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6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6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6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6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课时分层作业(六)(建议用时:20分钟)[合格基础练]1.鸦片斗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绅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忧。”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B.主动指挥了鸦片斗争C.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A[材料“上以纤国忧”说明当时的一些乡绅具有爱国意识,故A项正确;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饱读儒家经典著作,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当时的一些乡绅保家卫国的意识,不能反映走在近代化前列,故D项错误。]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务是()A.鸦片斗争 B.其次次鸦片斗争C.中日甲午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斗争C[“致远鼓楫冲重围”联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殉国,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是中日甲午斗争。]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颂了()A.左宗棠收复新疆 B.曾纪泽收回伊犁C.刘永福抗日斗争 D.邓世昌英勇海战A[从材料中“大将筹边”“湖湘子弟”“玉关”等信息可以推断是指左宗棠收复新疆。]4.下面是甲午斗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项目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胸围(cm)呼吸伸缩差(cm)肺气容量(ml)握力(kg)日兵21.4165.160.8884.9510.36363141清兵29.8166.6554.7589.510.24312931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B.军人体质确定斗争结局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C[材料反映的是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质状况,不能反映出战斗素养状况,故A项错误;军人体质对斗争结局有确定影响,但不起确定作用,故B项错误;从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质对比来看,清军体质落后,说明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故C项正确;从中日甲午斗争过程来看,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5.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特地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这表明义和团()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B[A项与史实不符;“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表明义和团对清王朝没有放松警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和放弃了“扶清灭洋”的初衷,C、D两项错误。]6.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确定成效B.列强“以华治华”方针失效C.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D.中国民族危机渐渐趋于缓和A[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安排,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B项错误;据材料“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可知,列强在华利益并没有实现最大化,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故D项错误。][等级过关练]7.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发布上谕:“前经左宗棠创议改立行省,分设郡县,业据刘锦棠详晰陈奏,由部奏准。……著照所议,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此上谕的意义在于()A.驱除了阿古柏的侵略势力B.使清政府在对俄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C.是新疆归属中心政府的起先D.有利于清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的限制D[依据时间“1884年”和材料内容“改立行省,分设郡县”“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等可知,此上谕体现的是1884年清朝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郡县制度的边疆政策。这更有利于中心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故本题选D项。]8.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行当,真是令人惊异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行歼灭的”。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确定C[由“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可知,孙中山否定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而“其勇锐之气……不行歼灭的”反映出孙中山赞扬其反侵略精神。]9.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成。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行。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行。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斗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缘由。(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斗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关键词“战场态势”,然后从材料一中“坐守而已”“先攻登州,陷荣成。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可以概括出答案;其次小问依旧从材料一中“并匿不出”“戴宗骞持不行”“声言向提督乞生路”“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军士露刃挟汝昌”等信息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缘由。第(2)问依据材料二“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中国乃不国矣”等信息概括战败的危害。第(3)问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史实,主要从民族意识的觉醒、政治运动等方面加以说明。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缘由:北洋舰队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