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香湖互通至清凉山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图变更设计-涵洞设计说明_第1页
黎香湖互通至清凉山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图变更设计-涵洞设计说明_第2页
黎香湖互通至清凉山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图变更设计-涵洞设计说明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黎香湖互通至清凉山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图变更设计桥涵说明S4-1 第1页共4页黎香湖互通至清凉山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图变更设计第四篇涵洞说明 第3页共4页1施工图设计依据1.1本项目施工图设计工程地质详勘报告1.2标准规范本项目勘察设计执行国家或交通部所颁发实行的最新标准、规范,主要内容如下:(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3)《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061-2005);(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6)《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8)《公路勘测规范》(JTG_C10-2019);(9)《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8);(1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11)《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15);1.3初设批复意见执行情况(1)施工图设计阶段执行了初步设计平面线位,同时进一步对沿线地形管线等进行了勘测,并优化了纵断面设计。(2)施工图设计阶段加强了地质勘察,核实了土石比例,弃土场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设计。(3)施工图设计阶段加强了地质勘察,根据地质情况优化了桥梁细节设计,同时对项目沿线涵洞形式及管径进行了优化。2涵洞设计标准公路等级:二级公路;荷载等级:公路-II级;设计使用年限:30年;洪水频率:1/50(按1/100校核)。本次设计经对公路平纵面、20米桩横断面和沿线现状地形冲沟及水系分布情况进行总体分析,在现状水系穿越公路未设涵洞处增设涵洞。本次设计公路共新建27道涵洞,以保障公路沿线水系畅通。根据各桩号涵洞的汇水面积计算流量,依据《公路涵洞设计细则》,本次设计涵洞分别为圆管涵、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和钢筋混凝土箱涵,详见涵洞表。3涵洞设计本项目为满足排水要求共新建涵洞37道(圆管涵31道,箱涵6道)。涵洞布设原则:涵洞孔跨主要依据设计流量、并兼顾农田的排灌。雨水量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暴雨强度(q)采用南川区暴雨强度修订公式计算:·暴雨重现期:P=100年。·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综合径流系数:ψ=0.7。·汇水面积(F)。典型涵洞水力计算表道路桩号汇水面积设计流量过流能力涵洞(m)坡度流速(hm2)(L/s)(L/s)(‰)(m/s)K0+0406.9530243116φ1.0303.97K0+6404.6220102203φ1.0302.8K7+3601.86809985φ1.0101.26K8+725.94967.3629311335623.0*3.043.73K9+40077.6333867375233.0*3.054.17K9+88027.8312110167813.0*3.011.86K10+8601.31570985φ1.0301.26(2)涵位选择:在满足涵洞功能的情况下,涵位尽量避开软基和高填方。涵位尽量选择在两岸地质良好的地段,涵洞进口标高尽可能提高,涵洞出口设置在路基填方边坡上,这样既避免了工程隐患,又缩短了涵长,降低了工程造价。(3)沿线涵洞的布置、分布与型式、孔径设计,应符合所通过道路的分布、功能及发展规划,符合农田建设规划,满足村落或居民区交通、农作、生产活动的需要。(4)涵洞的设计应做好水文调查与分析计算工作,以满足行洪的要求。4主要材料(1)涵洞断面形式本次设计涵洞断面形式为圆形和矩形断面形式。(2)涵洞采用材料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洞身管节采用成品Ⅱ级钢筋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成品管质量应符合《混凝土和钢筋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23)中的相关规定。盖板涵盖板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3)基础圆管涵和盖板涵采用C25素混凝土整体式基础,特别夯实区采用级配碎石,压实度大于96%。(4)沉降缝洞身每隔4-6米设置一道沉降缝,并在地基突变处加设沉降缝,缝宽20mm,采用沥青麻絮填实。(5)钢筋HPB300光圆钢筋:应满足《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一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18)规定,抗拉强度标准值fsk=300MPa,抗拉强度设计值fsd=270MPa。HRB400螺纹钢筋:应满足《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17)规定,抗拉强度标准值fsk=400MPa,抗拉强度设计值fsd=360MPa。(6)涵背回填回填特别压实区材料应选择透水性好、易压实、固结完成快、压缩变形小的砂性土、砂砾土、碎石土等符合路基96区填料及采用级配碎石填料。其中级配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压碎值不大于30%,4.75mm以下石屑掺量控制在40%左右;特别压实区采用的透水性材料必须满足《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表4.1.2要求。盖板涵涵洞台背回填,从基础各加宽3米处以1:2的放坡回填级配碎石至净高的1/2处;从净高的1/2以1:2的放坡为特别压实区至涵顶上0.5米处。特别压实区采用96区填料至涵顶上0.5米,分层压实回填,每层压实厚不大于15cm(不小于10cm),回填压实度不得小于96%,涵顶至路床顶按路基施工规范填筑(如图一)。图一圆管涵涵洞台背回填,从基础各加宽3米以1:2的放坡回填级配碎石至圆心处;从圆心处以1:2的放坡为特别压实区至涵顶上0.5米处。特别压实区采用96区填料至涵顶上0.5米,分层压实回填,每层压实厚不大于15cm(不小于10cm),回填压实度不得小于96%;涵顶至路床顶按路基施工规范填筑(如图二)。图二其它未尽事宜,应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中的有关条文办理。5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在结构施工流程中,有关施工工艺要求及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的规定,同时应符合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颁布的《重庆市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强制性要求》(渝交委路(2015)79号)和《重庆市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强制性要求》(渝交委路(2015)81号)相关规定。另外,根据本项目桥梁设计的特点,提出以下要求:5.1施工准备和施工测量(1)施工前应仔细阅读与核对设计图纸及有关设计文件,领会设计意图,发现问题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解决。(2)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图纸、施工条件、工程进度等,编制现场施工方案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批,并应报请项目建设业主,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对方案进行评审确认。(3)桥梁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及安全防护措施等,进行全面的检查,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工。(4)开工前,应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GF90-2015)制定安全操作细则,并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5)施工单位必须将桥梁的控制测量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测量方案,并在施工中认真实施。测量平面控制网宜采用固定平台全站仪三角网测量系统,确保测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6)现场测量工作应按适当的比例将桥轴线及有关桩基的方位、坐标、桩间距离、三角控制网、方向点、水准基点及其他控制点的标高绘在示意图上,并注明施测方法、精度及注意事项等,以供施工控制和竣工资料整理时使用。(7)施工放样前,应对设计文件提供的桩号、坐标、尺寸、高程进行复核,并注意墩中心与墩中心控制点的横向、纵向调整和调整方向,避免放样错误。若发现所提供的墩中心控制坐标与实际情况有差异,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以便了解设计意图和查明原因。设计图纸中所示的桩号、坐标、方位角均为对应到道路设计中心线处的桩号、坐标、方位角,立面、平面尺寸均为对应到道路设计中心线的尺寸请施工单位务必注意。虽然桩位平面图中提供了逐桩坐标,但是施工单位应以道路中心线坐标、方位角和桩位相对关系为准实地放样,桩位坐标必须经实地复核无误后方可使用。(8)在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过程中,应对交付的桩基中心、墩中心控制测点,水准点及测量资料进行检查和校对。若发现不满足设计允许偏差时,应停止下道工序施工,及时通知有关单位进行处理。(9)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于矩形承台,当长、宽尺寸较接近时,负责项目监理、负责项目经理应注意提醒相关施工人员,关于受力钢筋的布设方向及空间位置关系,严禁出现方向性错误。5.2涵洞施工注意事项(1)涵洞施工中,必须注意其基底承载力的要求。全段的涵洞、通道基底标高可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在满足基底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可酌情调整基底标高。(2)据地质勘察结果,凡基底为土层或软基,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均需采用换填处理。若开挖后基坑底面的地基承载力达不到相应涵洞基底承载力的设计要求时,需采取换填或其它加固措施。换填面应做好排水处理。(3)各式钢筋混凝土涵洞的涵身及端墙,在基础面以上凡被土掩埋部分,均涂以热沥青两道,每道厚1~1.5mm,不另抹砂浆。(4)回填时可按回填襟边宽30cm,回填边坡1:n据实计量,n值据开挖后土质的稳定性取0.1~0.5。(5)台背填土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后进行,并应在两个台背同时分层夯填。台背填土应选择透水性良好的砂砾石或砂质土壤,保证内磨擦角不小于35°。(6)盖板预制时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才允许脱底模、堆放和运输。堆放和运输时,必须在盖板端部用两点搁支,并不得使上、下面倒置。吊装钢筋应与板底主筋焊接。(7)盖板涵的铺底应顺流水坡度摊铺,涵洞内不得遗留泥土等杂物,保证水流顺畅。(8)圆管涵管节端面应平整并与其轴线垂直。管壁内外侧表面应平直圆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