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_第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_第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_第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_第4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诗歌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情境导入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三座丰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三颗璀璨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曲,一睹这三颗明珠、三大丰碑的风采《十五从军征》南北朝

《乐府诗集》《乐府诗集》简介1、作品为宋人郭茂倩编纂,辑录汉魏至隋唐的乐府歌辞2、乐府原是西汉时期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此种乐章歌辞始称“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后的新诗体诗歌节奏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作品内容解读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翻译: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解析:写出封建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以夸张手法极言从军之久,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翻译: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解析:远景描写,描写主人公回乡时家人尽皆离世,荒无人烟作品内容解读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翻译: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解析:近景描写,描绘主人公回乡时所见之景:家乡凄凉破败,庭院荒芜4、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翻译: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解析:写主人公孤独无依,老泪纵横,孤独凄凉的心境作品主旨

通过叙述老兵回乡时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凄凉悲惨的境遇,揭露封建不合理的社会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朝岑参作者简介

岑参(714-770),江陵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诗歌以风华绮丽见长,后经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写作背景唐朝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作品内容解读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翻译: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解析:描绘边塞疯狂雪早的奇异气候。“卷”“折”形容风势之猛,“即”表明冬天来得格外早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翻译: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

解析:运用比喻手法,以春景喻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新奇贴切,表现边塞奇异壮丽的雪景,抒发诗人的惊喜之情作品内容解读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翻译: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嫌单薄。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

解析:侧面描写边塞雪地奇寒,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为送行场面渲染悲凉气氛。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翻译: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解析:描绘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烘托饯别场面凄凉气氛以及行旅路程的艰难作品内容解读

5、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翻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解析: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描写宴饮场景及离情伤感。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翻译: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解析: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不屈意志的象征。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色彩鲜明。作品内容解读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翻译: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解析:轮台东门送客远行,却写雪堵归路暗喻不忍客人归去,内心无限惆怅伤感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翻译: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解析:运用留白手法,含蓄而隽永,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作品主旨

全诗描绘西北边塞的奇异雪景,流露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表现出戍边将士及诗人蔑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人。词风格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主张抗金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创作背景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3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词作节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品内容解读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翻译: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

解析:词作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表现作者对沦陷金人之手的中原故土的思念及悲伤之情作品内容解读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翻译: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解析:运用叠词“悠悠”暗示时间之慢,表现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流”,词人借用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长江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整个词句隐喻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历史悠长的沉重感作品内容解读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翻译: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解析:词句突出孙权年少有为,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突出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坐断东南”,其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作者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南宋当朝文武官员庸碌无能,怯懦苟安,偏安江南,无意收复中原沦陷故土作品内容解读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翻译: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解析: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作者借曹操、刘备典故,歌颂孙权,暗喻词人奋发图强,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词作主题

作者借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孙权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以及表达词人奋发图强,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号文山。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作品《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2、时代背景诗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词作内容解读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翻译: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解析:首联叙述自己一生的重要经历: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词作内容解读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翻译: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解析: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运用对偶、比喻修辞手法,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风雨飘摇的国内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抒发国破家亡的悲哀词作内容解读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翻译: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解析: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词作内容解读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解析:直抒胸臆,抒发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作者不屈的民族气节

5、作品主题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山坡羊·潼关怀古》元朝张养浩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2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散曲知识元代出现新兴体裁——曲。曲分为剧曲与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作品“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写作背景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作品内容解读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翻译: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

解析:峰峦如聚——运用拟人手法,从视觉角度描绘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赋予群山生命与意志波涛如怒——运用拟人手法,从听觉角度描绘黄河之水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山河表里潼关路——表现潼关气势雄伟以及地势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引发下文感慨作品内容解读

2、望西都,意踌躇。

翻译: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解析:描写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