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北宋·苏轼写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时突遇风雨,他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①,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上了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因此作了这首词。内容理解:词前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写作缘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必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高声吟咏,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草鞋,比骑马轻便,有什么可怕的?披一件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内容理解:即使拄竹杖、穿草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也可以始终从容、镇定、达观。炼字:“何妨”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了挑战色彩。“轻”体现出词人内心的轻松。“谁怕”表达了不怕艰辛和磨难的从容坦然。“任”字表现出苏轼不畏挫折,面对风雨而依然自信、自若的襟怀。料峭qiào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⑤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春风微寒,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迎面照来。回头望一眼走过的风雨吹打树木的地方,信步归去,不管是风雨还是天晴。内容理解: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和感受: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许的暖意。后三句是饱含人生哲理的点睛之笔。哲理:自然界的风雨、阴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写作手法:“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中的险阻。重点注释①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②吟啸:高声吟咏。③芒鞋:草鞋。④料峭:形容微寒。⑤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作品主旨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在路途中偶遇风雨一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抒发了对人生风雨泰然处之的感悟,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文学常识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宋代诗人。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词人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当他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吟诗品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回忆当年在午桥上的宴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影倒映在河面上,随沟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着竹笛直到天明。内容理解:上片忆旧,追忆洛中旧游。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欢愉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写作手法:最后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借杏花疏影的静景和吹奏竹笛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游乐的情形,形成一幅恬静绮丽的画面,寄托了作者对往事的无限怀念。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此身虽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往事,都化作渔歌,在夜半响起。内容理解:下片感怀,叙写夜登小阁的所见所闻。前两句概述了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有如大梦一场的感触。后三句写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雨后新晴的景色,国家兴亡和个人的愁苦都成为渔唱樵歌。写作手法:对比,当年快乐悠闲的生活与二十余年后国家衰败、知交零落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寂寞悲凉。情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寂寞悲凉,想到盛衰兴亡,作者又将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作品主旨这首词以对比的手法,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和自己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之情。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辛弃疾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是一首即席寄兴之作。当时辛弃疾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他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所提建议都未被采纳,所以只能以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héng娥①:被pī白发,欺人奈何?一轮中秋皓月转动,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我白发渐渐增多,好像故意欺负我,又能怎么办呢?内容理解: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阴暗的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辛弃疾想到自己功业无成、白发已多,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亮,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词句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悲愤。修辞:“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刚刚磨过的铜镜,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zhuó②去桂婆娑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婀娜婆娑的桂树,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落人间的清辉更多。内容理解:运用想象手法,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为了使整个大地被月亮的清辉照耀,词人想象上天砍去那些婆娑的桂树,表现了词人的政治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鲜明地揭示了本词的主旨。写作手法:象征。“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以斫桂枝给人间更多月光象征扫清朝廷中阻碍北伐的人和金人的势力,把更多光明带给广大人民。“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各种势力,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重点注释①姮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②斫:砍。作品主旨这首词巧妙运用神话传说表达了词人老而无功的悲愤,以及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清·纳兰性德文学常识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清代满族词人。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写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返回。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抒发了词人奉旨出塞的凄惘之情。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①情!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的深秋季节,我是怎样的心情!内容理解:首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北风”点明时节,“吹断”写出北风的强劲和凛冽,“若为情”的发问表达了词人面对前路的迷茫与不安。炼字:“断”字写出北风猛烈、寒风凛冽之状况,不仅生动描绘了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情景,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一抹晚烟荒戍垒lěi②,半竿斜日旧关城③。古今幽恨几时平!一抹晚烟飘过荒凉的边防驻军的营垒,半竿斜阳照在破旧的关塞城堡上。古往今来心中的怨恨何时能平!内容理解:描写充满萧索之气的边塞风光,抒发词人的凄惘之情。此时边关的云烟、营垒、落日均染上了情绪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学奇妙之旅》课件
- 政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泌尿系统疾病儿童》课件
- 采购管理总结与核心经验
- 中级审计师应试攻略试题及答案
- 《餐饮服务员绩效考核》课件
- 《紧急中毒处理流程》课件
- 如何介绍自己
- “双减”工作下小学教导处工作总结模版
- 小儿肾炎饮食指导
- 基于负荷模型分析的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 船舶柴油机-大连海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申请修缮道观的报告模板
- 给水处理厂净水构筑物设计计算示例
- (全册完整16份)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100道口算题大全
-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
- 鸣人(中英文版)
- 中西文化鉴赏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郑州大学
- 2023年仙居县小升初英语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工贸行业安全标准化考核评级标准优质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