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行业测量技术规范_第1页
工程测量行业测量技术规范_第2页
工程测量行业测量技术规范_第3页
工程测量行业测量技术规范_第4页
工程测量行业测量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测量行业测量技术规范TOC\o"1-2"\h\u31776第一章概述 4174101.1行业背景与测量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4260301.1.1行业背景 4203871.1.2测量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4133191.1.3早期阶段 5129331.1.4发展阶段 5155481.1.5现代阶段 5130441.1.6未来展望 524546第二章测量基础 5327091.1.7测量基本概念 5275901.1.8测量术语 5178421.1.9测量误差 669981.1.10数据处理 6308831.1.11测量坐标系 6278401.1.12测量基准 714417第三章地形测量 7148661.1.13地形图的分类 7130261.1.14地形图的用途 730471.1.15地形图的绘制 8157211.1.16地形图的表达 877761.1.17地形图数字化方法 8229021.1.18地形图数字化处理流程 84855第四章控制测量 9225511.1.19概述 9240571.1.20控制网布设原则 935821.1.21概述 9134711.1.22平面控制测量方法 10270411.1.23概述 10105261.1.24数据预处理 109111.1.25平差计算 10195061.1.26精度评定 11169841.1.27成果输出 1110212第五章高程测量 11140031.1.28概述 11178231.1.29水准测量 11147871.1.30三角高程测量 12168481.1.31卫星高程测量 12262891.1.32高程系统的概念 13168031.1.33常用的高程系统 1346011.1.34高程系统的转换 139311.1.35水准测量精度分析 13133271.1.36三角高程测量精度分析 14190051.1.37卫星高程测量精度分析 1410831第六章线路测量 1560071.1.38概述 1521341.1.39测量方法 15111071.1.40仪器设备 15177151.1.41注意事项 157791.1.42概述 15110291.1.43测量方法 15173951.1.44仪器设备 16259441.1.45注意事项 1682841.1.46概述 16102801.1.47测量方法 16253241.1.48仪器设备 1615561.1.49注意事项 161141第七章建筑测量 17274501.1.50测量准备 1712461.1测量前需收集建筑场地相关资料,包括地形图、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图纸等。 17130621.2根据测量任务,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明确测量内容、方法、精度要求等。 17185671.2.1平面控制测量 17134492.1采用全站仪、GPS等测量设备,建立场地平面控制网,保证控制点的精度和可靠性。 1714392.2控制网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控制点分布均匀、便于施工放样、满足精度要求。 17171472.2.1高程控制测量 17269403.1利用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建立场地高程控制网,保证高程数据的准确性。 17191773.2高程控制点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控制点分布合理、便于施工放样、满足精度要求。 1767203.2.1地形测量 17123614.1采用地形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对建筑场地进行地形测绘,获取地形数据。 1738524.2地形测绘应遵循以下原则:精度满足设计要求、数据可靠、测绘范围合理。 17100474.2.1施工放样 1759195.1根据设计图纸,利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进行施工放样,保证建筑物位置、尺寸、高程等符合设计要求。 17236195.2施工放样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测量数据,及时调整,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17215045.2.1施工测量准备 18181741.1收集建筑物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相关资料。 1841741.2根据施工方案,制定施工测量方案,明确测量内容、方法、精度要求等。 18314111.2.1轴线控制测量 1884412.1利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建立建筑物轴线控制网,保证轴线控制点的精度和可靠性。 1852362.2轴线控制点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控制点分布均匀、便于施工放样、满足精度要求。 187772.2.1高程控制测量 18103483.1利用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建立建筑物高程控制网,保证高程数据的准确性。 18164653.2高程控制点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控制点分布合理、便于施工放样、满足精度要求。 1836193.2.1施工放样 1869394.1根据设计图纸,利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进行施工放样,保证建筑物位置、尺寸、高程等符合设计要求。 18112924.2施工放样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测量数据,及时调整,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18163334.2.1施工监测 1895465.1对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部位进行监测,如基础、主体结构等。 18299735.2监测内容包括位移、沉降、倾斜等,保证施工安全、质量。 1879705.2.1观测准备 18179541.1收集建筑物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相关资料。 18198031.2根据观测任务,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明确观测内容、方法、精度要求等。 18163681.2.1观测点布设 1863032.1观测点应选择在建筑物关键部位,如基础、主体结构、屋顶等。 18250162.2观测点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分布均匀、便于观测、满足精度要求。 1981112.2.1观测方法 1986933.1采用水准仪、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进行观测。 1937923.2观测数据应实时记录,并定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19134853.2.1观测周期 19264894.1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施工进度、环境因素等确定。 19258184.2在施工关键阶段,应加大观测频率,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19252434.2.1观测数据分析 1987335.1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建筑物变形趋势和程度。 19107455.2根据分析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建筑物安全。 1911566第八章地籍测量 19187915.2.1地籍测量的定义与作用 19247375.2.2地籍测量的内容与分类 19324985.2.3地籍测量的基本原则 19166315.2.4地籍图的概念与作用 2023535.2.5地籍图的编制内容 2056535.2.6地籍图的编制方法 20198055.2.7土地权属调查 2086015.2.8面积计算 2015068第九章测量仪器与设备 21247355.2.9概述 21164795.2.10测量仪器的分类 21319935.2.11测量仪器的用途 2117375.2.12测量仪器的操作 22289085.2.13测量仪器的维护 2221695.2.14测量设备的校准 22148195.2.15测量设备的检验 224008第十章测量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 2265895.2.16管理体系概述 22156155.2.17组织结构 2291295.2.18安全管理制度 23326545.2.19安全技术措施 23291315.2.20预防 23309895.2.21处理 23274635.2.22质量控制原则 2371745.2.23质量控制措施 24218105.2.24质量评估 24第一章概述1.1行业背景与测量技术规范的重要性1.1.1行业背景工程测量行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工程测量不仅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进度,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提高工程测量技术水平,加强测量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保障我国工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1.2测量技术规范的重要性(1)保证工程质量测量技术规范是工程测量工作的基本依据,为测量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和方法。遵循规范进行测量,有助于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降低质量风险。(2)提高工作效率测量技术规范明确了测量工作的流程、方法和要求,有助于测量人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测量误差,为工程进度提供有力保障。(3)促进技术创新测量技术规范在总结现有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测量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遵循规范,有助于推动测量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4)保障工程安全测量技术规范充分考虑了工程安全因素,对测量数据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遵循规范,有助于及时发觉和处理安全隐患,保证工程安全。(5)便于行业管理测量技术规范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了统一的管理依据,有助于加强工程测量行业管理,提高行业整体水平。第二节测量技术规范的发展历程1.1.3早期阶段在早期,我国工程测量技术规范主要以苏联模式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制定。这一阶段的规范主要关注基本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对测量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1.1.4发展阶段我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测量技术规范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测量技术体系。这一阶段的规范注重技术创新,引入了现代测量技术,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效率。1.1.5现代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工程测量技术规范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吸收了国际先进经验,形成了更加完善、系统的测量技术规范体系。这一阶段的规范涵盖了各类工程测量领域,为我国工程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1.1.6未来展望未来,我国测量技术规范将继续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加强技术创新,完善规范体系。在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的同时推动我国工程测量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第二章测量基础第一节测量基本概念与术语1.1.7测量基本概念测量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客观事物的几何量、物理量等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行业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基础。1.1.8测量术语(1)测量对象:指被测量的事物或现象。(2)测量要素:指测量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参数,如长度、角度、高程等。(3)测量方法:指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和程序。(4)测量精度: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5)测量误差: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6)测量基准:指在测量过程中作为比较标准的已知量。(7)测量结果:指测量完成后所得到的数据或结论。第二节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1.1.9测量误差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大类。(1)系统误差:指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对象时,误差大小和符号基本不变的那部分误差。系统误差通常由测量设备、环境、操作者等因素引起。(2)随机误差:指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对象时,误差大小和符号随机变化的那部分误差。随机误差通常由测量过程中的偶然因素引起。1.1.10数据处理(1)误差分析:对测量误差进行分类和分析,找出误差来源,为减小误差提供依据。(2)数据筛选:对测量数据进行筛选,排除异常值,保证数据的可靠性。(3)数据平滑:对测量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减小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4)数据拟合:对测量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最佳估计值。(5)数据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检验,判断其是否满足精度要求。第三节测量坐标系与基准1.1.11测量坐标系测量坐标系是测量空间中的一种参考系统,用于描述测量对象的空间位置。常见的测量坐标系有:(1)平面直角坐标系:以水平面为基准,用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通常是南北向和东西向)表示测量对象的位置。(2)高斯克吕格坐标系:以地球椭球面为基准,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个投影带,用投影带内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测量对象的位置。(3)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地球质心为原点,用三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通常为南北向、东西向和垂直向)表示测量对象的位置。1.1.12测量基准测量基准是测量过程中作为比较标准的已知量。常见的测量基准有:(1)高程基准:指大地水准面或椭球面,用于确定测量对象的高程。(2)平面基准:指某一地区的平均海平面或某一点的高程,用于确定测量对象的平面位置。(3)角度基准:指测量过程中所采用的起始方向或起始角度,用于确定测量对象的方向或角度。第三章地形测量第一节地形图的分类与用途1.1.13地形图的分类地形图是反映地表形态、地物分布及其位置关系的图形表示。根据其内容、比例尺和用途的不同,地形图可分为以下几类:(1)地形原图:地形原图是指在地形测量过程中,直接根据实地测量数据绘制的地形图。它包括地形点、地形线、地形面等要素。(2)地形图副本:地形图副本是根据地形原图复制而成,用于生产、设计和科研等方面的地形图。(3)地形图系列:地形图系列是指按照统一的比例尺和规范,将某一地区划分为若干幅地形图,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4)专题地形图:专题地形图是根据特定用途,对地形原图或地形图副本进行加工、整理,突出某一主题内容的地形图。1.1.14地形图的用途(1)土地资源调查与管理:地形图是土地资源调查与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用于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土地资源开发。(2)建设项目设计:地形图是建设项目设计的基础资料,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地形条件。(3)水利工程设计:地形图在水电站、水库、渠道等水利工程设计中,用于分析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工程布局。(4)农业规划:地形图在农业规划中,用于分析地形条件、土壤类型,制定农业生产布局。(5)国防建设:地形图在国防建设中,用于分析地形条件、战略布局,制定作战计划。第二节地形图的绘制与表达1.1.15地形图的绘制(1)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包括手工绘制和计算机绘制。手工绘制主要采用比例尺、三角板、圆规等工具;计算机绘制则采用专业软件,如AutoCAD、GIS等。(2)地形图的绘制步骤:地形图的绘制步骤包括收集资料、野外测量、数据整理、绘制草图、清绘成图等。1.1.16地形图的表达(1)地形图符号:地形图符号是用于表示地形、地物要素的图形符号。地形图符号分为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2)地形图注记:地形图注记是用于说明地形、地物要素的文字和数字。注记应简明扼要,位置适当。(3)地形图比例尺:地形图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例关系。比例尺有数值比例尺和图形比例尺两种。第三节地形图的数字化处理1.1.17地形图数字化方法(1)扫描数字化:将纸质地形图扫描成电子图像,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2)数字化仪输入:使用数字化仪将地形图上的要素输入计算机,形成数字化数据。(3)全数字摄影测量: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直接从航空摄影或卫星遥感图像中提取地形数据。1.1.18地形图数字化处理流程(1)图像预处理:包括图像去噪、图像增强、图像配准等。(2)地形图要素提取:根据地形图符号和注记,提取地形、地物要素。(3)地形图数据格式转换:将提取的地形数据转换为通用数据格式,如DWG、DXF、GIS等。(4)地形图数据入库:将数字化后的地形数据存入数据库,便于管理和查询。(5)地形图数据更新:根据实际需求,对地形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第四章控制测量第一节控制网布设原则1.1.19概述控制网布设是工程测量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为工程测量提供精确、可靠的基准点。控制网布设原则应遵循以下要求:(1)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2)保证控制网的精度、可靠性及稳定性;(3)考虑工程特点及实际需求。1.1.20控制网布设原则(1)控制网等级划分根据工程规模、精度要求及地形条件,将控制网分为一、二、三级。各级控制网应满足相应精度要求,并遵循相应布设原则。(2)控制点布设(1)控制点应选在易于寻找、保存、不受施工影响的位置;(2)控制点间距应根据工程规模、精度要求及地形条件合理确定;(3)控制点应尽量布置在视野开阔、易于观测的地方;(4)控制点应尽量均匀分布,以减小观测误差。(3)控制网形状(1)控制网形状应根据工程特点及地形条件选择,如矩形、多边形等;(2)控制网形状应满足观测条件,如避免视线遮挡、反射等;(3)控制网形状应便于观测、计算及数据处理。第二节控制测量方法1.1.21概述控制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本节主要介绍平面控制测量方法。1.1.22平面控制测量方法(1)三角测量法三角测量法是一种经典的平面控制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三角形内角和边长,计算控制点坐标。该方法适用于地形复杂、观测条件较好的地区。(2)三边测量法三边测量法是通过测量三角形各边长,计算控制点坐标。该方法适用于地形平坦、观测条件较好的地区。(3)导线测量法导线测量法是通过测量导线各边长和转折角,计算控制点坐标。该方法适用于地形复杂、观测条件较差的地区。(4)GPS测量法GPS测量法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平面控制测量。该方法具有精度高、速度快、不受地形影响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地形条件。第三节控制测量数据处理1.1.23概述控制测量数据处理是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得到控制点坐标的过程。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平差计算、精度评定等。1.1.24数据预处理(1)观测数据整理:将观测数据按照规定格式进行整理,包括观测值、观测时间、观测仪器等信息;(2)数据清洗:剔除粗差、异常值,保证数据质量;(3)数据转换:将不同坐标系、不同单位的数据进行转换,统一坐标系及单位。1.1.25平差计算(1)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根据观测数据类型、精度要求选择加权平均法、最小二乘法等平差方法;(2)建立误差模型:分析观测数据误差来源,建立相应的误差模型;(3)计算控制点坐标:根据平差方法及误差模型,计算控制点坐标。1.1.26精度评定(1)误差分析:分析观测数据误差的传播、累积规律;(2)精度指标计算:计算控制点坐标的精度指标,如中误差、相对误差等;(3)精度评定:根据精度指标,评价控制网布设及观测数据的精度。1.1.27成果输出(1)控制点坐标表:输出控制点坐标、精度指标等信息;(2)控制网图:绘制控制网平面图,标注控制点位置及编号;(3)技术报告:撰写技术报告,详细描述控制测量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及成果。第五章高程测量第一节高程测量方法1.1.28概述高程测量是工程测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地面点的垂直位置。高程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卫星高程测量等。本章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1.1.29水准测量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地面高程测量方法,它利用水准仪和水准尺,通过测量两点间的高差,推算出地面点的高程。水准测量具有精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地形条件。(1)水准仪的构造与原理水准仪主要由望远镜、水准器、基座等部分组成。其测量原理是利用水准器中的气泡,通过调整望远镜的仰角,使气泡居中,从而实现两点间的高差测量。(2)水准测量的基本步骤水准测量的基本步骤包括:选点、架设水准仪、观测、计算等。具体操作如下:(1)选点:在测量范围内选择适当数量的水准点,要求水准点之间视线清晰、距离适中。(2)架设水准仪:将水准仪架设于水准点附近,调整基座,使水准仪处于稳定状态。(3)观测:利用水准仪望远镜,分别观测水准点上的水准尺,记录读数。(4)计算: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各水准点的高程。1.1.30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是利用三角形的原理,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推算出地面点的高程。三角高程测量适用于地形复杂、视线受阻的地区。(1)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三角高程测量基于以下基本原理:在已知高程的点上,通过测量与待测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角,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待测点的高程。(2)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步骤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步骤包括:选点、测量距离和角度、计算高程等。具体操作如下:(1)选点:在测量范围内选择适当的三角形顶点,要求视线清晰、距离适中。(2)测量距离和角度:利用全站仪等测量设备,测量三角形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角。(3)计算高程:根据测量数据,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待测点的高程。1.1.31卫星高程测量卫星高程测量是利用卫星信号,通过测量卫星与地面点之间的距离,推算出地面点的高程。卫星高程测量具有精度高、覆盖范围广等优点,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测量。(1)卫星高程测量原理卫星高程测量基于以下原理:卫星向地面发射信号,地面接收站接收信号并计算出与卫星的距离,结合卫星轨道参数,推算出地面点的高程。(2)卫星高程测量方法卫星高程测量方法主要有单点定位、差分定位等。具体操作如下:(1)单点定位:利用卫星信号,单独计算地面点的高程。(2)差分定位:在已知高程的点上,同时测量卫星信号,通过计算差分值,提高测量精度。第二节高程系统与转换1.1.32高程系统的概念高程系统是指将地球表面上的点投影到参考椭球面上,以确定地面点高程的数学模型。高程系统包括椭球面、大地水准面、正常高程面等。1.1.33常用的高程系统(1)正常高程系统正常高程系统以正常椭球面为基准面,利用重力场理论,将地面点投影到正常椭球面上,计算出的高程称为正常高程。(2)大地高程系统大地高程系统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利用大地测量数据,将地面点投影到大地水准面上,计算出的高程称为大地高程。(3)海拔高程系统海拔高程系统以平均海平面为基准面,利用验潮资料,将地面点投影到平均海平面上,计算出的高程称为海拔高程。1.1.34高程系统的转换(1)正常高程与大地高程的转换正常高程与大地高程的转换可通过以下公式实现:H_{大地}=H_{正常}Δh其中,Δh为正常高程与大地高程的差值,可通过重力场模型计算得到。(2)海拔高程与大地高程的转换海拔高程与大地高程的转换可通过以下公式实现:H_{大地}=H_{海拔}Δh其中,Δh为海拔高程与大地高程的差值,可通过验潮资料计算得到。第三节高程测量精度分析1.1.35水准测量精度分析水准测量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测量设备精度、观测误差、环境因素等。以下对水准测量精度进行简要分析:(1)测量设备精度水准仪的精度主要包括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水准器的灵敏度等。一般来说,望远镜放大倍数越大,水准器灵敏度越高,测量精度越高。(2)观测误差观测误差主要包括仪器对准误差、读数误差、水准尺倾斜误差等。通过提高观测技巧、选用高精度设备,可减小观测误差。(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这些因素对水准测量的影响较小,但在特定条件下,如温度梯度较大时,可能对测量精度产生影响。1.1.36三角高程测量精度分析三角高程测量精度受到测量距离、角度、大气折射率等因素的影响。以下对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进行简要分析:(1)测量距离测量距离越远,测量精度越低。因此,在实际测量中,应尽量减小测量距离,以提高测量精度。(2)角度角度测量精度对三角高程测量结果有较大影响。提高角度测量精度,有利于提高三角高程测量精度。(3)大气折射率大气折射率对三角高程测量结果有一定影响。在测量过程中,应考虑大气折射率的影响,进行相应修正。1.1.37卫星高程测量精度分析卫星高程测量精度受到卫星信号传播路径、大气折射率、卫星轨道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以下对卫星高程测量精度进行简要分析:(1)卫星信号传播路径卫星信号传播路径受到电离层和对流层的影响,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误差。通过选用合适的卫星信号处理方法,可减小传播路径对测量精度的影响。(2)大气折射率大气折射率对卫星高程测量结果有较大影响。在测量过程中,应考虑大气折射率的影响,进行相应修正。(3)卫星轨道误差卫星轨道误差是卫星高程测量精度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选用高精度卫星轨道数据,可以提高测量精度。第六章线路测量第一节线路中线测量1.1.38概述线路中线测量是工程测量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线路中心线进行精确测量,为线路设计、施工及验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本节主要介绍线路中线测量的基本方法、仪器设备及注意事项。1.1.39测量方法(1)铅垂线法:通过铅垂线将地面上已知点垂直投影到线路设计中线上,从而确定线路中线位置。(2)极坐标法:根据已知点与线路中线上待定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计算出待定点的坐标,从而确定线路中线位置。(3)全站仪法:利用全站仪进行角度和距离测量,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线路中线上各点的坐标。1.1.40仪器设备(1)经纬仪:用于测量角度和距离。(2)全站仪:集角度、距离、高程测量于一体的测量仪器。(3)铅垂线:用于确定线路中线位置。1.1.41注意事项(1)测量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2)测量过程中应保持视线清晰,避免视线被障碍物遮挡。(3)测量数据应及时记录,避免数据丢失或错误。第二节线路曲线测量1.1.42概述线路曲线测量是线路测量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的测量。本节主要介绍线路曲线测量的基本方法、仪器设备及注意事项。1.1.43测量方法(1)切线法:根据圆曲线的半径和切线长度,计算出切线与地面夹角,从而确定圆曲线位置。(2)弦线法:通过测量弦线长度和弦线与地面夹角,计算出圆曲线位置。(3)全站仪法:利用全站仪进行角度和距离测量,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圆曲线位置。1.1.44仪器设备(1)经纬仪:用于测量角度和距离。(2)全站仪:集角度、距离、高程测量于一体的测量仪器。(3)弦线尺:用于测量弦线长度。1.1.45注意事项(1)测量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2)测量过程中应保持视线清晰,避免视线被障碍物遮挡。(3)测量数据应及时记录,避免数据丢失或错误。第三节线路纵断面与横断面测量1.1.46概述线路纵断面与横断面测量是线路测量中的重要内容,用于确定线路的起伏形态和地形变化。本节主要介绍线路纵断面与横断面测量的基本方法、仪器设备及注意事项。1.1.47测量方法(1)纵断面测量:采用水准仪或全站仪进行高程测量,根据测量数据绘制线路纵断面图。(2)横断面测量: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进行角度和距离测量,根据测量数据绘制线路横断面图。1.1.48仪器设备(1)水准仪:用于测量高程。(2)经纬仪:用于测量角度和距离。(3)全站仪:集角度、距离、高程测量于一体的测量仪器。1.1.49注意事项(1)测量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2)测量过程中应保持视线清晰,避免视线被障碍物遮挡。(3)测量数据应及时记录,避免数据丢失或错误。(4)测量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测量规范,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第七章建筑测量第一节建筑场地测量1.1.50测量准备1.1测量前需收集建筑场地相关资料,包括地形图、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图纸等。1.2根据测量任务,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明确测量内容、方法、精度要求等。1.2.1平面控制测量2.1采用全站仪、GPS等测量设备,建立场地平面控制网,保证控制点的精度和可靠性。2.2控制网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控制点分布均匀、便于施工放样、满足精度要求。2.2.1高程控制测量3.1利用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建立场地高程控制网,保证高程数据的准确性。3.2高程控制点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控制点分布合理、便于施工放样、满足精度要求。3.2.1地形测量4.1采用地形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对建筑场地进行地形测绘,获取地形数据。4.2地形测绘应遵循以下原则:精度满足设计要求、数据可靠、测绘范围合理。4.2.1施工放样5.1根据设计图纸,利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进行施工放样,保证建筑物位置、尺寸、高程等符合设计要求。5.2施工放样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测量数据,及时调整,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第二节建筑物施工测量5.2.1施工测量准备1.1收集建筑物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相关资料。1.2根据施工方案,制定施工测量方案,明确测量内容、方法、精度要求等。1.2.1轴线控制测量2.1利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建立建筑物轴线控制网,保证轴线控制点的精度和可靠性。2.2轴线控制点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控制点分布均匀、便于施工放样、满足精度要求。2.2.1高程控制测量3.1利用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建立建筑物高程控制网,保证高程数据的准确性。3.2高程控制点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控制点分布合理、便于施工放样、满足精度要求。3.2.1施工放样4.1根据设计图纸,利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进行施工放样,保证建筑物位置、尺寸、高程等符合设计要求。4.2施工放样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测量数据,及时调整,保证施工顺利进行。4.2.1施工监测5.1对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部位进行监测,如基础、主体结构等。5.2监测内容包括位移、沉降、倾斜等,保证施工安全、质量。第三节建筑物变形观测5.2.1观测准备1.1收集建筑物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相关资料。1.2根据观测任务,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明确观测内容、方法、精度要求等。1.2.1观测点布设2.1观测点应选择在建筑物关键部位,如基础、主体结构、屋顶等。2.2观测点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分布均匀、便于观测、满足精度要求。2.2.1观测方法3.1采用水准仪、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进行观测。3.2观测数据应实时记录,并定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3.2.1观测周期4.1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施工进度、环境因素等确定。4.2在施工关键阶段,应加大观测频率,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4.2.1观测数据分析5.1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建筑物变形趋势和程度。5.2根据分析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建筑物安全。第八章地籍测量第一节地籍测量概述5.2.1地籍测量的定义与作用地籍测量是指为了获取和表述土地及其附属物的位置、界限、面积、质量等信息,按照规定的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的测量活动。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对于维护土地产权、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2.2地籍测量的内容与分类地籍测量的内容包括:地籍图的编制、土地权属调查、面积计算、界址点测定等。地籍测量可分为以下几类:(1)初次地籍测量:对新开发或尚未进行地籍测量的土地进行的测量。(2)复测:对已进行地籍测量的土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修正和更新。(3)专项地籍测量:针对特定目的进行的测量,如土地征收、土地整理等。(4)现场地籍测量:对土地权属争议较大的地块进行现场测量。5.2.3地籍测量的基本原则(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2)保证测量数据真实、准确、完整。(3)保持地籍测量成果的连续性和一致性。(4)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第二节地籍图的编制5.2.4地籍图的概念与作用地籍图是反映土地及其附属物位置、界限、面积等信息的专业图件。地籍图的作用主要包括:明确土地权属界限、指导土地管理、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等。5.2.5地籍图的编制内容地籍图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图名、图号、比例尺、图例、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地籍要素、地籍编号、图框等。5.2.6地籍图的编制方法(1)数据采集:采用地形测量、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地籍要素信息。(2)数据处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坐标转换、高程转换等。(3)地籍图编制: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编制地籍图。(4)图件审查:对编制的地籍图进行审查,保证图件质量。第三节土地权属调查与面积计算5.2.7土地权属调查土地权属调查是指对土地权属状况进行调查、核实、确认的过程。土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土地权属来源:调查土地权属来源,包括土地出让、转让、划拨、租赁等。(2)土地权属状况:调查土地权属证书、土地登记簿等资料,核实土地权属状况。(3)土地界限:确定土地权属界限,包括界址点、界址线等。(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用途、土地质量、土地等级等信息。5.2.8面积计算面积计算是指对土地面积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过程。面积计算的主要内容包括:(1)图解法:利用地籍图,根据图上界址点、界址线计算土地面积。(2)解析法:根据实地测量数据,计算土地面积。(3)面积换算:将不同坐标系、不同比例尺的地籍图面积换算为标准坐标系、标准比例尺的面积。(4)面积调整: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调整,保证面积计算的准确性。第九章测量仪器与设备第一节测量仪器的分类与用途5.2.9概述测量仪器是工程测量行业中的重要工具,其功能、精度和适用性直接关系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根据测量原理、功能和用途的不同,测量仪器可分为多种类型。5.2.10测量仪器的分类(1)按测量原理分类(1)几何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2)物理测量仪器:如电磁波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等。(3)声波测量仪器:如声纳、超声波测距仪等。(2)按功能分类(1)测量长度仪器:如钢尺、皮尺、卷尺等。(2)测量角度仪器:如经纬仪、全站仪、水平仪等。(3)测量高程仪器:如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3)按用途分类(1)大地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等。(2)工程测量仪器:如经纬仪、激光测距仪等。(3)特殊用途测量仪器:如声纳、红外测距仪等。5.2.11测量仪器的用途(1)大地测量:用于测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