;别出心裁19.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它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20.①“包浆”符合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韵味的特点,“出圈”写出传统文化创新节日被大众熟知接受的现状。②两个口语词汇,一旧一新,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是说历史典籍很多,可填“卷帙浩繁”或“浩如烟海”。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②语境是说如何从众多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文化创新类节目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或者说是最能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填“当务之急”或“不二之选”“灵丹妙药”。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切的要做的事。不二之选:没有比这个选择更好的了。灵丹妙药:意思是非常灵验、能起死回生的奇药。比喻幻想中的某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③语境是说河南卫视在这方面有独特的办法,可填“别出心裁”。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分析第一分句。“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的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可将“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提到前面作状语,改成“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日具有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分析第二分句。“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将“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提到前面作状语,删掉“使”,将“它”放到“依然”前面作主语,改成“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它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最后整理答案: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它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效果的能力。①“包浆”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包浆既然承托岁月,年代越久的东西,包浆越厚。句子“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用来修饰传统文化,符合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韵味的特点。“出圈”一般指某位偶像或明星知名度变高,不止被粉丝小圈子所关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变成真正的“公众人物”。后来引申到不限于人,事件和物品也可以“出圈”。句子“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能否采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这里的“出圈”指的是传统文化创新节日被大众熟知接受的现状。②“包浆”是传统词汇,“出圈”是新生词语,两个口语词汇,一旧一新,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稻从何而来?如果你在野外遇到一丛长相酷似水稻的“瘦弱”植物,可千万不要小瞧它,它很可能是水稻的祖先——野生稻。野生稻在我国分布广泛,普通野生稻的植株就如同一丛杂草,稻穗上的籽粒较小,稻芒较长。为了避免被小动物采食,①。这种落粒习性虽然保证了野生稻的繁衍,却限制了它走上人类的餐桌。但有一些野生稻出现了基因突变,最终被人类“驯化”成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让成熟的果实“老老实实”留在枝头,是植物被“驯化”的重要一步。如何让野生稻的籽粒在成熟之后不会立即脱落呢?这与一个特殊的结构有关,②。我们常说“瓜熟蒂落”,而离层这层特殊的细胞就是掌管果实与植物体连接和分离的关键部位。果实发育时,离层细胞与茎干的其他细胞并没有很大区别;③,离层细胞的细胞壁就开始降解,细胞变成游离状态,果实就断开与母体的连接,开始新的“征程”。发生基因突变的野生稻,不能形成离层结构,籽粒成熟后,需要很大的拉力才能将其与母体分离。21.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处“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A.晚场电影八点才开呢。B.现在呢,跟过去大不同了。C.这件事谁不知道呢?D.这件事该怎么办呢?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D22.①籽粒在成熟之后便会立即落下

②那就是离层细胞

③一旦果实成熟【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气助词的能力。文中“呢”表疑问。A.表陈述。B.表停顿。C.表反问。D.表疑问。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这种落粒习性”可知,野生稻籽粒在成熟后会自然脱落,故填“籽粒在成熟之后便会立即落下”。第二空根据后文“离层这层特殊的细胞……的关键部位”可知,正是离层这个特殊的结构让野生稻成熟后籽粒不会立即脱落,故填“那就是离层细胞”。第三空根据前文“果实发育时”和后文对离层细胞、果实发生的变化可知,这时果实成熟,故填“一旦果实成熟”。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2022年度尼康小世界摄影大赛结果揭晓,中国江苏的程序员章叶飞凭借—张蛾卵照片获得比赛第11名,这是近年来首次有中国选手在该赛事中取得如此好的成绩,这也刷新了人们对程序员的刻板印象:埋头敲代码、“996”加班、发型“地中海”、格子衬衫牛仔裤沉默寡言、无聊无趣……材料二:广东东莞,35岁的炒粉摊主唐女士和丈夫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在街巷小摊点娴熟地翻锅抖粉,日销二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