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天,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中华民族正面临着走向何方的选择:是继续维护黑暗落后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上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这里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生涯。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到故乡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同年秋,为躲避军阀的逮捕,他秘密离开故乡韶山,赴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作。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虑。下阕回忆了青年时代的斗争生活,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地说明了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抒发了作者昂扬的革命斗志和豪迈的革命情怀。词作分上下两阕。上阕写眼前之景和心中的感慨。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层。前三句是第一层。开头的一句,作者为自己设置了一个绝好的抒情视角,把自己作为抒情主人公直接引入了作品。“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人物、时间、地点、环境,寥寥几笔,交代清楚,使人眼前宛如展开一幅图画:一位青年革命家,满怀对国家时局的忧思和革命的激情,独自站立于湘江之畔的橘子洲头,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凝望沉思。因为是“独立”,才能有后面的“怅”和“忆”,因为“独”,才更感到天地之“寥廓”,才易于勾起对“百侣”同游的思忆。“独立”将抒情主人公置入了画面,给了他一双凝神眺望的眼睛,自然而然地便要“看”。一切都是在“独立”之下发生的。从“看”以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是第二层。“看”是一个领字,总领七句,由一个“看”字带出下面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远望群山,层层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红色是一种最厚重的暖色,能够激发人昂扬、奋发、热烈的情绪,词中先是“红遍”,而后是“尽染”,下面又是“碧透”,红得如火,绿得澄澈。“遍、尽、透”这几个程度修饰词,用得十分精妙传神,将深秋的色彩渲染到了极致。这既是诗人面前的客观景色,又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只有对祖国、对故乡热爱至深的人,笔下的描绘才会如此充满感情。山、林、江是静态的景物,舸、鹰、鱼是动态的景观。而“争流”“击”“翔”几个动词,具体诠释了“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同时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积极进取的心态:江舟要奋争前行,雄鹰要搏击长空,连鱼儿也轻快地游弋,像飞翔一般,世间万物都在奋发自强,蓬勃发展,何况人类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第三层。面对眼前这一番壮丽景色,联想到社会的黑暗和时局的动乱,心怀忧国之思的诗人不免由刚才的昂扬之情转为忧思之情,于是借景抒情,发出“怅”和“问”,这是符合情绪逻辑的,是情绪发展的必然结果。读者跟着作者涌动的思绪,自然而然与之同叹。怅望广阔的宇宙,国家的前途命运,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一叹问是上阕词的中心意旨所在。下阕追忆往事,表现了青年学子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前两句是第一层,由叹问过渡为对往事的追忆,概括地交代了学生时代曾与众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畅游此地,不仅自然地引出下面所忆之事,而且以“百侣”映衬上阕开头的“独立”,补充交代了此番秋行乃是故地重游,而过去在这里曾有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这就使得前面的“怅”和“问”更多了一层情绪上的合理性。第二层由一个“恰”字总领七句,与上阕的“看”遥相呼应。这七句是对那一段“峥嵘岁月”的深情描绘: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写文章品评时事,抨击黑暗现实,将军阀官僚们视如粪土。这几句选择典型事例描述,既概括又具体,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同学们青春似火、朝气蓬勃、疾恶如仇、追求光明的革命形象和豪迈气概。最后一层回忆同学们湘江击水的情景,带有浪漫色彩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意气昂扬、英姿勃发的形象,说明这是一群奋发有为的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上阕的发问,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当然是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同学。结尾铿锵有力,充满“主沉浮”勇气和信念,完成了从独立沉思到设问又到解问的抒情过程。全词就此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读罢,但觉尺幅之中浩瀚之气回荡不尽。纵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叙事,由“立”“看”“问”“忆”“记”等词语将写景、叙事和抒情统一起来。上阕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铺叙,最后三句小结;下阕开头两句转换,中间七句铺叙,最后三句结尾。全词层次分明,完整统一。词作的主要表达技巧是:1.情景交融,叙议结合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句句含情。下阕追忆往事,有叙述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回忆往昔生活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的战斗豪情。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但湘江之秋,在毛泽东看来,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壮美,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诗人笔下的秋景是:山红水绿,鹰击鱼翔,一片生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但这首词绝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情是诗人寄兴之所在,是诗人改造世界之志的归宿。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诗人想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表达了要到中流击水,乘风破浪,改天换地,勇往直前的革命豪情。2.意象纷呈,意境深远这首词以一个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形成一个意象群。比如上阕以“万类霜天”为中心意象,它辐射出“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下阕以“同学少年”为中心意象,它辐射出“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复合意象。而全词以独立寒秋的作者为中心意象,其他意象均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之下形成的,具有深远的意境。纵观全词,无论是动静搭配、远近结合、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还是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革命生活,都寄寓着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心志。3.语言形象精当,极富表现力这首词在用字方面颇见作者的语言功力。以上阕“看”字所领的七句为例,“万”字描摹了群山叠嶂之态;“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更显江水之清澈;“竞”字写出了寒秋中万物蓬勃、奋发的情状。这些字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教学建议毛泽东是一位诗词大家,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诗歌,是中国诗歌百花园中一朵壮美的奇葩。教学时,教师应有明确的文体意识,但对词的知识不宜介绍太多,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对词作内容与艺术手法的欣赏方面。这首词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词作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活力和昂扬豪迈之气,这对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正确的价值观,都有积极的作用。教学时应适时引导点拨,介绍词作的写作背景以及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从事的革命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领略词作诗情画意的同时,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人生理想,从作者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音、义,反复诵读,理清层次,初步把握作品情感;第二课时学习作品形象精当,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进一步体会作品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艺术特点和作者伟大的人生志向与情怀。诵读,是学习诗词的重要方法之一。这首词作,在形式上,讲究押韵、字数、平仄,韵律极强;在内容上,充满着豪迈的气概和磅礴的气势,特别适于诵读。学习这篇课文,应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可采取四步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韵律,体悟作品意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循序渐进地领会课文。初读:阅读全词,掌握字音,理解字义,熟悉内容。二读:细读上下阕,理清思路,体会情感。三读:朗读全词,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四读:诵读全词,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意境和语言之美。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是这首词重要的表现手法,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寓情;下阕虽着重叙事,但议论与抒情蕴含其中。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作者描写的景物和追忆的往事,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笔下的景物,感受作者的革命情怀,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景”与“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雄奇壮阔的艺术境界的,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意象往往是解读诗词作品的突破口。教学时,要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分析与品味,体会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这篇作品语言形象精当,极富表现力,在学习中,应抓住关键字词如“争”“击”“翔”“竞”“怅”“忆”等,反复咀嚼品味,提升诗词的欣赏能力。教学中,要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采取点拨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作品的内容,欣赏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可进行拓展和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毛泽东诗词雄浑豪放的气势和壮美阔达的艺术境界。参考资料一、写作背景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二、词的一般常识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三、情景交织的崇高美——《沁园春·长沙》赏析阅读毛泽东同志的优秀诗篇,常会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诗词中洋溢着的崇高美,往往令人产生一种钦敬、赞叹、振奋的感情。在这里,我想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分析毛主席诗词中情景交织的崇高美。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一首。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桕、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一时期,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了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摘自《毛泽东诗词鉴赏》,臧克家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作者向明)四、毛泽东诗文名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国网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6年新余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国网吉林省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参考试题(浓缩500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备考试题(浓缩500题)附参考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6年牡丹江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华南公司(广东省管网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带答案详解(巩固)
- 2026国网海南省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6国网山东省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配电室巡检课件
- 2025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英语真题
- 2025年商务部面试热点问题集萃
- T-EJCCCSE 197-2025 系统窗施工技术规范
- 环卫驾驶员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不锈钢水箱安装施工方案(3篇)
- 卫生院药房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correlation 测量相关性模板
- 山西农行笔试题目及答案
-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讲义)-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工厂玩手机管理办法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