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概述课件_第1页
中医康复概述课件_第2页
中医康复概述课件_第3页
中医康复概述课件_第4页
中医康复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康复概述2024-06-02目录中医康复的概念中医康复学的主要内容中医康复的研究对象中医康复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医康复学发展概况01中医康复的概念

形体功能的恢复目标主要是针对慢性病或残疾者,尤其是老年病残者,通过康复治疗,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使其重返社会。案例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后序》记载了一老人病残多年,经“复沉潜诊视,植方投剂,获效如响,不旬日而渐离榻”。含义《宋朝事实类苑》中有“圣体康复,思见执政,坐便殿,促召二府”的记载,意味着“康复”还包括恢复参与社会活动的含义。针对精神情志异常者,可采用中医康复手段调摄其精神情志,促进心理健康。中医康复调精神《王孟英医案·狂》载一狂证患者患烦躁不眠,采取传统治疗手段后渐次康复。传统治疗助康复在《旧唐书》中记载,武则天在圣历二年患病,其后不良情绪得到改善,说明康复不仅限于身体功能的恢复,还包括精神情志的恢复。精神情志是康复精神情志的恢复正气是人体抗御邪气侵袭、修复调节形体的关键,通过针刺等方法可以恢复正气。正气在中医中的关键作用通过针刺的方法,可以使正气恢复,并消除致病的邪气,如《素问·调经论》和《王氏医案》所示。针刺消除致病邪气针对“神气不足者”,采用“按摩”和“著针”的方法,使“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按摩和著针扶助恢复正气是中医康复的重要内涵,通过调畅情志、振奋精神等方法,促进正气恢复。调畅情志与振奋精神正气的恢复中医康复学概念20世纪80年代,我国康复医学学科迅速发展,中医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并提出中医康复学这一概念。中医康复学目的中医康复学旨在改善和预防病伤残者的身心功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同健康人一起共同分享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医康复学意义中医康复学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传统中医理论和治疗实践为基础,融合现代康复医学的部分理念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中医康复学特点中医康复学植根于中医学,使用传统中医理论和中医学的诊治技术方法,同时吸收借鉴了现代康复医学的部分理念,是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中医康复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02中医康复学的主要内容123中医康复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中医康复学的重要性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等为基础基本理论因中医康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中医康复学的理论还包括残疾学基础及相关功能评定等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中医康复学的基本理论03康复护理技术康复护理技术是中医康复学的重要组成,包括康复锻炼、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01康复评定技术通过康复评定技术,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功能状况,确定康复目标和制定康复计划。02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是中医康复学的核心,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诊治技术中医传统评定技术01中医四诊评定技术是从整体出发,通过望、闻、问、切手段,运用辨证的理论和方法,识别病证,判断疾病,给康复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依据的中医基本技能。02康复评定技术现代康复评定技术中医的康复评定需与现代康复评定方法相结合,对多方面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障碍程度进行评估。认知功能评定言语功能评定躯体功能评定社会功能评定损伤评定活动受限评定中医康复治疗方法以中医理论为依据,运用针灸、推拿、药物、情志、饮食、传统运动、娱乐等手段,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障碍治疗、心理康复、认知康复和康复辅具等,是综合利用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改善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护理的定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基础护理和临床专科护理知识,结合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对康复对象实施护理技术。康复护理的目标适当的康复护理能使病、伤、残者尽可能减轻残疾程度,提高功能水平,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常用的康复护理技术包括环境康复护理、正确体位的摆放、体位转移技术、自我照顾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放松训练等。康复护理技术康复对象常见病残诸症的临床康复主要是针对脑卒中、脑性瘫痪、脊髓损伤等导致的身体功能障碍进行的。康复内容临床康复包括病残诸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康复评定、康复原则、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和康复教育等。康复原则临床康复的原则和方法因病种和病情的不同而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常见病残诸症的临床康复03中医康复的研究对象急性伤病患者及术后患者如骨折、脊髓损伤性截瘫、烧烫伤、脱位、伤筋、截肢后等,大部分伴见人体功能障碍。在急性伤病患者及术后患者中,不管功能障碍是否已经发生或尚未发生,只要存在导致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就是中医康复学的研究对象。急性伤病及术后患者存在导致功能障碍急性伤病患者随着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疾病的病死率降低,但工伤和交通事故发生率上升,老年化进程加快及慢性疾病增多,导致各类残疾者人数增加。康复治疗群体肢体、器官和脏器等损害所引起的各类残疾,如肢体残疾、听力语言残疾、视力残疾、精神残疾、智力残疾、脏器残疾等,是中医康复治疗的主要群体。残疾者人数增加各类残疾者慢性病患者定义慢性病患者是指急性病后形成的迁延性病证及一些病程较长、缠绵不愈的病证伴有功能障碍者,如慢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特点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对于此类患者,既要控制原发病的继续发展,又要防止和缓解原发病所致的功能障碍。康复医疗作用对正在进行抗肿瘤治疗或病变仍在发展的患者可进行预防性、支持性康复医疗,对晚期患者可进行安慰性康复医疗。部分慢性病患者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的严峻挑战,老年病的患病率与老龄化程度正相关。人口老龄化挑战老年病患病率器官功能衰退中医康复措施高血压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和老年骨质疏松症等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下降。中医康复措施可恢复正气、延缓衰老、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功能状态和生活能力。年老体弱者04中医康复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医学的疾病状态分类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对象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的区别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的联系中医康复学的研究目的中医康复学的服务对象中医学将疾病状态分为“已病”、“欲病”和“未病”三种。中医康复学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和慢性疾病、年高体虚者,属于“已病”范畴。中医康复学的研究目的是改善和预防病、伤、残者的身心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增强生活自理能力。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人,属于“未病”范畴。研究目的在于防病健身,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在服务对象、研究目的、适用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属于两个性质不同的学科。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均隶属于中医学,两者在理论基础、基本原则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方法和手段上也互通互用。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中医临床学运用中医学理论解释临床病证,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研究范围包括内、外、妇、儿、骨伤等各科疾病,主要服务对象为临床各科患者。关注机体功能恢复,减轻或消除病残带来的障碍,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为目标。与中医临床学在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服务对象等方面存在较多不同。中医康复学和中医临床学在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上有许多共同点,但研究内容不能完全涵盖对方。某些常见病在治疗同时或治疗后可适时介入康复。涵盖中医康复文献学、中西医结合康复学、中医康复心理学、中医康复教育学、中医康复管理学等,三级学科方面涵盖中医各领域的康复。中医康复学学科间的关系中医康复学的学术外延中医康复学与中医临床学的关系05中医康复学发展概况人类生存与自然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地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类对人体生命有了初步的认识,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医疗活动。人类在觅食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可增强体力、减少疾病,于是产生了饮食康复法的萌芽。火的应用促进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同时能够驱寒保暖,从而促进了灸、热熨等康复方法的产生。新石器时代,砭石、石针、骨针的出现产生了针刺法,受自然界中现象和变化规律启发,产生了舞蹈、导引、按蹻等活动,并用于康复医疗实践。医疗活动萌芽火的应用与康复针刺法与自然启发饮食康复法萌芽远古时期先秦时期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经济发展促进科学文化繁荣,诸子百家提出养生康复思想,丰富中医康复学内容。社会制度变革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记载大量康复医学内容,如“治未病”的康复预防观,“杂合以治”的综合康复治疗观等。黄帝内经强调调护人体正气,调动自疗能力,提出情志康复法,利用规律治疗疾病,如“怒伤肝,悲胜喜伤心”等。顺应自然规律先秦时期0102汉魏非药物康复法汉魏时期,医学家们倡导药物康复的同时,还发展了许多非药物的康复方法,如针灸、饮食、气功、熨疗等。五禽戏体育康复华佗重视体育康复和养生方法,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编成“五禽戏”,对后世影响甚广。张仲景辨证论治东汉张仲景在全面总结前人医学成就的基础上,著成《伤寒杂病论》,所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中医康复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针灸专书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根据《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针灸内容,择其精要,编撰为《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气功养生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从气功、导引、吐纳、按摩、饮食精神卫生等方面来讨论养生与疾病的康复治疗。030405汉、魏、南北朝时期《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撰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病因、证候学专书,也可视为我国第一部采用医疗体育对疾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著。唐代孙思邈所著,列出了食养、食疗食物154种,并专列《食治》一门,认为饮食治疗是养生康复的重要手段。隋唐时期重视导引吐纳,推崇彭祖的服气吐纳法,对吐纳、服气、导引、调息有深刻论述,标志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官方为残疾人专建了“养病坊”,类似现在的康复医院,唐朝太医署还设有按摩专科,配备专人进行按摩、导引等。唐太医署所设的医学部中有医博士、针博士和按摩博士,标志着康复医学得到了进步发展。《备急千金要方》残疾人康复医学部的设立康复医学的发展隋唐时期康复经验整理应用中医康复的经验和方法得到系统整理,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专著贡献大量养生、气功、针灸、导引专著相继问世,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中医康复学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迅速,中医康复学也取得显著进步。宋、金、元时期陈直编撰的《寿亲养老新书》是老年人养生与疾病康复的专著,详述修身养性、药物食治、按摩等内容。《寿亲养老新书》介绍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等医家对中医康复有所贡献,如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对临床康复辨证有指导意义。金元四大家贡献元代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饮食康复专著,强调饮食对康复的重要性。饮食康复专著宋代出现了一些导引、气功专著,如四段锦、八段锦、百段锦、易筋经、洗鼱经等,对康复技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导引气功专著贡献宋、金、元时期康复疗养机构天下郡县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者,明成祖在北京兴建的安乐堂,是较完整的康复疗养机构。康复医疗的发展明代康复医疗范围已扩展至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社会康复事业也普遍开展。康复技术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康复技术,针对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提出了系列康复和养生的医疗保健措施。明清时期预防康复原则陈实功于《外科正宗》中列出“调理须知”一节,提出的康复措施对其他各科患者的康复有参考价值。康复措施中医康复学的发展清代是中医康复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康复手段丰富了康复医疗内容。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提出了“知节”“知防”的预防康复原则。明清时期外治方法的创新吴尚先的《理瀹骈文》阐释和发展了多种康复方法,明确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康复学的专著沈子复编撰的《养病庸言》是有关疾病康复学的专著,强调精神因素对恢复健康的影响。康复法与护理原则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介绍了各种疾病的药食康复法,阐述了各种病证的康复禁忌与护理原则。明清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规划纲要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康复学的理论、独特疗法和临床经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康复受重视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促进机构发展,拓展服务能力。政策支持2020年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中提出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