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绿色农业发展技术方案介绍_第1页
三农村绿色农业发展技术方案介绍_第2页
三农村绿色农业发展技术方案介绍_第3页
三农村绿色农业发展技术方案介绍_第4页
三农村绿色农业发展技术方案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绿色农业发展技术方案介绍TOC\o"1-2"\h\u2681第一章绿色农业发展概述 341271.1绿色农业的定义与意义 3227141.1.1绿色农业的定义 3147751.1.2绿色农业的意义 3204841.1.3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4256661.1.4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趋势 422858第二章农业环境保护技术 4325981.1.5概述 5282781.1.6技术措施 5274541.1.7概述 532311.1.8技术措施 5160671.1.9概述 633801.1.10技术措施 615417第三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6177461.1.11农业废弃物分类及特性 6307141.1.12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概述 612381.1.13具体处理技术介绍 79511.1.1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768891.1.1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概述 7197771.1.16具体资源化利用技术介绍 7297281.1.17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概述 853101.1.18具体循环利用模式介绍 818020第四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8157181.1.19概述 885001.1.20良种选择 854321.1.21土壤改良 8115381.1.22节水灌溉 9213201.1.23病虫害防治 9314951.1.24概述 9188401.1.25饲料配制 934971.1.26疫病防治 9283121.1.27环境控制 9202421.1.28概述 9173441.1.29原料筛选 99181.1.30加工工艺 1025291.1.31包装储运 101866第五章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10310101.1.32概述 10216501.1.33主要技术措施 1086461.1.34实施注意事项 1011051.1.35概述 1010621.1.36主要技术措施 11154781.1.37实施注意事项 1185881.1.38概述 11266061.1.39主要技术措施 1153241.1.40实施注意事项 1111088第六章农业信息化技术 12309361.1.41农业大数据的概念 12255311.1.42农业大数据应用领域 12216511.1.43农业物联网的概念 12106781.1.44农业物联网技术体系 12160571.1.45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 13246051.1.46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 13167931.1.47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1322362第七章农业机械化技术 1315121.1.48研发背景 1339611.1.49研发内容 14176671.1.50播种技术 14143031.1.51施肥技术 14179991.1.52植保技术 14168051.1.53收获技术 1422071.1.54引导与扶持 14168751.1.55社会化服务 15327131.1.56产业融合 1529731.1.57人才培养 1520424第八章农业标准化技术 15257261.1.58引言 15312731.1.59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内涵 1560081.1.60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目标 15224111.1.61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原则 15303381.1.62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5180451.1.63引言 16124421.1.64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内涵 165201.1.65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原则 16175711.1.66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主要内容 16260041.1.67引言 16246181.1.68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检测的内涵 17207621.1.69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检测的目标 17126401.1.70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检测的原则 17142691.1.71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 1711719第九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17297541.1.72技术概述 1770101.1.73技术内容 1766101.1.74技术实施 18226461.1.75技术概述 18280641.1.76技术内容 18322691.1.77技术实施 18213651.1.78技术概述 1871351.1.79技术内容 1947801.1.80技术实施 1986第十章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 19150021.1.81主导层面:农业部门负责制定农业科技推广政策、规划和发展战略,指导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19219461.1.82企业参与层面: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投资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 19275251.1.83农民合作组织层面: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受益主体,积极参与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收入水平。 19260681.1.84社会力量层面: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19123581.1.85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1980681.1.86技术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适用性。 20138241.1.87成果展示:举办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和推广。 2056571.1.88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纳能力和应用水平。 20231891.1.89金融支持:金融机构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贷支持,降低企业风险。 20124061.1.90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2040351.1.9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培训师资队伍。 20118421.1.92创新培训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培训。 20163861.1.93拓展培训内容:结合农民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农业科技培训。 2070951.1.94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 20第一章绿色农业发展概述1.1绿色农业的定义与意义1.1.1绿色农业的定义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1.1.2绿色农业的意义(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绿色农业通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绿色农业发展有助于调整和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绿色农业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4)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农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5)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绿色农业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第二节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1.3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绿色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我国绿色农业技术研发取得显著成果,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3)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绿色农业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以绿色、生态、高效为主的农业发展格局。(4)农产品品质提升:绿色农业注重农产品质量,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1.1.4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趋势(1)绿色生产技术普及:未来,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在我国得到更广泛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产业链延伸:绿色农业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农业将加大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4)农业品牌培育:绿色农业将注重培育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5)农业国际合作加强:绿色农业发展将推动我国农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二章农业环境保护技术第一节土壤改良技术1.1.5概述土壤改良技术是指在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我国农村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土壤改良技术具有重要意义。1.1.6技术措施(1)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污染。(2)增施有机肥:推广施用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绿肥、生物有机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3)深耕深松:通过深耕深松,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气性和渗水性。(4)轮作倒茬: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实施轮作倒茬,减轻土壤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5)土壤改良剂应用:针对土壤盐碱化、酸性化等问题,采用土壤改良剂进行治理。第二节农田水利保护技术1.1.7概述农田水利保护技术是指在农业发展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水利化水平,保障农业用水需求。农田水利保护技术对于农村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8技术措施(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水利化水平。(2)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用水效率。(3)治理水土流失: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4)河道整治与保护:加强河道整治,保障河道畅通,提高农田排灌能力。(5)水质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农业用水质量。第三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1.1.9概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是指在农业发展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对于农村绿色农业发展。1.1.10技术措施(1)生态农业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2)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3)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5)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与执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三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第一节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1.1.11农业废弃物分类及特性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畜禽粪便、农膜等。这些废弃物具有较大的生物量和丰富的营养成分,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对农业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是农村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1.1.12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概述(1)物理处理技术:包括筛选、破碎、干燥、压缩等,主要用于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体积和便于后续处理。(2)化学处理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资源,如焚烧、氧化、还原等。(3)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分解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质或生物能源,如堆肥、沼气发酵等。(4)综合处理技术:将多种处理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1.1.13具体处理技术介绍(1)秸秆还田技术:将农作物秸秆直接翻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2)畜禽粪便发酵技术:将畜禽粪便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同时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3)农膜回收技术:采用人工或机械回收农膜,避免其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4)农业废弃物焚烧技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将农业废弃物进行焚烧,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1.1.1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1.1.1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概述(1)秸秆饲料化技术:将农作物秸秆经过处理后,作为饲料喂养牲畜。(2)秸秆生物质能技术: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颗粒、生物质燃料等,用于发电、供暖等。(3)畜禽粪便有机肥技术:将畜禽粪便经过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4)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炭,用于土壤改良、吸附污染物等。1.1.16具体资源化利用技术介绍(1)秸秆生物炭制备技术:利用高温热解技术,将秸秆转化为生物炭,具有较高的吸附功能。(2)畜禽粪便制备有机肥技术:采用好氧发酵工艺,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3)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质颗粒技术:将农业废弃物经过破碎、干燥、压缩等工艺,制成生物质颗粒。第三节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1.1.17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概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是指将农业废弃物纳入农业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1.1.18具体循环利用模式介绍(1)畜禽粪便秸秆生物质能循环模式:将畜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或供暖;秸秆作为生物质能原料,转化为生物质颗粒或生物质燃料。(2)秸秆生物质炭土壤改良循环模式:将秸秆转化为生物炭,用于土壤改良;同时生物炭可作为吸附剂,用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3)农业废弃物有机肥作物种植循环模式:将农业废弃物经过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提高土壤肥力;作物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次进入循环利用系统。通过以上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循环利用模式的探讨,有助于推动农村绿色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第四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第一节绿色种植技术1.1.19概述绿色种植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可持续的种植方法,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绿色种植技术主要包括良种选择、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1.1.20良种选择良种选择是绿色种植技术的基础。要选择具有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等特性的良种,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同时要注重良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1.21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关键。主要包括施用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深翻改土、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1.1.22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是绿色种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水的浪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1.23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绿色种植技术的核心环节。要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第二节绿色养殖技术1.1.24概述绿色养殖技术是指在养殖业中,采用环保、可持续的养殖方法,降低饲料、兽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提高畜禽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绿色养殖技术主要包括饲料配制、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等方面。1.1.25饲料配制饲料配制是绿色养殖技术的基础。要科学搭配饲料,保证营养均衡,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同时要注重饲料原料的质量,严禁使用违禁添加剂。1.1.26疫病防治疫病防治是绿色养殖技术的关键环节。要建立健全疫病防治体系,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疫病监测,及时隔离治疗病畜,降低疫病的发生和传播。1.1.27环境控制环境控制是绿色养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合理规划养殖场布局,保证养殖环境的通风、光照、湿度等条件适宜,减少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第三节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1.1.28概述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是指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采用环保、可持续的加工方法,降低化学添加剂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主要包括原料筛选、加工工艺、包装储运等方面。1.1.29原料筛选原料筛选是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基础。要选择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作为原料,保证加工产品的品质。1.1.30加工工艺加工工艺是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核心。要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优化加工流程,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1.1.31包装储运包装储运是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选择环保、安全的包装材料,合理设计包装结构,保证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品质和安全。同时要注重冷链物流建设,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第五章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第一节生物防治技术1.1.32概述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降低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具有对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强等特点,是农村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1.1.33主要技术措施(1)天敌昆虫的利用:通过引入、保护和繁育天敌昆虫,以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2)微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对有害生物的寄生、竞争和致病作用,降低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3)植物源农药:利用植物提取液、植物精油等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4)生物农药:利用昆虫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生物制剂,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1.1.34实施注意事项(1)科学选择生物防治方法,保证防治效果。(2)合理布局生物防治设施,提高防治效果。(3)注意生物安全,防止生物防治过程中的交叉感染。第二节物理防治技术1.1.35概述物理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无污染等优点,是农村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1.1.36主要技术措施(1)温度处理:利用高温或低温处理种子、土壤等,以杀死有害生物。(2)光照处理:利用光诱杀、光驱避等方法,降低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3)频率控制:利用特定频率的声波、电磁波等对有害生物进行干扰和控制。(4)阻隔法:利用物理屏障,如防虫网、遮阳网等,阻止有害生物的扩散和传播。1.1.37实施注意事项(1)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合适的物理防治方法。(2)保证物理防治设施的质量和稳定性,提高防治效果。(3)注意防治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第三节化学防治技术1.1.38概述化学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农药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污染环境、抗药性等问题。因此,在农村绿色农业发展中,应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技术,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1.1.39主要技术措施(1)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2)采用科学的施药技术,如喷雾、喷粉、涂干等。(3)优化化学防治策略,如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适时防治等。(4)加强化学农药的监管,保证农药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1.1.40实施注意事项(1)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规范,保证农药的安全使用。(2)注重农药的环保功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加强农药残留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4)做好农药废弃物的处理,防止污染环境。第六章农业信息化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在推动农村绿色农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章将重点介绍农业大数据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以及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第一节农业大数据应用1.1.41农业大数据的概念农业大数据是指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包括空间数据、时间数据、属性数据等多种类型。农业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样、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等特点。1.1.42农业大数据应用领域(1)农业生产管理:通过分析气象、土壤、作物生长等数据,实现精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农产品市场分析:收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需、销售渠道等数据,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市场预测、决策依据。(3)农业科技研发:利用农业大数据,分析作物生长规律、品种适应性等,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4)农业政策制定:通过对农业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部门制定农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撑。第二节农业物联网技术1.1.43农业物联网的概念农业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感知、传输、处理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1.1.44农业物联网技术体系(1)信息感知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摄像头等,用于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环境、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2)信息传输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等,将感知到的信息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农业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4)应用服务技术: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开发智能农业应用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第三节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1.1.45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1.1.46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1)数据库系统:存储农业生产、市场、政策等数据,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2)模型库系统:包含农业生产、市场分析等模型,用于分析数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3)知识库系统:存储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经验,为决策提供参考。(4)用户界面: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方便用户查询、分析数据,获取决策建议。1.1.47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1)农业生产管理:根据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数据,提供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决策建议。(2)农产品市场分析:分析市场供需、价格走势等数据,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市场预测、销售策略等建议。(3)农业政策制定:为部门制定农业政策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4)农业科技推广:根据农业生产需求,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第七章农业机械化技术农村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章将重点介绍农业机械化技术,包括农业机械化装备研发、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化服务模式。第一节农业机械化装备研发1.1.48研发背景农业机械化装备研发以满足农村绿色农业发展需求为目标,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机械化装备研发应结合国情,充分考虑农业生产条件、农民需求及绿色环保要求。1.1.49研发内容(1)高功能农业机械装备:重点研发适合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高功能农业机械装备,包括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环节的机械设备。(2)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具有节能、减排、环保等特点的农业机械装备,以满足绿色农业发展需求。(3)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研发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特点的农业机械装备。(4)农业废弃物处理设备:研发农业废弃物处理设备,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轻环境负担。第二节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1.1.50播种技术播种技术包括精量播种、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等。通过优化播种技术,提高种子发芽率,降低种子用量,实现高效生产。1.1.51施肥技术施肥技术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通过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减轻环境污染。1.1.52植保技术植保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植保技术,有效防控病虫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1.1.53收获技术收获技术包括机械化收获、分段收获等。通过优化收获技术,提高收获效率,降低损失率,提高农产品品质。第三节农业机械化服务模式1.1.54引导与扶持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引导与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1.1.55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从技术研发、设备选购、操作培训、维修保养等全过程服务。1.1.56产业融合推动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1.1.57人才培养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业机械化队伍。第八章农业标准化技术第一节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1.1.58引言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农村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旨在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节将从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内涵、目标、原则及主要内容进行阐述。1.1.59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内涵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指以农业为主线,以农产品质量为核心,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纳入标准化轨道,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标准化体系。1.1.60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目标(1)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2)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1.61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原则(1)科学性:遵循农业生产规律,保证标准化体系的技术先进、科学合理。(2)实用性:注重实际应用,保证标准化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3)系统性:涵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标准化体系。(4)动态性: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标准化体系。1.1.62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1)制定农业标准:包括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服务规范等。(2)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典型示范引领农业标准化工作。(3)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标准化意识。(4)完善农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管理机制,保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实施。第二节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1.63引言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是农业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本节将从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内涵、原则、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1.1.64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内涵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是指根据农业生产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规范,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技术体系。1.1.65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原则(1)高效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安全性:保证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3)可持续性: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1.66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主要内容(1)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包括作物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2)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包括饲料配方、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3)水产业标准化技术:包括水产养殖品种选择、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4)农业投入品标准化技术:包括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规范。第三节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检测1.1.67引言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检测是农业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从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检测的内涵、目标、原则及主要内容进行阐述。1.1.68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检测的内涵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检测是指运用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评价,保证农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1.1.69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检测的目标(1)保障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2)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3)维护农业生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1.1.70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检测的原则(1)科学性: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公正性:客观、公正地评价农产品质量,维护各方利益。(3)动态性: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检测指标和方法。1.1.71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1)农产品物理指标检测:包括农产品外观、色泽、口感等。(2)农产品化学指标检测:包括农产品营养成分、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3)农产品微生物指标检测:包括农产品微生物数量、种类等。(4)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根据检测结果,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第九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第一节节能减排技术1.1.72技术概述节能减排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节能设备和优化生产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节能设备应用、生产过程优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1.1.73技术内容(1)节能设备应用:推广节能型农业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农产品加工设备等,降低能源消耗。(2)生产过程优化:调整作物布局、优化施肥、灌溉、植保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3)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1.1.74技术实施(1)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使用节能设备和技术。(2)技术培训与推广: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节能减排技术的认识和掌握。(3)建立监测体系: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为技术改进提供依据。第二节循环农业技术1.1.75技术概述循环农业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清洁生产等方面。1.1.76技术内容(1)资源循环利用:通过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发酵、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等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2)生态保护:采取保护性耕作、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维护农业生态环境。(3)清洁生产: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