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骚教学实录离骚教学实录「篇一」《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以物喻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可谓引喻之妙。我们不妨从其教学实录中再回味一下课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本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学生纷纷朗读)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生:好像没感觉。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学生鼓掌)师:大家鼓掌是因为他改得不错吧?那么请问他的改动有什么特点?生:诗歌更简练了,每个句子都只有四个字,那么整齐,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师:照你这么说,修改后的诗歌成了四言诗,比原文更好了,是吗?生:好像不能这么说。师:请果断些,到底是修改后的好,还是原诗好?我们评价一篇作品有哪些标准?生:应该以主题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标准吧。师:很好!那么四言诗的形式跟原诗形式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家自己读读看。(学生七嘴八舌地读了起来)生:四言诗比原诗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比原诗要快,显得比较急促。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作者的心情和朗读的情境去思考问题了。不过我想简单地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楚辞》则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哪怕是一个语气词都有标志性作用,大家想到什么了吗?生:“兮”字是楚地方言的体现。师:所以我们能不能把原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之”“兮”等随意省略掉?生:不能。师:好。但我还是要表扬刚才那位同学,他的提炼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少帮助我们把诗歌的主要信息了解得更清楚了。(很多学生点头)师:如果我们冲着紧缩以求简练的目的去改动诗歌,是否只能改成四言诗?能否再简单些?生:我来试试,还是改刚才那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摄提孟陬庚寅降。皇览余度,锡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有学生笑了起来)师: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请站起来说说。生:他把诗的意思保留下来了,但是读起来真难听。师:好的,看来你感觉到了,原诗虽然没有第一位同学修改后的四言诗那么整齐,但还是很有韵律的。当韵律与情感和谐时,作品才会给人以恰到好处的感觉。不过,我还是要表扬第二位同学,因为他真的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对于我前面提出的要求,他完成得还是很出色的吧?生(七嘴八舌):是的。师:不过就算求简练,有一个字还是省不得,就是“伯”字。因为屈原的父亲字“伯庸”,称人的字而不称名,本身就是表示尊敬,更何况屈原是想到了死去的父亲而抒发的感情,其中的敬意很浓,怎么可以随便将其父的字给删去呢?生:对,得把“伯”字添回来。师:现在我来改给大家看看,我只尝试紧缩前两句,将它改为“帝之苗裔,朕考伯庸”。同学们看看我修改后大意有没有变?和第一位同学的修改相比,谁好些?(学生反应很激烈,老师挑代表发言。)生:大意没变。不过在表达作者情感时有差异了。因为根据课下注释,“高阳”帝是楚国君王的远祖,压缩成“高阳苗裔”才可以看出屈原与楚国血肉相连的关系,“高阳”二字用意独特,比光说“帝”好得多,因为这是屈原爱国的根本原因之一。生:“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字,“朕”是“我”的意思,“朕考伯庸”虽然也是在介绍自己的父亲,但是体现不出作者的意图。当某人说“我的父亲是某某领袖”时,不必加上“伟大”这样的形容词,我们也能体会他说话时的自豪。但是“伯庸”这个人大家都不太熟,似乎没什么名气,只有加了“皇”字作修饰,我们才能比较容易体会到屈原的自豪感,因为“皇”是“伟大”的意思。师:说得真好。这样一来,同学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在翻译,并掌握了一些难字的含义。你们的取舍越来越接近作者情感的需要了。大家再来思考一下,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有没有有意地紧缩呢?生:有。“皇览揆余初度兮”中的“皇”就是对前文“皇考”的紧缩。师:谁能告诉我,作者为什么不说“考览揆余初度兮”,而说“皇览揆余初度兮”呢?“考”是父亲的意思,看起来更明白啊!生:还是为了突出父亲的伟大,所以保留“皇”字,省去“考”了。师:有道理。如果同学们始终注意屈原的情感取向,就会对每个字的用意有很贴切的把握。与前面两位同学的修改相比,第一位同学保留得多些,请让我再来重复一下他的修改: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板书)希望大家仍从“更贴切地表达情感”这个角度去思考。除了刚才讨论过的句子外,你对其他修改后的语句还有什么看法?(学生开始讨论,片刻后,教师提问,学生自由发言。)生:“摄提孟陬,庚寅吾降”这样的改法,只是注意到了其中有三个词语是用来表时间的,出生的时辰交代清楚了,但却让人觉得无法表达作者的语气。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出生时间的巧合、身世的不平凡,其中“贞”是“正”的意思,这个字被抽掉后语气就变得很平淡,简直是流水账式的交代,这个字实在是省不得啊!生:“皇览余度,锡余嘉名”中的“初”省不得,因为是对前面出生时间等内容的照应,这种照应也是有强调作用的。“肇”字也得保留,因为它是“开始”的意思,屈原的父亲根据前面那么多不平凡的前提才给屈原起了名,这里用“肇”字可以体现非常郑重的态度。生:“揆”也很重要,我刚才查了一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览”是“看”的意思,“揆”有“揣测、推理”的意思,由“看”到“推理”是一个过程,它也能体现屈原的父亲给儿子取名和字时的慎重。师:大家把那些可以翻译的提示必要信息的词的作用都分析出来了,还有别的想法吗?生:我的说法会重复老师前面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要告诉大家,我想把其他被删除的字都补回去,因为它们在调节语速、表达语气、准确表达情感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才学了课文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修改与比较中,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字词的含义,了解了屈原的心理。课下的注释其实已经很详细了,只不过同学们原先不太愿意仔细看,现在看进去了,而且也没有觉得落实字词含义是枯燥的事,我认为大家的收获不小。希望大家能从剩余的内容中任选一段,也用紧缩的方法,体会字里行间的独特意蕴。下课!拓展阅读:《离骚》重点句赏析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离骚教学实录「篇二」师:大家看看黑板,这幅图上是谁呀?生:(异口同声)屈原师:大家都觉得是屈原吗?(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回答)你认为他是谁呢?生:我觉得是屈原吧!师:那我要和你握握手了,因为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认为是屈原,可是他不是屈原。我可以不认识他,但是大家可一定要认识他呦!它是在泸州郊区8号汉棺里面发现的文物,他是楚地的一个巫师,楚地的东西怎么会在泸州出现呢?(你请坐)这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楚文化影响之深远,流传之广泛。而影响最深远的楚文化代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离骚》。离骚选自哪里?(抽一名学生回答)生:选自《楚辞》,西汉刘向编著,宋代宋玉和其他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也编写在里面。师:还知道些什么吗?生:不知道了!师:没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老刘知,我为大家带来了知识卡片,来!大家一起读读,楚辞起生:齐读卡片。(卡片内容:楚辞:富有楚地地方色彩的一种文学样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依赖于楚语这种特有的载体。黄伯思《翼骚序》: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师:好,那么今天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和老师去看楚物,辨楚声,识楚文呀?生:想!师:好!那就要看看大家的预习做的怎么样啦!我随机从昨天的预习案中抽调了部分题目。我们来一起读读吧!生:读!师:纠正谇suì师:抽查修姱生:修长的样子师:不看教学案能够这么流畅的回答出这个问题,看来大家预习做的很好,字词没有什么问题?都说离骚很难,那么这篇我们就简单的读赏。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还是先从诵读来体会一下离骚的语言上的特征,大家拿出笔来,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勾画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Ppt内容二、探究生趣,简单读诗,比较阅读,体楚地之语。1、
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勾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2、
将刚才勾出的诗句进行压缩,只留下最核心的字词。比如我勾的是“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太掩涕,民生多艰,那你们勾的是哪句,是怎么压缩呀?这位女孩,你说说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压缩为余心所善
九死未悔师:“你觉得那一句更好些?生:课文中的好师:为什么呢?生:课文中的更完整。师:你的也很完整呀,而且也是四字句。没关系我们再找一位同学。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压缩为高余冠岌岌
长余佩陆离师:压缩的好一些还是原句好一些,表情达意上生:原句好些师:为什么?生:回答不出师:对面那个同学你认为呢?生:原句更有韵味。师:其实同学们省去的词语中都有一个字“兮”兮语气助词,相当于我们相当的“啊”比如我说天府中学我爱你,我变为天府中学啊!我爱你。我们一起来读读,你们觉得这两句在语速和感情上有什么差别吗?师:语速慢了。生:表达感情更强烈,能体现楚地特色师:教师板书易于抒情,加强感情,自由,楚地特色。改了虽然意思没变,但是感情上变化明显,而且句式没有以前变化自由。这些正是楚语的特征,楚语传千古,楚韵情更长。我们看看这些楚语写了哪些楚物?昨天我学案发下来的时候,一位穿着白色衣服的男生说呀,我命休兮。我当时问他怎么呢?他说文中有许多花花草草看不懂,那其他同学也有类似的疑惑吗?看着大家迷茫的眼睛我可以看出,大家也一样,没关系,看不懂我们就来看懂它,把这些文章中出现的带有花草的句子,找出来。Ppt(二)揭秘面纱,寻诗歌本意。1、找出文中带有花草的句子。生:开始寻找师:这位姑娘你说说?生:我找到的是“既替……”。师:这句话什么意思生:解释师:还有吗?生:制荷花的师:解释这一句,他这个打扮很奇怪,为什么采花,并把这些花往身上佩戴呀。生:因为我感觉古代人认为花草象征精神高尚。师:还有吗?为什么香草就是精神高尚呀生:初中学习过《爱莲说》,作者就将自己比作莲花师:非常好,就用旧知识连联系新知识。这里涉及到一个“比”的概念。那我们谁长的最漂亮,你来用一个句子来比喻姑娘的赞美吧。生:面若芙蓉。师:你用了芙蓉,为什么不用狗尾巴草呀?不能,因为两者之间要有一个相似点?香草和精神高尚的相似点是什么呢?生:香气,那精神高尚呢?师:香气给人什么感觉?生:舒服,那精神高尚呢?生:与精神高尚的人相处也会那样舒服。师:那么这个抒情主人公是男还是女?生:我认为是个男人。因为我觉得,他将香草喻指高尚,体现了一种男人的追求。师:那我们怎么理解,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这里出现了娥眉,现在不是说美眉,都是指女孩呀。生:我认为这是一借喻吧,将娥眉比喻美好的品质。众女是指哪些诽谤的人,美人是指屈原吧!师:美人和我、大臣的相似点在哪里?生:因为古代的帝王都是既想美人又希望江山,而大臣也是帝王得到江山的依靠,所以他两者都想要。师:这的确是两者的相似点一生:其实美人长的美,嫉妒他,屈原有才能也会遭到嫉妒。师:这位同学的解读也很到位了哈。东汉王逸他对比有一种说明,我们来读一读。Ppt(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东汉
王逸这个字读佞,你看的样子,一个女的在门楣下悄悄说坏话。我们知道了香草美人这个比喻系统,它是一个含蓄的表达,这个香草美人对以后的文人影响甚大。文人看到草会留意,会用闺中的女子比喻自己。你才会明白“还君明珠双泪垂,”也才会明白张九龄那些兰草的芬芳。作者还用那些比喻,Ppt在本诗中,作者还用了哪些比喻?找出文中使用了比的地方,圈出喻体,用“诗人以——比——,他们都——的句式,分析本体与喻体在文中的共同点。生:在文中诗人将鸷鸟比作自己,将是俗人比作其他鸟,突出自己的卓尔不群。师:鸷是什么意思生:鸷是雄鹰。师:是鸷指雄鹰还是鸷鸟指雄鹰生:鸷鸟师:你看看下面的注解生:奥,是指鸷师:还有谁说说?生:背绳墨以追曲兮绳墨指准则师:非常好,请坐!我们知道文中用了很多比,比的运用其实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那文中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吗。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就比较多了,来我们一起读读生:齐读ppt直抒胸臆
表白心志(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3)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4)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师:接下来我们就要深入研究。分组讨论,找出以上句子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字,并解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生:思考师:教师走到其中一组进行指导,进行指导强调文本中找答案师:好了,大家来说说吧!生:“长太息……”中间的哀字师:为什么是“哀”字呢?生:因为这句话说的是长长叹息掩面哭泣哀怜人民生活,从整个句子来看就是哀师:他是为人民艰苦生活而来对吧?所以哀叹!生:亦余心之所善兮……。中的不悔,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只要为了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九死一生也不过如此。材料中说的香草那些东西,也就是他所喜爱的东西,香草比喻高尚,他为了追求这些东西,即使九死也不后悔。师:嗯,九死是指多次不是实指。师:那么还有吗?这位男生说说生:我也是认为亦余心之所善兮……。中的不悔师:你们都说不悔,可是你们看第四句不是有悔字吗?那这怎么理解?生:他当初选择当官这条道路是为了造福人民造福百姓,可是楚怀王却听信谣言谗言把他贬黜,他有后悔啦!师:是呀!他有后悔过!那么最终呢?他是后悔还是不后悔呢?生:应该是不后悔吧!师:语气不肯定呦!其实答案就在文本中呦。请读最后一句生:读师:屈原在这过程中,遭受了嫉妒谗言,人生路变的坎坷,在这过程难免不会不产生动摇,但是最终理想与追求使他不悔地走上了这条道路。那我现在请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一句。生:读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出坚定的语气呀?师:让我们深吸一口气,回到两千年前的汨罗江畔,想着自己虽然饱受谗言,但是一想到人民,想到楚国,就算牺牲自己也要坚持理想。一起读师:楚辞研究学者文怀法先生他对《楚辞》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采用吟诵的方式来读楚辞,让我来给大家吟诵一下。离骚教学实录「篇三」《离骚》教学实录与反思范本——《离骚》教学实录与反思要读懂古代的诗歌,有时也离不开一点字词上的翻译。但是若像翻译文言文一样的翻译一首诗歌,那实在是有点煞风景了。如果将古诗翻译成现代诗,倒可算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不过这里还涉及到怎么译,译后对原文文气会有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任何作品都是在作者所处的环境、相关的心理、当时当地的用语习惯的影响下产生的,尽量保留诗文的“原味”是很重要的。有一种保留诗意的做法是,紧缩诗句——保留简单易记的词句——形成诗歌的主干。这种方式如果利用得好,就可以成为教学上一个很好的诱导发点,使学生对诗句的翻译、理解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避免翻译诗句引起的枯燥乏味。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三中《离骚》节选内容时利用了这种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记录如下。师:请同学们尝试一下,能否将节选的《离骚》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生:我来改改前面的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了,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学生鼓掌)师:大家鼓掌是因为觉得他改得不错吧?那么请问,他的修改有什么特点?生:他的修改使诗歌更简练了,而且还那么整齐,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师:照你这么说,修改后的诗歌成了四言诗,比原文更好了是吗?生:好象不能这么说。师:请果断些,到底认为修改后的诗歌好,还是原诗好?我们评价一篇作品形式上的好坏应该有哪些标准?生:应该以主题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需要吧!师:很好!那么四言诗的形式跟原诗形式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生:四言诗比原文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肯定比原诗要快,对于抒发心情而言可能显得比较急促。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作者的心情和朗读的情境去思考问题了。不过我想简单地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要特色,《楚辞》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的诗歌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的。哪怕是一个语气词都有标志性的作用,大家想到什么了吗?生:“兮”字就是楚地方言的体现啊。师:所以我们能不能把原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之”“兮”等字给随意省略掉?生:不能。师:好。但是我还是要表扬刚才那位同学,他的提炼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至少帮助我们把诗歌的主要信息看得更清楚了吧?(很多学生在点头。)师:如果我们冲着紧缩以求简练的目的去改动诗歌,是否只能改成四言诗?能否再简单些?生:我来试试。我还是讲刚才的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摄提孟陬庚寅降。皇览余度,锡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有学生笑了起来)师: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请站起来说说看。生:他是把诗的意思保留下来了,但是读起来真难听。师:好的,看来你感觉到了,原诗虽然没有第一位同学修改后的四言诗那么整齐,但还是很有韵律的吧?当一定的韵律与作者的情感相和谐时,作品才会给人恰到好处的感受啊!不过,我还是要表扬第二位同学,因为他真的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对于我前面提出的要求,他完成得还是很出色的吧?生(七嘴八舌):是的。师:不过就算求简练,有一个字还是省不得,就是“伯”这个字。因为屈原的父亲字“伯庸”,称人的字而不称名,本身就是表现对一个人的尊敬的,更何况屈原是对着死去的父亲抒发自豪的感情,其中的敬意是很浓厚的,怎么可以随便将其父的字给删去一点呢!生:对,得把“伯”字添回去。师:现在我来改给大家看看,我只尝试紧缩前两句,将它改为“帝之苗裔,朕考伯庸”。同学们看看我修改后大意有没有变?和第一位同学的修改相比,谁好些?(学生反应很激烈,老师挑代表发言)生:大意没变。不过在表达作者的情感时有差异了。因为根据课下注释,“高阳”帝是楚国君王的远祖,压缩成“高阳苗裔”才可以看出屈原与楚国血肉相连的关系,“高阳”二字用意独特,比光说“帝”好得多,因为这是屈原爱国的根本原因之一。生:“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字,“朕”是“我”的意思,“朕考伯庸”虽然也是在介绍自己的父亲,但是体现不出作者的意图。当某人说“我的父亲是某某领袖”时,不必加上“伟大”这样的形容词,我们也能体会他说话时的自豪感。但是“伯庸”这个人大家都不大熟,似乎没什么名气,只有加了“皇”字作修饰,我们才能比较容易地体会到屈原的“自豪感”,因为“皇”是“伟大”的意思。师:说得真精彩,这样一来,同学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在进行翻译,并把握了一些最难的字的含义。你们的取舍越来越接近作者情感的需要了。大家再来思考一下,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有没有有意的进行紧缩?生:有,“皇览揆余初度兮”中的“皇”就是对前文中“皇考”的紧缩。师:谁能告诉我,作者为什么不说“考览揆余初度兮”而说“皇览揆余初度兮”啊?“考”是父亲的意思,看起来更明白啊!生:还是为了突出父亲的伟大,所以保留“皇”字,省去“考”了。师:有道理,如果同学们始终注意屈原的情感取向,就会对每个字的用意都有很贴切的把握了。前面两位同学的修改,相比之下第一位同学的保留得多些,请让我再来重复一下他的修改: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希望大家仍然从“更贴切地表达情感”这个角度去思考一下,除了刚才讨论过的句子外,你对修改后的其他语句还有什么看法?(学生间出现了讨论,片刻后,教师提问,学生自由发言)生:“摄提孟陬,庚寅吾降”这样的改法,只是注意到了其中有三个词语是用来表示时间的,出生的时辰交代清楚了;但却使我觉得无法表达作者强调的语气。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出生时间的巧合,自身的不平凡,其中的“贞”是“正”的意思,这个字被抽掉后语气就变得很平淡,简直是流水帐式的交代,实在是省不得啊!生:“皇览余度,锡余嘉名”中的“初”省不得,因为他是对前面出生时间等内容的照应,这种照应也是具有强调作用的。“肇”字也得保留,因为它是“开始”的意思,屈原的父亲根据前面那么多不平凡的前提才给屈原起了名,这里用“肇”字可以体现非常郑重的态度。生:“揆”也很重要,我刚才查了一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览”是“看”的意思,“揆”有“揣测、推理”的意思,由“看”到“推理”是一个过程,它也能体现出屈原的父亲给儿子取名、字时的慎重。师:大家把那些可以翻译的提示必要信息的词的作用都分析了出来,还有别的想法吗?生:我的说法会重复老师前面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要告诉大家,我想把其它被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农产品采购合同协议范本
- 楼面排水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蔬菜购销合同范本
- 商品酒买卖交易合同协议
- 吸塑年度采购合同协议
- 品牌合作产权合同协议
- 橱柜组装服务合同协议
- 2025年租赁合同样本:国有土地租赁合同
- 2025协同研发委托合同
- 2025中文合同书的语言特点
- 张庄煤矿闭坑矿井水害安全评估
- 浙江省第二批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
- 56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教案设计(课件配套)
- 语言文化探索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东理工大学
- 通信机房气体灭火系统解决方案(机房消防工程)
-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讲稿课件61
- 高中语文高考名篇名句默写专项练习(九年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答题技巧)
- 文艺心理学课件
- 建构主义理论课件
- 危大工程验收记录表(脚手架工程)
- T-CREA 010-2022 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