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络病治则、治法名词术语_第1页
肺络病治则、治法名词术语_第2页
肺络病治则、治法名词术语_第3页
肺络病治则、治法名词术语_第4页
肺络病治则、治法名词术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ermsoftreatmentprinciplesandmethodsforlungcollateraldiseas前言 2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3.1络以通为用luòyǐtōngwéiyòng 3 44.治法 44.1祛瘀通络qūyūtōngluò 44.2化痰通络huàtántōngluò 44.3活血化痰通络huóxiěhuàtántōngluò 44.4益气养阴通络yìqìyǎngyīntōngluò 54.5益气活血通络yìqìhuóxiětōngluò 54.6解毒通络jiědútōngluò 54.7清热化瘀通络qīngrèhuàyūtōngluò 54.8理气通络lǐqìtōngluò 64.9祛风通络qūfēngtōngluò 64.10虫以通络chóngyǐtōngluò 6 6 6 75.1筛选名词要求 75.2规范定名要求 85.3名词定义要求 85.4术语简释要求 96德尔菲专家问卷调查 6.1遴选专家 6.2设计调查问卷 6.3统计学方法 26参考文献 282肺络病是中医络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肺络病证治体系的日趋丰富,肺络病的标准化建设也亟需完善。自上世纪末起,我国就开始了相关中医药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从基础理论,因、机、证、治等各个方面制定了多项中医术语规范标准,为肺络病的术语规范化研究提供了便利条本次研究是运用文献学、术语学等多种方法对肺络病相关治则、治法等方面的名词进行标准化研究,包括收集名词、定名、定义、专家问卷调查等多个步骤。最终初步形成《肺络病治则、治法名词术语》,为建立标准规范的肺络病证治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以此为基础为肺络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学科建设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3肺络病治则、治法名词术语本标准规定了中医肺络病2种常用治则和12种常用治法及其定义。本标准适用于基于肺络理论防治肺系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其他基于络病理论防治相关脏腑(如心系、肝系、脾系、肾系)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也可参照应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3.1络以通为用luòyǐtōngwéiyòng定义:对于肺络病证的治疗,应采取通畅肺络、消除气血津液阻滞的治疗原则。临床上可分为驱邪通络与补虚通络,驱邪通络即采用能够通畅络脉,祛除邪气的中药治疗原则,适用于肺络瘀阻等邪实为主的病证,补虚通络即采用扶4助正气与通畅络脉的方法,适用于肺虚络瘀或络虚不荣等以肺络虚损为主的病证。yí定义:对于肺络虚损的病证,应采取在补益的基础上兼以通畅络脉的治疗原则。定义:采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络脉的作用的中药,适用于瘀阻肺络证的治疗方法。定义:祛痰药与活血通络药并用,适用于痰湿阻络证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又可分为温化寒痰通络与清化热痰通络。温化寒痰通络:采用具有温肺散寒,燥湿化痰功用的中药,适用于寒痰阻络病症的治疗方法。清化热痰通络:采用具有清化热痰或润燥化痰的中药,适用于痰热阻肺病证的治疗方4.3活血化痰通络huóxiěhuàtántōngluò定义:采用活血化瘀通络与化痰通络并用的方法,适用5于痰瘀阻滞肺络证的治疗方法。4.4益气养阴通络yìqìyǎngyīntōngluò定义:采用益气养阴兼通络作用的中药,适用于肺络虚损、气阴不足病证治疗方法。4.5益气活血通络yìqìhuóxiětōngluò定义:益气通络药物与活血化瘀通络药物并用,适用于气虚络瘀病证的治疗方法。定义:采用具有解毒通络作用的中药,适用于毒损肺络病证的治疗方法。具体又分为清热解毒通络、祛湿解毒通络、化瘀解毒通络等。清热解毒通络:采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适用于热毒侵袭肺络的病证。祛湿解毒通络:采用具有祛湿作用的中药,适用于湿毒侵袭肺络的病证。化瘀解毒通络:采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适用于瘀毒阻滞肺络的病证。4.7清热化瘀通络qīngrèhuàyūtōngluò定义: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等中药,适用于肺热络瘀病证的治疗方法。6定义:采用梳理气机的中药,适用于肺络气机逆乱病证的治法,临床上又分为宣肺通络与降气通络。宣肺通络:采用宣通肺气的中药,适用于肺气不宣,肺络气滞病证的治法,常用药物为麻黄、北杏仁、桔梗、紫菀、紫苏等。降气通络:又称下气通络,采用具有沉降作用的中药,适用于肺气上逆等病证,常用药物为苏子、旋覆花、半夏、丁香、代赭石等。定义:采用解表达邪,祛风散寒中药,适用于风邪侵袭肺络病证的治法,这里的风邪尤指外风。定义:采用具有剔邪搜络,走窜力强的虫蚁类中药,用以治疗络脉瘀阻病证的治疗方法。定义:采用具有通络散结,破瘀止痛、活血补血作用的藤蔓类中药,用以治疗络脉瘀阻病证的治疗方法。4.12和络止血héluòzhǐxiě定义:采用具有宁静脉络,防止络气沖逆的中药,适用7于络气沖逆而致出血病证的治法。5.1筛选名词要求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一是电子期刊数据库:检索CNKI、SinoMed、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的起止日期为各数据库的建库日期直至2020年8月15日为止。CNKI、SinoMed、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词设置为“肺络”或“肺”+“络”或“络病”+“肺”检索方式设置为主题检索,其余选项皆选为默认;按照上述检索方式由双人独立检索文献;二是检索教材:阅读吴以岭《络病学》等教材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五是检索古代文献:在《中华医典》数据库中输入“肺络”检索词,选择“正文”为检索范围,双人独立检索录入,同一医家理论只保留一个。5.1.1纳入标准现代文献的纳入标准:①对肺络病治则、治法等内容有描述;②同一篇文章、同一研究内容重复发表者,按一篇计;③中医方药有确切临床疗效。古代文献的纳入标准:《中华医典》所收书目中对肺络8理论或肺络病治则、治法有完整的论述。5.1.2排除标准现代文献的排除标准:①与肺络病无关,不涉及肺络病治则、治法;②临床资料含糊不清,表述不明的文献;③动物实验研究;④综述及系统评价类文献;⑤西医治疗为主的研究。古代文献的排除标准:①对肺络病治则、治法描述不清或无关者。5.2规范定名要求国际性、学术性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中制定的定名规范,对肺络病治则、治法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定名。5.3名词定义要求-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中的定义原则,在相关重要文献定义的基础上对肺络病治则、治法名词术语进行严格而有据的定义,并慎重处理本次名词术语规范与现行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之间的关系。对于已纳入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名词,尽量沿用国标中的定义,以保证各标准之间的协调性;9而对于少数项目组认为确有异议的名词定义,项目组将在本次研究中将新的定义列出,并对采用新定义的理由作出详细的表述;其余不涉及采用国标定义的名词术语,将严格遵照本文所述的定义方法和定义原则,在相关权威文献定义的基础上斟酌定义。5.4术语简释要求将收集的名词术语按照治则、治法等2类进行归类,形成初步的肺络病治则、治法名词术语(参见附名词术语按照以下七个部分作出简释:①条目编号:指代词条唯一位置的标志;②正名:给出本概念规范的中文名称;③标准代码:已确定的术语标准代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④汉语拼音:汉字的注音符号;⑤定义:对本概念作出的表述;⑥文献汇考:查考相关文献对该名词术语及其指称概念⑦按语:对所作出的定义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6德尔菲专家问卷调查运用德尔菲法(Delphi由研究小组拟定调查问卷,以函件或当面咨询的形式发送给已遴选的专家,对需要解决的肺络结构、功能及肺络病病机名词术语标准化研究所遇到的问题,向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征求意见,然后将专家的反馈意见进行收集归纳并整理,再将结果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直到确定最终入选词条,以制定《肺络病治则、治法名词术语》地方标准。6.1遴选专家具体选择标准:辽宁省内三甲医院、副高级以上职称、从事长期从事中医肺病临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专家20名。6.2设计调查问卷基于德尔菲法(Delphi)肺络结构、功能及肺络病病机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的专家调查问卷(参见附录B)。6.2.2赋值依据名词赋值依据:采用5分量表法对名词的重要程度进行赋值,即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分别赋专家赋值依据:在调查问卷中,将专家对每个名词的熟悉程度分为5级,即很熟悉、熟悉、一般、不熟悉、很不熟悉,分别赋值1、0.7、0.5、0.2、0分。6.3统计学方法对专家反馈的数据进行审核、归纳整理后,录入excel中,建立肺络病名词术语专家调查问卷数据库,并对各名词的均数(`x)、变异系数(CV)和满分率(Kj)等进行统计分析。设定:名词均数≥3.00、变异系数<30%且满分率≥10%时正式纳入肺络结构、功能及肺络病病机标准名词。当名词均数、变异系数、满分率任何一项不满足以上标准时,该名词予以剔除。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均数和满分率来表示均数=专家对条目评分总和的平均数,越大则对应条目的重要性越高。满分率值越大说明条目赞同的专家人数比例越高,该条目越重要,为平均数指标的补充指标。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采用变异系数(离散系数)CV进行评价CV=标准差/平均值×100%标准差是方差(S^2)的算数平方根。S^2=(x1-`x)^2+...(xn-`x)^2:/nCV数值越小,则提示专家对该指标重要性评价的一致性越高,专家协调程度越高。肺络病治则、治法名词术语1.1络以通为用luòyǐtōngwéiyòng[定义]对于肺络病证的治疗,应采取通畅肺络、消除气血津液阻滞的治疗原则。临床上可分为驱邪通络与补虚通络,驱邪通络即采用能够通畅络脉,祛除邪气的中药治疗原则,适用于肺络瘀阻等邪实为主的病证,补虚通络即采用扶助正气与通畅络脉的方法,适用于肺虚络瘀或络虚不荣等以肺络虚损为主的病证。《医学真经》云:“通络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田丽等[5]认为气虚、痰阻、血瘀、毒滞是肺间质纤维化疾病特点,痰瘀毒痹阻肺络贯穿肺间质纤维化的始终,治疗气血行,则病缓矣。张兰坤[6]等认为"络以通为用"的络病基本治则,以虚、实为纲,从气滞血结、络脉瘀滞、痰瘀阻络、络脉空虚等方面立论,谈及了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药通络及补虚通络诸法。[按语]络以通为用选自《络病学》,现代文献对肺络病治则也大多主张以通为用,从《内经》到叶天士,对于络病病的治疗当以“通”为主,叶天士也提到:“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对于肺络病的治疗,最重要临床之上应当辨清病情虚实轻重,合理采取通络之法。[定义]对于肺络虚损的病证,应采取在补益的基础上兼以通畅络脉的治疗原则。谭漪[29]运用补虚通络药物治疗肺纤维化,发现运用补虚通络法在症状总积分及喘息、咳嗽、Velcro啰音等积分下降方面和肺功能改善情况作用明显,说明补虚通络药治疗肺纤维化疗效明显、安全、副作用小。[按语]“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出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临床中常用补虚通络药物治疗肺络虚损病证,以补药之体作通药之用,对于络虚不荣或肺虚络瘀之证有着良好的疗效,常与祛瘀通络之品合用而使正气复而邪气出,临床上气虚常用人参,血虚常用当归,阴虚常用麦冬,阳虚常用鹿茸。2.治法2.1祛瘀通络qūyūtōngluò[定义]采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络脉的作用的中药,适用于瘀阻肺络证的治疗方法。屈杰等[7]认为“久病肺虚,痰瘀阻络,肺失肃降”是本病的络病学的病机关键,根据“络以通为用”的指导原则,提出了“活血通络,化痰降气”的治疗方法,发病环节重要的病理因素,因此在扶正固本荣络的基础上加以祛瘀通络,软坚散结,使有形之邪消散而肺络通畅,恢复肺脏宣发肃降,条畅气机,通调全身水液的作用,达到控制发展的治疗目的。[按语]该词条选自国家标准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肺络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血瘀阻滞,正如叶天士所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对于此类证型当采用祛瘀通络的方法,同时络病后期大多因实而虚,所以临证应当审时度势,不可一昧运用活血祛瘀通络药物,当辩证施治。2.2化痰通络huàtántōngluò[定义]祛痰药与活血通络药并用,适用于痰湿阻络证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又可分为温化寒痰通络与清化热痰通络。温化寒痰通络:采用具有温肺散寒,燥湿化痰功用的中药,适用于寒痰阻络病症的治疗方法。清化热痰通络:采用具有清化热痰或润燥化痰的中药,适用于痰热阻肺病证的治疗方法。范锐等[9]认为肺纤维化病程中,内源性或外源性的致病因素导致肺络损伤,气机运行不畅,且内生痰浊质黏如胶状,停于胸隔肺络之中,进而造成肺络损伤。临床上合理选用补气、化痰类中药,可延缓肺纤维化进程,改善咳嗽、憋喘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罗毅[10]认为痰既是肺络病主要的病理产物,也是病情加重的主要因素。痰浊始终贯穿病变全程,故肺络病的治疗应时时注重化痰散结通络;化痰散结通络既针对痰浊纠结不解的基本病理环节,也可防止痰浊进一步化生毒邪,耗气伤阴,起到截断扭转的作用。[按语]该词条选自国家标准GB/T16751.3-1997《中医器”,当肺络受损,肺的升发肃降功能失常,容易导致津液输布失常,聚则为痰,痰浊痹阻肺络,则又愈加加重肺络损伤。故治疗当运用化痰通络之法,使痰浊去,肺络通,则疾病愈,同时也应当辨别痰之寒热,络之虚实。2.3活血化痰通络huóxiěhuàtántōngluò[定义]采用活血化瘀通络与化痰通络并用的方法,适用于痰瘀阻滞肺络证的治疗方法。崔红生等[11]认为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且络体细小,分布广泛,分支众多,功能独特,所以一旦邪客肺络或久病入络,则容易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导致瘀血滞络或络脉不充,从而形成络病,而分期沦治、活血化痰通络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根本大法。马啸等[12]认为痰饮血瘀是肺络病重要病理产物,痰瘀损伤肺络是肺络病的主要病理过程,痰饮血瘀络阻也是是肺络病发病、治疗、预后的关键因素,按照中医药规律,提出肺络病的治疗必须祛痰化瘀通络。[按语]该词条来源于现代期刊文献,出现频次较高。痰和瘀均是人体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病理产物,气机升降出入异常是导致津血代谢障碍的主要原因。肺主气,司呼吸,调节一身气机,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肺为相傅之官,行血脉主治节。肺脏受邪,肺之气机不畅,气不行津则化湿生痰,肺气停滞不能行血脉、主治节则血络生瘀,临床多以活血化痰通络为基本治法。2.4益气养阴通络yìqìyǎngyīntōngluò[定义]采用益气养阴兼通络作用的中药,适用于肺络虚损、气阴不足病证治疗方法。马丽[13]通过研究发现益气养阴通络法是治疗肺络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患者抗病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具有很好的临床使用价朱凌云等[14]认为肺络病特征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表现为肺脏络脉、气阴亏虚,标实表现为痰浊血瘀、热毒壅盛,发病过程虚实夹杂复杂多变。只有恢复正气的充足与正常运行才会使血脉运行通畅,各脏腑才能气机调和运化气血,所祛除邪气,标本同治。[按语]该词条来自现代期刊文献。气阴两虚,肺络瘀阻是肺络病后期常见的证型,正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故在治疗时必须以益气养阴为主,辅以活血通络,使补中有通,寓通于补,气阴复则愈后良好,使疾病复发减少。2.5益气活血通络yìqìhuóxiětōngluò[定义]益气通络药物与活血化瘀通络药物并用,适用于气虚络瘀病证的治疗方法。翟宏伟[15]等认为肺络病病机为久病伤气、伤血、伤津,致气虚血瘀、痰浊壅阻,气滞血瘀、痰瘀阻络,以益气活血通络治之,气动血活,使心肺之气宣畅如此气血同调,可提高本病之疗效。胡修六等[16]认为血瘀、气虚两者之间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两者之间在病理与生理上具有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的作用,血瘀导致气虚,气虚加重血瘀,采取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对改善其血小板活化指标具有重要帮助。[按语]该词条来自现代期刊文献。营血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卫者,气血之阴阳也,故卫属气,为气中之阴,营属血,为血中之阳。卫气足则固摄脉络,血不外溢。营血和畅,则温通有序,脉无阻滞。故益其气则络脉稳固,活其血则周流不滞。2.6解毒通络jiědútōngluò[定义]采用具有解毒通络作用的中药,适用于毒损肺络病证的治疗方法。具体又分为清热解毒通络、祛湿解毒通络、化瘀解毒通络等。清热解毒通络:采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适用于热毒侵袭肺络的病证。祛湿解毒通络:采用具有祛湿作用的中药,适用于湿毒侵袭肺络的病证。化瘀解毒通络:采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适用于瘀毒阻滞肺络的病证。武婧等[17]毒邪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的主要因素,亦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可将本病病位归于肺络,病机主要为肺络痹阻,毒损肺络的治疗可从解毒通络为主,又分为祛湿毒通络与化瘀毒通络两种方法,解毒、通络相辅相成,解湿疫之毒,通肺络之脉。刘亚倩等[18]认为治疗原则为托毒通络,从气血两个角度入手以托毒,通过益气、养血和营以托毒,调理气机、消痰毒、化瘀毒以通络,攻补结合,以促进气血津液正常运行,减少痰瘀毒邪等内生之毒的产生,防止毒邪留滞为害,荼毒五脏,从而恢复人体阴升阳降、阴阳调和的生理状态。[按语]该词条选自国家标准GB/T16751.3-1997《中医包括湿、热、瘟疫之毒等,内生之毒多为瘀、热之邪化生瘀热毒邪,肺络出现络毒之邪,对肺络会在成不可逆转之损伤,故在采用解毒通络的同时,还应顾护正气,扶正祛邪。毒损肺络,使得治疗性药物难以通过肺络“溢奇邪”功能而祛除毒邪,所以临床中必须兼加补肺通络类药物辅助解毒之品入2.7清热化瘀通络qīngrèhuàyūtōngluò[定义]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等中药,适用于肺热络瘀病证的治疗方法。宋凤丽等[20]认为肺热络瘀是肺络病的病机关键,根据清热以及络病学“络以通为用”的原则,清热活血化瘀通络是本病肺热络瘀证的主要治法,常用千金苇茎汤或泻白散合四妙勇安汤加减,疗效显著。王文譞等[21]认为肺络病病机归因于肺络构效异常的“肺“络瘀”为气虚络瘀、痰凝血瘀、毒损络瘀、痰热毒瘀以及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肺络受损,形成肺络内外交困成积的病机状态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按语]该词条选自国家标准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热毒深结五脏,内生瘀积,故吐血”,热久热深必瘀,瘀热互结在肺络,可致血溢而出现吐血等症状,也可致血滞现象,采用清热化淤通络之法,则可使络热得消,络瘀得散。常用药物为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泽兰等。2.8理气通络lǐqìtōngluò[定义]采用梳理气机的中药,适用于肺络气机逆乱病证的治法,临床上又分为宣肺通络与降气通络。宣肺通络:采用宣通肺气的中药,适用于肺气不宣,肺络气滞病证的治法,常用药物为麻黄、北杏仁、桔梗、紫菀、紫苏等。降气通络:又称下气通络,采用具有沉降作用的中药,适用于肺气上逆等病证,常用药物为苏子、旋覆花、半夏、丁香、代赭石等。徐婷贞等[23]认为肺络一旦受累,则气机运行失常,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从而产生一系列肺络病症状,临床上可运用理气通络之法进行治疗,可使气顺络通,肺络通顺则病证易[按语]该词条选自国家标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肺主气,司呼吸,为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邪气侵袭肺络,肺络受损,络气运行输布障碍,肺气宣发肃降之职失司,肺气郁滞于肺络,而见患者喘息困难,胸部膨满,气短等症状。故治疗应以理气通络,而根据气机宣降出入的不同临床应选择合适的治法,宣肺通络与降气通络应根据临床表现不同随证治之。2.9祛风通络qūfēngtōngluò定义采用解表达邪,祛风散寒中药,适用于风邪侵袭肺络病证的治法,这里的风邪尤指外风。王月娇等[24]认为邪气初起即可深入肺金。亦有因素体正虚无力祛邪外出或失治误治而致风邪不祛者,风邪留于肺络,深伏难祛,祛风通络药多辛散轻扬、偏行于表,可宣肺气、行郁滞;其质轻可托邪外出,使邪有出路,肺气流利。李斐然等[25]认为风邪侵袭肺络,络气被郁,肺失宣降,气机上逆,常见咳嗽时作、咽痒则咳,咳声嘶哑,虫类药专于祛风通络,外可达于肌表,内可通于肺络,对于驱除留恋肺中之风邪,最为适宜。[按语]该词条选自国家标准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风者,百病之长,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最易与寒、湿、热相兼为患,肺为五脏之华盖,易受外风之侵袭,风善行数变,肺络枝横节出,窜行于里,不易祛邪外出,肺络之邪风,一般为外风,故一般采用解表达邪,祛风通络之法,外风宜散,采用药物为辛散祛风之品,如防风、蝉蜕、荆芥、羌活等。2.10虫以通络chóngyǐtōngluò[定义]采用具有剔邪搜络,走窜力强的虫蚁类中药,用以治疗络脉瘀阻病证的治疗方法。叶天士云:“虫蚁迅速飞走之诸灵,裨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吴鞠通亦云:“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血,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崔晋伟等[26]认为虫类药物身形细小,善于走窜,可以直达病所,具有攻坚破积、搜风剔络、活血祛瘀、消散痈肿、行气活血等诸多功效,在肺络病病治疗中常有力挽狂澜之[按语]该词条选自《络病学》。络病初期,病邪尚浅,草木药物尚可奏效,而久病久瘀久痛入络,非虫蚁不能达,东汉张机首倡虫药,其大黄蟅虫丸,多味虫类药并用,可化瘀生新,祛瘀通络,疗效颇佳,吴鞠通、叶天士皆对虫类药做出过高度评价,现代研究也表明虫类药对络病疗效甚佳,临床中可以辩证选用,但是虫类药多为有毒之品,且富含多种异体蛋白,在临床应用中尤为注意,中病即止,不可多用。2.11藤以通络téngyǐtōngluò[定义]采用具有通络散结,破瘀止痛、活血补血作用的藤蔓类中药,用以治疗络脉瘀阻病证的治疗方法。《本经逢原》云:“凡藤蔓之类,皆属于筋。”于志强[30]认为藤类药物缠绕蔓延、脉络纵横交错,像人周身之经络,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养血柔筋、清热解毒等功效,配伍虫类药物更可破除顽疾、增强疗效。[按语]该词条选自《络病学》。取类比象是中医学的鲜明特征,藤蔓类植物蜿蜒曲折、纵横交错、其形如网,通达四处,好比如络脉,故对于邪气入络,络脉受损的病证,腾类通络药有着良好的功效。临证应用之时应当依据病情正确选择用药,使邪祛而正不伤,同时某些藤类通络药有一定毒性,中病即止,不可多用。常用的腾类通络药物有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2.12和络止血héluòzhǐxiě[定义]采用具有宁静脉络,防止络气沖逆的中药,适用于络气沖逆而致出血病证的治法。耿宏等[22]认为肺络受损而咳血,临床所见热者多而寒者少,因热性炎上,耗气伤阴,损伤津液,灼伤脉络,脉络伤则血外溢。清润即指清肺、凉润,清润之品可使热去而血宁,苦寒之品,只可酌选,以防寒凝。仍可复原之血,止之使不溢出,则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按语]该词条选自《络病学》。所谓和络者,和其气血也。气血失和,气不外固则失气固摄,营血外溢而发出血。故气血和畅,邪无可干,气血守其常道,周流不休而无出血之弊,而一昧止血可能会使瘀邪留滞肺络,形成顽疾。肺络病治则、治法名词术语规范化德尔菲专家问卷调查表3、请在“对条目的熟悉程度”一栏根据对条目的熟悉程度填入相应的数字,其中,1、0.0.2、0分别表示很熟悉、较熟悉、一般、不太熟悉、不熟悉息价度参考文献[1]王彩霞.中医脾脏象理论基本术语诠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7-18.[2]杨晗,魏凤琴.中医治则治法关系研究_杨晗[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9):2215-2216.[3]陈骥,唐路.中医治则治法术语的特点及英译探析_陈骥[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4):564-566.[4]张杰,李德新,李思琪.中医内科术语标准化的思考_中医治法部分_张杰[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2):2316-2317.[5]田丽,张伟.从“络以通为用”论治肺间质纤维化[J].中医杂志,2018,59(19):1644-1646.[6]张兰坤,过伟峰,肖婧,盛蕾.从叶天士“络以通为用”学说谈通络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2014,55(09):804-805+808.[7]屈杰,付雪聪,李培.从络病学痰瘀阻络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2):2562-2563.[8]郑莉莉,王婕琼,李泽庚.“肺络微型癥瘕”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重构的相关性[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01):7-9.[9]范锐,张伟.从气虚痰阻探讨肺纤维化氧化应激机制[J].中医杂志,2019,60(24):2099-2102.[10]罗毅.浅论痰瘀因素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07):1329-1330.[11]崔红生,邱冬梅,武维屏.肺间质纤维化从络病辨治探析[J].中医杂志,2003(12):946-947.[12]马啸,陈志祥,童佳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