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010
CCSF10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2106.1—2023
供热系统智能化改造技术规程
第1部分:热源、热网和热力站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telligenttransformationofheatingsystem
Part1:Heatingsource,heatingnetworkandheatingstation
2023-06-25发布2023-10-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2106.1—2023
供热系统智能化改造技术规程第1部分:热源、热网和热力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热源、热网和热力站现场踏勘及评估、智能化改造、源网站户协同、施工与运行维护
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既有供热系统中热源、热网和热力站的智能化改造项目,新建供热项目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14394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
GB/T16260软件工程产品质量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50093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
GB5024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5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73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1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CJJ28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88城镇供热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DB11/T1009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DB11/T1066供热计量设计技术规程
DB11/T1477供热管网改造技术规程
DB11/T2107供热系统数据采集及通信规范
DB11/T2106.2供热系统智能化改造技术规程第2部分:热用户
3术语和定义
1
DB11/T2106.1—202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供热系统智能化heatingsystemintellectualization
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仿真系统及物联网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供热系统—热源、
热网、热力站、热用户的生产和调度运行一体化管理,对系统内重要设施设备和运行参数实时监控,最
终实现按需供热和精准供热。
3.2
在线水力计算on-linehydrauliccalculation
通过自动获取方式取得动态数据并可实时给出结果的水力计算方式。
3.3
智能监控平台intelligentsupervisoryplatform
按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供热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清理、分析、挖掘、预测、检索、显示,实
现优化供热系统“热源-热网-热力站-热用户”的运行、生产与安全管理、用户服务等功能的上位监控系统。
3.4
智能设备intelligentdevice
用于物理感知、数据采集、数据通信、数据处理和驱动执行,满足供热系统智能化的“感、传、存、
算、用”需求的设备。
4基本规定
4.1供热系统智能化改造,应按现场踏勘评估、设计、施工与运行维护的流程进行。
4.2热源、热网和热力站使用的各类智能设备的防护等级应符合GB/T4208的有关规定。
4.3智能设备应采用标准化的通信协议、接口及结构,满足系统集成功能。
4.4智能设备宜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a)支持对自身设备的状态评价、故障诊断和维护建议等功能;
b)具备掉线重连、报警复位等功能性故障自愈功能;
c)支持在线调试。
4.5具有控制功能的智能设备,应满足下列控制要求:
a)具备对不同工况的自适应控制功能;
b)支持远程控制方式及本地操作模式。
4.6供热系统智能化改造应使用智能监控平台。
5现场踏勘及评估
5.1一般规定
2
DB11/T2106.1—2023
设计单位应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意见及现场资料对既有供热系统进行现场踏勘、分析及
评估。
5.2现场踏勘
5.2.1现场踏勘时设计单位应对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进行核实。
5.2.2建设单位无法提供完备的技术资料时,宜与改造设计单位协商采取措施落实补齐相关资料。
5.2.3热源应踏勘以下项目:
a)图纸、项目最终信息资料;
b)热源的设备信息、供热范围、供热面积、连接形式、投入运行时间及供暖期供热天数、分区情
况等;
c)热源主机、水泵、阀门等设备运行状况;
d)智能化现状、自控系统、通信接口、通信协议、监测仪器仪表的配置情况及设备运行情况;
e)改造前不少于2个供暖季的运行数据,应含有运行能耗数据。
5.2.4热网应踏勘以下项目:
a)图纸、项目最终信息资料;
b)管网现状情况(完整的管线路由、长度、管径、敷设方式、阀门、热力井位置等);
c)智能化现状、自控系统、通信接口、通信协议、监测仪器仪表的配置情况及设备运行情况。
5.2.5热力站应踏勘以下项目:
a)图纸、项目最终信息资料;
b)热力站的供热范围、供热面积、连接形式、投入运行时间及供暖期供热天数、分区情况等;
c)换热器、水泵、阀门等设备信息及运行状况;
d)智能化现状、自控系统、通信接口、通信协议、监测仪器仪表的配置情况及设备运行情况;
e)改造前不少于2个供暖季的运行数据,应含有运行能耗数据。
5.2.6热用户踏勘具体要求见DB11/T2106.2中的相关规定。
5.2.7现场踏勘还应符合DB11/T1009和DB11/T1477中的要求。
5.3评估
应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出具项目评估报告,评估内容宜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a)现有供热系统概述;
b)供热质量(以室温和投诉率为参考);
c)能耗状况;
d)设备运行状况;
e)安全状况;
f)自动化情况;
g)信息化情况;
h)智能化现状、改造分析及建议;
3
DB11/T2106.1—2023
i)预期改造效果。
6热源智能化改造
6.1热源种类包括燃气锅炉、电锅炉、各类热泵、太阳能光热设施等。
6.2热源智能化改造应装设相应的传感器、计量仪表、执行设备和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对运行数据
的采集、监测以及设备的调控、联锁保护和故障报警。数据采集应满足DB11/T2107的要求。
6.3现场新装设的仪表设备和既有的燃烧器、变频器、主机控制器等本地控制装置的运行参数应上传
至智能监控平台。
6.4参与控制的温度变送器测量精度应不低于±0.25%FS,参与控制的压力变送器精度应不低于±
0.1%FS。
6.5数据采集装置宜具备不小于48h数据的本地存储能力,当通讯网络恢复时,能自动通过网络上传
或通过存储设备上传数据。
6.6热源智能化改造宜同步实施烟气余热回收和冷凝水回收利用等相关节能改造项目。
6.7热源智能化改造前应具备下列条件,当不满足以上条件时,应先进行相关改造。
a)热源主机可以自动调节负荷大小,具备通信接口并提供通信协议;
b)燃气、水、电、热计量数据全面。
6.8热源智能化改造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a)热源智能化控制应实现结合室外气象参数、热网水力状况、建筑围护结构状况、用户室内反馈
温度,建立热源供热量模型的功能;
b)热源的电动阀、水泵变频器及配套变频柜应具备远程控制功能;
c)当同类热源设备为3台及以上且其出口对应的热用户属同一系统或分支时,应建立热源集群控
制系统,实现计算热源集群的供水温度和设备负荷等参数、预测不同条件下热源设备运行状态
与运行能耗、结合优化算法确定最优的热源控制策略等功能,热源群控系统不应影响供热系统
整体运行;
d)多能耦合热源系统应具备各类热源系统智能切换功能。
7热网智能化改造
7.1热网智能化改造,应在一次管网供暖季失水量不大于每平方米12千克,二次管网供暖季失水量不
大于每平方米24千克,供热管网沿程温降不应大于每千米0.1℃的条件下进行。当不满足以上条件时,
应先进行老旧供热管网更新改造。
7.2热网智能化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a)管网关键节点应根据实际需求采集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
4
DB11/T2106.1—2023
注:管网关键节点指管网解列阀门及其它重要分断阀门。管网解列阀门是指设置在热力管道上,由于某种原
因(切换热源供热等)将管网之间的联系切断,分成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两部分的分断阀门。其它重要分
断阀门指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在热力管道上,在维修或发生事故时可隔离部分管段而设置的关断阀门。
b)宜对管网检查室内的环境温度、湿度、补偿器位移量、地面积水等参数进行监测;并对检查室
内的地面积水进行超限报警;
c)宜设置管道泄漏报警系统。
7.3供热面积大于等于100万平方米时,一次管网宜进行在线水力计算,宜在智能监控平台上展示管
网拓扑结构,具备寻找最不利回路、最大压差点、最大温差点功能。
7.4热网智能化改造宜考虑热力站的建设条件、一次和二次管网情况、建筑节能情况、热源升温到各
热力站及各栋建筑的温度延迟等因素,根据天气预报相关数据滚动生成未来24小时的小时级负荷预测
及未来5天的负荷预测,小时级负荷预测精度不低于90%。
7.5热网智能化监测设备应符合下列性能要求:
a)应具备地理信息定位、身份唯一识别功能;
b)应耐受高温高湿环境,防护等级IP68,耐受环境温度不低于80℃;
c)采集或传输系统,如采用电池供电,电池应为可拆卸充电电池,在满足DB11/T2107的要求
下,使用寿命不低于3个供暖季的一次性电池。
8热力站智能化改造
8.1热力站智能化改造应装设相应的传感器、计量仪表、执行设备和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对运行数
据的采集、监测以及设备的调控、联锁保护和故障报警。数据采集应满足DB11/T2107的要求。
8.2现场新装设的仪表设备和既有的变频器、控制器等本地控制装置的运行参数应上传至智能监控平
台。
8.3参与控制的温度变送器测量精度应不低于±0.25%FS,参与控制的压力变送器精度应不低于±
0.1%FS。
8.4热力站内公共建筑供热系统应设置热量表,实现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同时应具备分时分区调控功
能。
8.5热力站智能化改造前应具备下列条件,当不满足以上条件时,应先进行相关改造。
a)换热器、循环水泵应与实际工况匹配;
b)实际工况中换热器一次侧压降均应不大于30千帕,二次侧压降均应不大于50千帕;
c)循环水泵扬程应能满足智能化供热改造后的阻力要求;
d)热力站一次侧为二级泵的供热系统,二级泵应根据设定二次供水或回水温度进行变频控制。
8.6热力站智能化改造的控制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具备一次总管回水温度或二次供水温度曲线自动调节或定值控制功能;
b)循环水泵应具备变频调速和泵组智能切换功能;
5
DB11/T2106.1—2023
c)电动调节阀、变频器及配套变频柜应具备远程控制功能;
d)应具备结合室外温度、热用户室温及历史运行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热力站热负荷预
测模型,自动调节供热量的功能;
e)宜具备根据热网实际生产运行数据,辨识并修正热力站板换阀门开度和水泵运行特性模型的功
能。
9源网站户协同
9.1智能监控平台应符合GB/T16260、GB/T14394、GB/T22239的相关规定。
9.2智能监控平台应具备全系统可视化功能:
a)应能对供热全系统的设备能耗、运行状态、故障进行监测、报警和预警;
b)应能对热源、热网、热力站供热工况及室温数据进行监测和展示,利用图、表等手段实现监测
数据可视化和GIS信息可视化;
c)具体可视化应具备如下功能:
1)支持对供热全系统整体工况的展示及热源、热网、热力站、建筑室温等分组及单元显示;
2)支持历史工况趋势展示;
3)支持图、表等多种呈现方式;
4)集中展示设备及工况报警及故障处理全过程信息;
5)支持各自子系统间数据互联互通,提供多维度生产及管理报表,关联分析报表;
6)记录系统操作日志及系统运行日志。
9.3区域锅炉房宜结合天气预测数据、热源群控模型、一次网负荷输配模型、热力站负荷需求预测模
型,实现区域内锅炉房系统至热力站系统的联调联控。
9.4热力站智能化改造宜结合天气预测数据、二次网水力平衡调节模型、热用户或单元楼栋热负荷需
求模型,实现热力站供热系统至热用户的联调联控。
9.5热力站智能化改造宜实时获取热力站的相关监测数据,完成供热系统建模与仿真,并对站内自控
系统进行远程调控:
a)可对热网损失过大、水泵性能退化、换热器维护清洗等运行问题进行诊断,发现热力站运行状
况异常的相关因素以及具体原因;
b)可动态连接一次管网在线仿真系统、二次管网精准调控系统,实时分析在天气预测数据下,热
网水力平衡协调控制方案及应急调度决策优化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进行在线水力计算时应采集一次管网供回水压力或压差,一次管网回水总管上的电动压差
调节阀根据一次管网动态平衡效果进行智能调节;
2)二次管网精准调控时,应采集二次管网总供回水压差及最不利点压差,参考管网最不利点
压差,通过调节循环水泵频率控制二次管网总供回水压力差。
6
DB11/T2106.1—2023
9.6热用户智能化改造控制应建立典型室温模型,实现热用户调节装置与室温模型联调联控。具体应
符合DB11/T2106.2中的相关规定。
10施工与运行维护要求
10.1一般规定
10.1.1热源、热网和热力站智能化改造工程的施工应按设计施工图进行。
10.1.2建设单位应在施工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相关单位进行智能化供热系统施工图会审。
10.1.3锅炉房供热系统的施工应符合GB/T18713、GB50273的相关要求,一次管网、热力站供热系
统的施工应符合CJJ28的相关要求,二次管网的施工应符合GB50242的相关要求。
10.1.4自动化仪表设备的安装应按产品安装说明书,施工应符合GB50093的有关规定。
10.1.5仪表电气线路的施工应符合GB50168、GB50303和GB50254的有关规定。
10.1.6信息系统网络的施工应符合GB50311和GB/T50312的相关规定。
10.2施工
10.2.1热源、热网和热力站的施工应包括全部软硬件、仪表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10.2.2施工过程中出现工程变更、设备及材料代用或更换等情况,应经设计单位确认,并应有设计变
更手续。
10.2.3改造工程在确定系统非运行状态、且系统泄水完毕方可施工。
10.2.4施工过程中宜进行工人信息、设备安装空间位置等的电子化记录。
10.2.5热量表的安装应符合DB11/T1066的要求。
10.3调试
10.3.1供热系统设备安装完成后工程验收前应按GB50242进行冲洗、及时清洗过滤器,做好系统除
污,并对整个系统进行水压测试。
10.3.2调试应在智能化供热工程施工完毕后、竣工验收前,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并应由建设单位组
织各相关方参加调试工作。
10.3.3调试前供热企业应组织制订完整的调试方案并确定调试目标、调试内容和调试方法,并应满足
施工图、产品技术文件及验收标准的要求,调试结果与调试目标一致视为合格。
10.3.4本地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a)设备安装完成后,应进行设备自身功能和控制系统的调试;
b)设备调试完成后,应进行本地监控站的系统调试;
c)应对现场采集设备数据采集情况予以核对,保证现场采集设备内数据与实际一致。
d)对通信设备、通信线路进行调试;
10.3.5智能监控平台调试应满足以下要求:
a)对智能监控平台硬件和软件进行调试;
7
DB11/T2106.1—2023
b)应对设备上线情况进行核对,保障设备与系统通讯正常,且设备内数据可在系统内正常显示;
c)调试过程,需留有调试记录,宜实现调试记录的电子化。
d)监测与调控系统安装完成后应进行联网运行和联机调试,并应测试相关软件功能。
10.4运行要求
10.4.1供热企业应建立监控平台服务器机房管理制度。
10.4.2供热企业应在供热前对智能化供热系统进行检查;供热运行期间应对本地监控系统和智能化控
制系统上传数据进行准确性核查,并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应对无人值守热力站本地监控系统定期巡查,
巡查周期不应大于24h,发现故障或接到设备故障报告后,应及时进行处理。
10.4.3当发现智能化控制系统出现系统控制功能失效时,供热企业应立即查找控制功能失效原因、对
相关设备或软件进行维修、系统恢复控制功能前按监控中心的指令进行手动调节。
10.4.4运行人员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
10.4.5数据安全及网络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质能转化方法-洞察及研究
- 辽宁省丹东市2026届中考数学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 2024年P气瓶充装理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卫生管理知识考试试题带答案
- 2025年度企业级网络安全防护与信息安全培训一体化服务协议
- 2025年新媒体短视频主播与平台收益分成服务合同
- 2025年山东省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考试经典试题及答案一
- 2025年全国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期末模拟高频易错预测卷(含解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 2026届广东省梅州五华县联考中考数学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
- 火电厂运行管理
- 销售人员人才画像
- 泵站安全鉴定规程(SL 316-2015)
- 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 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职校中式烹饪赛题(国赛)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电梯维保重点难点分析
- 《英语大字典》word版
-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培训课件
- HY/T 150-2013海水中有机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 GA/T 486-2015城市道路单向交通组织原则
- GA/T 2000.21-2014公安信息代码第21部分:人口管理死亡原因代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