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起先被取代是在(C)A.商代 B.西周C.春秋战国 D.西汉2.据考古发觉,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B)A.铁器已起先用于农业生产B.铁农具的运用已很普遍C.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学问推断选项:铁器起先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春秋时期,A项说法错误,解除;材料中没有反映“牛耕”,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铁农具技术臻于成熟的标记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解除D;B项表述精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3.“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该诗中所咏工具(C)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C.利用水力提高浇灌效率D.标记着犁耕技术的成熟解析:从“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可知,该工具是非人力的浇灌工具筒车,从而提高了水力浇灌效率,故选C。4.它在唐朝已经运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记,其优点是深浅自如、灵巧省力”。该“耕作农具”是(D)解析: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整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灵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D项是曲辕犁,符合题意;A项是耒耜的耕作方式,解除;B、C两项反映的是牛耕方式,但还没有形成曲辕犁,均解除。5.《周礼》曾经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全部B.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C.农夫在土地上集体耕作D.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6.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缘由是(B)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别7.下表为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状况统计表。那此可知,当时该地(B)A.土地兼并现象严峻B.自耕农经济较盛行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解析:材料信息中1~10亩农户占43.6%,10~20亩的农户占41.5%,这说明当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较盛行,故B项正确;20亩以上的占12.6%,说明土地兼并现象相对来说不太严峻,故A项错误;数据信息是土地占有状况,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效率,也不能体现租佃关系,故C、D两项错误。8.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全部。该政策(A)A.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B.阻碍雇佣关系发展C.造成了中心集权强化 D.导致北宋的贫弱解析:依据材料“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全部”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该言论体现了宋太祖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势必引发土地兼并,而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解除。故选A。9.为了抗旱防涝,我国北方人民独创了畎亩法,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叫作“上田弃亩”。在地势低的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A.耕作技术在实践中改进B.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限制C.北方农业技术领先于南方D.实行土地轮耕以保证肥力解析:据材料提到“为了抗旱防涝……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地势低的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说明古代中国农夫的耕作技术在实践中改进,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限制,故B项解除。材料不能说明北方农业技术领先于南方,故C项解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土地轮耕以保证肥力的目的,故D项解除。10.汉初曾经规定,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情愿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原先因躲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重新成为编籍内的民户,复原他们的爵位、田地、住宅,以从事农业生产,不准官吏虐待。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B)A.防止土地兼并B.巩固统治秩序C.增加赋税收益D.开发关中地区解析:依据材料“关东人情愿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因躲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复原他们的爵位、田地、住宅”并结合所学学问可以得出,这些措施使农夫在和平安定环境中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主动性,可以稳定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A项解除;C项包含在B项之中,D项比较片面,材料中的措施不仅开发了关中地区,而且还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故C、D两项解除。11.雍正年间官方记载:江苏查出隐漏田亩十六万亩,官方追回六万亩;广东“田亩之欺隐颇多,富户之悭吝更甚”,“种百亩之地,不过报数亩之田”。这些记载反映了官方(C)A.激励农业生产 B.关切粮食供应C.重视政府税收 D.促进边地开垦解析:政府依据田亩数征税,隐漏的田亩多,则政府的税收损失较大,因此政府查隐漏田亩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政府税收。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解除。12.战国末年,秦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渠长150多公里,浇灌关中平原。渠两岸的“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变成“收皆亩一锤”。该渠是指(A)A.郑国渠 B.灵渠C.都江堰 D.坎儿井解析:材料“战国末年”“秦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收皆亩一锤”中可以分析出,该渠是战国末年秦用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即所谓郑国渠,故A项正确;灵渠是秦朝时凿通的,沟通了湘江、漓江,位于广西,故B项解除;都江堰是秦国时在四川地区修建的,是四川盆地变为“天府之国”,故C项解除;坎儿井是西汉时期新疆地区修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故D项解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视察下列图片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相辅相成,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宋]陈亮《四弊》(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2)材料二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学问,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缘由。答案:(1)铁犁牛耕。(2)关系:认为农业和商业是冲突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平安,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缘由。(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缘由: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肯定冲击;农商并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殷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全部,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限制实力,土地全部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运用。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全部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从土地和权力的关系看,春秋一代与西周相比,土地占有关系并无本质的突破,只是在多级占有关系中主导地位与非主导地位升降”……土地全部制发生改变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全部制的转化及其特点》材料二:古代社会的井田制为先民的生产、生活供应了保障,但这种制度是以静态社会为前提而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动态性相冲突。抛开其他缘由不讲,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自不待言,从开放包涵的视角看,中国的土地制度的确朝着让百姓享有越来越充分的自由的方向发展……对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来说,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财宝之母、财宝之源,历史上的有为之君都擅长处理土地利益安排关系,从中筹集财政收入。——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化的特点和规律》(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战国中叶以后土地全部制改变的缘由。(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化趋势,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谈谈你对封建统治者调整土地制度的相识。答案:(1)缘由:铁农具、牛耕的运用与推广;私田大量开垦,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