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随堂练习6 新人教必修学习要点_第1页
《故都的秋》随堂练习6 新人教必修学习要点_第2页
《故都的秋》随堂练习6 新人教必修学习要点_第3页
《故都的秋》随堂练习6 新人教必修学习要点_第4页
《故都的秋》随堂练习6 新人教必修学习要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良好的家学与启蒙教育

郁达夫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虽早年丧父,但七岁开始入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2.反叛的时期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后进杭州蕙兰中学,因不满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退学。

3.留学日本,投身文学创作

1913年——1922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留日期间他开始接触西洋文学,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发起成立了创造社。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

《沉沦》的主人公正值青春年华,在异邦文化熏染下个性意识觉醒了。但礼教和宗教的禁欲主义教育早就给他埋下了有缺陷的心理结构,弱国子民的卑怯心理又使这个结构发生更严重的倾斜,这就使他的个性意识无可逃避地蒙上感伤情调的悲剧色彩。他的个性主义追求,只能把自己病态的生命献上反叛社会的祭坛。这部作品的难得之处在于作者大胆地描写性欲与变态心理,在新文学人士热心讨论着各类问题的时候,郁达夫坦诚地说:“问题”在于我们自身。

4、国内的创作与革命活动(1922年——1938年)

创作:

1923年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

1932年末发表小说《迟桂花》。主人公在杭州的迟桂花香中,与友人的妹妹相遇,灵魂相对,却被她“洁白得白纸似的”气质,把跃动的情欲净化了。于是以兄妹相待,在山寺中买了两株翠竹,刻上“郁翁兄妹放生之竹”以纪念这段心史。

1935年发表最后一篇小说《出奔》。描写尖锐的阶级斗争。

革命活动:

1923年5月,《创造周刊》创刊。同月发表《文学上的阶级斗争》。

1928年春秘密加入太阳社,9月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1930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2月与鲁迅、茅盾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

1938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

5.客居南洋,曝尸郊野(1938——1945)

1938年末,任新加坡《华侨周报》主编,《星州日报》副刊副主编。坚持进行抗战宣传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艺界的抗日工作。日军逼近新加坡后,辗转到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在该地以办酒厂为掩护,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被日军胁迫做翻译达7、8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暗中帮助和营救了不少印尼人民和华侨,获悉了日本宪兵部的许多秘密。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后,在9月17日被日本宪兵部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近郊的荒野中。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此时的郁达夫刚刚举家由上海迁居杭州,与他交往密切的朋友这样回忆:“也不知道是生活比较安定的缘故呢,还是周遭的情势驱使他如此呢,总之,在我眼中的达夫,那时候和迁杭以后的一段时期中,确是由一般文人,逐渐走向中国式名士型的路上去了。其时,他喜欢游山玩水,写几段流利轻松的游记;喜欢低吟浅酌,做几首清新隽逸的诗词;收集不少地方志书;雅好各种线装古籍。从前那种桀骜不驯的露骨牢骚,也变为含蓄蕴藉,谑而不刺的言辞。”1934年7月杭州酷热,郁达夫携妻儿到青岛避暑后到北平。8月应约稿急就而成《故都的秋》。

郁达夫一生虽未在北平久住,却挚爱北平的一切,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中他写到“北平的人事物品。原是无一不可爱的”。

(二)课文讲解

1.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第二部分:(3——12段)记叙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集中描绘了物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为文章的第12段,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美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2.概括大意的基础上,体会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

(1)首尾呼应,以北国南国的对比开始,又以对比结束,但仔细品味,首尾在感情上又是递进的关系,从首段的“想饱尝一尝”秋味到末段的愿意用寿命去换取。

(2)围绕北平的秋天的特点,并列描摹了五幅画面。

(3)议论部分单独成段,将“我”之爱秋与中国文人及有情趣的人对秋的爱联系在一起,使“我”对北国的秋的爱合情合理。

3.仔细体会五幅画面,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调动各种感官描摹秋景的。

文章中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来描摹秋景。

视觉: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花色扫帚的丝纹秋枣的颜色……

听觉:驯鸽的飞声脚踏落蕊的声音蝉鸣雨声都市闲人的问答……

触觉:脚踏落蕊

味觉:槐树的落蕊

4、仔细体会五幅画面,试分析“清”“静”“悲凉”的特点是如何传达出来的。所谓“清”从文章里可以看到就是清闲,“静”是寂静,即是作者流露出的幽思与寂寞。

(1)画面的背景北京是皇城人海中的普通院落,避开了喧嚣与富贵。在那里“清”“静”是它的特质。

(2)精致的细节传递出“清”“静”“悲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灰土上扫帚的丝纹,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微叹的互答……

(3)色彩的选取传递情感,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秋色也是最丰富的,但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是蓝色的,都市闲人的衣服是黑色的,就连成熟的枣子也是淡绿微黄的。

二.能力训练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潭柘寺()椽子()驯鸽()啼唱()瓜熟蒂落()姻缘()

房檩()潜意识()颓废()情趣()不能自已()

2.为下列各句选填正确的词语

(1)A融化B熔化

①他把自己整个都___________在书中,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喜怒。

②科学实验证明固体的铁在l,530℃以上就会___________成液体。

(2)A悠远B幽远

①此诗的意境__________,传递出了诗人对漓江山水的热爱。

②我们的思绪随着诗人优美的语言回到了____________的童年。

3.下列语句表述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北京陶然亭的名字取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B、“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意思是看见落叶就知道天要到傍晚了。

C、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写秋的名篇。

D、“秋士”古时是专指那些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4.体味下列语言的妙处

(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2)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3)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长大起来

三.参考答案

l、潭柘寺(zhì)椽子(chuán)驯鸽(xùn)啼唱(tí)瓜熟蒂落(dì)姻缘(yuán)

房檩(lǐn)潜意识(qián)颓废(tuí)情趣(qù)不能自已(yǐ)

2、(1)①融化②熔化(2)①幽远②悠远

3、B

4、

(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注意结构)

(2)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品味比喻)

(3)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长大起来(注意体会“都”字的情感)作文:我心中的什刹海高二(5)班杨博记得以前我一有时间就来什刹海欣赏这令人陶醉的景色。似乎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而那时的那个天真、无忧无虑的我,也完全融入到这无限的美景之中。

她虽然叫海,但实际上是一片湖泊。她没有大海的波涛汹涌,也没有大海的喧腾咆哮,更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但她却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我心里,永远那么宁静,永远那么清幽。

春雨飘过,滋润着河边的杨柳生出嫩嫩的枝牙。柳絮也在微风的陪伴下飘来飘去,飘忽不定,像一个个四海为家的游子。初融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金光,仿佛金粉散落在一面明镜上。再看看湖中的鱼儿,都争先恐后地到岸边,向岸上的杨柳、鸟儿和人们打招呼,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炎热的盛夏,这里却格外凉爽。下午时分,人们纷纷来到湖边,在那一棵棵茂盛的大树下乘凉。老人们切磋棋艺,中年人谈古论今,孩子们可闲不住,在那里相互追逐。想当初,我不也是这样吗?到了晚上,从下游的小岛上传出悦耳的曲声,仿佛把人们带入了另一个世界,那里灯火辉煌,像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在闪耀。

站在银锭桥上观赏秋天的落日别有情趣,瞧西边,天与水一片鲜红,就连树叶也被它浸红了,像一只只飞舞着的蝴蝶。渐渐地,看不见夕阳了,晚霞中的什刹海显得更加文静。听说当年的曹雪芹也常常站在这座小桥上,望着落日的余辉,久久地沉思。宋庆龄故居和郭沫若故居分别坐落在什刹海的北岸和后海的西岸,真是人杰地灵。小时候的我常常站在这里遐想:以后的我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随着秋风的吹过,寒冷的冬天来到了。万物沉睡,什刹海更加沉静了。大雪过后,整个大地被洁白的雪遮住了,树上也都是白色的。

现在我很少再有时间去看望什刹海了。少了些许天真,多了几分忧愁,人是会变的,但她不会变。也许有一天,我远在他乡,但我的心永远在这里。

评语:

什刹海是作者心中的蓝宝石,它的珍贵在于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