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学习手册_第1页
环境监测技术学习手册_第2页
环境监测技术学习手册_第3页
环境监测技术学习手册_第4页
环境监测技术学习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监测技术学习手册TOC\o"1-2"\h\u30145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基础 359591.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意义 3159451.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356191.3环境监测技术的基本分类 36803第二章环境监测方法 4217052.1化学监测方法 4197332.2生物监测方法 4127582.3物理监测方法 449442.4在线监测方法 55532第三章大气环境监测技术 5227153.1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 5140233.1.1气体污染物监测技术 6220413.1.2颗粒物监测技术 6319183.1.3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技术 6103713.2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技术 6324413.2.1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方法 614453.2.2模拟预测方法 6205193.2.3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方法 679363.3大气污染源监测技术 67103.3.1污染源排放监测技术 651733.3.2污染源识别技术 7247243.3.3污染源治理技术 752803.4大气污染预警技术 770273.4.1污染物浓度预警技术 748103.4.2气象条件预警技术 7274613.4.3污染预警技术 716513第四章水环境监测技术 756844.1水质监测技术 71494.1.1物理监测技术 7317314.1.2化学监测技术 790944.1.3生物监测技术 8174594.1.4遥感技术 8119514.2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845194.2.1单因子评价法 8106674.2.2综合评价法 8261894.2.3灰色关联评价法 830824.3水污染源监测技术 827744.3.1排放口监测 8301014.3.2污染源调查 967494.3.3在线监测 9280724.4水环境预警技术 973774.4.1水质预警 926704.4.2水污染预警 9117104.4.3生态环境预警 99994第五章土壤环境监测技术 9231335.1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9184155.2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9309875.3土壤污染源监测技术 1017725.4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103485第六章噪声环境监测技术 10278386.1噪声监测方法 10105376.2噪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031196.3噪声污染源监测技术 11269376.4噪声污染治理技术 114859第七章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技术 1265367.1电磁辐射监测方法 12263917.2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2216897.3电磁辐射污染源监测技术 12233177.4电磁辐射防护技术 139125第八章核环境监测技术 1368388.1核辐射监测方法 13225788.2核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3145638.3核污染源监测技术 1420048.4核应急监测技术 1421160第九章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14274299.1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存储 1458729.1.1数据采集概述 14213089.1.2数据采集方法 15166419.1.3数据存储 15109169.2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方法 15174309.2.1数据预处理 15264039.2.2数据分析方法 1562769.3环境监测数据可视化 15150309.3.1可视化工具选择 15243989.3.2可视化方法 1513889.4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共享 16304869.4.1数据管理 16222699.4.2数据共享 1613766第十章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16162910.1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162161810.2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 162216610.3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7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基础1.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意义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中各类污染因子进行连续、系统和科学的监测、分析和评价,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放状况以及环境变化趋势的一种技术手段。环境监测旨在为环境保护、污染源治理、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关注环境质量,并逐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以下是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这一阶段,环境监测主要集中在空气质量监测,以解决工业废气排放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2)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在这一阶段,环境监测领域逐渐拓展到水环境、土壤环境等领域,监测项目也不断增加,监测技术逐步完善。(3)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监测范围覆盖到大气、水、土壤、噪声、生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1.3环境监测技术的基本分类环境监测技术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的采样、分析、传输和数据处理等技术。(2)水环境监测技术:涉及水质、水量、水生生物等多个方面的监测技术,包括水质采样、分析、监测设备、数据处理等。(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污染物的采样、分析、传输和数据处理等技术。(4)噪声环境监测技术:包括噪声源识别、噪声测量、噪声控制等方面的技术。(5)生态监测技术:涉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监测技术,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生物监测等手段。(6)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包括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评价和可视化展示等技术。第二章环境监测方法2.1化学监测方法化学监测方法是通过化学分析技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一种监测手段。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光谱分析法:利用光谱仪器对样品进行测定,根据光谱特征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常见的光谱分析法有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2)色谱分析法:通过色谱仪器对样品进行分离、检测和分析,以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常见的色谱分析法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3)电化学分析法:利用电化学反应原理对污染物进行测定,主要包括电位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等。(4)滴定分析法:通过滴定反应确定污染物的含量,常见的滴定分析法有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2.2生物监测方法生物监测方法是通过观察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变化,评价环境污染程度和生态状况的一种监测手段。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物指示物种法:选择对环境污染敏感的物种作为指示生物,通过监测其生长、繁殖和存活状况,评价环境污染程度。(2)生物指数法:根据生物群落的结构、种类和数量等指标,构建生物指数,评价环境污染程度。(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法: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评价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3物理监测方法物理监测方法是通过物理参数的测定,反映环境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的一种监测手段。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放射性监测:利用放射性仪器对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监测,以评价放射性污染程度。(2)电磁监测:通过电磁场强度、频率等参数的测定,评价电磁污染程度。(3)噪声监测:利用噪声监测仪器对环境噪声进行测定,以评价噪声污染程度。(4)振动监测:通过振动传感器对环境振动进行监测,以评价振动污染程度。2.4在线监测方法在线监测方法是指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对环境参数进行实时、连续监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实时性: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获取环境数据,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2)连续性:在线监测系统能够连续监测环境参数,反映环境污染的变化趋势。(3)自动化:在线监测系统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降低了人工操作误差,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4)远程传输: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将监测数据远程传输至监控中心,方便管理部门实时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常见的在线监测方法包括:(1)水质在线监测:利用水质在线监测仪器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2)气体在线监测:利用气体在线监测仪器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3)噪声在线监测:利用噪声在线监测仪器对环境噪声进行实时监测。(4)振动在线监测:利用振动在线监测仪器对环境振动进行实时监测。第三章大气环境监测技术3.1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是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实时掌握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分布特征。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3.1.1气体污染物监测技术气体污染物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选择性好等特点,能够快速检测大气中的有害气体。3.1.2颗粒物监测技术颗粒物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重量法、光散射法、电迁移率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测量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粒径分布和化学成分,为评估大气颗粒物污染提供科学依据。3.1.3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技术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光离子化检测器等分析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快速检测大气中的VOCs,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3.2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3.2.1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方法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是一种综合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方法,它将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折算成统一的指数,便于公众了解大气污染程度。3.2.2模拟预测方法模拟预测方法通过建立大气污染物传输、转化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大气环境质量,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3.2.3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方法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方法包括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揭示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输途径和影响范围。3.3大气污染源监测技术大气污染源监测技术是查找和治理大气污染源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3.3.1污染源排放监测技术污染源排放监测技术包括排放浓度监测、排放量监测等,通过对污染源排放的实时监测,掌握污染物的排放情况。3.3.2污染源识别技术污染源识别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成分分析、源解析等,通过对污染源排放物的分析,确定污染源的类型和排放特征。3.3.3污染源治理技术污染源治理技术包括末端治理、过程优化、清洁生产等,通过对污染源的有效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3.4大气污染预警技术大气污染预警技术是预防大气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3.4.1污染物浓度预警技术污染物浓度预警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大气污染物浓度,当污染物浓度超过阈值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3.4.2气象条件预警技术气象条件预警技术通过对气象条件的监测和分析,预测可能引发大气污染的气象条件,提前发布预警信息。3.4.3污染预警技术污染预警技术通过对污染源排放、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污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第四章水环境监测技术4.1水质监测技术水质监测技术是水环境监测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遥感等监测手段。物理监测主要包括水温、流速、流量等参数的测定;化学监测则侧重于水中各类污染物浓度的分析;生物监测通过观察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来评估水质状况;遥感技术则可实现大范围、快速的水质监测。4.1.1物理监测技术物理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水温、流速、流量等参数的测定。水温的测量通常采用水温计,流速和流量的测量则可通过流速仪和流量计来实现。这些参数的监测对了解水体基本情况具有重要意义。4.1.2化学监测技术化学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这些方法可准确测定水中各类污染物浓度,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营养物质等。化学监测技术对水环境质量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4.1.3生物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通过观察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来评估水质状况。主要包括生物指标法、生物指数法和生物多样性指数法等。生物监测技术能直观反映水环境质量的好坏。4.1.4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飞机等载体,通过遥感图像分析,实现对大范围水体的水质监测。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中具有快速、高效、成本低等优点。4.2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对水体中污染物浓度、水质状况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的过程。常见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单因子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评价法等。4.2.1单因子评价法单因子评价法以某一污染物浓度为评价指标,通过与标准限值比较,判断水质是否达标。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无法全面反映水质状况。4.2.2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将多个污染物浓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该方法能更全面地反映水质状况,但计算过程相对复杂。4.2.3灰色关联评价法灰色关联评价法基于灰色系统理论,通过计算污染物浓度与水质标准之间的关联度,评价水质状况。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适用于水质状况的初步评价。4.3水污染源监测技术水污染源监测是对污染物排放源进行监测,以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水污染源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排放口监测、污染源调查和在线监测等。4.3.1排放口监测排放口监测是对污染源排放口污染物浓度的实时监测。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可实时掌握污染源排放情况。4.3.2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调查是对污染源的基本情况、排放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等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可为制定污染源治理措施提供依据。4.3.3在线监测在线监测是指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在线监测具有实时、连续、自动等特点,有利于污染源监管。4.4水环境预警技术水环境预警技术是对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及时发觉潜在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水环境预警技术主要包括水质预警、水污染预警和生态环境预警等。4.4.1水质预警水质预警是通过监测水质指标的变化,预测水质状况的发展趋势。当预测结果超过水质标准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4.4.2水污染预警水污染预警是对可能发生的水污染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预警方法包括统计预测、模型预测等。4.4.3生态环境预警生态环境预警是对水环境质量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预警方法包括生态模型、遥感监测等。通过生态环境预警,可及时了解水环境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第五章土壤环境监测技术5.1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如土壤样品的干燥、研磨、筛分等。化学方法包括土壤中污染物的定量分析,如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生物方法则是通过分析土壤中生物指标的变化来评价土壤污染程度,如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等。5.2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单因子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生态风险评价法等。单因子评价法是通过分析土壤中某一污染物的含量,判断其是否超过标准限值。综合评价法则是将多个污染物的含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评价。生态风险评价法则从土壤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评价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3土壤污染源监测技术土壤污染源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污染源识别技术和污染源追踪技术。污染源识别技术是通过分析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含量和分布特征,确定污染源的类型和来源。污染源追踪技术则是通过分析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追踪污染物的来源和去向。这两种技术相结合,有助于部门和企业制定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措施。5.4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深耕、客土置换、土壤隔离等,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降低污染物含量。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土壤稳定化、土壤淋洗、土壤氧化还原等,通过化学反应降低污染物活性。生物修复技术则是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降解或转化污染物,从而实现土壤的修复。这些修复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第六章噪声环境监测技术6.1噪声监测方法噪声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获取环境中噪声的实时数据,为噪声环境质量评价和噪声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噪声监测方法:(1)声级计法:通过声级计测量环境中的声压级,反映噪声的强度。(2)噪声统计分析法:对监测到的噪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噪声的等效连续声级、最大声级、最小声级等参数。(3)声景观监测法:通过声景录音设备,记录环境中的声音,分析声景观特征。(4)遥感监测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区域内的噪声分布情况。6.2噪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噪声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对环境中噪声污染程度进行评估的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噪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1)等效连续声级评价法:将监测到的噪声数据转换为等效连续声级,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噪声污染程度。(2)昼夜声级评价法:分别计算白天和夜晚的等效连续声级,评价噪声污染程度。(3)声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法:结合噪声等效连续声级、声级差等参数,计算声环境质量指数,评价噪声污染程度。(4)主观评价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公众对噪声环境的主观感受,评价噪声污染程度。6.3噪声污染源监测技术噪声污染源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声源识别技术:通过声源定位、声源分离等方法,识别噪声污染源。(2)噪声源强度测量技术:利用声级计、声级频谱分析仪等设备,测量噪声源的强度。(3)噪声传播途径分析技术:通过声学模型、声传播路径分析等方法,研究噪声传播途径。(4)噪声源监测网络技术:构建噪声源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噪声污染源的变化。6.4噪声污染治理技术噪声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噪声源控制技术:通过改进设备、优化工艺、采用低噪声设备等方法,降低噪声源的强度。(2)噪声传播途径控制技术:通过设置隔音屏、隔音窗、吸声材料等措施,减少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3)噪声受体保护技术:为敏感区域提供隔音措施,如隔音罩、隔音墙等。(4)噪声治理工程评价技术:对噪声治理工程进行评价,保证治理效果达到预期目标。(5)噪声污染治理政策与技术集成:结合政策、法规、技术等多种手段,实现噪声污染的全面治理。第七章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技术7.1电磁辐射监测方法电磁辐射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电磁场强度监测法:通过电磁场强度计对电磁辐射场强进行实时监测,该方法简单、快速,适用于各种环境条件。(2)频谱分析法:采用频谱分析仪对电磁辐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可以了解电磁辐射的频率分布和强度,有助于确定电磁辐射源。(3)等效辐射功率监测法:通过测量电磁辐射源在一定距离内的等效辐射功率,评估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4)电场强度监测法:利用电场强度计对电场强度进行实时监测,适用于高频电磁辐射环境。7.2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单一指数评价法:以电磁辐射场强或等效辐射功率为评价指标,按照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进行评价。(2)综合指数评价法:将电磁辐射场强、等效辐射功率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3)灰色关联评价法: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对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该方法适用于多指标、多因素的评价问题。(4)模糊综合评价法: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对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7.3电磁辐射污染源监测技术电磁辐射污染源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电磁辐射源识别技术:通过频谱分析、场强监测等手段,对电磁辐射源进行识别。(2)电磁辐射源定位技术:利用电磁场强度分布、相位差等信息,对电磁辐射源进行定位。(3)电磁辐射源监测系统:建立电磁辐射源监测网络,对电磁辐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4)电磁辐射源排放标准制定:根据电磁辐射源的特性,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以规范电磁辐射源的排放行为。7.4电磁辐射防护技术电磁辐射防护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屏蔽技术:采用导电材料对电磁辐射进行屏蔽,减少电磁辐射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2)滤波技术:利用滤波器对电磁辐射信号进行过滤,降低电磁辐射的强度。(3)接地技术:将电磁辐射源接地,减小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的影响。(4)隔离技术:通过隔离器对电磁辐射进行隔离,减少电磁辐射的传播。(5)电磁辐射防护材料:研发具有电磁辐射防护功能的材料,应用于电磁辐射防护工程。第八章核环境监测技术8.1核辐射监测方法核辐射监测是核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对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实时监测,以保证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安全。核辐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γ辐射剂量率测量:通过测量环境中的γ辐射剂量率,可以了解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2)放射性核素测量:采用高纯锗γ谱仪、液闪计数器等设备,对环境样品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3)环境放射性监测:通过采样和分析环境介质(如空气、水、土壤等)中的放射性物质,评估环境放射性水平。8.2核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核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中放射性物质含量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的评估。核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辐射环境监测数据评价:通过对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估环境放射性水平是否满足国家标准。(2)放射性物质排放评价:对核设施排放的放射性物质进行监测和评价,以保证排放符合国家标准。(3)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对核设施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8.3核污染源监测技术核污染源监测技术是针对核设施和放射性物质排放源进行的监测,以掌握污染源排放情况,为核环境管理提供依据。核污染源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污染源源强监测:对核设施排放的放射性物质进行连续监测,以了解排放源的排放强度。(2)污染源排放监测:对核设施排放的放射性物质进行实时监测,以了解排放源排放的放射性物质种类和含量。(3)污染源治理效果监测:对核设施污染治理设施进行监测,以评估治理效果。8.4核应急监测技术核应急监测技术是在核发生时,对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为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核应急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现场监测:采用便携式γ辐射剂量率仪、放射性核素测量仪等设备,对现场进行实时监测。(2)周边环境监测:对周边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采样和分析,了解对环境的影响。(3)应急辐射监测:对影响区域进行辐射监测,为应急响应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第九章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9.1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存储9.1.1数据采集概述环境监测数据采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涉及到监测设备的选用、监测方法的确定以及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数据采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准确、可靠的环境信息,为环境监测分析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9.1.2数据采集方法(1)自动采集:通过传感器、自动监测设备等手段,实时获取环境监测数据。(2)人工采集:通过人工现场采样、调查、监测等方法,获取环境监测数据。9.1.3数据存储环境监测数据存储涉及到数据的存储介质、存储格式、数据安全等方面。常用的存储方式包括:(1)文件存储:将数据以文件形式存储,便于检索和分析。(2)数据库存储: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高效查询。9.2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方法9.2.1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转换的过程,主要包括:(1)数据清洗:去除数据中的错误、异常和重复记录。(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格式和结构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集。(3)数据转换:将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处理的格式。9.2.2数据分析方法(1)描述性分析:对数据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如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等。(2)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如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3)聚类分析:将相似的数据分为一类,以发觉数据中的潜在规律。(4)回归分析:建立监测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9.3环境监测数据可视化9.3.1可视化工具选择环境监测数据可视化工具包括Excel、Matpl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