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社会力量参与三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指导方案TOC\o"1-2"\h\u32507第一章总体要求 3191411.1工作背景 3161831.1.1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形势 3261451.1.2农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必要性 43961.1.3总体目标 4266261.1.4具体目标 438201.1.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158651.1.6坚持精准扶贫 4280071.1.7坚持合力攻坚 4290711.1.8坚持可持续发展 554221.1.9坚持法治保障 59149第二章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5119651.1.10概述 5166171.1.11资金参与范围 5110881.1.12技术参与范围 566631.1.13人才参与范围 5210101.1.14概述 6132011.1.15直接参与 6285791.1.16间接参与 6249451.1.17项目筛选 67421.1.18项目实施 6161531.1.19项目验收 6228441.1.20政策保障 7197901.1.21资金保障 7239571.1.22技术保障 729421.1.23人才保障 714584第三章产业发展扶贫 7206321.1.24总体目标 762681.1.25主要措施 719761.1.26总体目标 8193901.1.27主要措施 8223141.1.28总体目标 8185251.1.29主要措施 8114081.1.30总体目标 8169001.1.31主要措施 916175第四章教育扶贫 9174121.1.32目标与原则 9250101.1.33整合内容 9247251.1.34实施措施 917551.1.35对象与范围 9274351.1.36帮扶内容 9145951.1.37实施措施 1078251.1.38培训对象与范围 106011.1.39培训内容 10216601.1.40实施措施 10297481.1.41目标与任务 10257811.1.42实施措施 1011780第五章健康扶贫 11101331.1.43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122001.1.44加强医疗救助力度 11209561.1.45推进农村医疗互助 11288891.1.46普及健康知识 1193281.1.47加强健康宣传 1154261.1.48培养农村健康人才 11104381.1.49加强疾病监测 12253881.1.50落实预防措施 1283231.1.51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12325311.1.5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12192251.1.53推进远程医疗服务 12280591.1.54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1231046第六章生态扶贫 12102111.1.55总体目标 12260211.1.56主要任务 12215691.1.57具体措施 13170751.1.58总体目标 13293731.1.59主要任务 13127801.1.60具体措施 135561.1.61总体目标 14135551.1.62主要任务 1428801.1.63具体措施 14288981.1.64总体目标 14105121.1.65主要任务 1574781.1.66具体措施 158930第七章易地扶贫搬迁 157531.1.67目标定位 1523641.1.68基本原则 15219871.1.69具体措施 1562801.1.70总体要求 16167041.1.71基本原则 16301581.1.72具体措施 1625451.1.73目标定位 16159561.1.74基本原则 16317971.1.75具体措施 16269151.1.76目标定位 16183241.1.77基本原则 17127341.1.78具体措施 1717209第八章社会保障扶贫 17157621.1.79目标与任务 1797571.1.80政策措施 17312071.1.81实施步骤 17229711.1.82目标与任务 18241541.1.83政策措施 187951.1.84实施步骤 18246171.1.85目标与任务 18321191.1.86政策措施 1812401.1.87实施步骤 1868551.1.88目标与任务 18140671.1.89政策措施 19250801.1.90实施步骤 1922014第九章社会扶贫资金管理 19326711.1.91资金筹措 197241.1.92资金分配 1913711.1.93资金使用 19296961.1.94资金监管 20136481.1.95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20148051.1.96实施绩效考核 20169831.1.97识别资金风险 20226081.1.98防控资金风险 2129401第十章组织领导与协调 2133401.1.99成立三级组织架构 21172741.1.100明确各级组织职责 2125091.1.101明确责任 21204621.1.102明确部门责任 21287821.1.103明确社会力量责任 22152851.1.104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228241.1.105建立定期调度会议制度 22249861.1.106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 22217331.1.107建立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2220751.1.108建立激励机制 22第一章总体要求1.1工作背景1.1.1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形势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农村贫困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在部分偏远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贫困原因复杂。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我国提出了“三农村”(农村、农业、农民)扶贫开发战略。1.1.2农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必要性农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扶贫效率;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乡村振兴。因此,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力量的作用,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工作目标1.1.3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力量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推动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助力乡村振兴。1.1.4具体目标(1)提升农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识和能力。(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3)促进农村社会力量与贫困地区的有效对接。(4)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5)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第三节工作原则1.1.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贫困人口的利益,保证扶贫政策惠及贫困群众。1.1.6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施策,保证扶贫资源真正用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身上。1.1.7坚持合力攻坚加强部门协调,形成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的扶贫格局,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推进扶贫开发。1.1.8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扶贫与发展的结合,发挥农村社会力量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1.1.9坚持法治保障依法依规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保证农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合法性、合规性。第二章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第一节社会力量参与范围1.1.10概述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旨在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推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本节主要阐述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范围,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1.1.11资金参与范围(1)社会捐赠: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支持农村扶贫开发项目。(2)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扶贫开发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降低融资成本。(3)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农村扶贫项目,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1.1.12技术参与范围(1)农业技术指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2)信息技术支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信息化水平。(3)产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农村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1.13人才参与范围(1)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农村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提高农村人才素质。(2)人才引进:引导城市人才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发挥人才优势。(3)人才交流: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才交流,促进资源共享。第二节社会力量参与方式1.1.14概述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应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本节主要阐述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方式。1.1.15直接参与(1)投资建设: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直接投资农村扶贫项目,参与基础设施建设。(2)技术支持:社会力量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农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3)人才培养:社会力量可以参与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1.1.16间接参与(1)资金捐赠: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捐赠资金,支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2)项目合作:与社会资本可以通过PPP等模式,共同实施农村扶贫项目。(3)信息服务:社会力量可以提供农村扶贫开发信息,促进资源共享。第三节社会力量参与流程1.1.17项目筛选(1)项目申报:农村扶贫项目申报时,应明确项目目标、实施主体、资金来源等。(2)项目评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评审,保证项目可行性和效益。1.1.18项目实施(1)资金拨付:和社会力量按照项目协议拨付资金,保证项目顺利进行。(2)技术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技术支持,保证项目实施质量。(3)人才培养: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人才培养,提高项目实施效果。1.1.19项目验收(1)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验收,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2)验收报告:项目验收合格后,编写验收报告,总结项目实施经验。第四节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措施1.1.20政策保障(1)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政策支持。(2)政策宣传: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1.1.21资金保障(1)资金来源:保证和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资金来源。(2)资金监管:加强对扶贫开发资金的监管,保证资金安全、合规使用。1.1.22技术保障(1)技术支持:建立技术支持体系,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提供技术保障。(2)技术培训: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技术水平。1.1.23人才保障(1)人才培养: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才素质。(2)人才激励: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第三章产业发展扶贫第一节农业产业发展1.1.24总体目标农业产业发展扶贫旨在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力量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助力农村脱贫攻坚。具体目标如下:(1)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值。1.1.25主要措施(1)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出效益。(3)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4)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二节乡村旅游开发1.1.26总体目标乡村旅游开发扶贫旨在发挥农村社会力量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2)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3)培育乡村旅游人才,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1.1.27主要措施(1)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2)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3)培育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4)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三节特色产业培育1.1.28总体目标特色产业培育扶贫旨在发挥农村社会力量在特色产业开发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2)推动特色产业与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助力脱贫攻坚。(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1.29主要措施(1)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培育特色产业。(2)制定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参与特色产业开发。(3)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能水平。(4)推进特色产业与市场对接,提升产业竞争力。第四节产业链建设1.1.30总体目标产业链建设扶贫旨在发挥农村社会力量在产业链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优化产业链结构,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2)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价值。(3)促进农民参与产业链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1.1.31主要措施(1)制定产业链建设规划,明确产业链发展方向和重点。(2)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3)推进产业链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4)培育农民参与产业链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第四章教育扶贫第一节教育资源整合1.1.32目标与原则教育资源的整合应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核心,遵循因地制宜、共享优化、注重实效的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1.1.33整合内容(1)教育设施整合: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校点布局,提高学校办学条件。(2)教师资源整合:实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3)课程资源整合:开发适合农村学生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教育技术整合: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1.1.34实施措施(1)加大投入,保障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3)开展课程改革,开发适合农村学生的课程体系。(4)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第二节帮扶贫困学生1.1.35对象与范围帮扶贫困学生的对象主要包括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留守儿童等。1.1.36帮扶内容(1)生活资助:提供助学金、生活补贴等,保障贫困学生基本生活需求。(2)学习辅导:组织志愿者、教师等开展学习辅导,提高贫困学生学习成绩。(3)心理关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贫困学生心理健康。(4)亲情关怀:关爱留守儿童,弥补亲情缺失,促进健康成长。1.1.37实施措施(1)建立贫困学生数据库,保证帮扶政策精准落实。(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贫困学生资助水平。(3)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作用,开展多样化关爱活动。(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学生心理素质。第三节技能培训与就业1.1.38培训对象与范围技能培训与就业的对象主要包括农村青年、贫困家庭劳动力等。1.1.39培训内容(1)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2)创业培训:培养农村青年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3)转移就业培训:开展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1.1.40实施措施(1)调查市场需求,确定培训方向。(2)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多样化培训。(3)加强政策宣传,鼓励农村青年参加培训。(4)搭建就业平台,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第四节教育信息化建设1.1.41目标与任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以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主要任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应用、教师队伍建设等。1.1.42实施措施(1)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2)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丰富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3)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4)推进网络教育,拓展农村学生教育教学渠道。(5)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保障农村学校网络安全。第五章健康扶贫第一节基本医疗保障1.1.43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保证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障,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率,保证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保范围。同时合理设定医保报销范围和比例,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1.1.44加强医疗救助力度针对农村贫困人口,要加大医疗救助力度,保证其在遇到重大疾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对贫困患者实施医疗救助,包括减免医疗费用、提供医疗救助金等,切实缓解因病致贫问题。1.1.45推进农村医疗互助鼓励农村居民自发组织医疗互助,通过互助基金、互助合作社等形式,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抗风险能力。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医疗互助,拓宽互助渠道,提高互助效果。第二节健康教育和宣传1.1.46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农村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健康宣传资料等形式,让农村居民了解常见疾病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识。1.1.47加强健康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同时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关爱,营造良好的健康扶贫氛围。1.1.48培养农村健康人才加强农村健康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卫生健康工作,充实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第三节疾病预防和控制1.1.49加强疾病监测建立健全农村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发觉和报告疫情,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的监测,保证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及时、有效的防治服务。1.1.50落实预防措施针对农村常见疾病,落实预防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率。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农村居民疫苗接种率,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1.1.51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农村居民树立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行为。通过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第四节医疗资源下沉1.1.5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根据农村实际需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方便农村贫困人口就医。1.1.53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让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鼓励城市医院与农村医院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关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1.1.54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通过培训、交流等形式,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第六章生态扶贫第一节生态补偿机制1.1.55总体目标生态补偿机制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扶贫的目标。具体目标包括:(1)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政策体系,保证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平性和有效性。(2)激励农村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1.1.56主要任务(1)制定生态补偿政策: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生态补偿政策,明确补偿标准、补偿对象和补偿方式。(2)落实生态补偿资金:保证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保证资金安全、高效、透明。(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生态保护项目支持等方式,形成生态补偿机制。1.1.57具体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村社会力量对生态补偿政策的认识,增强政策执行力。(2)完善生态补偿标准: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定生态补偿标准,保证补偿公平合理。(3)创新补偿方式:摸索多元化补偿方式,如提供生态保护服务、开展生态产业项目等。第二节生态产业开发1.1.58总体目标生态产业开发旨在依托农村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产业,助力农村扶贫开发。具体目标包括:(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2)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1.1.59主要任务(1)确定生态产业方向: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确定生态产业的主导方向。(2)制定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生态产业布局、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3)推动生态产业项目实施:引导农村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产业项目,促进项目落地。1.1.60具体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社会力量投资生态产业。(2)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3)培育生态产业品牌: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产业品牌。第三节生态保护与治理1.1.61总体目标生态保护与治理旨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为农村扶贫开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农村生态安全。(2)促进农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3)增强农村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能力。1.1.62主要任务(1)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政策制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生态保护和治理政策。(2)落实生态保护和治理项目: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和治理项目,改善农村生态环境。(3)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能力。1.1.63具体措施(1)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社会力量对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认识。(2)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技术创新:鼓励农村社会力量采用先进技术参与生态保护和治理。(3)建立生态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保证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四节生态扶贫项目监管1.1.64总体目标生态扶贫项目监管旨在保证生态扶贫项目的合规性、效益和可持续性,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具体目标包括:(1)规范生态扶贫项目管理:保证项目实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2)提高生态扶贫项目效益:保证项目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促进生态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保证项目具备长期运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1.65主要任务(1)制定生态扶贫项目监管制度: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程序和责任追究等。(2)加强生态扶贫项目监管力度: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保证项目合规、高效。(3)建立生态扶贫项目评估机制: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项目方案。1.1.66具体措施(1)完善生态扶贫项目审批程序:保证项目申报、审批、实施和验收等环节合规。(2)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对项目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管。(3)建立项目后续管理机制:保证项目完成后能够持续发挥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七章易地扶贫搬迁第一节搬迁对象确定1.1.67目标定位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精准发力,合理确定搬迁对象,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1.1.68基本原则(1)精准识别:依据贫困程度、居住环境、资源条件等因素,科学确定搬迁对象。(2)自愿参与: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证搬迁对象自愿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1.1.69具体措施(1)制定搬迁对象识别标准,明确识别程序和方法。(2)组织开展搬迁对象调查,全面掌握搬迁对象的实际情况。(3)建立搬迁对象数据库,动态管理搬迁对象信息。(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保证搬迁对象识别的准确性。第二节搬迁安置规划1.1.70总体要求充分考虑搬迁对象的实际需求,科学规划搬迁安置点,提高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1.1.71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搬迁对象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安置地点。(2)综合考虑:兼顾搬迁对象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需求。(3)可持续发展:保证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1.1.72具体措施(1)开展搬迁安置点选址论证,保证选址符合规划要求。(2)制定搬迁安置点规划设计,优化安置点布局。(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搬迁群众的生活条件。(4)落实搬迁对象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政策。第三节搬迁政策宣传1.1.73目标定位提高搬迁对象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知晓率,增强搬迁群众的信心。1.1.74基本原则(1)精准宣传:针对搬迁对象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案。(2)多渠道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搬迁政策。1.1.75具体措施(1)制定搬迁政策宣传方案,明确宣传内容、方式和责任主体。(2)组织开展搬迁政策宣传活动,提高搬迁对象的知晓率。(3)加强与搬迁对象的沟通,解答搬迁对象的疑问,消除顾虑。(4)建立搬迁政策宣传长效机制,保证政策宣传的持续性。第四节搬迁后续扶持1.1.76目标定位保证搬迁对象在安置点稳定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1.1.77基本原则(1)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引导搬迁对象融入新环境。(2)分类扶持:根据搬迁对象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3)动态管理:及时掌握搬迁对象的生活状况,调整扶持政策。1.1.78具体措施(1)加强搬迁对象的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2)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提高搬迁对象的生活条件。(3)落实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保障搬迁对象的基本权益。(4)加强社区建设,促进搬迁对象融入新社区,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5)建立搬迁对象后续扶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搬迁对象的生活状况,调整扶持政策。第八章社会保障扶贫第一节社会保险政策落实1.1.79目标与任务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保证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全面覆盖,切实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保障水平。1.1.80政策措施(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对社会保险政策的认知度,引导其积极参与社会保险。(2)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3)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给予社会保险缴费补贴,减轻其缴费负担。(4)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方便农村贫困人口在城乡之间流动。1.1.81实施步骤(1)开展农村贫困人口社会保险基本情况调查,摸清底数。(2)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3)加强部门协同,保证社会保险政策落实到位。第二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1.82目标与任务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1.1.83政策措施(1)适当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证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2)优化最低生活保障认定程序,简化申请、审核、审批流程。(3)加强动态管理,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及时纳入。(4)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给予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救助。1.1.84实施步骤(1)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摸清底数。(2)制定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3)加强部门协同,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实施。第三节特殊群体关爱1.1.85目标与任务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特殊群体的关爱,提高其生活质量。1.1.86政策措施(1)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给予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关爱和救助。(2)建立健全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作用。(3)加强特殊群体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4)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特殊群体,给予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政策扶持。1.1.87实施步骤(1)开展特殊群体基本情况调查,摸清底数。(2)制定特殊群体关爱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3)加强部门协同,保证特殊群体关爱工作落到实处。第四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1.1.88目标与任务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地区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水平。1.1.89政策措施(1)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形成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2)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保证救助对象精准识别和及时纳入。(3)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监管,保证救助资金安全、合规使用。(4)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提高救助工作效率。1.1.90实施步骤(1)开展农村贫困地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摸清底数。(2)制定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3)加强部门协同,保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第九章社会扶贫资金管理第一节资金筹措与分配1.1.91资金筹措(1)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三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保证社会扶贫资金来源的多元化。(2)创新资金筹措方式。通过购买服务、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三农村扶贫开发。(3)优化资金筹措结构。合理配置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资金,形成资金合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1.1.92资金分配(1)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社会扶贫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2)制定资金分配方案。根据三农村扶贫开发任务、项目需求和资金来源,制定详细的资金分配方案。(3)强化资金分配的监督。对资金分配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保证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和合规性。第二节资金使用与监管1.1.93资金使用(1)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保证社会扶贫资金使用合规、安全、高效。(2)注重资金使用的效益。以提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水平、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注重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精细化管理资金使用。对资金使用进行详细规划,明确资金用途、使用范围、实施主体等,保证资金精准发力。1.1.94资金监管(1)完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扶贫资金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责任、监管内容和监管流程。(2)强化监管措施。通过审计、财政、扶贫等部门的协同监管,保证社会扶贫资金的安全、合规使用。(3)加大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使用社会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第三节资金绩效考核1.1.95建立绩效考核体系(1)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雪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 第一次带妹妹400字10篇
- 大型农产品供应链采购合同
- 桃花源记中描写艺术的探究与学习:初三文言文阅读理解教案
- 给灾区小伙伴的一封信一封信作文15篇范文
- 纪检安全知识培训材料课件
-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
- 《荆轲刺秦王改编》满分作文800字(3篇)
- 过年双辽作文600字(10篇)
- 早教环创理论知识培训课件
- 航空航天检测技术
- 初级魔方社团课件
- 2025年水手理论考试题库
- 第9课 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 第1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储油储气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RWA 技术规范》标准草案
- 稳定基金管理办法
- 庭院围墙整治方案(3篇)
- 数据安全管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经典试题含答案
- 农村公墓资金管理办法
- 2025年高考物理真题完全解读(广西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