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热点87-冰川湖_第1页
地理热点87-冰川湖_第2页
地理热点87-冰川湖_第3页
地理热点87-冰川湖_第4页
地理热点87-冰川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频考点142冰川湖1.湖泊: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由陆地洼地积水形成、水流较为缓慢。2.湖盆:地表相对封闭可蓄水的天然洼池,是湖泊形成的基础。(其成因决定了湖泊的成因)【拓展提升】温尼伯湖是更新世冰期巨大的古冰川湖的残迹。大陆冰川消融初期,温尼伯湖湖水曾经通过雷德河流入密西西比河;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温尼伯湖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面逐渐保持稳定。温尼伯湖现是加拿大第三大淡水湖,温尼伯河、雷德河、萨斯喀彻温河等多条河流分别从东、南、西三面注入。下图示意温尼伯湖流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温尼伯湖从形成初期到湖面稳定时期,湖泊的蓄水量()A.先上升后下降 B.持续上升C.先下降后上升 D.持续下降2.温尼伯湖湖水外泄方向改变后,雷德河()A.径流量增大 B.出现凌汛现象C.结冰期延长 D.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答案】1.A2.B【分析】1.由材料信息可知,温尼伯湖形成初期是大陆冰川消融产生的水源,开始时湖泊的蓄水量会先上升,之后随着冰川的进一步消融,冰川面积缩小,消融的水量减少,并且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也可说明湖泊蓄水量下降。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2.温尼伯湖湖水外泄方向改变后,该河失去湖泊的水源补给,失去了冰川的融水补给,径流量减少,水位季节变化增大,结冰期受气候变暖影响,结冰期缩短;改变方向后,红河流动方向改为自南向北,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秋末冬初、冬末春初会出现凌迅现象。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扎日南木措位于藏北高原南都,海拔4613米。2018年5月科考队员小明随科考队到此地考察,可见湖泊北面的山麓有断层崖,湖区地处藏北,属咸水湖,湖水蔚蓝,透明度好,但水生生物少,只在湖泊西北部甲水域有成群的水禽觅食,下图为扎日南木措等深线分布及水质测量点位置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图中水质测量点设置于湖泊东南处的原因为A.湖面开阔,没有水禽干扰B.水深,水质垂直理化指标完整C.距湖岸近,便于水质测量D.水域等深线密集,湖床坡度大4.推测扎日南木措成湖的原因为A.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湖B.冰碛物堵塞形成的冰川湖C.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D.断裂凹陷形成的构造湖5.甲水域吸引成群的水禽觅食原因分析正确的是①河流入湖口处泥沙淤积形成冲积扇,水浅②等深线稀疏湖水浅,光照充足③河流入湖水最最大,湖水盐分含坛低④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利于水草和藻类生长⑤湖床坡度较小,有水下冲积扇地形特点,水浅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答案】3.B4.D5.C【分析】3.湖面开阔与水质没有关联,A错误。水质测量点水较深,水质垂直理化指标完整,B正确。距湖岸近,水质测量不准,C错误。水域并不是等深线密集处,D错误。4.由材料可知,湖泊北面的山麓有断层崖,且等深线密集,为断裂凹陷形成的构造湖,D正确。5.②甲处湖床坡度较小,有水下冲积扇地形特点,等深线稀疏湖水浅,光照充足,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利于水草和藻类生长,②④⑤正确。甲处不是山前,不是冲积扇,①错误。河流入湖水最大小无法判断,③错误。C正确。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别德马湖是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一个湖底以基岩为主的湖泊,长80千米,宽15千米,面积1088km2。别德马湖是一个冰川湖,别德马冰川在其西端。别德马冰川在别德马湖的终点实测宽5千米。别德马湖的湖水经一条湖间河流注入阿根廷湖,然后经圣克鲁斯河注入大西洋。别德马湖自形成后湖水水位年变化一直较小。图为阿根廷别德马湖位置及其周边等高线地形图。(1)说明别德马冰川在别德马湖成湖时期、蓄水时期、稳定时期的重要作用。(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别德马湖水位年变化较小的主要原因。(3)别德马湖东、西部沿湖岸地区的外力作用差异较大,请给出差异结果并做合理解释。【答案】(1)成湖时期,气候较冷,别德马冰川向东延伸,冰川向下刨蚀形成别德马湖盆;蓄水时期,气候变暖,别德马冰川东移部分消融,冰川融水汇集在别德马湖盆中;稳定时期,别德马冰川部分不断消融维持别德马湖湖水水量平衡。(2)地势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湖底以基岩为主,向下渗漏少;地处(安第斯山)背风坡,多干热风天气,强降水天气少;气温低,冰川融水量小,入湖径流量变化小;湖东南端有外泄河流,湖水高于外泄口,可外泄多余水量。(3)差异结果:西部以冰川和流水作用为主;东部以风化和风力作用为主。合理解释:别德马湖西部湖岸地处安第斯山脉别德马冰川东端前缘,地势高,坡度大,以冰川和流水侵蚀、堆积作用为主;东部湖岸地势低,坡度小,气候干旱,风速大,以风化和风力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分析】(1)别德马冰川在别德马湖成湖时期的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别德马湖是一个冰川湖”可知,成湖时期,该地气候寒冷,气温较低,冰川面积较大,位于湖泊西侧的冰川向东发育,延伸到湖泊所在地区,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地表不断降低,形成湖盆。蓄水时期别德马冰川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进入温暖的间冰期,气温不断上升,冰川不断融化,冰川向西退却,冰川融水在地势低洼处不断汇聚,形成湖泊。别德马冰川在别德马湖稳定时期的作用:湖泊面积稳定,说明湖泊水损失的量与冰川融水补给湖泊的量相同,维持湖泊稳定。(2)别德马湖水位年变化较小的主要原因主要从来水和去水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来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安第斯山的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较少;该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冰川的融化量较小,补给湖泊的水量较少,且年际变化较小。去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根据材料信息“别德马湖是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一个湖底以基岩为主的湖泊”可知,湖底以基岩为主,下渗较少;根据材料信息“别德马湖的湖水经一条湖间河流注入阿根廷湖,然后经圣克鲁斯河注入大西洋。”可知,该湖泊只有一条外泄通道,可外泄水量较少。综上分析该湖泊来水和去水年际变化都较小,所以湖泊水位年际变化较小。(3)根据第一题分析以及图示信息可知,别德马湖湖泊地处别德马冰川东部,且冰川的地势高于湖泊,坡度较大,所以在湖泊的西侧主要表现为以冰川作用和流水作用为主;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湖泊的东侧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小,且没有河流发育,气候较为干旱,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该地湖陆风较大,所以在湖泊东侧表现为风力作用为主。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横断山沙鲁里山脉的支脉索朗山,约80平方千米的古地貌中发育了40多座冰川湖,它们大多呈线形排列在数条不同的冰川谷中,形成串珠湖群,如同镶嵌在川西高原上的珍珠项链。位于横断山沙鲁里山脉的乡城县的七湖是已探明的串珠湖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组串珠湖。这些湖泊形态或如碟似斗或婉约修长,湖盆之间或以瀑布相连,或以河曲相接,一湖是七座湖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呈长条形,湖水平静,呈现出美丽的蓝色,湖水透明度高。二、四、五、六、七湖每年12月封冻,翌年5月解冻。而一湖和三湖,一年中最冷月湖面仅有一半结冰,大部分时间都波光粼粼。图一为七湖剖面图,图二为七湖景观图。(1)分析沙鲁里山脉的支脉索朗山湖泊众多的原因。(2)乡城县七座湖泊形状串珠,就此做出合理解释。(3)推测一湖和三湖湖水最冷月仅有一半湖面结冰的原因。(4)串珠湖的发现,激发着摄影师们的寻湖热情,试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角度,说明吸引摄影师们来此地寻湖的理由。【答案】(1)沙鲁里山脉的支脉索朗山古冰川覆盖面积大,在古冰川的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众多的冰川U形谷;山谷冰川对谷底基岩磨蚀和拔蚀,形成众多盆地和洼地,冰川融化汇集形成湖泊。(2)冰川侵蚀形成冰川U形谷,山谷冰川对河床基岩磨蚀和拔蚀,形成连续多个海拔不同的盆地或洼地,冰川融化流入盆地和洼地,积水成湖;湖与湖之间存在的落差,利于瀑布与河流发育,从而形成串珠湖泊。(3)一湖和三湖面积大、湖水较深;补给水源主要是地下泉水,泉水水温较高,湖水不易结冰。(4)独具特色的冰川地貌;湖泊数量多,形态各异。【分析】(1)沙鲁里山位于横断山脉北端中部山脉,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比较湿润,降水多,冰雪面积大;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山谷地区进一步遭受侵蚀形成溶蚀洼地;夏季冰雪融化低洼地积水形成湖泊,所以湖泊众多。(2)沙鲁里山脉的湖泊由冰川侵蚀和冰雪融水而成,气候温暖,水川流动性增强,对山谷的侵蚀加强,形成多个连续的海拔不同的侵蚀洼地;且冰雪融水增多,在冰川侵蚀低洼处积水成湖泊;越往下走,海拔高度越低,湖泊之间会有一定的落差,形成河流或者瀑布,因而形成大量的串珠湖。(3)一湖和三湖最冷月仅有一半湖面结冰的原因是一湖和三湖有地下温泉补给,水温较高,因为沙鲁里山位于横断山脉北端中部山脉,而横断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一湖和三湖的湖泊面积较大,湖水较深,湖水的热交换较多,同等温度条件下,湖泊结冰较少,更不易结冰。(4)摄影师来此地寻湖是因为串珠湖和其他湖是不一样的,与众不同的自然风光,是难得一见的冰蚀地貌风景;并且该地区的湖泊数量多,形态各异,与其他区域的湖泊具有明显差异。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冰湖又称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以及古冰川谷、古冰斗内。冰湖受形成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会发生溃决。目前冰湖溃决已经成为青藏高原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热杰错冰湖湖面海拔为5420m,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冰湖于1992年9~10月间发生溃决,溃决前冰湖与冰川相连;现场调查发现,冰川已退至冰湖后缘220m处的断裂面,且发现该区间有冰川滑(擦)痕。下图示意西藏局部地区冰湖溃决高发地带分布及热杰错溃决冰湖全貌。(1)分析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脉北段冰湖较多的原因。(2)指出此次热杰错冰湖发生溃决的原因。(3)该地区冰湖溃决易引发泥石流,试说明其形成条件。(4)预测气温升高在短期内对该地区冰湖的影响。【答案】(1)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区北段,夏半年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降水,为冰湖提供水分条件;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山地海拔落差大,冰川运动频繁,冰川前缘易形成冰湖。(2)湖堤是由冰碛物杂乱堆积而成,稳定性差;夏秋季入湖水量大。冰湖水位高;气温高,冰川前端失稳断裂,潜入湖区,冰湖满溢。(3)冰川搬运了大量的碎屑冰碛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冰湖溃决造成洪水下泄),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地形落差大,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该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地表植被缺乏,阻力小。(4)冰湖数量增多(冰湖面积增大);冰湖溃决几率增加。【分析】(1)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脉北段,降水较多,夏半年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降水,为冰湖提供水分条件;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区北段,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区北段山地海拔落差大,冰川运动频繁,冰川前缘易形成冰湖。(2)“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因此湖堤是由冰碛物杂乱堆积而成,稳定性差;夏秋季冰川融化多,入湖水量大,冰湖水位高;“溃决前冰湖与冰川相连”,气温高,冰川前端失稳断裂,潜入湖区,冰湖满溢,导致冰湖发生溃决。(3)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冰川搬运了大量的碎屑冰碛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冰湖于1992年9~10月间发生溃决,冰湖溃决造成洪水下泄,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热杰错冰湖湖面海拔为5420m,地形落差大,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该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地表植被缺乏,阻力小,因此易引发泥石流。(4)气温升高在短期内冰川融化量增加,入湖水量增加,冰湖数量增多,冰湖面积增大;但同时冰湖溃决几率增加。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青海省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4年到2008年,环青海湖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31.3毫米。比1971年一2000年平均值增加了13%。材料二:随着水位的上升,青海湖的面积也在逐渐“长大”。青海省气象局遥感监测与生态评估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青海湖的面积比2004年增加了132平方公里,达到4317平方公里。材料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数据表明,喜马拉雅山脉所在地区的气温正以年均0.06摄氏度的速度持续上升。尼泊尔水文气象局的资料则显示,气温上升使该国一些冰川正以每年10米的速度快速退缩。冰川融水注入一些冰川湖后,冰川湖面积已经显著增大,决口危险大增。材料四: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的苟仁错(错:藏语湖的意思),资料记载1990年时湖泊面积23.5平方公里,平均深1.3米以上,不到10年的时间竞完全干涸。高原东北部若尔盖地区的兴错,60年代3.3平方公里的湖泊面积现在仅存一片2平方公里的沼泽。材料五:从2002年起,青海省在环湖地区开始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7万亩,保护天然林84.9万亩,治理沙化土地4875万亩,封山育林6万亩。这些措施使青海湖周边植被明显恢复,有效遏制了沙漠化的发展。(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青藏高原地区的湖泊从水量的变化看有两种,即水量的增加和减少,分析青海湖的面积也在逐渐“长大”的原因是?(3)简要回答青藏高原湖泊补给的主要类型?根据材料三,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