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灾害防御与应急准备作业指导书TOC\o"1-2"\h\u12872第一章地震灾害概述 3221911.1地震的定义与分类 33921.2地震灾害的特点与影响 426238第二章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4158822.1风险评估方法 5162072.1.1定量评估方法 546602.1.2定性评估方法 525812.2风险等级划分 5129802.2.1低风险等级(Ⅰ级) 587732.2.2中等风险等级(Ⅱ级) 522332.2.3较高风险等级(Ⅲ级) 585982.2.4高风险等级(Ⅳ级) 5284792.3风险评估结果应用 617142.3.1政策制定与规划 690872.3.2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6139142.3.3应急准备与救援 6189322.3.4宣传教育与培训 621203第三章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6134763.1工程性防御措施 69163.1.1建筑工程设计 6154973.1.2建筑材料选用 6224143.1.3结构抗震加固 6202923.1.4地基处理 6323883.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670533.2.1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7149223.2.2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7230323.2.3地震应急预案制定 7120133.2.4应急救援队伍培训 7238143.3防御措施的实施与监管 7125483.3.1政策法规制定 7109083.3.2监督管理 7275923.3.3审批与验收 7128883.3.4责任追究 717567第四章建筑抗震设计 739264.1抗震设计原则 7205384.2抗震设计标准 8310804.3抗震设计方法 83452第五章地震应急预案编制 9268355.1应急预案的编制流程 9319405.1.1启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组织应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启动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9186905.1.2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成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相关部门和专家参与的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时间节点。 977555.1.3调研与评估:收集地震灾害风险信息,分析地震灾害特点,评估应急预案的需求和可行性。 9148045.1.4制定应急预案编制方案:根据调研与评估结果,制定应急预案编制方案,明确应急预案的编制目标、内容、格式等。 9309065.1.5编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编制方案,编写应急预案文本。 972885.1.6征求意见:将应急预案征求相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充分吸纳合理建议。 943855.1.7审批与发布: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进行发布。 9204585.2应急预案的内容与要求 9184225.2.1应急预案内容: 9252285.2.2应急预案要求: 10273385.3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10270055.3.1定期评估: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组织应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分析应急预案的适应性、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1022535.3.2及时修订:根据评估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保证应急预案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10295845.3.3更新发布:修订后的应急预案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进行更新发布。 10185285.3.4培训与演练: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执行力。 1032019第六章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10118426.1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10130046.1.1组织架构 1028446.1.2职责划分 1114876.2应急救援资源配置 11108746.2.1人力资源配置 11243526.2.2物资资源配置 11303176.2.3资金保障 11310326.3应急救援协同作战 1175366.3.1协同作战机制 11222516.3.2协同作战措施 1229767第七章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 12190057.1监测手段与设备 12235307.1.1监测手段 12212917.1.2监测设备 13296307.2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1375417.2.1预警系统的建立 13252607.2.2预警系统的运行 13240377.3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 1455877.3.1预警信息发布 1447797.3.2预警信息传播 142539第八章地震灾害应急响应 1419918.1应急响应流程 1473108.1.1预警与信息收集 14183298.1.2应急响应启动 1433328.1.3应急响应执行 1584608.1.4应急响应调整与终止 15205578.2应急响应级别与措施 15307088.2.1Ⅰ级应急响应 15149588.2.2Ⅱ级应急响应 15311368.2.3Ⅲ级应急响应 16203158.2.4Ⅳ级应急响应 16242338.3应急响应的终止与恢复 1624557第九章地震灾害恢复重建 17277809.1恢复重建的目标与原则 17316849.1.1目标 17154639.1.2原则 17181859.2恢复重建的规划与实施 17149659.2.1规划 17315929.2.2实施 18100779.3恢复重建的监督与评估 18219519.3.1监督 18306649.3.2评估 1832335第十章地震灾害宣传教育与培训 19211710.1宣传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191010210.1.1宣传教育内容 19450510.1.2宣传教育形式 191618810.2培训的组织与实施 192678510.2.1培训组织 191285310.2.2培训实施 191181210.3培训效果的评估与改进 202931710.3.1评估内容 203027610.3.2评估方法 201947410.3.3改进措施 20第一章地震灾害概述1.1地震的定义与分类地震是指地球表层及其内部,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变化、火山活动等因素,引起的能量释放和地面震动现象。地震按照成因可分为以下几类:(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占地震总数的绝大多数。构造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缘和板块交界地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地震带等。(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通常发生在火山地区,如我国的云南、印尼的爪哇等地。(3)塌陷地震:由于地面塌陷引起的地震。塌陷地震多发生在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地下水位变化等地区。(4)人工地震:由于人类活动,如核爆炸、大型水库蓄水等引起的地震。1.2地震灾害的特点与影响地震灾害具有以下特点:(1)突发性:地震的发生通常无法预测,具有很强的突发性。这使得地震灾害的防御和应对工作面临较大挑战。(2)破坏性:地震灾害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可导致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损毁,对人类生活产生严重影响。(3)广泛性:地震灾害的影响范围较广,不仅局限于震中地区,还可能对周边地区造成一定影响。(4)周期性:地震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地震灾害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伤亡:地震灾害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对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心理和生理创伤。(2)经济损失:地震灾害会破坏基础设施,导致生产停滞,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社会影响:地震灾害会对社会秩序、居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不安。(4)生态环境影响:地震灾害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5)心理影响:地震灾害会给受灾群众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影响其身心健康。第二章地震灾害风险评估2.1风险评估方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是对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其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风险评估方法:2.1.1定量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是通过收集地震灾害相关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地震灾害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具体方法包括:(1)历史地震活动统计分析:通过对历史地震活动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计算地震重现周期、地震矩释放率等指标,评估地震风险。(2)地震危险性分析: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结合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地震预测等研究成果,评估地震灾害风险。(3)地震影响场分析:根据地震波传播特性和地形地貌条件,计算地震影响场,评估地震灾害风险。2.1.2定性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是根据地震灾害风险的性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地震灾害风险进行非量化分析。具体方法包括:(1)专家调查法:邀请地震、地质、土木工程等领域的专家,根据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对地震灾害风险进行评估。(2)类比法:通过对相似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的比较,评估目标地区的地震灾害风险。2.2风险等级划分根据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等级划分为以下四个级别:2.2.1低风险等级(Ⅰ级)地震灾害风险较低,地震发生概率小,损失和影响可控。2.2.2中等风险等级(Ⅱ级)地震灾害风险适中,地震发生概率适中,损失和影响较大。2.2.3较高风险等级(Ⅲ级)地震灾害风险较高,地震发生概率较大,损失和影响严重。2.2.4高风险等级(Ⅳ级)地震灾害风险高,地震发生概率大,损失和影响极其严重。2.3风险评估结果应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在以下方面得到应用:2.3.1政策制定与规划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地震灾害防御政策、规划城市地震安全布局,保证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2.3.2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2.3.3应急准备与救援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提高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2.3.4宣传教育与培训普及地震灾害防御知识,加强公众地震安全教育,提高全社会地震灾害风险意识。第三章地震灾害防御措施3.1工程性防御措施3.1.1建筑工程设计为保证建筑物的抗震功能,工程设计应遵循国家及地方相关抗震设计规范。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地震作用力、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类型等因素,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3.1.2建筑材料选用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对于重要建筑设施,应采用高强度、高功能的材料,提高其抗倒塌能力。3.1.3结构抗震加固针对已建成的建筑物,进行结构抗震加固,提高其抗震功能。加固方法包括增设抗震支座、粘贴碳纤维布、增设混凝土框架等。3.1.4地基处理针对软弱地基,采用换填、加固、排水等措施,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降低地震灾害风险。3.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3.2.1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基本的地震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3.2.2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地震信息实时传输、预警终端布设等方式,为地震应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3.2.3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各级及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地震灾害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救援力量配置、物资保障等内容。3.2.4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救援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援技能。3.3防御措施的实施与监管3.3.1政策法规制定制定完善的地震灾害防御政策法规,明确各级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保证防御措施的有效实施。3.3.2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地震灾害防御监督管理制度,对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3.3.3审批与验收对地震灾害防御工程实行严格的审批和验收制度,保证工程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3.3.4责任追究对违反地震灾害防御政策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同时对地震灾害防御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四章建筑抗震设计4.1抗震设计原则建筑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抗震设计应以保障人员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倒塌、严重破坏等影响人员安全的。(2)提高建筑物的适应性。抗震设计应考虑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使其在地震过程中能够适应地震波的冲击,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3)实现建筑物的经济性。在满足安全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抗震设计应尽量降低建筑物的经济成本,提高建筑物的投资效益。(4)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环境因素。抗震设计应考虑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质状况等环境因素,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4.2抗震设计标准抗震设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作用标准。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等指标,确定建筑物的地震作用标准。(2)建筑结构抗震功能标准。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结构类型、重要性等因素,确定建筑物的抗震功能标准。(3)建筑构件抗震功能标准。针对建筑物的各类构件,如墙体、楼板、柱子等,制定相应的抗震功能标准。(4)建筑构造措施标准。针对建筑物的构造措施,如连接、支座、填充墙等,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标准。4.3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反应谱法。反应谱法是一种基于地震反应谱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建筑物的自振特性,确定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从而计算建筑物的地震响应。(2)时程分析法。时程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地震波形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模拟地震波形的输入,计算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3)等效静力法。等效静力法是一种将地震作用等效为静力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计算建筑物的等效静力荷载,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4)位移控制法。位移控制法是一种基于建筑物位移响应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控制建筑物的位移响应,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5)功能设计法。功能设计法是一种基于建筑物功能要求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设定建筑物的功能目标,计算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以满足功能要求。(6)混合设计法。混合设计法是将多种抗震设计方法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抗震设计方法,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第五章地震应急预案编制5.1应急预案的编制流程5.1.1启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组织应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启动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5.1.2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成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相关部门和专家参与的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时间节点。5.1.3调研与评估:收集地震灾害风险信息,分析地震灾害特点,评估应急预案的需求和可行性。5.1.4制定应急预案编制方案:根据调研与评估结果,制定应急预案编制方案,明确应急预案的编制目标、内容、格式等。5.1.5编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编制方案,编写应急预案文本。5.1.6征求意见:将应急预案征求相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充分吸纳合理建议。5.1.7审批与发布: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进行发布。5.2应急预案的内容与要求5.2.1应急预案内容:(1)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包括地震灾害类型、特点、影响范围等。(2)组织指挥体系:明确应急指挥部、现场指挥部、救援队伍等组织架构和职责。(3)预防与预警:制定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和预警机制。(4)应急响应: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响应措施、救援力量调配等。(5)应急保障:包括救援物资、装备、人员、技术等方面的保障措施。(6)恢复与重建:制定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7)宣传教育与培训:开展地震灾害防范和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5.2.2应急预案要求:(1)科学合理:应急预案应基于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2)实用性强:应急预案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便于操作和实施。(3)动态调整:应急预案应具备动态调整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4)明确责任:应急预案应明确各级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组织的职责。5.3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5.3.1定期评估: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组织应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分析应急预案的适应性、有效性和实施情况。5.3.2及时修订:根据评估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保证应急预案的时效性和实用性。5.3.3更新发布:修订后的应急预案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进行更新发布。5.3.4培训与演练: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执行力。第六章地震应急救援体系6.1应急救援组织体系6.1.1组织架构地震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应以为主导,形成多级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应急救援网络。具体包括以下层级:(1)国家地震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2)省级地震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指挥和协调。(3)市、县(区)地震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具体实施。(4)乡镇、街道、社区地震应急指挥部:负责本地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具体实施。6.1.2职责划分各级地震应急指挥部应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序进行:(1)部门:负责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2)地震部门:负责地震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地震趋势分析。(3)公安部门:负责地震现场的安全保卫、交通管制和人员疏散。(4)消防部门:负责地震现场火灾扑救、救援人员和物资的调度。(5)卫生部门:负责地震现场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6)民政部门:负责地震灾区的群众安置、生活救助和社会救助。(7)交通部门:负责地震现场的交通保障和物资运输。(8)通信部门:负责地震现场的通信保障。6.2应急救援资源配置6.2.1人力资源配置地震应急救援人力资源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公安、卫生、地震等部门的救援队伍。(2)志愿者队伍:通过社会招募、培训等方式,组织志愿者参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3)专家队伍:邀请地质、地震、建筑等领域的专家,为地震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6.2.2物资资源配置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应包括以下几类:(1)生活物资:包括食品、饮水、衣物、帐篷等。(2)医疗救护物资: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等。(3)救援设备:包括救援车辆、无人机、搜救犬、探测仪器等。(4)通信设备:包括卫星电话、无线通信设备、发电机等。6.2.3资金保障地震应急救援资金应来源于财政拨款、社会捐赠、保险赔偿等多种渠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6.3应急救援协同作战6.3.1协同作战机制地震应急救援协同作战应建立以下机制:(1)信息共享机制:各级地震应急指挥部、相关部门和单位之间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全面。(2)指挥协调机制:各级地震应急指挥部之间、相关部门之间建立指挥协调关系,保证应急救援工作有序进行。(3)资源共享机制:各级地震应急指挥部、相关部门和单位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应急救援效率。6.3.2协同作战措施地震应急救援协同作战应采取以下措施:(1)开展联合演练:各级地震应急指挥部、相关部门和单位定期开展联合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2)建立应急预案:各级地震应急指挥部、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职责和措施。(3)加强培训与宣传:对各级地震应急指挥部、相关部门和单位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意识和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协同作战的积极性。第七章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7.1监测手段与设备地震灾害监测是地震灾害防御与应急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主要介绍地震监测手段与设备的选用及部署。7.1.1监测手段地震监测手段主要包括地震学监测、地质学监测、地球物理监测等。(1)地震学监测:通过地震台网收集地震波信息,对地震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和定位。(2)地质学监测:通过地质调查、地形地貌分析等方法,研究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3)地球物理监测:利用地球物理场(如地磁场、重力场、电场等)的变化特征,对地震活动进行监测。7.1.2监测设备地震监测设备主要包括地震台、地震仪、地震前兆观测仪等。(1)地震台:用于收集地震波信息的地面观测点,包括地震计、数据采集器、通信设备等。(2)地震仪:用于实时记录地震波信号的仪器,包括地震计、放大器、记录器等。(3)地震前兆观测仪:用于观测地震前兆现象的仪器,如地温、地电、地下水等。7.2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地震预警系统是对地震灾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的技术体系。本节主要介绍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7.2.1预警系统的建立预警系统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监测网络布局:根据地震活动特点和地质构造条件,合理布局监测站点。(2)数据传输与处理:建立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3)预警模型与算法:研究地震预警模型和算法,提高预警准确性。(4)预警平台建设:构建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响应平台。7.2.2预警系统的运行预警系统的运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数据采集与传输:实时采集监测数据,并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发送至预警平台。(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识别地震事件并确定预警等级。(3)预警信息发布:根据预警等级,通过预警平台向部门、救援队伍和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4)应急响应:根据预警信息,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进行应急响应。7.3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是地震灾害防御与应急准备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途径。7.3.1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保证预警信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发布。(2)准确性: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性,避免误报和漏报。(3)权威性:发布预警信息的部门应具备权威性,保证公众信任。7.3.2预警信息传播预警信息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预警信息,提高公众的知情度和应急意识。(2)手机短信:通过手机短信向特定人群发送预警信息,保证信息快速传达。(3)社区宣传:通过社区宣传、教育等形式,提高居民对地震预警的认识和应对能力。(4)预警系统终端:在重点区域安装预警系统终端,实时显示预警信息,方便公众查阅。第八章地震灾害应急响应8.1应急响应流程地震灾害应急响应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预警与信息收集、应急响应启动、应急响应执行、应急响应调整与终止。8.1.1预警与信息收集当地震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息后,各级地震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相关人员收集地震相关信息,包括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震中距等,并实时关注地震发展趋势。8.1.2应急响应启动根据地震相关信息,各级地震部门应迅速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组织应急队伍进入应急状态,开展地震灾害应急工作。8.1.3应急响应执行应急响应执行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任务:(1)地震监测与预警:加强地震监测,密切关注地震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地震灾害评估:组织专家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确定地震灾害等级。(3)救援力量调度:根据地震灾害等级,合理调度救援力量,保证救援工作有序进行。(4)受灾群众安置:协助开展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5)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及时发布地震灾害信息,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8.1.4应急响应调整与终止在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过程中,应根据地震发展趋势和灾害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当地震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时,可终止应急响应。8.2应急响应级别与措施根据地震灾害等级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对应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地震灾害。8.2.1Ⅰ级应急响应Ⅰ级应急响应适用于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主要措施包括:(1)启动国家级地震应急响应机制。(2)组织全国救援力量进行救援。(3)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抗震救灾工作。(4)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实时发布预警信息。(5)开展地震灾害评估,确定地震灾害等级。(6)协助开展受灾群众安置工作。8.2.2Ⅱ级应急响应Ⅱ级应急响应适用于重大地震灾害。主要措施包括:(1)启动省级地震应急响应机制。(2)组织本地区救援力量进行救援。(3)成立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抗震救灾工作。(4)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实时发布预警信息。(5)开展地震灾害评估,确定地震灾害等级。(6)协助开展受灾群众安置工作。8.2.3Ⅲ级应急响应Ⅲ级应急响应适用于较大地震灾害。主要措施包括:(1)启动市级地震应急响应机制。(2)组织本地区救援力量进行救援。(3)成立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抗震救灾工作。(4)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实时发布预警信息。(5)开展地震灾害评估,确定地震灾害等级。(6)协助开展受灾群众安置工作。8.2.4Ⅳ级应急响应Ⅳ级应急响应适用于一般地震灾害。主要措施包括:(1)启动县级地震应急响应机制。(2)组织本地区救援力量进行救援。(3)成立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抗震救灾工作。(4)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实时发布预警信息。(5)开展地震灾害评估,确定地震灾害等级。(6)协助开展受灾群众安置工作。8.3应急响应的终止与恢复当地震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且地震发展趋势稳定时,可终止应急响应。终止应急响应后,各级地震部门应协助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任务:(1)评估地震灾害损失,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依据。(2)协助制定恢复重建规划。(3)指导受灾地区开展房屋重建和基础设施修复。(4)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群众防震减灾意识。(5)总结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经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第九章地震灾害恢复重建9.1恢复重建的目标与原则9.1.1目标地震灾害恢复重建的目标在于减轻地震灾害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秩序的影响,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功能,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恢复正常生活秩序;(2)恢复受灾地区的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3)恢复灾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4)促进灾区产业重建,提高灾区经济自我恢复能力;(5)提高灾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灾害防御能力。9.1.2原则地震灾害恢复重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充分关注受灾群众的需求,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灾区实际情况,科学规划重建项目,合理布局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3)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充分利用灾区资源,提高重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主导,社会参与。发挥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恢复重建工作;(5)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既要解决当前问题,又要考虑长远发展,为灾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9.2恢复重建的规划与实施9.2.1规划地震灾害恢复重建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总体目标。明确恢复重建的总体目标,包括时间节点、重建项目、投资规模等;(2)空间布局。合理规划灾区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3)重点领域。确定恢复重建的重点领域,包括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重建等;(4)政策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证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9.2.2实施恢复重建实施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制定实施方案。根据恢复重建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步骤、时间节点等;(2)组织协调。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保证恢复重建工作的有序推进;(3)项目审批。对恢复重建项目进行审批,保证项目符合规划要求,具备实施条件;(4)施工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和环保;(5)竣工验收。对恢复重建项目进行竣工验收,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9.3恢复重建的监督与评估9.3.1监督地震灾害恢复重建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治市人民医院超声引导穿刺考核
- 朔州市中医院补体检测临床意义考核
- 2025年中国球型氧化铝项目商业计划书
- 承德市中医院脊柱术后并发症处理考核
- 北京市人民医院骨皮瓣移植技术考核
- 北京市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计数与活力检测考核
- 邯郸市中医院血液检验危急值报告流程考核
- 呼和浩特市中医院科室学术影响力建设考核
-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胃底静脉曲张治疗考核
- 2025妇幼保健院儿童颅内肿瘤手术专项技能考核
- 邮轮客舱服务管理全套教学课件
- 教师培训:人际关系与团队协作
- 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案例分析工程伦理
- 处方前置审核系统
- 牛津自然拼读ABC
- 清代园林圆明园简介
-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课件
- 六年级古诗词字帖
- 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档案
- 机械原理 潘存云课件 第8章 其它常用机构
- 各种汉服款式剪裁图大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