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1页
第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2页
第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4页
第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六部分世界现代史第39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目录课标要求检索·必备知识

提升·关键能力研析·素能培优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下)选择性必修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没有解决。2.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矛盾尖锐。(选必2)3.结果和影响(1)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

_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选必1)

(2)美国通过

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选必2)

罗斯福新政金本位制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1)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并成为该党的领导人之一(2)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

”,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纳粹党(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1.法西斯组织的产生2.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以极端

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民族主义背景(1)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2)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过程(1)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

,侵占中国东北

(2)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九一八事变(三)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1.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背景(1)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2)纳粹党利用民众对《

》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过程凡尔赛条约2.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四)英法推行绥靖政策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

,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

》,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3.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慕尼黑协定奥地利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进程2.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2)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和一切非正义力量,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彰显了人类正义。(3)在这次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主要内容(1)重新确定

的版图

(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3)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

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4)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5)成立联合国委任统治地欧亚国家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一)雅尔塔体系评价(1)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

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2)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社会制度时间1945年10月24日性质作为由

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原则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

,形成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

”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大国一致安理会主权国家(二)成立联合国【教材挖掘】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思考你如何看待《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答案

提示

《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安理会表决程序,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大国协调与合作,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三)国际格局的变化1.背景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是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的威望2.变化: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美、苏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

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美苏对峙(四)二战期间及战后国际法的发展(选必1)1.背景: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2.表现(1)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___________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2)1946年,

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国际法院制裁侵略(3)国际法主体扩大。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4)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人权等许多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3.评价(1)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视角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史料探究】史料

美国国际政治学者小约瑟夫·奈构筑了关于二战起因的关系图。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图中“三个层面”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答案

提示

深层原因是体系因素,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掩盖了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对德国惩罚性的宰割激发了德国的复仇主义情绪,推动德国摆脱体系的束缚。中层原因主要是国内因素,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政治和经济的弊端,造成了社会与意识形态的分裂,使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出现了希特勒的独裁统治。个人原因是希特勒争夺霸权的战略。【史论凝炼】

多角度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在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法西斯势力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以遏制法西斯势力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势力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势力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德国没有后顾之忧德国一直担心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祸水西纵”,也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视角2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史料探究】史料一

百分比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斯大林和丘吉尔在东南欧划分两国势力范围的协定。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后约定苏联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英、美占20%。——摘编自[俄]爱德华·拉津斯基《斯大林秘闻——原苏联秘密档案最新披露》史料二

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的实质。答案

提示

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被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2)概括史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答案

提示

观点:雅尔塔体系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论证: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划分,雅尔塔体系被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使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史论凝炼】多角度认识雅尔塔体系(1)从历史概念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2)从历史影响看①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冷战局面开始。②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③该体系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典例精析】[2023·全国乙卷]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思维导图]【跟踪训练】1.[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1931—1936年,日本政府通过庞大的军事订货救活了一批工业企业。在此期间,军火利润促使财阀与军阀结合,十大民营军需企业固定资产增值了48%,广大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加工订货而成为大企业的附庸。日本政府的这一做法(

)

A.加速了国民经济军事化B.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C.实现了军事工业近代化D.掩盖了对外扩张的目的A解析

1931—1936年,日本政府通过庞大的军事订货刺激工业生产,导致财阀与军阀结合,民营军需企业固定资产增值,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附庸,这一系列措施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军事化进程,为后续的对外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向军事需求倾斜,而非政府职能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而非军事工业的近代化,排除C项;虽然对外扩张是最终目的之一,但是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掩盖此目的的行为,排除D项。A.国际局势的剧变B.技术变革的推动C.全球治理的加强D.自由贸易的发展2.[2023·天津卷]

造成下图中两次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1884—1974年全球货船航运费率变化示意图A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