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专用2025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十周周二散文阅读含解析_第1页
全国专用2025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十周周二散文阅读含解析_第2页
全国专用2025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十周周二散文阅读含解析_第3页
全国专用2025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十周周二散文阅读含解析_第4页
全国专用2025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十周周二散文阅读含解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周二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龙在林海蒋子龙夏天的大兴安岭,到处是一片绚丽,或金黄,或嫣红,或姹紫。这里有着中国最大的原始林区。我始终憧憬真正的森林,所以,刚踏上大兴安岭便不管不顾地闯进密林深处,想拥抱奇妙的原始,尽情吸吮绿色历史的养分。这里有着太多一人搂抱不过来的大树,它们至少生长了数百年,枝干如铁,直捣青天,或美似华盖,或威如天神,或形貌凶恶……有些不知在什么年头曾被雷电“咬过”一口,一道道几十米长的焦黑的伤疤,曲曲折折、飘飘忽忽,从树顶贯穿到树根,宛如一条条恶龙缠绕其身,恐怖而又壮丽。难怪鄂伦春族人供奉“雷神”,大凡望见被雷电击烧的树木就远远绕开,免得自己得病发烧。像这样的大树,当时,被雷电击烧过之后,是怎么挺住并活下来的呢?它们重新活得强壮繁茂,透出一种犷悍的奇妙感。在每一个炭状的树墩或每一排烧焦的树桩旁,总有新生的参天大树或幼苗,留下了历代一次次大火的痕迹和火后的重生。原始而又威力无比的自然之火,仿佛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再生。高空为树冠所垄断,遮天蔽日;地面则为杂草、野花和数不清的灌木所霸占,踩一脚绵软柔松,如落陷阱。蒿草齐人高,有些结果的植株匍匐于地,密如丝网,其果实则形如樱桃,红颜白颔,莹润闪光。杜斯的枝蔓带刺,横勾竖挂。杜鹃、花楸等数不清的小乔小灌,在树干之间织成网搭成墙,使人寸步难行。再加上蜘蛛结网乱上加乱,蚊子、瞎虻趁火打劫,更增加了森林中的奇妙气氛。一起先,我与同行的人们声声相唤,彼此应答,生怕丢失。慢慢地,相互看不见影儿,也听不见声儿了,我头皮发紧,恐怖像赶不开的蚊子,轮番袭来。我感到自己是这样疲乏、弱小,这样愚昧、害怕,我恨不得变成一棵树、一根草甚至一种小昆虫……在森林里,它们都比我具有更大的自由和强劲的生存实力。明显,一个现代人落进了原始的“迷魂阵”。森林连接着远古和今日,令人感受到了世纪的更新、大地的变迁,历史的内涵无限地重复以及人类的花样翻新的局限。我好像懂得了,什么是充溢与贫乏,什么是奇妙与渺小,什么是博大与简洁,什么是终古长新与昙花一现……突然,我听到几声枪响,那是向导在呼唤,微弱得像文明社会的呻吟。在这个没有污染的天地里,我不适应,甚至感到恐惊,感到自己的浅薄与渺小。生死只是一瞬间的事情,现代惧怕原始,人类惧怕自然,无神论者遇到了神,生怕历史也会“鬼打墙”吧。我常自以为酷爱森林,却不过是“叶公好龙”。头上身上挂着蜘蛛网和草屑,脸和手臂被划破了几道口子,在向导急迫的呼喊和呼唤中,我最终逃出了大森林。以向导的估计,我顶多走进去二三里地,却像迷失了很长一阵子。尽管刚刚从现代文明踏入原始,却足以领会原始无与伦比的强大魅力;壮阔而单纯、粗暴而温顺、深厚而急躁,安静中藏着杀机、骚动中改变莫测。一旦返回现代文明社会,顿觉清风是凉快的,空气是芳香的,溪水澄澈见底,喝一口清冽甘美,洗一把脸,头脑立即醒悟,姑且让原始的尘垢、蚊虫叮咬的红肿,尽付水流吧。唯有在林中的诸般感受沉淀下来,才能充溢我们蓬勃的灵魂,丰富我们浅显的生命。向导为了让人们真正感受这片森林,细致地讲解了它无可估量的生态效益:保持水土、爱护生物、屏障东北、供氧净化与调整气候等。像大兴安岭这样的林海,每天至少可以汲取二氧化碳600万吨,吐出簇新氧气400万吨,堪称一座规模宏大的“制氧工厂”。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大林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大兴安岭有大溪小河1860多条,有山必有沟,有沟就有水,水源总量为433亿立方米。每年夏天,自林海蒸腾水分50亿吨。常看天气预报的人会有感觉,东北这方水土,总是夏天雨多,冬天雪大。森林堪称看不见的、浩大的地下水库。雨大,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若问现在的龙王安在,或许最奇异的回答是:龙在林海。(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次至第五段紧承第一段,写作者进入森林探寻奇妙的原始,尽情吸吮绿色历史的养分,为下文写自己的感受和反思做了铺垫。B.与作者以前对森林的想象完全不同,原始森林壮阔而单纯、粗暴而温顺、深厚而急躁,安静中藏着杀机、骚动中改变莫测,让人心存敬畏。C.文章通过记叙“我”进入森林的所见所思,表现了人类、现代文明在以森林为代表的自然、原始面前的浅薄和渺小。D.文章最终通过向导介绍森林的生态功能,再一次赞颂了自然的宏大,与前面对自然的描写相得益彰,同时也起到扣题的作用。2.请简要赏析第五段景物描写的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何理解“我常自以为酷爱森林,却不过是‘叶公好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田埂上的野花芳草李汉荣那天,我独自到郊外田野游逛,时值初夏,油菜正在结籽,小麦起先灌浆,田埂上花草繁密,芳香扑鼻。一丛丛、一团团、一簇簇,它们聚精会神地沉醉于自己的当心事,酝酿着田园诗意,细心构思着代代相传的古老乡土艺术。一些性急的野花已捧出了成熟的小果果,我采了几样放进嘴里,有的纯甜味,有的微甜带涩,有的不甜只涩,有的很苦涩。我当然不能埋怨它们不行口,压根儿它们开花结果就不是为了我吃。它们是为了持续自己的生命而保存种子。它们自私吗?不,一点也不自私,它们没有丝毫的私心,或许它们原来无心,若说有心,那也是草木之心,草木之心者,天地之心也。它们持续了自己的生命,也就持续了土地的春天,同时也就持续了蝴蝶的舞蹈事业和蜜蜂的酿造事业,持续了鸟儿们翱翔和歌颂的事业。这样,其实也就持续了田园的美景,持续了人类的审美体验。在公元前的周朝和春秋时代,我们的先人在原野一边耕种,一边吟唱,顺手拈来,脱口而出,就把身边手头的植物作为赋比兴的素材,唱进了风雅颂,在《诗经》三百余篇诗里,保存着上古植物的芳香、露水和摇曳的身姿。沿着诗的线索,沿着田园的阡陌,一路走来了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杨万里……拥在他们身边脚下,摇曳在他们视线里的,都是这些朴实的野花芳草。或许,他们还曾一次次俯下身子,爱怜地摩挲过它们,有时,就坐在地上,许久地注视着它们,为它们纯真的容颜、纯真的美,而久久沉醉,在这种单纯的沉醉里,他们触摸到了天地的空灵之心,也发觉了自己的诗人之心。于是,他们捧出一首首饱含情感之露和灵思之美的诗,献给自然,献给原野,献给这些美妙的植物,其实是献给了从大地上一茬茬走过的岁月,献给了一代代人类之心。我看着阡陌上可爱的植物们,内心里涌起了很深很浓的感情,对这些野花芳草们充溢了由衷的敬重。它们从远古一路走来,万古千秋,它们当心地保管着怀里的种子,当心地捧着手里的露水;万古千秋,它们没有将内心的隐私丢失,没有将手中的宝石打碎。它们完好地保存了大地的景色,维护着田园的诗意。它们是大自然的忠诚卫道士,是田园诗的坚贞传人。即使时间走到现代,文明已经离不开钢筋塑料水泥,它们断然拒绝向非诗的生活方式倒戈,在僵硬的逻辑之外,照旧坚持着温婉的情思和纯真的古典品质。瞧,此刻,我身旁这些花草,它们手中捧着的,仍是《诗经》里的露水,仍是陶渊明的种子,仍是孟浩然的气息。我就想,我们手里也曾有过不少好东西,但是,一路上被我们有意无意地丢失了、摔碎了多少?我许久地望着这些温顺的植物们,想起那些关于地球毁灭、动植物灭亡的不祥预言和恐怖电影,想起我们充溢忧患和灾变的地球生态环境,内心里产生了深深的愁闷和恐惊,对“灭亡”则是十万八千个不情愿!不说别的,就凭眼前这些温存、美妙的植物,这些从上古时代启程,揣着《诗经》的露水,沿着唐诗和宋词的纵横阡陌,一路千辛万苦走来的野花芳草,这个世界就不该灭亡,而应当千秋万世持续。是的,我们必需将纯真之美坚持下去,将自然之诗捍卫究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我听见,在南山之南,在田园远处,敬爱的陶渊明大哥,正向我招手,吟啸……(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我”品尝了一些野果,味道各不相同,这引发了“我”对这些植物生命意义的感叹,并引起了下文对田园文化的思索。B.从《诗经》到陶渊明,再到盛唐的山水田园派,中国诗歌里始终摇曳着朴实的植物的身姿,它们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和灵思。C.本文写了“我”深爱的田埂上的野花芳草,又描写了充溢忧患和灾变的地球生态环境,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反思,深化主题。D.结尾的“敬爱的陶渊明大哥”一句看似调侃,其实作者是借此表达对纯真之美和自然之诗亲近、认同以及坚守的看法。5.野花芳草们被“由衷的敬重”的缘由主要有哪两个方面?请概括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篇散文充溢诗意,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1.B[“与作者以前对森林的想象完全不同”在文中找不到推断依据,文中并未提及作者以前对森林的想象。]2.①运用拟人、比方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森林的幽深、困难、奇妙,生动形象;②从触觉、视觉的角度描写景物,使人身临其境;③从高到低描写景物,变换视线,层次清楚。3.原来“我”始终憧憬真正的森林,渴望拥抱奇妙的原始,尽情吸吮绿色历史的养分;但真正进入大兴安岭森林后,一方面感受到原始森林的充溢、奇妙、博大、终古长新,另一方面也感受到自己的不适应,浅薄渺小,甚至恐惊。因此作者反思自己以前对森林的憧憬只是在对森林不太了解的状况下的个人想象。4.C[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