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 第二章 卞鸿雁-综合自然地理区域分异规律学习资料_第1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 第二章 卞鸿雁-综合自然地理区域分异规律学习资料_第2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 第二章 卞鸿雁-综合自然地理区域分异规律学习资料_第3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 第二章 卞鸿雁-综合自然地理区域分异规律学习资料_第4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 第二章 卞鸿雁-综合自然地理区域分异规律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自然地理学

卞鸿雁bb_hongyan@微信:bb_hongyanQQ:450215138Tel带丛林塔克拉玛干沙漠北极熊青藏高原

ABCD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这些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呢?赫特纳(德国人,1859~1941):从远古到现在,地理学的明确的主题乃是认识地理区域之相互差异。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一节地域分异:认识过程、概念、因素与尺度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第三节垂直带性分异、三维地带性、高原地带性第四节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1.1认识过程1.2概念1.3两类地域分异因素1.4地域分异的尺度1.1认识过程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并加深认识的。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前193)根据当时对地球表面温度的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中国2000多年以前的《尚书·禹贡》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中国最早对地貌分异规律的认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水道1000多条,一一穷源究委,详细记述了流经地区的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情况。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河流沉积作用、侵蚀作用、物候、山地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末的《徐霞客游记》,地理考察、比较的方法,对河流的侵蚀作用、岩石特征、腾冲火山现象、西南的岩溶现象、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观察。19世纪德国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Humboldt,Alexander(1769~1859)德国探险家和科学家。早年赴南美考察五年,出版了30卷本的《1799~1804新大陆亚热带区域旅行记》。洪堡最先确定了等温线与等压线的概念。绘制了全球等温线图。他也是研究动植物群落与地球环境关系的先驱。在对火山的考察中,认识到了岩石水成论的局限。洪堡在各个领域的贡献使他成为近代地质学、气候学、地磁学、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1859年5月6日在柏林逝世。洪堡是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奠基者,近代气候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植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科学事业,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洪堡的主要著作有《宇宙》5卷,《中部非洲》3卷和《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30卷等。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德国科学院在1860年建立了洪堡基金会。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以土壤发生学观点进土壤分类,并由此创立自然地带学说,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种自然现象的普遍意义。划分出苔原地带、森林地带、森林草原地带、草原地带、干草原地带、荒漠地带、潮湿森林地带,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做出新的贡献。地域分异(regionaldifferentiation)1.2地域分异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异),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异的原因和因子。地域分异规律:制约或支配地域分异的规律。1.3两类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南北)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为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不沿纬线方向(东西)的地域分异,其所形成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相对于地带性而言,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因素和规律的区别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是指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②地球内能所形成的海陆分布对比关系、地势起伏、岩浆作用和构造运动。地带性规律是指在地带性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和分布的规律;非地带性规律是指在非地带性因素制约下发生变化和分布的规律。1.4地域分异的尺度以分异现象涉及的范围为依据,分为:1.4.1全球性分异1.4.2(全)大陆、(全)海洋分异1.4.3区域性尺度分异中尺度分异小尺度分异大尺度分异大尺度分异是中小尺度分异的背景,通过小尺度区域分异的比较和概括,可以反映大尺度分异规律。1.4.1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海陆分异热力分带性(地带性分异)海陆起伏分异大陆外形格局全球性地域分异有四种表现形式:海陆分异海洋和大陆的对比(四大洋和七大洲),如何造成的?大陆基本成对分布海洋面积比大陆大海陆分布在各纬度上分布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于北半球热力分带性地球获得太阳能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日地距离、中天时太阳光线对该区的入射角以及太阳光线经过大气圈时所发生的变化。太阳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决定着气温、气压、湿度、降水和风向等气象要素在地表呈带状分布。热力分带横贯海陆的大气圈,是全球性的。热力分带性形成的基本原因是?日地距离和黄赤交角是热量不均匀的背景或前提。五带划分海陆起伏分异海陆起伏曲线地壳形态两级最大的地貌形态:大洋盆地和大陆8844.43各级高度所占面积各级深度所占面积×106km2占地表面积(%)×106km2占地表面积(%)3000以上3000-20002000-10001000-500500-200200-00以下8.511.222.628.939.937.00.81.62.24.55.77.87.30.10-200200-10001000-20002000-30003000-40004000-50005000-60006000以上27.515.314.823.772.0121.881.74.35.43.02.94.714.123.916.00.8148.929.2361.170.8海洋(深度:m)陆地(高度:m)不同高度和深度所占面积比大陆的外形格局与面积分异大陆外形呈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环太平洋为地震火山带;西太平洋为岛弧分布区海沟主要分布于大陆的边缘南北大陆之间为“地中海”带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面积小的大陆地域分异可能比较单调大陆外形格局

世界地形返回世界地震震中分布返回上页1.4.2(全)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大陆和大洋的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大洋底层自然区域垂直地带性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呈带状分布,而按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有规律的变化。它是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气候、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气候的地带性在植被和动物分布方面的表现在土壤方面的表现在水文方面的表现在地貌方面的表现2.1纬度地带性

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对应关系?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

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

10度纬度和回归线之间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

回归线和3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现在地理书上此带归入热带雨林带与热带草原带的过渡带,合与热带草原带合称热带疏树草原带)回归线和1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5度-35度之间的大陆东部或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0度-6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外围温带草原带,内部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的内部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的东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带)极圈地区苔原气候-苔原带冰原气候-冰原带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土壤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砖红壤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燥红土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荒漠土亚热带常绿硬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褐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黑钙土温带荒漠带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荒漠土亚寒带针叶林带冷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苔原带苔原气候(极地气候)苔原冰沼土冰原带冰原气候(极地气候)冰雪裸地未发育世界自然带分布图热带丛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寒带苔原世界土壤区划图中国降水径流分布图地貌具有地带性和区域性。一般可分为冰雪(如冻融、冰川地貌)、温湿(如流水、地下喀斯特地貌等)、热湿(如流水、峰林地貌等)、干旱(如风沙地貌)等气候地貌。大陆跨越多个纬度,且地势起伏不大是纬度地带性分异得以充分展现的前提。热力分带性可以穿越海陆,属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而纬度地带性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在大洋和大陆却有不同的表现。自然景观可以在不同的大陆重复出现,但都被大洋切断。2.2干湿度地带性(经度省性)干湿度地带性是指在海陆分异和沿海、内陆温度状况没有重大区别的背景下,以水分差异为基础导致自然地理组成成分或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纬度地带性的科学性在于:由辐射平衡值和物质能量交换强度决定的地带性景观,尽管受到非地带性的影响,总体上与特定纬度值保持着确定关系。(辐射干燥指数的概念、意义及应用!)干湿度地带性与任何经度值都没有确定的关系。从中国往英国的过程中又会看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呢?

ABCD1423水分海陆位置2.3水平地带性概念:叠加了干湿度地带性影响的纬度地带性分异,称为水平地带性。布迪科和格里哥里耶夫通过辐射干燥指数和水平自然地带界线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水热对比关系是水平自然地带更替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反映水热对比与自然地带关系的地理地带性周期律。布迪科采用辐射干燥指数来确定下垫面的热量和水分平衡的关系。辐射平衡R的应用——自然地理过程的动力因素划分地表热量带的指标(R)(kJ/cm2·a)确定辐射干燥指数(A)A=R/Lr式中:L为蒸发潜热;r为降水量。A值与各自然带的关系<0.350.35~1.11.1~2.32.3~3.4>3.4苔原森林草原半荒漠

荒漠<2020~3035~5050~75>75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巨大的纬向和经向构造体系所导致的全大陆范围内的区域差异纬向构造带与纬度地带性结合往往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经向构造体系表现为南北向构造带,它们常成为大气环流的障碍,成为干湿气候的重要分界线。大洋的地带性分异大洋的地带性表现指大洋表层的纬向自然带,主要是气候地带性即太阳辐射、温度、风向、降水等地带性引起的大洋温度、洋流、盐度和含氧量的差异以及海洋生物的区别,最终导致大洋表层性质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大洋纬度地带性划分的标志是大洋生物群。大洋纬向自然带由于受寒流、暖流的影响而与纬线略有偏斜;由于海洋表面比陆地表面更加均一,自然带更为平直。世界大洋表层自然带大洋的非地带性分异海洋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首先表现于大洋底部中央为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洋中脊和岩浆溢出带,两侧为大洋盆地。其次,大洋底部从海平面到海底分化为大陆架、大陆斜坡、大洋盆地和深海沟等海底地貌类型。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区域性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引起的景观分异省性分异带段性分异纯粹非地带性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异,相应于一定大地构造单位的地势地貌分异,不仅具有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的组合共同性,而且具有岩性组合的共同性,并具有共同的地貌表现。可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引起的景观分异省性分异米尔科夫把省性理解为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即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尤其偏重于自然地带范围内非地带性,如中国温带地区。省性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P75)热量带地带性单位内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异自然地带带段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称为带段性。在特定的构造区域、地貌区域或干湿区域内由于太阳辐射的区别导致的植被、土壤等因子差异的分布规律。

带段性自然地带都不能横跨整个大陆,仅仅是自然地带的一部分。是大陆内部区域的地域分异,而非整个大陆的分异。省性和带段性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分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